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课 托物寄情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视觉中的隐喻手法,文字内容和视觉形象的关系,传统图式与个人情感的关系。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教学策略: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从较为明显和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课前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程序:一、导入(1)大家知道这些是什么植物吗?梅、兰、竹、菊。(2)中国传统绘画特别喜爱表现梅、兰、竹、菊,为什么呢?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有关,古人喜爱以梅、兰、竹、菊来象征君子的什么品格。梅:孤傲超拔,坚贞自守。兰:幽谷自适,不取媚于人。竹:有气节、虚心。菊:不屈不挠 ,甘于寂寞。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二、新授1.借助传统情感符号抒情:《墨梅图》。(1)提问:你能看出《墨梅图》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吗?要正确解读作品,我们要先来读画,大家看画面上都有什么构成元素?解释中国文人画的特点:诗、书、画、印相结合,各种构成要素相辅相成,共同体现画家审美观与强化作品主题。(结合王冕的背景材料说明他与元朝统治者的不合作。)题画诗是如何强化主题的呢?在大家齐读一遍题画诗。提问一位同学,作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啊?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美好人格。(2)这种感情有什么特点?抒发了美术家的孤傲清高的情感,较消极。(3)提问:作品有什么艺术特色?以语言暗示主题,诗书画印相结合,以水墨小写意作画,细笔长线。(与其它作品比较。)2、赋予物象特定的情感:《怒吼吧,中国》(1)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哪里可以看出?体现作者希望全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强烈爱国情感。请学生描述作品。(2)这种情感有何社会意义?性质特点是怎样 要产生社会良好的效果。有积极意义。(3)作品有什么艺术特色?作品为木刻黑白版画,造型简洁、粗犷,有强烈的力量感与感染力。三、学生比赏比较《到前线去》与的《墨葡萄》区别?提示:从画种类别,情感表达途径,情感表现方式,情感性质特点、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学生探讨,教师归纳。四、课堂总结(1)提问:除了“四君子”题材外,其它题材可以托物寄情吗?莲(出淤泥而不染)、葡萄(才华)等。(2)提问:除了中国画外,其它美术形式可以托物寄情吗?油画,剪纸等。绘画中可以托物寄情的题材非常广泛,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美术形式来表现。创作时可采用的方法:用隐晦方式体现或直接了当表达;采用语言暗示或是通过形象刻画;借用传统情感符号或创造艺术形象。五、课外拓展参阅集料完成P65 “活动建议”,尝试从色彩、构图、笔法、形式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来分析三幅关于马的中国画,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