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课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2课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2课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盐碱(jiǎn) 涝洼窝(láo) 瘟神(wēn) 脱坯(pī)
B.饲养(sì) 屹立(yì) 淤塞(yū) 慷慨(kǎi)
C.涵闸(zhá) 佯装(xiáng) 渍死(zì) 噙着泪(qín)
D.窟窿(kūlong) 麦穗(suì) 踮着脚(diān) 灌溉(gài)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A.涝洼窝(lào) ;B无误;
C.“佯装”的“佯”读作yáng;
D.“踮着脚”的“踮”读作diǎn。
2.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据法新社报道,俄罗斯远东地区一名男子为进行耐力测试,在朋友家的花园里将自己“活埋”,谁料想无独有偶,命丧黄泉。
②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是日新月异,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已经很少遭遇望其项背的尴尬了。
③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之中,政府既要打造金山银山,也要保护住绿水青山,不宜出现畸轻畸重的问题。
④我们饭店的大堂内,就陈列着许多国内外空运过来的海鲜,客人们大都神情自若地挑选着,十几年前的奢望如今已经变成了稀松平常。
⑤近些年,上海的中学生不孚众望,连续几年在经合组织举行的PISA测试中独占鳌头,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⑥北汽集团的前身——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试制成功第一辆“井冈山”牌小轿车,并更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厂,北汽人自此踏上了奋发图强的圆梦征程。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④⑤⑥
【答案】A
【解析】①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应该是“弄巧成拙”。②望其项背:赶得上或是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③畸轻畸重:有时偏轻,有时偏重,形容事物发展不均衡,或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公正。④神情自若:神情态度十分自然。神情态度仍和原来一样。⑤不孚众望:不合乎大家的希望,改为“不负众望”。⑥奋发图强:振作精神,努力自强。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人类历史的精神天空里,总有一些星光璀璨闪耀。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55年了,55次花开花落,55载春去秋来,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B.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诉求实现了从生存到生态、从温饱到环保,“会呼吸的痛”让人们渴望干净的空气和水。
C.那些被赫然供奉、被反复演绎、并且见诸于各类艺术历史教科书,广为后人传颂的杰作,在思想内容、风格形式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D.面对突发灾难,地方应急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当地政府应急机制的健全,九寨沟地震救灾及时,再次证明了这个观点。
【答案】A
【解析】B项,成分残缺,应在“从温饱到环保”后加上“的转变”。C项,成分赘余,去掉“见诸于”的“于”。D项,“能力的强弱”对“机制的健全”错,两面对一面。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__________,只有具备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有坚强的人生支柱,正确的是非标准和有效的政治免疫力。
A.名节源于党性,是非明于学习,腐败止于正气
B.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是非明于学习
C.是非明于学习,腐败止于正气,名节源于党性
D.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
【答案】D
【解析】注意与前面的“三讲”的对应。先是“学习”,故排除A、B两项;然后是“政治”,故排除C项;最后是“正气”,故选D项。
二、语言表达
5.阅读下面的文字,将画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
焦裕禄是闻名全国、感动全国的“县委书记的榜样”。他在兰考县忘我奋斗一年零五个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焦裕禄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成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时代里,他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人民是不会忘记焦裕禄的。
【答案】焦裕禄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是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是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
【解析】此题要研究句中画线部分内容和句式上的特点,画线部分是由三个判断句构成的,我们可以以画线部分的第一个分句“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作为一个标准句,然后仿照第一个分句,再写出符合排比句要求的第二、三个分句。
三、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平顺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她贫困得异常富有。
平顺富有的恰是从前造成贫困的那些奇绝之山。从前,美是不能当饭吃的,也不能换钱。当年湖南张家界就曾是个美得绝伦却穷得吃不上饭的例证。那时,张家界的穷和美也都是因为山。那山是太奇绝了,但缺路,少矿,又不能种粮食,那奇绝之美就只有藏在深闺人未识了。
到了平顺才明白,八百里太行山从中原大地拔地而起,就是起自山西的平顺。乘汽车一进平顺的大山,车在弯弯转转的山路上逐渐上升,但见计程器数字不断增加,却不见前进的距离怎么长。当车顺山路拐了几个山谷,奇异的景象便接连出现了:那连绵的几乎发乌的山,渐渐地变成了鱼鳞状,遍体均匀地长出无数白色鱼鳞似的——那是秃山上等距离凿出的石坑垒成了石堰,再从很远处担来泥土填进坑里,栽上小树苗。
平顺许多山都是这样绿起来的。与南方的山比,那绿看上去简直微不足道,但那可是挥铁锤钢钎,一下下凿山石注血汗,把一座一座石头山染绿的啊!
