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课时目标】1.勾画出文中相关的词句,理清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顺序,把握说明对象的空间结构。(重点)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本文综合运用说明、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难点)3.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重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布置学生预习第20课,并完成第20课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2021年9月2日,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祖国以最高礼遇迎接英雄回家,激扬英雄精神,砥砺家国情怀,在全社会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英雄千秋业,浩气永世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再上溯到1840年以来的反侵略战争,无数英雄先烈树立起一座又一座丰碑。今天,我们将要走近一座巍峨、雄伟、庄严的建筑,与它一同歌颂那些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它就是首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板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周定舫二、明对象,抓特征1.积字词。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读通读顺,积累字词。课后读读写写 课中重点词语瞻仰(zhān) 橘黄(jú) 上溯(sù) 销毁(huǐ) 挑衅(tiǎoxìn) 旌旗(jīng) 峻峭(jùnqiào) 天堑(qiàn) 永垂不朽(xiǔ) 顶天立地(dǐng) 慷慨激昂(kāngkǎi) 矗立(chùlì) 镏(liú)金 重幔(màn) 庑(wǔ)殿顶 梭镖(suōbiāo) 巡(xún)捕2.抓对象。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的标题,判断写作对象,并分析标题的作用。学生结合事物说明文的特点和第一单元第三、四课所学标题回答。预设:说明对象:人民英雄纪念碑。正标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标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揭示全文中心意思。副标题:“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表明了本文说明的对象,表达作者对革命先烈万分崇敬的心情。3.抓特征。师:凡是说明对象都有一定的特征,本文所要介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参照本单元所学,讨论回答。预设:巍峨、雄伟、庄严。三、理思路,明顺序1.寻找关键,理清顺序。师:既然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是人民英雄纪念碑,那么文中哪些段落是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具体介绍呢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清说明顺序。(1)在文中标示作者步入天安门广场后的行走路线。预设:第2—4段:未进入广场 越过广场 踏上石道 走到碑前 踏上台阶 到了平台明确:由远而近的空间顺序。(2)当作者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站立在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前时,他又是如何将纪念碑介绍给大家的呢 默读4—6段。预设: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小碑座四周→碑顶→大碑座四周(3)介绍十幅浮雕的顺序。预设:东→南→西→北(1839年~1851年)→(1911年~1925年)→(1927年~1945年)→(解放战争时期)两条明确的线索表明此部分是以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进行介绍的。(4)为什么介绍十幅浮雕时不像介绍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开始,却从东面开始呢 学生探究并反馈。预设: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革命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的三幅浮雕描写的是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情景,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从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鸦片战争起,按时间顺序介绍中国近代革命历程,更能体现中国革命的艰难与人民英雄的伟大,因而作者从东面起,依次介绍浮雕。2.小结本文的说明顺序。作者的活动顺序: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介绍纪念碑结构的顺序: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介绍碑身的顺序:由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介绍十幅浮雕的顺序:东南西北的空间顺序、从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3.分析层次。师:除去开头和结尾这两个段落,其余段落都是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具体介绍。根据刚才的分析以及文中的结构特点,请同学们理顺文章的层次。学生思考,并回答。预设:全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第二部分(2—10):具体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过程,碑的题字、碑文、碑身造型、装饰花纹以及十幅浮雕。第一层(2,3):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说明兴建过程及重大意义。第二层(4—6):介绍纪念碑的题字、碑文、碑身造型和装饰花纹,以及碑座四周的浮雕。第三层(7—10):具体介绍十幅浮雕的内容。第三部分(11):抒写瞻仰纪念碑后的深切感受。师:齐读开头和结尾两段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预设: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师小结:本文开头一段介绍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总体特点。最后一段照应开头,再次揭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内涵。四、析方法,品语言师:本文除了结构清晰、感情充沛,最大的亮点就是用语准确,富于变化。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同时圈点勾画出文中相应的语句,并尝试完成下面的表格。预设:品析角度 相关句子 分析词语运用 准确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 “落成”含有庄重的意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意义十分重大,所以不用“建成”或“造好”等一般性词语,而用“落成”,以表现其重要意义和作者崇敬的心情。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 “碑心石”三个字明确交代了毛主席的题字所在位置,具体,准确。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句中的“中国”表示地域范围,“自古以来”表示时间,“最大”表示程度。通过这一连串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地位。该句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高度,突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的特点。语言变化 第2段的表达方式 第2段记叙了作者瞻仰的行踪,通过记叙,把来到碑前的路线交代得一清二楚。介绍十幅浮雕时,除了说明,作者还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 运用记叙性语言简要叙述历史事件,同时运用描写性语言,还原十幅浮雕的场景,使人民英雄英勇无畏的伟大形象屹立在人们心中。此外,作者还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评论历史事件的意义。五、解文意,探写法1.师:为什么文中三次提及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这样写用意何在 预设:第一次在第2段中提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第二次在第4段中提到,点明了纪念碑的主题;第三次是第11段中提到,表达了崇敬、赞颂、怀念之情。反复提及,强调了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格,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2.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还有十幅浮雕的具体内容,这三者之间的具体关系是什么呢 预设: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是贯穿全文的主线,而碑文是对碑主题的具体说明,十幅浮雕的内容是碑文的具体体现。因此,只要抓住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也就抓住了十幅浮雕的具体内容的核心了。3.本文的内容很多,这些内容是怎样组织起来的 预设:本文是由“我”的瞻仰过程组织起“人民英雄”和“纪念碑”这两方面内容。从“我”这方面看,写了“我”的路线、瞻仰经过以及离去,首尾完整。从“人民英雄”这方面看,重点写了碑的主题、碑文及十幅浮雕,其中碑文概括了人民英雄的光辉历史,浮雕显示了重要历史事件,图文并茂。从“纪念碑”这方面看,写了其兴建的过程、位置与体量、材料与造型等内容,重点写碑上纪念了哪些人民英雄以及为何纪念。师小结: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而作者是以一个瞻仰者的身份来对其进行介绍说明的。这样的写作角度很容易使文章变成肤浅、单一的游览记述,但本文却写得内容丰富而脉络清晰,主要原因主要有三个:1.写作顺序的合理安排:将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与逻辑顺序巧妙地结合,以作者瞻仰活动的路线,串起所有介绍点。2.多种表达方法的运用:以说明为主,有机地穿插记叙、描写、议论,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3.作者将敬仰先烈、介绍说明对象与缅怀历史这三者交织,情感真挚。六、仿题词,巧升华师: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感动着中国人民,让我们也在自己的心中矗立起一座丰碑。大屏幕出示: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学生齐读。师:老师还想让同学们再加上一句——预设:(1)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2)再由此上溯到有人类社会以来,从那时起,为了人民的自由幸福,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出了伟大贡献的百姓英雄们永垂不朽!七、作业1.介绍你自己喜欢的一座建筑物。要求:①按照一定的顺序;②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③也可采用多种表达方式。2.如果人民英雄纪念碑需要新时代十幅雕像,你让谁入选 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请你介绍其中的一幅画面。写在“每日一记”本上。【板书设计】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点题总领全文) (介绍碑身浮雕) (抒写瞻仰感受) (1) (2—10) (11)无限崇敬 深切怀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