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亲情是母亲温柔的话语,亲情是家人间的互敬互爱,亲情是母子间快乐的嬉戏,亲情是荷叶为荷花遮风雨...亲情是-种最平常的情感,又是一种最珍贵的情感。让我们在亲情流溢的文章中,一起感受和理解动人的亲情,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单元概览课堂 作者 核心内容 主要特点 阅读策略 单元尾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回忆母亲对“我”的关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1.细节描写 2.寓情于景 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 知课文内容,体 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 写作: 学会记 事综合性 学习: 有朋自 远方来散步 莫怀戚 讲述一家三代人一起散步,相互关爱的故事 1.以小见大 2.大词小用散文诗二首 金色花 泰戈尔 写孩子想象自己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表现了母子情深 1.想象丰富 2.托物言情荷叶 母亲 冰心 由雨中荷叶护莲花联想到母爱,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 象征手法《世说新语》 二则 咏雪 刘义庆 讲述谢家“儿女”咏雪一事,表现家庭生活的情趣 叙事简约, 意蕴含蓄陈太丘与友期行 写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详略得当阅读5秋天的怀念知识助读 细梳理助读资料1.文题解读“秋天的怀念”即在秋天怀念一些过去的事情,或者说怀念一些在秋天发生的事。“秋天”点明了时间;“怀念”暗示了写作的内容,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创设出一种独特的回忆氛围。2.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3.写作背景史铁生20岁左右的时候,得了一场重病,双腿瘫痪。他的脾气因此变得暴怒无常,他的母亲则默默地忍受,以一颗慈爱、宽容的心来关爱他、照顾他。他在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可以说,他的成长之路,是母亲以生命为代价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一篇他怀念母亲的文章。基础知识1.字音识记瘫痪(tān huàn) 悄悄(qiāo) 捶打(chuí)憔悴(qiáo cuì) 仿膳(shàn) 淡雅(yǎ)(biǎn)踩扁 (xiǔ)整宿扁 宿 (sù)风餐露宿(piān)扁舟 (xiù)星宿2.字形辨识侍(shì)侍弄 絮(xù)絮叨待(dài)等待 紫(zǐ)紫色壁(bì)墙壁 诀(jué)诀别璧(bì)玉璧 决(jué)决口抉(jué)抉择3.词语释义侍弄;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翻来覆去:来回翻身。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央求:恳求。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哆唆。淡雅:素净雅致;素淡典雅。高洁:高尚纯洁。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4.词语辨析诀别——分别同 都是动词,都含有“离别”的意思。异 “诀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分别”指还能再见的离别。例 谁都没想到,他们那次自认为短暂的分别竟然成了诀别,此生再未谋面。课文研析 精解读文本解读文句解秋天的怀念史铁生①双腿瘫瘓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句解:砸玻璃,摔东西,具体表现了“我”的“暴怒无常”,对生活感到绝望。]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句解:“眼边儿红红的”,细节描写,说明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痛,无私地关爱、呵护着“我”。]1“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2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瘓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句解:插叙,说明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但为了照顾“我”,母亲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深爱。]“不,我不去!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句解:“扑”“抓”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急于阻止“我”的自虐,关爱“我”、心疼“我”的外在表现。“忍”字表现出母亲以强大的毅力克制自己的悲痛来安慰“我”的痛苦心情。]“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 [句解:母亲恳求“我”坚强起来,珍惜生命。]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句解:“一直”表达了“我”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3第一部分(①②);叙述在“我”瘫痪后,母亲强忍内心的痛苦和重病的折磨关怀“我”。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互动拨1如何理解此处母亲“悄悄”“偷偷”的一系列行为 “悄悄”“偷偷”的细节表现了母亲对“我”以暴怒发泄痛苦的行为的深深理解和宽厚容忍,以及怕“我”太过激而伤害自己的担忧。母亲“躲”出去,但她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我”。这无声的动作背后,是母亲疼痛不已的揪心。2母亲为什么提出去看花 母亲提出去看花是为了让“我”散散心,排遣心中的郁闷,建立起好好儿活的信心和勇气。3本段交代母亲的病情,有什么作用 补充说明母亲的病情之重,反映了母亲为了让儿子重拾生活的信心,强忍病痛做出的超常努力,同时为下文母亲突然去世做铺垫。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句解:景物描写,烘托“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4:“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句解:“憔悴”既显示出绝症对母亲身体的折磨,又显示着“我”绝望的状态对母亲心理的折磨。“央求”的神色,表现出母亲屡遭“我”拒绝却从未改变对“我”的关怀与渴望。]“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句解:急切的话语,表明母亲想让“我”早一点从沮丧的情绪中走出来。]