在石头上植满树,可不光是为了好看养眼,更是为了省出土地来种谷子。听听民间艺人演唱的《谷子好》吧,词儿是去世多年的大作家赵树理写的,他在平顺三里湾村深入生活十多年,用的全是农民话:“……谷子好,谷子好,又有糠,又有草,喂猪喂驴喂骡马,好多社里离不了……谷子好,谷子好,可惜近来种得少,不说咱们不重视,还说谷子产量小……”
6.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B.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是否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C.“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呢?”老尼姑两眼通红地说。
D.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
7.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那缺路少矿又不能种庄稼的山是太奇绝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6.D
7.①句中把栽种小树的垒了石堰的石坑比作白色的鱼鳞,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形状相似。远望时垒了石堰的石坑在形状上颇似鱼鳞。③数量相似。山上的垒了石堰的石坑数量颇多,颇似鱼身上密密麻麻的鱼鳞。④颜色相似。开挖的石坑,远眺时颜色泛白,与白色鱼鳞甚是相似。
8.①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的重点落在“缺路,少矿,又不能种粮食”上,强调平顺山脉的贫瘠;而改写后的句子重点落在“奇绝”上,不符合原文的逻辑。②语体的风格不同:原句为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改写后的句子为长句,在气势语气上不如原句。
【解析】6.原文中省略号表示引用原文省略,属于省略。A项,省略号表示语意难尽;B项,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C项,省略号表示语言中断和话题转移;D项,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属于省略。
7.题目指出“比喻具有相似性”,要求根据比喻的相似性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仔细阅读语段中画横线句子“那连绵的几乎发乌的山,渐渐地变成了鱼鳞状,遍体均匀地长出无数白色鱼鳞似的——那是秃山上等距离凿出的石坑垒成了石堰”,句子中把栽树的石坑比作白色的鱼鳞,本体是“秃山上等距离凿出垒了石堰的石坑”,喻体是“白色的鱼鳞”,生动形象地写出远望时山上等距离的凿出的用来栽树的垒成了石堰的石坑的情状。可从形状、数量、颜色三个方面分析本体
“秃山上等距离凿出垒了石堰的石坑”和喻体是“白色的鱼鳞”的相似性。
8.①语体风格上,原文运用短句,改句运用了长句。短句与长句相比,长句比较长,读起来比较拗口。短句句式短小,简洁明快,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比较有气势。②内容上——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那山是太奇绝了,但缺路,少矿,又不能种粮食”重点落在“缺路,少矿,又不能种粮食”上,强调了平顺山脉的贫瘠。改句“那缺路少矿又不能种庄稼的山是太奇绝了”重点落在“山是太奇绝了”,也就是说改句在强调平顺山脉的奇绝。根据前文“平顺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她贫困得异常富有”“美是不能当饭吃的,也不能换钱”“当年湖南张家界就曾是个美得绝伦却穷得吃不上饭的例证。那时,张家界的穷和美也都是因为山”,改句不符合原文的逻辑。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典型传播是媒体通过人物典型形象的塑造去反映、倡导某种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样式。以往,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在榜样示范、政策宣传、凝聚社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历史功绩不可抹杀;如今,发生了巨大变迁的社会无疑仍然需要极具感召力、代表时代精神内核的精神楷模,而典型传播在现时的社会整合功能恰好能契合这种需要。
一方面,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现时社会还是一个同质化程度相当高的社会,“典型的认识与实践功能仍然是有效的”。从另一方面来讲,社会问题越多,结构越是复杂,转型速度越快,越是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来引导。典型人物报道可以用新闻的手法在某一社会层面提供多种不同的典型形象,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乃至表达情感诉求的渠道。
(摘编自麦尚文《中国典型人物报道创新研究》)
材料二:
媒介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从历史发展来看,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曾先后以报纸、电影、电视剧为载体,而不同时期,不同媒介形式对焦裕禄形象建构的侧重点有所差异。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大众媒介再现历史、建构历史的过程,而在信息社会中,大众媒介对历史的再现无疑是建构人们集体记忆的一种重要机制。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不同的媒介形象事实上在建构着不同的集体记忆。因此,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实际上涉及媒介建构和集体记忆两个方面。
一方面,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生产性活动。我们知道,大众媒介在进行媒介生产活动时,总会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媒体作为政党和政府的喉舌,首先就承载着政治宣传、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中国的焦裕禄是共产党员干部的模范代表,对焦裕禄这一模范人物形象的建构事实上正是中国政府宣传工作的一部分,因而,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必然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另一方面,集体记忆是经由文化的、社会的因素联结起来的“想象的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记忆,它虽然是关于过去的概念,但并不仅仅只指涉过去,它是连接现在与过去的桥梁。我们对过去的回忆总是受到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心态的影响,在每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建构必然与当云的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对焦裕禄集体记忆的建构,事实上也是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下的一种表现。
