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训练:柳永(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训练:柳永(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柳永
1.下列对《望海潮》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主要写杭州山水的美丽、城市的繁荣,层中有层,层层铺叙,每三句为一层。
B.词的下片的后半段,主要是总结前文,赞美郡守,最后一句的本意在奉承,却不露痕迹。
C.“天堑无涯”的意思是天然壕沟广阔无边,“天堑”在这里指钱塘江。
D.“户盈罗绮,竞豪奢”,虽然写出了杭州的富庶与繁华,但也曲折地批判了小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①风月,屡变星霜②。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注】①孤:通“辜”,辜负。②星霜:星一年一周天,霜每年而降,因称一年为一星霜,亦以之喻年月也。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处”三句是写即目所见之远景,疏朗的清秋之景中流露出独自倚阑远望的忧思。
B.“晚景”两句,意思是人到晚年,眼中景色萧瑟凄凉,真让人兴发宋玉悲秋的感叹。
C.“故人”两句,情与景交织在一起,既承上启下,又统摄全篇,可看作全词的主旨。
D.“难忘”二字唤起对往事的回忆,“海阔山遥”一句表明又从回忆转到眼前的思念。
3.请结合意象的运用,赏析“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两句的意境。
阅读下面的词作,完成下面小题。
一寸金①
柳永
井络②天开,剑岭云横控西夏。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当春昼,摸石③江边,浣花溪畔景如画。
梦应三刀④,桥名万里⑤,中和政多暇。仗汉节、揽辔澄清。高掩武侯勋业,文翁⑥风化。台鼎⑦须贤久,方镇静、又思命驾。空遗爱,两蜀三川,异日成嘉话。
【注释】
①本词约写于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为柳永登进士第之前游历成都时所作,此时柳永已四十多岁。
②井络:井为星宿名,井络指井宿的区域,既专指岷山,又泛指蜀地。
③摸石:成都风俗活动。《月令广义》:“成都三月有海云山摸石之游,求子,得石者生男,得瓦者则生女。”④梦应三刀:《晋书·王浚传》:“浚夜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浚惊觉,意甚恶之。主薄李毅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成都)乎?’……果迁竣为益州刺史。”后常用指官吏升调。
⑤桥名万里:万里桥在成都市南锦江上。三国时蜀费祎出使吴,诸葛亮于此饯行,祎曰:“万里之路,始于此桥。”因而得名。
⑥文翁:为汉景帝时蜀地郡守,于成都市中办起官学,招属县弟子入学。
⑦台鼎:古代称三公或宰相为台鼎。此指朝廷。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作开头,以“控西夏”三字托一组四字对句“井络天开,剑岭云横”,突出了两蜀地势的雄伟和地理位置的重要。
B.“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几句写游人如织,熙熙攘攘,那些衣饰华美的俊男靓女,本身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C.“梦应三刀,桥名万里”用王浚迁为益州刺史和诸葛亮送费祎出使吴国的典故,暗指某官员升调为成都地方长官。
D.“空遗爱”三句,是说此地的长官虽然不被两蜀三川的百姓爱戴,但他的治绩会在蜀地百姓中传为佳话。
5.结合词作内容,从整体上比较本词与柳永的另一首写钱塘的《望海潮·东南形胜》的相同点,从题材、表现手法、主旨三个方面分别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寸金
柳永
井络天开,剑岭云横控西夏。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当春昼,摸石江边,浣花溪畔景如画。
梦应三刀,桥名万里,中和政多暇。仗汉节、揽辔澄清。高掩武侯勋业,文翁风化。台鼎须贤久,方镇静、又思命驾。空遗爱,两蜀三川,异日成嘉话。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起首二句突出了两蜀地势雄伟和地理位置的重要,其中的“井”与“扪参历井仰胁息”中的“井”同义。
B.“控西夏”指出两蜀地处西北军事对垒要冲的形势,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在此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C.下阕多处运用典故,推许地方官员的施政理念,赞颂他的政绩,甚至超过了历史上的诸葛亮和文翁。
D.结尾表达对治蜀官员即将升迁到朝廷高位的祝愿,表明这首词是作者进呈给地方官员的投献之作。
7.上阕是怎样展开对成都风物的描画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暮雨初收①
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②。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云泉约,指与美丽的景色相约。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六句写傍晚泊船情景。暮雨暂歇,夜幕降临,泊船江边,江水平静,对面岛屿上,水蓼疏淡,阵阵苇风带来凉意。
B.上片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桐江波静、蓼草疏淡、船载灯火是静景,舟船帆落、渔人飞艇是动景,这里的动反衬出环境的静。
