资源简介 3.10《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辨析课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重要句子含义。2、会用自己的话准确分析概括唐雎秦王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3、归纳出学习课文技研的史家笔法和简洁传神的人物刻画方法。【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朗读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查资料,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2、通过语言,神态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对比,衬托,语言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式。3、学习唐雎不为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难点,运用对比衬托,语言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学生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顺势导入,荆轲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典型代表。他不畏强暴,视死如归,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二、初读文章,感知背景。1、了解作者及作品学生展示课下收集的材料。《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的言论活动的史书,分刘十二国策。西汉末年由流向校正并定名。2、写作背景。PPT展示,学生讲解。三、一)品读文章,读懂文意。1、小组合作,学生揣摩人物语气读课文,小组内展示、朗读、概括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等,体会人物心情、情绪来确定语气的强弱、快慢、轻松、愉乐等。2、结合注释三分钟完成,第一段翻译小组合作组内小先生讲解,不理解的标注出来共同解决。班内大展示,组长分工,四位成员配合讲解,第一段要求先解决重点知识,再解释句段。展示重点。3、结合注释五分钟完成第二段翻译。小组在班内展示。小组合作,组内小先生讲解帮助释义。本段是唐雎和秦王第一次交锋,1、2号、3、4号分别扮演辩论。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展示重点字词。4、角色扮演,两个小组 1号模拟唐雎,秦王争辩,现场顺势引出下一个任务。二)整体把握文意①故事的主人公有谁,发生了一场怎样的激烈交锋,结果如何?(注意回答完整故事起因、经过和结果)明确:故事的主人公有安陵国使臣唐雎和秦王。两人在秦国宫殿上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辞令交锋,最后秦王“色挠”,唐雎取得外交胜利。原因: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被安陵君委婉拒绝,秦王不悦,安陵君恐秦王大怒,有灭国之灾,于是派遣唐雎出使秦国,以图缓和两国的关系。而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实是一种欺诈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吞并。这就好比有人拿五百元钱换别人五十块钱,很明显,别有居心。经过:秦国宫殿上,秦王怒声斥责安陵君不识好歹,想要威胁恐吓唐雎,让其屈服,实现欺诈目的。唐雎却不卑不亢,沉着应对,重申安陵国的立场, 并且在受到秦王“天子之怒乎”的威胁时,仍面不改色,与其进行激烈的语言交锋:以“布衣之怒”应对“天子之怒”,以“士之怒”威胁秦王。结果:秦王“色挠”,不得不在唐雎的剑锋下,承认妥协。最终,唐雎取得外交胜利。②重点句子: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大王施与恩惠,用大的换小的,十分地好;即使这样,(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终生守护它,不敢交换。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当作自己的长辈,所以不打他的主意。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现今,我用十倍多的地,请安陵君扩大领土,然而,安陵君却违背寡人,这是轻视我吗?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安陵君从先王手中接受封地愿意终生守护它,即使用千里地域来交换它也不敢,何况是区区五百里地呢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天子一旦发怒,就会横尸百万之人,血流成河,绵延千里。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一定要发怒,倒下尸体两具,流血五步远,天下人(却)都要穿白色丧服。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然而安陵凭借五十里的(狭小)地域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三)、角色表演,深入理解形象及内1、角色表演:要求:通读全文,理解文意;并与同学相互讨论、探究人物特点;准确揣摩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与心理,表演可适当配置肢体语言。时间:20分钟2、角色分析:①在外交争锋中,秦王的态度发生了几次变化,具体怎么变明确:秦王发生三次态度变化:第一次,微怒,意图威吓住唐雎,骗取安陵国国土;第二次,大怒,企图通过威胁,胁迫住唐雎换取安陵国;;第三次,“色挠”,被唐雎“士之怒”以及拔剑行为吓唬住,不得不屈服于唐雎。可见秦王色厉内荏,恃强凌弱,其实只是外强中干,前倨后恭。板书:秦王——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前倨后恭②唐雎的态度可有变化?他最鲜明的特征是什么?明确:唐雎的态度自始至终未曾改变,始终坚决地、坚定地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不受损害。他的表现十分侧目。最鲜明的特征是:不畏强暴、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在与秦王的激烈交锋中(第三段),他始终不惧秦王的“天子之怒”,镇定自若,沉着应对,把安陵国的尊严与利益放在第一位,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辞令交锋,并以实际行动,“挺剑而起”,效仿专诸、聂政、要离,预刺杀秦王,其视死如归的精神令人敬佩!板书:唐雎——视死如归、不畏强暴、大义凛然③思考:安陵国是否能够长治久安?明确:不能,安陵国最终还是会被秦国吞灭。唐雎虽然取得外交上的胜利,也只是延缓安陵国灭亡时间,并不能使安陵长治久安。其原因自然是安陵实在太弱小。秦王放弃了欺诈的行为,却并没有放弃吞并之心,安陵在强大的秦国面前,无异羊入虎口,难免覆灭。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依仗,强兵富国,使他国不敢欺凌;其次,还要有强大的国民,坚决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四、分析人物,归纳总结。1、请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学生独自思考,组内交流,师生归纳秦王: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盛气凌人。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凛然正气,有胆有识。2、而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学生自由发言归纳,(1)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考察人物。(2)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五、课堂拓展。唐雎不为强权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板书设计:唐雎不辱使命开端:秦王(不悦生气)————唐雎(出使秦国)发展:秦王(冒火盛怒)————唐雎(力争回绝)。高潮:天子之怒(愤怒)————布衣之怒(拼命)。结局:秦王色挠————唐雎不辱使命。秦王: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盛气凌人。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凛然正气,有胆有识。《唐雎不辱使命》达标测评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唐雎()怫然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韩傀()2、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短语的意思。唐雎不辱使命( )以大易小( )请广于君( )以头抢地耳( )休祲降于天( )天小缟素(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 )寡人谕矣( )3、结合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_________________(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_________________(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_________________(4)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_________________4.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 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 () 5.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虽然,受地于先王()否,非若是也() 长跪而谢之曰( )6.词语活用现象。轻寡人与()请广于君 () 7、诵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