回到不同时期的具体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语境对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制约作用。首先是20世纪60年代的典型报道。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一方面整个社会的阶级意识、革命色彩还很浓厚;另一方面,严重的自然灾害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典型报道的形式将焦裕禄突出建构为“困境中的英雄”和“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者”。再到20世纪90年代,电影《焦裕禄》上映,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已步入正轨,社会建设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离。因此,电影着重建构了焦裕禄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正是意在通过这一集体记忆来重新拉近人民群众与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那么,现在的电视剧《焦裕禄》所建构的焦裕禄形象及相应的集体记忆又是如何与当下的现实语境相契合的呢?细细究之,也不难发现其内在关联。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的浪潮如今正势不可当地涌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而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领地却多有荒芜。电视剧《焦裕禄》将另一种人生哲学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剧中,焦裕禄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着朴素的衣裳,奔波于泥土地中。可以说,他对信仰的坚持和对理想的执着正是当下物欲社会所最缺乏的一种精神力量。另一方面,90年代以来官与民之间关系疏离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电视剧《焦裕禄》通过诸多细节讲述了作为党员干部的焦裕禄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他在寒冷的冬夜给偏远的公社送去棉衣,他亲力亲为给老百姓解决买煤的问题……通过对历史细节进行影像还原,焦裕禄形象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剧中得以凸显,而这种精神无疑是对当下党员干部的一次心灵洗礼。
综上所述,从新闻报道到电影再到电视剧,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表征的不仅仅是时间流逝所带来的变化,抑或是传播形式的创新,在本质上它还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镜像折射。透过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我们所观照的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就当下而言,和谐社会的建设迫切需要这方面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期盼,通过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建构,能将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以集体记忆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社会中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蔡骐、曹慧丹《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与发展》)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有关“典型传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作为一种媒体传播样式,典型传播都有巨大的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
B.目前,我国社会同质化程度高,结构复杂,转型速度快,因此,典型传播的存在是很必要的。
C.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过程,就是一次不断变化的典型传播,体现了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变迁。
D.这种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塑造,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下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精神力量的支撑。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而这种大众媒介又始终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
B.集体记忆既指涉过去,又把过去和现在相连接,它的建构一定会与当时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
C.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这成为电影《焦裕禄》重构焦裕禄形象的重要原因。
D.电视剧《焦裕禄》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抑制的是消费主义的无节制的物欲追求。
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媒体塑造典型形象除了能够借以倡导主流价值,同时也为人们的情感诉求提供了渠道。
B.焦裕禄这一媒体形象的集体记忆关联着文化的、社会的因素,并将现在与过去相联结。
C.焦裕禄的媒介形象如果始终以某一种媒介为载体进行建构,就不会出现侧重点的差异。
D.在新的时代,如果重拍以焦裕禄为主角的电影,他的媒介形象应该还会有新变化。
12.电影《焦裕禄》和电视剧《焦裕禄》都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题,但两部作品这一主题的内涵并不一样。请结合材料二进行简析。
13.如果将来再拍有关焦裕禄的影视作品,来重塑焦裕禄的媒介形象,应从哪方面加以借鉴?请结合材料进行归纳。
【答案】9.A
10.B
11.C
12.①前者立足于“为官”,侧重在焦裕禄作为官员的严于律己和廉洁奉公,警醒的是当时的党员干部。②后者立足于“为人”,侧重在他作为普通人的人生哲学:节俭、朴素、任劳任怨、心系百姓,警醒的是一些无节制地追求物质享受的人。
13.①要传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和表达情感诉求的渠道;②要有一个鲜明的精神主题,并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③要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对如何解决当下的问题作出回应。