C.下片中“桐江好”,回叙旅途所见,以“好”字涵盖桐江之美,从烟、波、山着笔,言简义丰,极为传神。
D.下片中的“归去来”化用了晋代诗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9.王粲,字仲宣,所作《从军行》有“从军有苦乐”一句。柳永以此典作结,隐含哪些“苦乐”?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①
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②,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③吟,从军乐。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成底事:一事无成。③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10.对这首词内容和情感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天将暮时,又起小雨,水蓼疏淡如烟,阵阵苇风,带来凉意。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作者凄凉的心情。
B.上片“几许渔人飞短艇”中,“几许”犹云多少,加上“飞”字,表现了渔人们带着一天的劳动果实回到家中的匆忙劳累。
C.下片前六句,句短调促,语意连贯,一气呵成,描写了江山之美。其中“严陵滩”三字为下文抒情埋下了伏笔。
D.这首词从夜晚泊舟写到心绪,再从早上舟行写到日后的打算,脉络清晰多变,感情愈演愈烈,读来倍觉委婉曲折、荡气回肠。
1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片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呤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开头就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形胜”“繁华”四字是点睛之笔,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
B.“绕”写出树木环绕堤岸的迤逦之态,化静为动,恬静优美;“卷”写出钱塘江潮的澎湃与浩荡,形象逼真,撼人心魄。
C.下片重点写西湖,从湖山盛景、桂子荷花、昼夜笙歌、湖中人物等四个方面,展现了杭州物阜民丰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
D.结尾“好景”二字表面指杭州美景,实指孙何的政绩成就,“凤池”二字包含了对他早日被召回京城,得到提拔的友情祝愿。
1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相传金主完颜亮听唱这句话以后,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南下攻宋。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特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早梅芳·海霞红
柳 永①
海霞红,山烟翠。故都②风景繁华地。谯门画戟,下临万井,金碧楼台相倚。芰荷浦溆,杨柳汀洲,映虹桥倒影,兰舟飞棹,游人聚散,一片湖光里。
汉元侯③,自从破虏征蛮,峻陟枢庭④贵。筹帷厌久,盛年昼锦,归来吾乡我里。铃斋⑤少讼,宴馆多欢,未周星⑥,便恐皇家,图任勋贤,又作登庸计。
【注】①柳永:北宋著名词人。此词是柳永游杭州所作并投献给时任杭州知府孙沔的。孙沔因战功以枢密直学士、给事中知杭州,不久又迁为枢密院副使,与词中所写人事相合。②故都:指杭州。五代时吴越王钱缪建都于此。③元侯:诸侯之长,此处颂扬地方官地位显赫。④峻陟:威严地登上。枢庭:犹枢府,政权的中枢,宋代多用以指枢密院。⑤铃斋:将帅或州郡长官办事的地方。⑥周星: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投献词,自有“贡谀”成分,但词中所展现的杭州社会生活图景、自然风光的确是北宋前期“承平气象”的真实写照。
B.上阕绘杭州之景,下阕写镇杭之官。从“贡谀”的角度说,上阕是背景与陪衬;从反映都市生活角度说,上阕是词的精华。
C.词的下阕,颂扬镇杭之官的事功人品。按顺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为征战立功,二为政绩卓著,三为衣锦还乡,并预祝其升迁。
D.全词音调谐美,风格雄奇畅朗。状故都杭州繁华美丽之景,如在眼前;叙孙沔征战立功后,荣归故里的闲适生活,令人神往。
15.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本词上阕写景的艺术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16.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渐霜风”三句写风紧日斜之境,凄寂可伤,在深秋萧瑟寥廓的景象中表现游子情怀。
B.“是处”两句,词意苍莽悲壮、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景象。“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
C.“惟有”两句写的是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这令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乃“无情”,蕴含了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D.融写景、抒情为一体,使用了细节描写,语言雄健绮丽,情感奔放不羁。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