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 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5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句解:“絮絮叨叨”一词表现了母亲高兴得有些不知所措,以下的很多话,都是不知所措的表现,以至于说漏了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句解:细节描写,通过说话用词方面的敏感,表现了母亲的细心。“悄悄地”,再次强调了母亲生怕刺激到“我”]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6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句解:“绝”和“竟”说明“我”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句解:第一个“艰难”指呼吸困难,第二个“艰难”指生活很不容易。]7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 [句解: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表现了母爱的无私。]第二部分(③~⑥):“我”同意母亲的央4怎样理解母亲挡在窗前的行为 这是母亲的有意之举,她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生情,伤感痛苦,对生活丧失信心。体现了母亲希望“我”正视自己,好好活下去。5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喜出望外、坐立不安,“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 因为母亲觉得“我”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终于又有了兴趣,情绪有所好转。“我”能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得到快乐,是母亲最大的心愿,这一愿望终于要实现了,所以她非常高兴。即使“我”责备她,她也不放在心上。6本句独立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突出表达了“我”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比痛苦和遺憾之情,同时与下文“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相照应。[考点:语段的作用]7母亲“一生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儿子有病,脾气暴躁,很难照顾;女儿还小,也需要照顾;自己的负担很重,还有病,要忍受巨大的痛苦。求去看花,母亲却突然离世。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酒洒,秋风中正于得烂漫。圆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 [句解:“好好儿活”体现了“我”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第三部分(⑦) :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我俩”明白了母亲的心意一要好好儿活。8对菊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描写北海的各色菊花,无论“淡雅”“高洁”,还是“热烈而深沉”,都是“波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象征着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之路,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和美丽。[考点:景物描写的作用]帮你学知识景物描写的作用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2.寄托、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3.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4.深化文章的主题。疑难探究1.从全文来看.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活得最苦,却又无比慈爱、包容、细心、无私、坚忍、睿智的母亲。她的慈爱、包容,体现在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宽容儿子的暴怒,她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她的细心,体现在几次“悄悄”地出去和进来,以及“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挡在窗前”“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等细节描写中。她的无私、坚忍.体现在自己身患绝症,“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却从未向儿子提及.她承受着儿子双腿瘫疾的残酷现实,承受着儿子痛苦绝望的心情,却从来没有对儿子说过“你为我想想”。她的睿智,体现在她懂得人生无论遭遇什么厄运,都要“好好儿活”,不是仅仅活着,而是要活得坚强,活出尊严,要找到一条走向幸福的路。2.文中为什么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 (1)“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2)“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3)“看花”是“我”的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整体归纳 巧借鉴结构脉络母亲强忍病痛关怀瘫痪的“我” 伟大的母爱秋天 相约看花未成行,母亲牵挂儿女 深切的怀念的怀念 北海看花懂母之心内容主旨本文讲述了一位虽重病缠身,却仍体贴人微地照顾瘫瘓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并在临终前还挂念儿女的母亲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以及对母亲的愧疚、悔恨之情。写作特色(1)感情含蓄,细节感人。作者内心的情感本是汹涌澎湃、痛彻肺腑的,但文章的叙述语调却显得平静内敛,没有任何直接抒情、咏叹呼号的句子,文章感人的力量全部来自那些不事渲染.本色呈现的细节。从文中诸多细节可看出,母亲不仅疼爱孩子,无比细心地呵护孩子,想方设法为“我”寻找宽慰,而且深深理解孩子,以强大的毅力克制自己内心的痛苦,耐心等待儿子走出心灵的阴霾,获得生活的力量。作者虽然有牌气暴躁、极不耐烦的表现,但内心深处仍能够感到母亲的关怀,比如知道母亲“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更为自己当时“一直都不知道”母亲的病情,“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而悔恨。通过这些,不仅表现了伟大、无私的母爱,也表达了儿子对母爱的深切感受。