【解析】9.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项,“都有”错误,把未然当已然,材料一第1段说的是“如今……典型传播……恰好能契合这种需要”,不能表明其在当今已经有巨大功绩。
10.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这种大众媒介又始终受制于……经济力量”错,材料二第2段说的是“大众媒介在进行媒介生产活动时,总会受制于……经济力量”,它的受制是有条件限制的。C项,“必然会滋生”错,于文无据。材料二第3段是说“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没有说“必然会滋生”。D项,“抑制的是消费主史的无节制的物欲追求”错。这里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对应的是官与民之间的关系问题。故选B。
1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就不会出现侧重点的差异”错。结合材料二第3段“回到不同时期的具体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语境对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制约作用”和材料二最后一段分析可知,媒介裁体的变化只是表象,焦裕禄的媒介形象,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折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侧重点会出现差异。
12.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结合“电影着重建构了焦裕禄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正是意在通过这一集体记忆来重新拉近人民群众与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分析,电影《焦裕禄》侧重表现焦裕禄作为党员干部的严于律己和廉洁奉公,这是从“为官”方面来表现的,针对当时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离”现象,意在警醒当时的党员干部。电视剧《焦裕禄》中通过“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着朴素的衣裳,奔波于泥土地中”表现人物的节俭、朴素、任劳任怨等。电视剧《焦裕禄》立足于“为人”,结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分析,意在警醒的是一些无节制地追求物质享受的人。
13.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第2段中的“社会问题越多,结构越是复杂,转型速度越快……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乃至表达情感诉求的渠道”分析,可得出要传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和表达情感诉求的渠道。结合“一方面,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生产性活动”“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必然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等分析,结合时代的需要,要有一个鲜明的精神主题,并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结合材料二第2段中的“在每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建构必然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对焦裕禄集体记忆的建构,事实上也是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下的一种表现”分析,要从时代出发,结合当前现实社会的特点,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教授胡适
胡适的教授生涯始于北京大学。1917年初,《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向北京大学新任校长蔡元培力荐胡适,同时动员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学习哲学的胡适回国任教。当时正在紧张写作博士论文的胡适,还没等博士学位到手便回国了,于当年9月10日到北大就任教授,这时他刚刚二十六周岁。
初到北大任教的胡适,给哲学系一年级讲授“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北大的老课了,在胡适之前由陈汉章讲授。陈从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尚书》的《洪范》篇。胡适授课却不管以前的课业,他发给学生的讲义一反前例。当时顾颉刚也选了这门课,他后来回忆说,胡适一开头就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这一改把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在他们学生眼里,这简直就是一场“思想造反”,有几个不安分的学生拉着傅斯年,策划“扳倒”老师——将这个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年轻的留洋教授赶走。当时傅斯年在北大已赫赫有名,此前他就曾将教授《文心雕龙》的教授、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成功逐出门外。他将朱的讲义一夜读完,勾出了三十多条错误,将了他一军。校长蔡元培看了,只得将朱辞退。但傅斯年“鉴定”完胡适的课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就这样,这件事才得以平息。第二学期,北大哲学系三年级恰好也有一门“中国哲学史”的课,由一位老教授任课。当时冯友兰正在哲学系读三年级。据冯友兰回忆,某次课上,这位老教授手里挥舞着胡适的讲义,冷嘲热讽地对学生说:“我说胡适不通,果然就是不通,只看他的讲义的名称,就知道他不通。哲学史本来就是哲学的大纲,说中国哲学史大纲,岂不成了大纲的大纲了吗?”好在胡适在学生那里基本站稳了脚跟,加之有校长蔡元培的鼎力相助,他在北大的教授位子也就此坐稳了。
除了在北大任教,胡适还先后担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并长期兼任教育部国语讲习所兼职讲习,至于胡适在国内外大学的演讲、讲学,那就难以计数了。
胡适的课讲得好,这在所有听过他课的学生那里,基本上是公认的。1917年考入预科的田炯锦回忆说:“诸师长中,我最喜欢听胡先生的课,他不但有许多新颖的见解,而且擅长表达。”曾就读于北大的朱海涛回忆说:“适之先生在校中开的课是中国文学史和传记研究……文学史则是一门极叫座的课。他讲《诗经》,讲诸子,讲《楚辞》,讲汉晋古诗,都用现代的话来说明,逸趣横生,常常弄到哄堂大笑。”
胡适讲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他特别注重运用他那套所谓“科学的方法”,尤其是杜威的实验主义方法,来分析和解释中国的典籍,有断制,新见迭出。在教学方法上,胡适推崇研究性教学,在教学中“往往把我不能解决的问题做题目,叫同学来研究”。胡适说自己并不喜欢上大课,而更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因为“班次太大;不能大家互相讨论研究”。