17.本首词下片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使怀人之情更显曲折动人。请结合下片词句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①“颙望”即仰望;②“争”同“怎”。
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含义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诗经·郑风·风雨》)
B.关河冷落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C.何事苦淹留 停驾兮淹留,徘徊兮故处(潘岳《哀永逝文》)
D.倚阑干处 梦啼妆泪红阑干(白居易《琵琶行》)
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总写秋景,一个“对”字引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时节入秋,加之一番秋雨,更显气肃天清、明净如水。
B.“渐霜风”三句,由远及近描绘了寒风渐冷渐急、关河冷落,余辉映照高楼的景象。在深秋萧瑟的景象中表现了游子情怀。
C.“是处”两句,写低处所见,花败叶残,处处皆是一片凋落景象,于“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此二句既是景物描写,也是心情抒发。
D.全词融写景、抒情为一体,使用了细节描写,语言雄健绮丽。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
20.本首词下片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使怀人之情更显曲折动人。请结合下片中的词句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水龙吟·西湖怀古
(宋)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1)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释:(1)天吴: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神。
2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词上片先写西湖的“佳丽”,结以“都忘却,平生志”,以美景映哀情。
B.陈词下片通过重重幻想,层层转折,将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表达得委婉深刻。
C.柳词上片描写杭州风光与繁华,下片描写西湖,展现杭州宁静的生活景象。
D.柳词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白描式地勾勒出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22.清刘熙载《艺概》说“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下列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C.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
D.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
23.“十里荷花”和“三秋桂子”在这两首词中的作用一样吗?请结合两首词的词意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伫倚危楼风细细”写抒情主人公一个人久久地立在高楼上,向远处眺望,用“风细细”为眺望添加一点背景,使画面活跃起来。
B.“草色烟光残照里”点明登楼眺望时间,写主人公到黄昏还不忍离去;“无言谁会凭阑意”写没有人理解主人公登高远望的心情。
C.“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两句写出词人对饮酒很有兴趣,为了追求“一醉”,他不拘形迹,不仅痛饮,还借高歌来寻找乐趣。
D.全词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词人不轻易说破自己最深层的情感,而是在字里行间隐约透漏,直到最后才真相大白。
25.全词是如何运用多种抒情手法来抒发感情的?请结合全词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慢·江枫渐老
柳永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砧、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2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卜算子慢,词牌名,又名“卜算子”。最初的词都是配合音乐来歌唱,后来词和音乐失去联系,词牌只作为一种固定的文字声韵格式。
B.词的上片,取正衬的手法,以苦景写悲怀,又将凄怨之情灌注到客观的景物中去,以悲写悲。
C.“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眼前之景深深地触动诗人的感情,承上启下,承上文的写景,启下文的抒情。
D.“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秋雨初停,天高山青,将山峰望穿,词人的怀人之情也在这雨后晴景中得以消解。
2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古倾怀 冻水消痕[注]
柳 永
冻水消痕,晓风生暖,春满东郊道。迟迟淑景,烟和露润,偏染长堤芳草。断鸿隐隐归飞,江天杳杳。遥山变色,妆眉淡扫。目极千里,闲倚危楼迥眺。
动几许、伤春怀抱。念何处、韶阳偏早。想帝里看看,名园芳榭,烂漫莺花好。追思往昔年少。继日恁、把酒听歌,量金买笑。别后暗负,光阴多少。
[注]此词乃柳永游历江南时所作。
2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冻水消痕,晓风生暖”两句运用骈偶句式写出早春景象,也交代了此词写作于冬春之交。
