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说课稿(部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说课稿(部编版)

资源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说课稿(部编版)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中的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是学生继小学后第一次接触初中古诗知识的内容。是本册书中唯一出现的古诗篇章,与后几单元关于散文诗、《论语》等的介绍内容相关联。同时,本节内容是对小学古诗内容的继承与拓展,也为之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诗文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①了解、掌握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②朗读、背诵《观沧海》;
③朗读背诵,联想想像,理解诗意。品味意境,体会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顺畅、富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全诗体会诗歌中“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及“寓情于景”等手法。
2.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的意境美;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主题的多重性。
四、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由于初一学生刚刚进入初中生活,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较高,理解力相对较好。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薄弱。因此,教师应注意做浅入深出的引导和分析,注重培养和调动学生对古诗和语文学习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让学生更快更好地熟悉和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
五、说教法学法
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朗读时应该讲究抑扬顿挫,在劳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喜共悲,然后再作客观评价。
六、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古人跨越千年一同去领略大海的风采吧!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展示资料,分享所得
学生分享有关乐府诗和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并且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作者: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代表作品《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长歌行》等。
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2、解决生字词
碣(jié)石 澹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3、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1)学生以他喜欢的方式读,并纠正发音有问题的字词。
(2)教师范读,并指导朗读的断句与节奏。
(3)播放音频文件《观沧海》。
(三)细读诗歌,情景交融
1、诗歌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全诗由哪个字统领?
明确:交代了诗人登临的方位、地点、目的,由“观”统领。
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所写之景有哪些特点?
水:澹澹
山岛:竦峙
洪波:涌起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3、诗歌最后说“歌以咏志”。曹操想借用这首诗表达什么志向呢?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以及博大的胸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四)品读诗歌,体会写法
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沧海”的壮美景象是如何呈现在大家眼前的?
明确: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五)课堂小结
带着豪气,有感情的朗读《观沧海》,深入地感受作者的伟大理想并受到感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观沧海》。
2、收集古今中外的诗歌名句,将其整理归类,并探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七、说板书设计
景:江山壮丽沧海无边的景色。
情景交融
情:统一天下自比沧海的抱负。
八、说教学反思
优点:学生重新认识了曹操,受到曹操豪迈情怀、雄心壮志的感染,群情激昂,立志要做一个志向高远之人。学生领略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兴趣盎然,一堂课书声琅琅,跃欲试,畅所欲言。互联网的利用优化了教学。
不足∶学生表达时语言缺少感染力,不够生动形象,要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多读多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