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观察法、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微观粒子的模拟形态,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上展示相关实验的教学图片让每一学生都能感受实验过程,都能学会从现象中总结实验结论,增强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以三个实验为主,讲解分子的相关性质,具体过程如下:
(1) 创设情境:
由课本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指出,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而自然界中的微观粒子主要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并交代学生本章所学主要是分子和原子的相关性质和结构。
(2) 实验导入
1. 小魔术:桃花朵朵开(现场完成实验,注意语言要生动,具有吸引力,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准备:滤纸剪成的小花、酚酞溶液、浓氨水、透明矿泉水瓶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指出,两种液体并未直接接触,纸花变红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接着回到课本上的品红扩散实验。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会扩散呢?学生在物理学中已经对分子的运动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很快就会联想到,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着的。马上提出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分子构成的呢?微观粒子还有哪些?
2.展示图片,科学家们对微观粒子的研究,老师归纳出解结论: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本节课我们主要讲分子。再强调,分子和原子这些微观粒子都是真实存在的。在学生观察课本49页两张镜头下的分子和原子图片,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它们的存在。
3.总结物质的构成,并举例说明。课堂练习小游戏,给物质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类:
4.提出问题:分子到底有多大?(以一滴水为例)让学生共同阅读课件上这段文字,总结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5.继续讲解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提出分子在不断运动着的,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能用分子运动解释的例子。再继续提问,品红为什么在热水中扩散的比冷水中快?让学生总结,讨论,归纳,分子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6. 实验二:分子运动现象(课本49探究)演示视频展示
本实验共三步,让学生对每一步的实验现象做好记录,并总结实验目的,得出结论。前两步都是为第三步服务的。得出酚酞在空气和水中不变色,在氨水中会变红。
进行第三步,可观察到烧杯A变红,烧杯B不变色,在书中填好现象,让学生去讨论交流,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并提醒学生要学会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两分钟后,抽小组代表回答,是因为氨水中的分子运动到了无色酚酞溶液中去了。老师总结说明分子能不断运动,并得出像浓氨水具有的这种性质,我们叫做挥发性。
思考:(1)让学生思考盛酒精、汽油的瓶子为什么要塞进瓶塞?
(2)为什么是酚酞溶液变红,而氨水溶液不变红呢?
【学生实验】探究:影响分子运动的因素
实验准备:等量的热水和冷水各一杯,同时加入等量的品红粉末,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完成后分小组讨论,并分析实验现象反映了分子的哪些性质。
最后再回到湿衣服晾干的问题上,总结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7.实验三:探究5ml的水和5ml的酒精混和后,总体积还是不是10ml
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观察,混匀后总体积没有10ml 思考原因?同时在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让学生来回答,混匀后溶液的体积变化。分析原因,学生会从课本上寻找到原因,是分子间有间隔。
8.实验四:讨论物质的不同状态分子间的间隔有没有变化?
(1)实验内容:让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矿泉水瓶拿出分组,装气体,装满水,装冰水。让学生动手来体验压缩瓶子的难易度,他们在多次多人试验后都会得出,装空气的最易压缩,其次是水,最难的是冰。引导学生思考分子间的间隔大小,得出气体分子的间隔>液体分子的间隔>固体分子的间隔。
(2)展示物质状态变化微观三维模拟动画图片
解释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分子间间隔的变化。
(三)课堂小结
一、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且温度
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一般来说,气体>液体>固体。
(四)习题演练
1、以下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 )
A 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
B 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变小
C 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D 海绵能吸水
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 )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是可分的
3﹑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征不一致的选项是( )
选项 操作或现象 分子的特性
A 给篮球充气 分子间有间隔
B 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100mL 分子是有质量的
C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 分子是运动的
D 1滴水中大约有1.67 × 1021个水分子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很小
(五)作业布置
1.课本P51页第1题做在书上。
2.课本P52页第2题做在作业本上。
3.完成《作业本》上这节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
一、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且温度
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一般来说,气体>液体>固体。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