(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中的景物描写,不是单纯地描写客观景物,而是蕴含了作者当时的情感,可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第③段写窗外的树叶“唰咧啦啦”地飘落,烘托了“我”悲凉,痛苦的心情。结尾描写北海各色的菊花,则反映出“我”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是“我”美好心情的写照。(3)张弛有度,富有节奏。文章第①段详写一个激烈的场面;第②段情绪陡然一落;第③段又是一个略微轻松的节奏;第④段作为独句段,紧承上文,让前文的情绪戛然而止;第⑤⑥段用最简洁的叙述,讲出心中最深最痛、不堪回首、不愿提及的诀别;第⑦段则是在痛定之后,细赏菊花,泼墨描写,回味深思,意味悠长。作者对于哪些事情要铺开详叙,哪些事情点到为止,心中是有分寸的。文章营造的张弛节奏,与作者内心的情感状态,达到了和谐一致。一课一得 微写作寓情于景,感情表达更真挚课文中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将作者的情感与景物描写交融在一起。请你也一展身手,运用这种写法,写一个关于春天的小片段吧。(100字左右)写作小贴士寓情于景的特点:以最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居”在里面的。中5运用此写法应注意以下两点:1.要抓住最物的特征,运用生动的语言、贴切的手法,将景物写活。2.描写景物时,要融人自己的感受。即虽正面不着一字抒情,读完后却于“景”中见“情”。高频考点 易突破小词语有大神通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课文善于运用词语刻画人物,如文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中,“悄悄”“偷偷”两词写出了母亲的谨慎、细心,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理解和关爱。考点解读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就是分析词语在句中或文中的具体作用。这些词语往往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或运用修辞手法的词。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常见的考查题型:1.请赏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联系语境,品析(体会)XX(词语)的表达效果。3.句中的XX(词语)能否用XX (词语)替换 为什么 技法点拨解答此类题目,我们可遵循以下步骤:第一,了解词性、词的本义、词的感彩,分析有无运用修辞手法:第二,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的确切含义及效果;第三,体会词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例如:“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一句中“扑”“抓”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急于阻止“我”的自虐的动作,突出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心疼和关爱。常用答题模式: X X(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表现、突出、强调)了......物性格、心理,事物特点等),表达(抒发、流露)了......的情感。真题链接(广西柳州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是谁爱着你的背影邓迎雪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放在心上,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弹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始关门的声音。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一一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的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而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来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已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1.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概括的语言补充下面表格。(4分)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②③2.请你结合全文。分析母亲的形象。(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你按照要求进行品析。(4分)★(1)“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尾段“淋湿的是母亲的心”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分答案1.②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2分)③这个 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2分)2.示例:这是一位通情达理、含蓄深沉的母亲(1分),她虽然因儿女成家立业,缺少陪伴而孤单失落(1分),但并不提出特别要求,只是在儿女离别时默默关注他们的背影,努力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2分)。3.(1)示例:“才”字细致地表明母亲是在一直目送“我”走下楼梯,直到看不见“我”的身影才回家关门,如果把它删除,则不够具体细致,没有了“字传情"的表达效果。(2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结合语境,从表现人物特点、表达人物情感、突出主题等方面来具体分析。(2)示例:这是用特殊的说法来表达特别的感情,心被淋湿,看似不合常理,却能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母亲对儿女的关怀和怜惜,表明她对“我”的被淋感同身受,心疼不已。(2分)4.示例:这些泪水中蕴含着“我”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知晓母亲的殷切凝视之后,为母亲的孤独失落而心酸难过的心情(2分),也有感受到爱的目光在身后追随,为母爱的细致深沉而感怀激动的心情(2分)。传统文化之窗描写亲情的古诗岁暮①到家[清]蒋士铨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展②。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回③愧人子,不敢叹风尘④。[注释]①岁暮:年终。