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十一 选修3-3【重点知识提醒】【重点方法提示】(一)分子动理论及热力学定律1.估算问题(1)油膜法估算分子直径:d=V为纯油酸体积,S为单分子油膜面积(2)分子总数:N=nNA=·NA=NA[注意] 对气体而言,N≠。(3)两种模型:球模型:V=πR3(适用于估算液体、固体分子直径)立方体模型:V=a3(适用于估算气体分子间距)2.反映分子运动规律的两个实例布朗运动 ①研究对象: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固体小颗粒②运动特点:无规则、永不停息③相关因素:颗粒大小、温度扩散现象 ①产生原因: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②相关因素:温度3.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1)定性判断。利用题中的条件和符号法则对W、Q、ΔU中的其中两个量做出准确的符号判断,然后利用ΔU=W+Q对第三个量做出判断。(2)定量计算。一般计算等压变化过程的功,即W=p·ΔV,然后结合其他条件,利用ΔU=W+Q进行相关计算。(3)注意符号正负的规定。若研究对象为气体,对气体做功的正负由气体体积的变化决定。气体体积增大,气体对外界做功,W<0;气体的体积减小,外界对气体做功,W>0。(二)固体、液体和气体1.对晶体、非晶体特性的理解(1)只有单晶体,才可能具有各向异性。(2)各种晶体都具有固定熔点,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吸收的热量全部用于分子势能的增加。(3)晶体与非晶体可以相互转化。(4)有些晶体属于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和石墨。2.正确理解温度的微含义(1)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2)温度越高,物体分子动能总和越大,但物体的内能不一定越大。3.对气体压强的理解(1)气体对容器壁的压强是气体分子频繁碰撞的结果,温度越高,气体分子密度越大,气体对容器壁因碰撞而产生的压强就越大。(2)地球表面大气压强可认为是大气重力产生的。(三)气体实验定律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掌握两个要点1.应用气体实验定律的解题思路(1)选择对象——即某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2)找出参量——气体在始、末状态的参量:p1、V1、T1及p2、V2、T2;(3)认识过程——认清变化过程是正确选用物理规律的前提;(4)列出方程——选用某一实验定律或状态方程,代入具体数值求解,并讨论结果的合理性。2.牢记以下几个结论(1)热量不能自发地由低温物体传递给高温物体;(2)气体压强是由气体分子频繁地碰撞器壁产生的,压强大小与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和分子密集程度有关;(3)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理想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4)温度变化时,意味着物体内分子的平均动能随之变化,并非物体内每个分子的动能都随之发生同样的变化。【重点题型讲练】【例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________。A.分子力减小时,分子势能可能增大B.布朗运动是由固体颗粒中分子间碰撞的不平衡引起的C.空气流动得越快,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大D.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比固体分子间的作用力要小(2)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状态A时压强为p0,经历从状态A→B→C→A的过程。则气体在状态C时压强为________;从状态C到状态A的过程中,气体的内能增加为ΔU,则气体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_。(3)真空电阻蒸发镀膜是在真空室中利用电阻加热,将紧贴在电阻丝上的金属丝(铝丝)熔融汽化,汽化了的金属分子沉积于基片上形成均匀膜层。在一块面积为S的方形基片上形成共有k层铝分子组成的镀膜,铝膜的质量为m。已知铝的摩尔质量为M,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①求基片上每层铝分子单位面积内的分子数n;②真空气泵将真空室中的气体压强从p0=1.0×105 Pa减小到p1=1.0×10-4 Pa,设抽气后真空室中气体温度与抽气前相同,求抽气前后真空室中气体分子数之比。解析:(1)当分子间距大于r0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增大间距,分子力减小,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A项正确;布朗运动是悬浮微粒的运动,是固体颗粒受到液体或气体分子碰撞的不平衡引起的,B项错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仅与温度有关,C项错误;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流动,所以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比固体分子间的作用力要小,D项正确。