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练习题选择题1.“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一九二七年,革命遭到了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二十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材料中“遭到挫折”的历史事件是( )A.第一次反“围剿” B.第二次反“围剿”C.第三次反“围剿” D.第五次反“围剿”2.作家李尔兹伯曾充满敬佩地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了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此处“行军”“撤退”是指( )A.北伐战争 B.秋收起义C.红军长征 D.挺进大别山3.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过:“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中央红军长征始于( )A.1933年10月 B.1934年10月C.1935年10月 D.1936年10月4.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创作《忆秦娥·娄山关》,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诗句,这寓意遵义会议( )A.使中国共产党今后的前途更渺茫B.开启了中国共产党新的革命征程C.否定了中国共产党此前的革命斗争D.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从此一帆风顺5.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某中学暑期组织“红色记忆”考察团,分赴延安、吴起镇、井冈山、遵义四地实地考察。其中,贵州遵义考察团考察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A.长征会师 伟大胜利B.生死攸关 历史转折C.革命圣地 战略后方D.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6.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A.邓小平 B.毛泽东C.孙中山 D.周恩来7.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长征,下列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它们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①遵义会议 ②强渡大渡河 ③飞夺泸定桥④巧渡金沙江 ⑤四渡赤水 ⑥爬雪山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④②③⑥C.①②④⑤⑥③ D.①④⑤③②⑥8.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小明同学和父母一起参加了“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团。到达陕北后,妈妈问了小明四个问题,小明回答错误的是( )A.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长征开始的主要原因B.红军四渡赤水,跳出了敌人的包围C.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9.下列毛泽东诗词反映长征史实的是( )A.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C.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D.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10.“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歌曲《四渡赤水出奇兵》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美画卷。以下关于“四渡赤水出奇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使红军打退了敌人的第五次“围剿”B.它为中共遵义会议的召开准备了条件C.它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它体现了红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11.“1934年11月6日的晚上,三位女红军借宿在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沙洲村的徐解秀家,四个人盖着她床上的一块烂棉絮和一条女红军自带的棉被。第二天红军要开拔了,三位女红军把她们仅有的一条棉被剪了一半给徐解秀……”这感人的故事发生在( )A.北伐战争时期 B.长征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12.“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的伟大传奇。”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A.红军三大主力会师B.巧渡金沙江C.吴起镇会师D.四渡赤水13.为了弘扬长征精神,某校学生编排课本剧《红军不怕远征难》。下列可入选的台词或剧情是( )甲:红军长征过程中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乙: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爬雪山,过草地,挥师北上丙: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丁:长征胜利后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A.乙、丁 B.甲、丙C.乙、丙 D.丙、丁14.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是一首气势磅礴的革命诗歌。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下列所述属于红军长征胜利意义的是( )A.启迪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B.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D.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15.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下列民族精神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是( )A.铁人精神 B.两弹一星精神C.长征精神 D.雷锋精神16.“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庭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革命上“新途”的转折点是指( )A.四渡赤水B.飞夺泸定桥C.三大主力会师D.遵义会议的召开17.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会议,决定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后,常委分工,中央由张闻天负总责。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行动,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遵义会议( )A.使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B.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力量C.使中国革命从此一帆风顺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18.“这次会议(召开后)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全新的面貌,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和大渡河,挥师北上,到达陕北,取得长征的胜利。”这次会议使“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全新的面貌”的原因是( )A.作出了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决定B.初步实现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二次合作C.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领导地位的确立D.中国共产党成立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9.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填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其历史寓意的是( )A.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B.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C.中国革命在此前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20.“红日照遵义,长征排万难。突破重围去抗日,高举红旗上延安。转危为安靠谁人?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泽东!”这段歌词直接反映的史实不包括( )A.第五次反“围剿”失败B.遵义会议召开C.长征突破敌军重重包围D.红军到达陕北21.右图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时政写真漫画。与其反映同一主题的是( )A.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C.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D.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22.毛泽东曾说:因为困难的时候不动摇,长征后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长征前三十万人更强大。毛泽东强调的是( )A.反“围剿”积累了斗争经验B.遵义会议作出了正确决策C.长征锻炼了红军的基干力量D.红军三大主力得以胜利会师23.长征是什么?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素尔兹·伯里的笔下,长征是“前所未有”的事;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那么,长征胜利的意义何在( )A.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D.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24.据周锡根《论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统战和宗教政策》一文:云南迪庆藏区的贫农张文耀和红军长征留下的伤病员,领导群众进行暴动,联合维西、丽江、永胜、鹤庆、剑川等八县的彝、藏、白、纳西、汉族人民4 000余人,在“杀官安民”“打富济贫”的口号下,占领金沙江东岸桥头和格鲁湾一带,沉重地打击了当地的统治者。史实说明红军长征( )A.保留了红军的骨干B.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C.为抗战新局面到来创造了条件D.扩大了红军的影响25.)《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歌词“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体现的长征精神是( )A.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B.不怕艰难险阻C.紧密团结患难与共D.革命英雄主义二、非选择题26、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红军长征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33年10月,枪炮声再次隆隆作响,五十万国民党军队被调往江西前线,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强大进攻,住在瑞金那座“独立房子”里的军事决策者不顾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仍然命令红军对敌人的坚固堡垒实行攻坚战。这使红军的反击从一开始就连续受挫……——《长征》材料二 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习近平材料三 读下列图片阅读材料一,概述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三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长征精神。27.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关键时刻作出正确决策,指引着中国革命向正确的方向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材料一中图一到图二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革命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该变化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2)材料二中图三反映出中国革命的区域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2分)依据图三,写出图四中A、B两处红军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决策调整的认识。答案1-5DCBBB 6-10BBBBD 11-15BACCC 16-20DBCAA 21-25BCDBC26、(1)原因: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强大;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的错误指挥(或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2)主要内容: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后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3)长征精神: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克服困难、百折不挠;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等。27、(1)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2)中国革命的区域中心由南方(瑞金)转移到北方。A为攻克遵义,B为飞夺泸定桥。(3)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制定相应的决策;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要从具体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等等。(答出一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