②及辰:正赶上时候。这里指过年之前到家。③低回:迟疑徘徊。④风尘:这里指旅途的劳累苦辛。[翻译]爱子之心是没有穷尽的,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子及时归来。冬衣上的针脚密密麻麻的,家书里的墨痕犹如新的一样。看见儿子瘦了母亲心疼,呼叫着儿子细问旅途的艰难。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您了,不忍心诉说漂泊在外的劳累苦辛。[赏析]年底,诗人终于及时赶到家,此诗描写了诗人与其母团圆时惊喜又伤感的真实场景。本诗着意表现母子之情,并没有停留在单纯、抽象的叙写上,而是借助对衣物、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地刻画了母亲的心,同时表达了自己对没有尽到孝敬母亲的贵任的愧疚之情。语法一点通名词名词很常见,有的表示人,如“娃娃”“姑娘”“青年”“农夫”;有的表示具体的事物,如“绿萍”“水藻”“铃铛”“镰刀”“场蝉”;有的表示抽象的事物,如“精神”“传统”“法律”“爱情”;还有的表示时间,如“秋天”“昨天”“过去”“早晨”。这些都不难区分,使用时也不太容易出错。需要注意的是另一类表示方位的名词,一般称为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里头”“外边”“以上”“之下”等。大多数情况下,方位名词用在其他名词性词语的后边,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或范围。例如:(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春》)(2)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刘湛秋《雨的四季》教材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参考答案:本文的感情有一个统一的基调,但各个段落也有节奏的变化。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而忧伤的;叙述的语气平静而内敛。作者在追悔往事的悲痛情绪中,又有一份领悟生命意义的豁然达观。第1段,要读出“我”与母亲对话时的激动语气;第2段,语气陡然低沉;第3段,略有一点轻松愉快的语气;第4段又陡然低沉,要读得特别缓慢、沉重;第5、6段,也要读得沉重、痛心。读第7段之前,要停顿较长时间,拉开回忆的时空;第7段要读得沉着、淡定,读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感觉。总之,本文的感情一张一弛、一高一低,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起伏变化,不能把全文读成一种语速、一个腔调。题目的表层意义是,在秋天怀念一些过去的事情,或者说怀念一些在秋天发生的事,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深层意义是,“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了母亲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如果说,题目中的“怀念”是直接指向母亲,那么“秋天”则蕴含着“生命”的意味。二,课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看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文中哪些细节活最让你感动 为什么 可以参考下列细节,也可以自己再找一些。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求般的神色。参考答案:1.当“我”脾气暴怒、砸碎玻璃、猛摔东西时,母亲并没有马上劝说、安慰、制止“我”,而是“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悄悄”和“偷偷”的细节,可以看出母亲深深地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她用宽厚的母爱容忍着儿子的暴怒,同时又担忧着儿子,怕他有什么过激行为伤害了自己,所以还要“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母亲躲出去了,她的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儿子。“悄悄”和“偷偷”的无声动作背后,是她疼痛不已的楸心:下文写“她又悄悄地进来”时,“眼边儿红红的”的细节,正是这种心情的流露。⒉当“我狠命地捶打这两余可依的严风“我可活什么劲儿”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此时的母亲是怎样的痛心焦急!她多么想立刻扑灭儿子轻生的念头,立刻阻止他的自暴自弃!儿子的痛苦在母亲心中已经加倍,母亲却没有跟儿子一起抱头痛哭,而是“忍住哭声”,她是以怎样强大的毅力克制着自己的悲情,怎样努力地给儿子一份坚定的力量啊!3.当“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咧哪啦啦'地飘落”,母亲“挡在窗前”,这位细心的母亲,唯恐飘零的落叶又勾起儿子悲观的情绪。憔悴的面容,既显示出绝症对母亲身体的折磨,又显示着儿子绝望的状态对母亲心理的折磨;那央求的神色,表现出母亲屡遭儿子拒绝却从未改变的关怀与渴望,读来令人心酸不已。三.课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参考答案:“好好儿活”,一句朴素至极的话语,寄寓着母亲对儿子最纯粹的爱与期望。当“我”在命运的重创中痛苦绝望甚至要轻生时,母亲没有给“我”讲什么人生道理,她也来不及讲什么道理,只是近乎本能地急切说出“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她是在恳求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母亲离世后,“我”和妹妹领悟到母亲临终前没有说完的话,“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母亲临终前,还没有看到儿子时出自己的人生之路,没有看到女儿成年,她那没有说完的话,是满怀的牵挂和揪心,也是对儿女未来生活的期望——期望儿女们无论遭受了怎样的打击,都要珍爱生命,勇敢地活下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积累拓展】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参考答案:1.“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2.“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比痛苦和遗恨的心情。3.“绝”和“竟”,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五、课文第1段与第3段两次写到“我”与母亲的对话。小组合作,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标出这两段文字的节奏。尝试分角色朗读,注意传达出“我”和母亲在两次对话中不同的心情。参考答案:第一次的对话中,“我”的情绪极端痛苦、绝望、暴躁,每亲则是强忍悲痛、好语相慰;第二次的对话中,母亲是喜出望外、激动难耐,以至于“絮絮叨吻”“我”则是勉强应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