胡适的日记、笔记中多有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载和分析。1931年8月28日阅完“中古思想史”试卷后,对75位学生按分数排队,排出“皆有希望成才”“尚有几分希望”“中人之资”“绝无希望”的,甚至还依次“卜其人的终身”。
常有同事向胡适讨教讲课的奥秘,他的回答是:“一小时的课,必须有四小时至八小时的准备。”杨亮功说:“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这也就是胡适自己所说的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去对待教学。对胡适这样一位“大牌”教授来说,他在教学工作中能够这样“不苟且”,难能可贵。
(选自周川《教育家胡适:行动与思想》,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同时,胡适以自己的博士论文为基础,改写成《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该书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作序,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整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不到3年就再版7次,影响空前。
(有删改)
②1916年,胡适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适以为今日造因之道,首在树人;树人之道,端赖教育。故适近来别无奢望,但求归国后能以一张苦口,一支秃笔,从事于社会教育,以为百年树人之计:如是而已。”
(有删改)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胡适研究学问有独立的思想,因此他讲课时没有沿袭陈汉章讲授哲学的方法,一开始这让他的学生很不适应。
B.胡适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教授,在北大任教遇到挑战是难以避免的,学校一位哲学系老教授对他的藐视就是其中之一。
C.胡适说自己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对待教学,就是从头学起,即杨亮功所说的“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
D.胡适非常重视教育对改变国民的作用,他一生身体力行,不仅在北大任职,还担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并大量演讲、讲学。
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轻时的胡适曾立下从事教育事业以救国的志向,这是他后来听从陈独秀的劝告,匆匆回国到北大就任教授的原因之一。
B.胡适授课“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这与其说是胡适不肯贸然信从前人带给大家的震惊,不如说是大家对他的敬佩。
C.在北大赫赫有名的傅斯年曾成功“扳倒”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但是在听完胡适的课后,对胡适治学的方法表示了肯定。
D.胡适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是因为这样的课堂学生少,便于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研究,足见胡适非常重视研究性教学。
16.胡适的课被学生公认“讲得好”。请结合材料,对胡适课“讲得好”的原因进行分析。
【答案】14.C
15.B
16.①胡适的语言表达能力好。讲课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引人入胜。②胡适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他不但有许多新颖的见解,也有新的方法。③胡适注重研究学生。他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④胡适备课认真。他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去对待教学,在教学工作中“不苟且”。
【解析】14.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C项,“就是从头学起”无中生有。
15.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B项,“不如说是大家对他的敬佩”错,与下文学生“策划‘扳倒’老师”不符。此时,学生们对胡适仍是不接受的态度。
16.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
回答时,答题要点要注意避免要点同类化。“我最喜欢听胡先生的课,他不但有许多新颖的见解,而且擅长表达。……他讲《诗经》,讲诸子,讲《楚辞》,讲汉晋古诗,都用现代的话来说明,逸趣横生,常常弄到哄堂大笑。”可见,胡适的语言表达能力好。讲课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引人入胜。“胡适讲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他特别注重运用他那套所谓‘科学的方法’,……,有断制,新见迭出。”概括为:胡适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他不但有许多新颖的见解,也有新的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胡适推崇研究性教学,在教学中‘往往把我不能解决的问题做题目,叫同学来研究’。”胡由此可知,胡适注重研究学生。他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胡适备课认真。他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去对待教学,在教学工作中‘不苟且’。”本题从语言表达能力好,新颖内容,方法独特,重视学生,备课认真等方面分点回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2课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盐碱(jiǎn) 涝洼窝(láo) 瘟神(wēn) 脱坯(pī)
B.饲养(sì) 屹立(yì) 淤塞(yū) 慷慨(kǎi)
C.涵闸(zhá) 佯装(xiáng) 渍死(zì) 噙着泪(qín)
D.窟窿(kūlong) 麦穗(suì) 踮着脚(diān) 灌溉(gài)
2.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据法新社报道,俄罗斯远东地区一名男子为进行耐力测试,在朋友家的花园里将自己“活埋”,谁料想无独有偶,命丧黄泉。
②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是日新月异,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已经很少遭遇望其项背的尴尬了。
③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之中,政府既要打造金山银山,也要保护住绿水青山,不宜出现畸轻畸重的问题。
④我们饭店的大堂内,就陈列着许多国内外空运过来的海鲜,客人们大都神情自若地挑选着,十几年前的奢望如今已经变成了稀松平常。
