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原子的构成 (课件51页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题2 原子的构成 (课件51页 +素材)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人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会画原子的结构示意图(重点、难点)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与元素种类的关系,稳定结构(重点、难点)
(4)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5)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初识教育。
(6)知道离子的形成过程,会区分阴阳离子,知道离子符号所表示的意义(重点、难点)
新知导入
视频:原子弹爆炸威力
新知讲解
一、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体积非常小
乒乓球
原子
1.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
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 :万物
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
构成的,即原子。
古希腊哲学家 德谟克利特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
道尔顿原子模型
1803年
观点: 
1.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2.同种类元素的原子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3.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
道尔顿原子模型
1803年
模型: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实心球体”模型
英国科学家汤姆生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897年)
汤姆生原子模型
观点:原子里有电子,电子是一种带负电、有一定质量的微粒,普遍存在于各种原子之中。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897年)
汤姆生原子模型
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葡萄干布丁”模型
物理学家卢瑟福
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α粒子散射实验(1911年)—原子有核
卢瑟福
观点:
1.大部分粒子毫无阻挡的穿过了金箔;
2.少数粒子发生了偏转;
3.极少数粒子被反弹回来。
α粒子散射实验(1911年)—原子有核
卢瑟福
模型: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原子核非常小
原子核的构成
视频:原子核结构
带正电
不带电
质子
中子
(中心,带正电)
(核外,带负电)
原子核
核外电子
原子
2.原子的结构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碳原子结构动画
+
+
+
+
+
+
-
电子
-
-
-
电子
中子
质 子
原子核
交流讨论:分析下面的表格,你能发现哪些规律?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氢 1 0 1
碳 6 6 6
氧 8 8 8
钠 11 12 11
氯 17 18 17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氢原子的原子核中没有中子。
4.原子内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也不同。
【思考】原子中存在着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提示】由于原子里质子数=电子数,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
电子壳层模型
1913年
玻尔原子模型
观点:当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时,电子沿特定球形轨道运转;当原子中有多个电子时,它们将分布在多个球壳中绕核运动。
1964年,科学家们发现:质子是由夸克构成的。
物质具有无限可分性
课堂练习
1.下列对不同时期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卢瑟福原子模型 ②汤姆生原子模型
③道尔顿原子模型 ④玻尔原子模型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①④ D.③④①②
C
2.同一原子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子数与电子数相同
B.原子核和原子都是电中性的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原子的大部分体积被原子核占据
C
B
3.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
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③带负电荷
④不显电性
⑤不能再分
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
A.①⑤ B.② C.③④ D.②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1.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
核外电子(带负电)
质子(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原子
2.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
①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③氢原子的原子核中没有中子。
④原子内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也不同。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1.原子的构成
2.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
①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③氢原子的原子核中没有中子。
④原子内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也不同。
作业布置
课本51页
1、2、3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时2
旧知回顾
原子的结构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
电子壳层模型
玻尔原子模型
观点:当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时,电子沿特定球形轨道运转;当原子中有多个电子时,它们将分布在多个球壳中绕核运动。
观看原子的核外电子运动的模拟动画。
氢原子的结构(1个电子)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钠原子的结构(11个电子)
1.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
近 远
低 高
离原子核:
电子能量:
电子层: 1 2 3 4 5 6 7
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
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第一层(2个)
第二层(8个)
第三层(1个)(最外层)
钠原子的结构(11个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电子不超过2个)
+11
2. 原子结构示意图:
2 8 1
表示原子核及核内的质子数
数字“1”表示最外层电子数
表示电子层以及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金属原子
非金属原子
稀有气体原子
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原子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 结构是否稳定 推测原子 性质 得失电子
稀有气体原子
金属原子
非金属 原子
8个(He为2个)
比较稳定
一般少于4个
一般多于4个
不稳定
不稳定
易失电子
易得电子
既不得电子,也不失电子
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
交流讨论: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填写下列表格.
通常,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11
-
-
-
-
-
-
-
-
-
-
-
+17
-
-
-
-
-
-
-
-
-
-
-
-
-
-
-
-
-
钠原子
氯原子
质子数=电子数=11
质子数=电子数=17
不带电
不带电
Na
Cl
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易失去1个电子
易得到1个电子
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
钠离子
氯离子
质子数= 电子数=
质子数= 电子数=
11
10
17
18


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Na+
Cl-
+11
-
-
-
-
-
-
-
-
-
-
-
+17
-
-
-
-
-
-
-
-
-
-
-
-
-
-
-
-
-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带正电的离子,Na+
带负电的离子,Cl-
带电的原子
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3.离子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先标出所带的电荷数再注明正负。
钠离子符号
Na+
Ca2+
Cl-
钙离子符号
氯离子符号
除单个原子带电形成离子外,带电的原子团也形成离子,又叫“根”。
OH-:
NH4+:
NO3-:
CO32-:
SO42-:
PO43-:
氢氧根
铵根
硝酸根
碳酸根
硫酸根
磷酸根
原子团:2个或2个以上的原子集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整体。
氯化钠:由Na+、Cl-构成, Na+、Cl-数目比为1:1
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
不同点 原子 离子
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阳离子 阴离子
电性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
联系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原子和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1.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
2.原子结构示意图
3.离子
①定义:带电的原子叫离子。
②离子的种类:阳离子和阴离子
③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1.如图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粒子有12个质子
B.该粒子有2个电子层
C.该粒子属于非金属原子
D.该粒子已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A
课堂练习
2.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对该粒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核电荷数为 17
B.核外有 3个电子层
C.带 17个单位正电荷
D.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上的 7个电子
D
3.下列关于Mg、Mg2+两种粒子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核电荷数相同
B.质量几乎相等
C.Mg2+比Mg稳定
D.电子层数相同
D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