(2)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C,可得:V=T,所以V T图中过原点的直线表示等压变化,所以从C到A过程是等压变化,pC=pA=p0;从状态C到状态A的过程中,外界对气体做功W=-p0·ΔV=-2p0V0,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整理得吸收热量:Q=ΔU-W=ΔU+2p0V0。(3)①基片上铝分子的总数为NA=nkS,解得n=NA。②设真空室中原来气体的体积为V0,经过等温变化后这部分气体的体积为V1,根据玻意耳定律有p0V0=p1V1,设抽气前和抽气后真空室内气体分子数分别为n0、n1,则===109。答案:(1)AD (2)p0 ΔU+2p0V0(3)①NA ②109【例2】(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________。A.乙醚液体蒸发为气体的过程中分子势能变大B.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体积不变时压强和摄氏温度成正比C.当液面上方的蒸汽达到饱和状态后,液体分子不会从液面飞出D.用油膜法测油酸分子直径时,认为油酸薄膜厚度等于油酸分子直径(2)图甲是岩盐晶体的平面结构,图中等长线段AA1、BB1上微粒的数目不同,由此可知,晶体具有________(选填“各向同性”或“各向异性”)的性质。图乙中液体表面层内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平衡距离r0,因此表面层内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________。(3)在大气中,空气团运动时经过各气层的时间很短,因此,运动过程中空气团与周围空气热量交换极少,可看作绝热过程。潮湿空气团在山的迎风坡上升时,水汽凝结成云,到山顶后变得干燥,然后沿着背风坡下降时升温,气象上称这股干热的气流为焚风。①空气团在山的迎风坡上升时温度降低,试说明其原因?②设空气团的内能U与温度T满足U=CT(C为一常数),空气团沿着背风坡下降过程中,外界对空气团做的功为W,求此过程中空气团升高的温度ΔT。解析:(1)蒸发过程中乙醚分子要克服分子间的引力做功,分子势能增加,故A项正确;根据=C可知,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体积不变时压强和热力学温度成正比,选项B错误;当液面上方的蒸汽达到饱和状态后,进入液体和从液面飞出的分子数相等,选项C错误;用油膜法测油酸分子直径时,认为油酸薄膜厚度等于油酸分子直径,选项D正确。(2)题图甲是岩盐晶体的平面结构,图中等长线段AA1、BB1上微粒的数目不同,由此可知,晶体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题图乙中液体表面层内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平衡距离r0,因此表面层内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3)①空气团在山的迎风坡上升时,空气压强变小,气团绝热膨胀,对外做功,温度降低。②根据U=CT得ΔU=CΔT ①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得ΔU=Q+W ②Q=0 ③联立①②③解得ΔT=。答案:(1)AD (2)各向异性 引力 (3)①在山的迎风坡上升时,空气压强变小,气团绝热膨胀,对外做功,温度降低。 ②【例3】)(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A.雨水不能透过布雨伞是因为液体表面存在张力B.分子间的距离r增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C.气体自发地扩散运动,说明分子是永不停息地运动的D.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越大,布朗运动越明显(2)氙气灯在亮度、耗能及寿命上都比传统灯有优越性。已知某轿车的氙气灯泡的容积为V,其内部氙气的密度为ρ,氙气摩尔质量为M,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则灯泡中氙气分子的总个数为________,灯泡点亮后其内部压强将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A经状态B变化到C的p V图像如图所示。①若已知在A状态时,理想气体的温度为27 ℃,求处于B状态时气体的摄氏温度。②从A状态变化到C状态气体是吸热还是放热?并求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数值。(已知1 atm=1×105 Pa)解析:(1)由于液体表面存在张力,雨水不能透过布雨伞,故A项正确;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少;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故B项错误;气体自发地扩散运动说明气体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热运动,故C项正确;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间无规则撞击它的液体分子数越多,抵消越多,布朗运动越不明显,故D项错误。(2)氙气物质的量n==,灯泡中氙气分子的总个数N=nNA=NA。灯泡点亮后,气体的体积不变,温度升高,根据查理定律知,气体的压强增大。(3)①由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可得=解得TB=TA=400 K所以B状态时气体的温度tB=(400-273) ℃=127 ℃。