⑤近些年,上海的中学生不孚众望,连续几年在经合组织举行的PISA测试中独占鳌头,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⑥北汽集团的前身——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试制成功第一辆“井冈山”牌小轿车,并更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厂,北汽人自此踏上了奋发图强的圆梦征程。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④⑤⑥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人类历史的精神天空里,总有一些星光璀璨闪耀。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55年了,55次花开花落,55载春去秋来,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B.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诉求实现了从生存到生态、从温饱到环保,“会呼吸的痛”让人们渴望干净的空气和水。
C.那些被赫然供奉、被反复演绎、并且见诸于各类艺术历史教科书,广为后人传颂的杰作,在思想内容、风格形式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D.面对突发灾难,地方应急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当地政府应急机制的健全,九寨沟地震救灾及时,再次证明了这个观点。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__________,只有具备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有坚强的人生支柱,正确的是非标准和有效的政治免疫力。
A.名节源于党性,是非明于学习,腐败止于正气
B.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是非明于学习
C.是非明于学习,腐败止于正气,名节源于党性
D.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
二、语言表达
5.阅读下面的文字,将画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
焦裕禄是闻名全国、感动全国的“县委书记的榜样”。他在兰考县忘我奋斗一年零五个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焦裕禄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成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时代里,他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人民是不会忘记焦裕禄的。
三、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平顺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她贫困得异常富有。
平顺富有的恰是从前造成贫困的那些奇绝之山。从前,美是不能当饭吃的,也不能换钱。当年湖南张家界就曾是个美得绝伦却穷得吃不上饭的例证。那时,张家界的穷和美也都是因为山。那山是太奇绝了,但缺路,少矿,又不能种粮食,那奇绝之美就只有藏在深闺人未识了。
到了平顺才明白,八百里太行山从中原大地拔地而起,就是起自山西的平顺。乘汽车一进平顺的大山,车在弯弯转转的山路上逐渐上升,但见计程器数字不断增加,却不见前进的距离怎么长。当车顺山路拐了几个山谷,奇异的景象便接连出现了:那连绵的几乎发乌的山,渐渐地变成了鱼鳞状,遍体均匀地长出无数白色鱼鳞似的——那是秃山上等距离凿出的石坑垒成了石堰,再从很远处担来泥土填进坑里,栽上小树苗。
平顺许多山都是这样绿起来的。与南方的山比,那绿看上去简直微不足道,但那可是挥铁锤钢钎,一下下凿山石注血汗,把一座一座石头山染绿的啊!
在石头上植满树,可不光是为了好看养眼,更是为了省出土地来种谷子。听听民间艺人演唱的《谷子好》吧,词儿是去世多年的大作家赵树理写的,他在平顺三里湾村深入生活十多年,用的全是农民话:“……谷子好,谷子好,又有糠,又有草,喂猪喂驴喂骡马,好多社里离不了……谷子好,谷子好,可惜近来种得少,不说咱们不重视,还说谷子产量小……”
6.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B.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是否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C.“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呢?”老尼姑两眼通红地说。
D.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
7.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那缺路少矿又不能种庄稼的山是太奇绝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典型传播是媒体通过人物典型形象的塑造去反映、倡导某种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样式。以往,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在榜样示范、政策宣传、凝聚社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历史功绩不可抹杀;如今,发生了巨大变迁的社会无疑仍然需要极具感召力、代表时代精神内核的精神楷模,而典型传播在现时的社会整合功能恰好能契合这种需要。
一方面,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现时社会还是一个同质化程度相当高的社会,“典型的认识与实践功能仍然是有效的”。从另一方面来讲,社会问题越多,结构越是复杂,转型速度越快,越是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来引导。典型人物报道可以用新闻的手法在某一社会层面提供多种不同的典型形象,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乃至表达情感诉求的渠道。
(摘编自麦尚文《中国典型人物报道创新研究》)
材料二:
媒介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从历史发展来看,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曾先后以报纸、电影、电视剧为载体,而不同时期,不同媒介形式对焦裕禄形象建构的侧重点有所差异。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大众媒介再现历史、建构历史的过程,而在信息社会中,大众媒介对历史的再现无疑是建构人们集体记忆的一种重要机制。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不同的媒介形象事实上在建构着不同的集体记忆。因此,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实际上涉及媒介建构和集体记忆两个方面。
