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3照相机与透镜成像规律【学习目标】1.掌握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2.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学习重难点】探究透镜成像的规律【学习过程】复习旧知: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光路图和以下问题:(1)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后 。(2)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 。(3)从凸透镜焦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 。2:实像和虚像(1)实像: 而形成的。(2)虚像: 而形成的。3:概念(1)物距: 的距离,叫物距,用字母 表示。(2)像距: 的距离,叫像距,用字母 表示。(3)焦距: 的距离,叫焦距,用字母 表示。指导一:根据示例完成二,三,四,五题的光路图,并根据图回答问题:(1)物距满足u>2f,像距满足f(2)物距满足 ,像距满足 ,像的特点 , , ,像物 侧。(3)物距满足 ,像距满足 ,像的特点 , , ,像物 侧。(4)物距满足 ,像距满足 ,像的特点 , , 。(5)物距满足 ,像距满足 ,像的特点 , , ,像物 侧。(6)物距满足 ,像距满足 ,像的特点 , , ,像物 侧。1:根据自学指导一完成以下表格:物体位置(物距u) 像的性质 像的位置(像距v) 应用正倒 大小 虚实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2:根据图像分析,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2)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实像?有没有缩小的虚像?(3)像的正倒: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讲解释疑:结合图像(1)(2)(3)理解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实像有什么共同点?结合图像(5)(6)理解“焦点以内反变化。”虚像有什么共同点?口诀:小结: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达标检测】一、单选题1.胡老师周五下班后骑共享单车出发去距离学校2km的福塔东站坐地铁回家,胡老师用手机扫车上的二维码后听见“嘀”的一声便自动开锁,然后骑行用时约10分钟到地铁口,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行车尾灯利用了光的折射B.共享单车的速度可达12km/hC.一辆自行车的质量大约60kgD.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2.将一凸透镜正对太阳,可在距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50cm处,则可在透镜另一侧得到(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图示情况蜡烛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等大的实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成像情况和照相机的原理相同B.将蜡烛移动到光具座10cm刻度线处,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C.若实验时一只小虫子落在了凸透镜上,光屏上将会出现小虫子的像D.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逐渐变短,在光屏上所成的像会向下移动4.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刚好成清晰的像。若凸透镜不动,将蜡烛移至20cm刻度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观察到(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倒立等大的实像C.倒立放大的实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正确安装并调节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5cmB.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C.用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将无法看到完整的像D.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线处,向左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6.下图是蜡烛通过凸透镜所成像的示意图,此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 )A.u>2f B.f7.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和像距v之间的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焦距为20cmB.物距为5cm时,可以通过移动光屏承接到清晰的像C.物距为15cm时,成放大的像,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制成投影仪D.物距由15cm增大到30cm的过程中,在光屏上看到的像一直是变大的二、填空题8.如图,是雨后树叶上留下的一滴水。我们在水滴中可以看到远处物体倒立、缩小的像,这个像的性质是____________像,它是由于光透过水滴时发生了____________射所形成。9.用高位放大镜近距离观察正在播放节目的彩色电视机屏幕,会看到红、______蓝三色光带;同学们通过晶莹剔透的露珠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小草的叶脉,这是利用了______(填“放大镜”、“幻灯机”或“照相机”)的原理。10.如图所示,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他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A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蜡烛放置在20cm刻度线处时,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清晰倒立的、_______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缩小”);该同学又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处放置一近视镜片,为了使光屏上再次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沿着光具座向______移动(选填“左”或“右”)。11.中华的古诗词博大精深,意境优美,同时也蕴含了许多物理知识,“映日荷花别样红”人看到了红花,是因为花_________(选填“吸收”、“反射”)了红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看到的明月_________(选填“是”、“不是”)自然光源,而在“天宫课堂”上航天员王亚平制作了一个水球,通过水球可看到一个像(如图),往水球内注入气体,在水球中央形成一个气泡,结果同时形成两个人像(如图)12.如图,O是透镜的光心,来自物体AB的光线a平行于主光轴,经过透镜后的光线过主光轴的一点。(1)在图中①画出b经透镜后的光线;②标出右侧焦点F的位置;③标出物距u______;(2)AB经透镜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倒立”“正立”)、______(选填“放大”“等大”“缩小”)的______(选填“实”“虚”)像。参考答案:1.B2.A3.B4.D5.D6.A7.C8. 实 折射9. 绿 放大镜10. 缩小 右11. 反射 不是 12. 倒立 缩小 实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