②由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可得=则TC=TA,从状态A到状态C的内能变化ΔU=0从状态A到状态C体积增大,对外做功,且p V图像中图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即为对外做的功,则外界对气体做的功W=-(3×105+1×105)×2×10-3 J=-400 J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解得:Q=400 J故从A状态变化到C状态气体是吸热,吸收的热量是400 J。答案:(1)AC (2)NA 增大 (3)①127 ℃ ②吸热 400 J【组题训练】1.(2019·江苏高考)(1)在没有外界影响的情况下,密闭容器内的理想气体静置足够长时间后,该气体________。A.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停息下来B.每个分子的速度大小均相等C.分子的平均动能保持不变D.分子的密集程度保持不变(2)由于水的表面张力,荷叶上的小水滴总是球形的。在小水滴表面层中,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总体上表现为________(选填“引力”或“斥力”)。分子势能Ep和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图像如图1所示,能总体上反映小水滴表面层中水分子Ep的是图中________(选填“A”“B”或“C”)的位置。(3)如图2所示,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经历A→B的等压过程,B→C的绝热过程(气体与外界无热量交换),其中B→C过程中内能减少900 J。求A→B→C过程中气体对外界做的总功。解析:(1)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A错误;气体分子之间的碰撞是弹性碰撞,气体分子在频繁的碰撞中速度变化,每个分子的速度大小不可能相等,B错误;理想气体静置足够长的时间后达到热平衡,气体的温度不变,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气体体积不变,则分子的密集程度保持不变,故C、D正确。(2)水滴表面层使水滴具有收缩的趋势,因此水滴表面层中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总体上表示为引力;水分子之间,引力和斥力相等时,分子间距r=r0,分子势能最小;当分子间表现为引力时,分子间距离r>r0,因此,小水滴表面层中水分子Ep对应于位置C。(3)A→B过程W1=-p(VB-VA)B→C过程,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W2=ΔU则对外界做的总功W=-(W1+W2)代入数据得W=1 500 J。答案:(1)CD (2)引力 C (3)1 500 J【题组训练】1.(2019·高邮调研)(1)关于下列四幅图中所涉及物理知识的论述,正确的是________。A.甲图中,由两分子间作用力随距离变化的关系图线可知,当两个相邻的分子间距离为r0时,它们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均为零B.乙图中,由一定质量的氧气分子分别在不同温度下速率分布情况,可知温度T1C.丙图中,在固体薄片上涂上石蜡,用烧热的针接触其上一点,从石蜡熔化情况可判定固体薄片必为非晶体D.丁图中,液体表面层分子间相互作用表现为斥力,正是因为斥力才使得水黾可以停在水面上(2)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中,已知实验室中使用的酒精油酸溶液的浓度为A,N滴溶液的总体积为V。在浅盘中的水面上均匀撒上痱子粉,将一滴溶液滴在水面上,待油膜稳定后,在带有边长为a的正方形小格的玻璃板上描出油膜的轮廓(如图所示),数得油膜占有的正方形小格个数为X。①用以上字母表示一滴酒精油酸溶液中的纯油酸的体积为________。②油酸分子直径约为________。(3)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状态从A→B→C→D→A的变化过程可用如图所示的p V图线描述,其中D→A为等温变化,气体在状态A时温度为TA=300 K,试求:①气体在状态C时的温度TC;②若气体在A→B过程中吸热1 000 J,则在A→B过程中气体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解析:(1)题图甲中,由两分子间作用力随距离变化的关系图线可知,当两个相邻的分子间距离为r0时,它们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合力为零,故A项错误;题图乙中,氧气分子在T2温度下速率大的分子所占百分比较多,所以T2温度较高,故B项正确;由题图丙可以看出某固体在导热性能上各向同性,可能是多晶体或者非晶体,故C项错误;题图丁中,昆虫水黾能在水面上不陷入水中,靠的是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故D项错误。(2)本实验原理为:将油膜看成单分子层油膜;将油酸分子看作球形;认为油酸分子是一个紧挨一个的。①由题意可知,一滴酒精油酸溶液中的纯油酸的体积为 V0=。②每一滴酒精油酸溶液所形成的油膜的面积为S=Xa2,所以油膜的厚度,即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d==。(3)①D→A为等温变化,则TA=TD=300 KC到D过程由盖—吕萨克定律得:=得:TC==375 K②A→B过程气体等压变化,外界对气体做功为W=-pΔV=2×105×(5-2)×10-3 J=-600 J由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得ΔU=1 000 J-600 J=400 J则气体内能增加,增加400 J。答案:(1)B (2)① ② (3)①375 K ②气体内能增加了400 J【练后自评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