B.词人倚靠着高楼的桅杆远眺,春日的美景尽收眼底,词人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景物。
C.下阕中词人追思青春年少时的美好时光,那时的词人连日饮酒听歌,纵情享乐,很是畅快。
D.“名园芳榭,烂漫莺花好”两句写帝都繁华热烈之象,与词人漂泊异乡的现状形成了对比。
29.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本词是如何表达词人情感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注]①颙(yóng)望:抬头远望。
3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总写秋景,雨后江天,澄澈如洗。“潇”“洒”二字生动真切,仿佛使人听到雨的声音,看到雨的动态。
B.“渐霜风凄紧”三句,由远及近描绘了寒风渐冷渐急、关山江河冷落了余辉映照的高楼的景象,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情感。
C.“惟有”将“物华休”与“长江水”有机衔接,寄寓了词人对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考。
D.“登高临远”本是为了遥看故乡,“不忍”二字领起,则表达想念故乡而又不忍心登高,怕引出更多乡思的矛盾心理。
31.词的下片写到佳人,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2.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门帐饮无绪 无绪:没有心绪,没有好心情。
B.兰舟催发 兰舟:船的美称。
C.竟无语凝噎 凝噎:因为激动或悲伤而说不出话。
D.此去经年 经年:经过一年。
33.对下列诗句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寒蝉凄切——蝉声本是聒噪的,诗人却以凄切来形容,恰好含蓄地表现了当时的心情;宋代汴河两岸多植柳树,高柳乱蝉嘶,这开篇四字又暗示了送别的环境。
B.都门帐饮无绪——不仅明写送别的地点,而且毫无隐晦地暗示了送别时的情感世界——无绪饮酒。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尽管我留恋,我思念,然而,我走了又去,去了一程又一程,经历了千里风尘,我终于来到辽阔无垠的楚地。
D.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我这一走,至少得有一年。恋人啊,纵然有良辰美景,也形同虚设;纵然有深情蜜意,我还能向谁诉说?
34.对下列诗句的分析和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分别时难舍难分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而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
C.“念去去”二句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后面用“去去”二字叠用,更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于是觉得路途茫茫,道路修远。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散有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3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融写景、抒情为一体,使用了细节描写,语言雄健绮丽。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
B.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渐霜风”三句写风紧日斜之境,凄寂可伤,在深秋萧瑟廖廓的景象中表现游子情怀。
C.“是处”两句,词意苍莽悲壮、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景象。“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
D.“惟有”两句写的是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这令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乃“无情”,蕴含了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36.本首词下片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使怀人之情更显曲折动人。请结合下片词句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雨霖铃
柳永(北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7.对词中语句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
A.“寒蝉凄切”蝉声本是聒噪的,诗人却以“凄切”来形容,恰好含蓄地表现了当时的心情;宋代汴河两岸多植柳树,“高柳乱蝉嘶”,这开篇四字又暗示了送别的环境。
B.“都门帐饮无绪”,不仅明写送别的地点,而且毫无隐晦地暗示了送别时的情感世界——无绪饮酒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尽管我留恋,我思念,然而我走了,去了一程又一程,经历了千里风尘,我终于来到辽阔无垠的楚地。
D.“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我这一走,至少得有一年。恋人啊,纵然有良辰美景,也形同虚设;纵然有深情蜜意,还能向谁诉说?