一方面,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生产性活动。我们知道,大众媒介在进行媒介生产活动时,总会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媒体作为政党和政府的喉舌,首先就承载着政治宣传、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中国的焦裕禄是共产党员干部的模范代表,对焦裕禄这一模范人物形象的建构事实上正是中国政府宣传工作的一部分,因而,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必然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另一方面,集体记忆是经由文化的、社会的因素联结起来的“想象的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记忆,它虽然是关于过去的概念,但并不仅仅只指涉过去,它是连接现在与过去的桥梁。我们对过去的回忆总是受到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心态的影响,在每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建构必然与当云的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对焦裕禄集体记忆的建构,事实上也是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下的一种表现。
回到不同时期的具体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语境对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制约作用。首先是20世纪60年代的典型报道。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一方面整个社会的阶级意识、革命色彩还很浓厚;另一方面,严重的自然灾害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典型报道的形式将焦裕禄突出建构为“困境中的英雄”和“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者”。再到20世纪90年代,电影《焦裕禄》上映,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已步入正轨,社会建设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离。因此,电影着重建构了焦裕禄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正是意在通过这一集体记忆来重新拉近人民群众与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那么,现在的电视剧《焦裕禄》所建构的焦裕禄形象及相应的集体记忆又是如何与当下的现实语境相契合的呢?细细究之,也不难发现其内在关联。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的浪潮如今正势不可当地涌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而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领地却多有荒芜。电视剧《焦裕禄》将另一种人生哲学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剧中,焦裕禄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着朴素的衣裳,奔波于泥土地中。可以说,他对信仰的坚持和对理想的执着正是当下物欲社会所最缺乏的一种精神力量。另一方面,90年代以来官与民之间关系疏离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电视剧《焦裕禄》通过诸多细节讲述了作为党员干部的焦裕禄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他在寒冷的冬夜给偏远的公社送去棉衣,他亲力亲为给老百姓解决买煤的问题……通过对历史细节进行影像还原,焦裕禄形象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剧中得以凸显,而这种精神无疑是对当下党员干部的一次心灵洗礼。
综上所述,从新闻报道到电影再到电视剧,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表征的不仅仅是时间流逝所带来的变化,抑或是传播形式的创新,在本质上它还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镜像折射。透过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我们所观照的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就当下而言,和谐社会的建设迫切需要这方面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期盼,通过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建构,能将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以集体记忆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社会中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蔡骐、曹慧丹《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与发展》)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有关“典型传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作为一种媒体传播样式,典型传播都有巨大的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
B.目前,我国社会同质化程度高,结构复杂,转型速度快,因此,典型传播的存在是很必要的。
C.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过程,就是一次不断变化的典型传播,体现了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变迁。
D.这种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塑造,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下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精神力量的支撑。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而这种大众媒介又始终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
B.集体记忆既指涉过去,又把过去和现在相连接,它的建构一定会与当时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
C.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这成为电影《焦裕禄》重构焦裕禄形象的重要原因。
D.电视剧《焦裕禄》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抑制的是消费主义的无节制的物欲追求。
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媒体塑造典型形象除了能够借以倡导主流价值,同时也为人们的情感诉求提供了渠道。
B.焦裕禄这一媒体形象的集体记忆关联着文化的、社会的因素,并将现在与过去相联结。
C.焦裕禄的媒介形象如果始终以某一种媒介为载体进行建构,就不会出现侧重点的差异。
D.在新的时代,如果重拍以焦裕禄为主角的电影,他的媒介形象应该还会有新变化。
12.电影《焦裕禄》和电视剧《焦裕禄》都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题,但两部作品这一主题的内涵并不一样。请结合材料二进行简析。
13.如果将来再拍有关焦裕禄的影视作品,来重塑焦裕禄的媒介形象,应从哪方面加以借鉴?请结合材料进行归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教授胡适
胡适的教授生涯始于北京大学。1917年初,《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向北京大学新任校长蔡元培力荐胡适,同时动员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学习哲学的胡适回国任教。当时正在紧张写作博士论文的胡适,还没等博士学位到手便回国了,于当年9月10日到北大就任教授,这时他刚刚二十六周岁。
初到北大任教的胡适,给哲学系一年级讲授“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北大的老课了,在胡适之前由陈汉章讲授。陈从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尚书》的《洪范》篇。胡适授课却不管以前的课业,他发给学生的讲义一反前例。当时顾颉刚也选了这门课,他后来回忆说,胡适一开头就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这一改把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在他们学生眼里,这简直就是一场“思想造反”,有几个不安分的学生拉着傅斯年,策划“扳倒”老师——将这个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年轻的留洋教授赶走。当时傅斯年在北大已赫赫有名,此前他就曾将教授《文心雕龙》的教授、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成功逐出门外。他将朱的讲义一夜读完,勾出了三十多条错误,将了他一军。校长蔡元培看了,只得将朱辞退。但傅斯年“鉴定”完胡适的课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就这样,这件事才得以平息。第二学期,北大哲学系三年级恰好也有一门“中国哲学史”的课,由一位老教授任课。当时冯友兰正在哲学系读三年级。据冯友兰回忆,某次课上,这位老教授手里挥舞着胡适的讲义,冷嘲热讽地对学生说:“我说胡适不通,果然就是不通,只看他的讲义的名称,就知道他不通。哲学史本来就是哲学的大纲,说中国哲学史大纲,岂不成了大纲的大纲了吗?”好在胡适在学生那里基本站稳了脚跟,加之有校长蔡元培的鼎力相助,他在北大的教授位子也就此坐稳了。
除了在北大任教,胡适还先后担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并长期兼任教育部国语讲习所兼职讲习,至于胡适在国内外大学的演讲、讲学,那就难以计数了。
胡适的课讲得好,这在所有听过他课的学生那里,基本上是公认的。1917年考入预科的田炯锦回忆说:“诸师长中,我最喜欢听胡先生的课,他不但有许多新颖的见解,而且擅长表达。”曾就读于北大的朱海涛回忆说:“适之先生在校中开的课是中国文学史和传记研究……文学史则是一门极叫座的课。他讲《诗经》,讲诸子,讲《楚辞》,讲汉晋古诗,都用现代的话来说明,逸趣横生,常常弄到哄堂大笑。”
胡适讲的课,内容大多比较新颖,他特别注重运用他那套所谓“科学的方法”,尤其是杜威的实验主义方法,来分析和解释中国的典籍,有断制,新见迭出。在教学方法上,胡适推崇研究性教学,在教学中“往往把我不能解决的问题做题目,叫同学来研究”。胡适说自己并不喜欢上大课,而更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因为“班次太大;不能大家互相讨论研究”。
胡适的日记、笔记中多有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载和分析。1931年8月28日阅完“中古思想史”试卷后,对75位学生按分数排队,排出“皆有希望成才”“尚有几分希望”“中人之资”“绝无希望”的,甚至还依次“卜其人的终身”。
常有同事向胡适讨教讲课的奥秘,他的回答是:“一小时的课,必须有四小时至八小时的准备。”杨亮功说:“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这也就是胡适自己所说的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去对待教学。对胡适这样一位“大牌”教授来说,他在教学工作中能够这样“不苟且”,难能可贵。
(选自周川《教育家胡适:行动与思想》,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同时,胡适以自己的博士论文为基础,改写成《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该书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作序,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整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不到3年就再版7次,影响空前。
(有删改)
②1916年,胡适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适以为今日造因之道,首在树人;树人之道,端赖教育。故适近来别无奢望,但求归国后能以一张苦口,一支秃笔,从事于社会教育,以为百年树人之计:如是而已。”
(有删改)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胡适研究学问有独立的思想,因此他讲课时没有沿袭陈汉章讲授哲学的方法,一开始这让他的学生很不适应。
B.胡适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教授,在北大任教遇到挑战是难以避免的,学校一位哲学系老教授对他的藐视就是其中之一。
C.胡适说自己以“做小学生”的态度对待教学,就是从头学起,即杨亮功所说的“胡先生做学问不苟且,教书也是不苟且的”。
D.胡适非常重视教育对改变国民的作用,他一生身体力行,不仅在北大任职,还担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并大量演讲、讲学。
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轻时的胡适曾立下从事教育事业以救国的志向,这是他后来听从陈独秀的劝告,匆匆回国到北大就任教授的原因之一。
B.胡适授课“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这与其说是胡适不肯贸然信从前人带给大家的震惊,不如说是大家对他的敬佩。
C.在北大赫赫有名的傅斯年曾成功“扳倒”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但是在听完胡适的课后,对胡适治学的方法表示了肯定。
D.胡适喜欢上小型的研讨课,是因为这样的课堂学生少,便于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研究,足见胡适非常重视研究性教学。
16.胡适的课被学生公认“讲得好”。请结合材料,对胡适课“讲得好”的原因进行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