38.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与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倾杯·离宴殷勤
柳永
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情知道①世上,难使皓月长圆,彩云镇聚②。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最苦正欢娱,便分鸳侣。泪流琼脸,梨花一枝春带雨③。
惨黛蛾、盈盈无绪。共黯然消魂,重携素手,话别临行,犹自再三、问道君须去。频耳畔低语。知多少、他日深盟,平生丹素④。从今尽把凭鳞羽⑤。
[注]①情知道:明明知道。②镇聚:长聚。③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④丹素:赤诚纯洁的心。⑤鳞羽:即鱼雁。古代有鱼雁传书之说,因此以鱼雁代书信。
39.下列对这首词与《雨霖铃》的对比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倾杯》与《雨霖铃》都从离宴写起,不同处是《雨霖铃》借景渲染离别氛围,《倾杯》则没有。
B.《倾杯》上片写离别前的景和情,下片写话别;《雨霖铃》上片写别情,下片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C.《倾杯》与《雨霖铃》都用了“兰舟”“月”意象,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和虚实结合的手法。
D.《倾杯》与《雨霖铃》都以离别为主题,都表现了缠绵悱恻、难分难舍的离愁别绪,都体现了婉约词的风格。
40.《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与画线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4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用一个“对”字勾画出一幅词人面对暮秋傍晚的秋江雨景图,“洗”字生动真切,使人顿觉素秋之清爽。
B.“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连用三句排比,进一步烘托凄凉、萧索的气氛,连一向鄙视柳词的苏轼也赞叹“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C.上片以写景为主,但景中有情,词人从高到低,由远及近,层层铺叙,把大自然的浓郁秋气与内心的悲哀感慨完全融合在一起,淋漓酣畅而又意境幽远。
D.全词以铺张扬厉的手段,直抒胸臆地表现了词人登楼凭栏、望乡思亲的羁旅之情,结构严密,跌宕开阖,呼应灵活,首尾照应,很能体现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42.下片描写了哪三个画面?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玉蝴蝶
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火茫茫,难忘。
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天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4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以抒情为主,把写景和叙事、忆旧和怀人、羁旅和送别、时间和空间,融汇为一个浑然的艺术整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B.“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使用典故概括了悲秋的感受,同宋玉一般的悲秋情怀和身世感慨这时都涌向抒情主人公心头,引起他的共鸣。
C.“故人何在?烟火茫茫”,承上启下,为全词的主旨,烟水迷蒙而不可尽见的景色,思念故人而产生的茫茫然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D.“立尽斜阳”,画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他久久地伫立于夕阳残照之中,念远怀人,如呆如痴,完全沉浸在回忆与思念之中。
44.“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这几句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凤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4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又称“长短句”“诗余”“长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而长短句,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
B.《望海潮》一词用铺叙手法展现了杭州城内外的美丽景象,表现了城镇的富庶与繁荣,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喜爱和赞颂之情。
C.词中数量词的运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骑拥高牙”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豪迈的气势,整首词表现出了博大豪迈的格调。
D.《望海潮》这首词所描写的山水之美和都市的生活景象,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历史面貌。
46.《望海潮》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词人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4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繁华,前三句从地理位置重要、社会条件优越、长期繁盛的历史三方面作总体概括。
B.“市列”三句写出商业的繁荣、市民的殷富,“竞”字凸显了杭州富民的比豪华、斗阔气,词人借此批判穷奢极欲的乱象。
C.下片前三句通过“叠 ”“桂子”“荷花”等意象写出湖山之美,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也为下文写民官之乐作了铺垫。
D.下片写笛声和歌声来表现百姓游湖的悠闲愉快,从宴饮之乐和赏景之乐来称赞官员的与民同乐和执政能力。
48.“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三句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邀,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①“颙望”即仰望;②“争”同“怎”。
49.对该词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词上阕写景,景中寓情。特别是“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衰荣相对,又蕴含作者的忧愁。
B.下阕抒情。“想佳人”与“争知我”两句对照呼应,刻画出天各一方的一对恋人的相思之苦。
C.本词情景交融。景是萧条破败之最,与姜夔《扬州慢》中所写之景几近相同;情是离别相思之情,与《雨霖铃》中所抒之情别无二致。
D.本词中“对”“渐”“望”“叹”“争”等字都一字领起,稍作停顿,然后下接几字或一句。
50.上片“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笔墨平淡,却极有表现力,连一向鄙视柳永的苏轼也称赞“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夜半乐
柳永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沙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5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以“乘兴”为词眼,从“离江渚”到“过南浦”,贯穿其中的都是饱满的兴致。
B.中片,词人用简洁的语言和准确的文字对岸边景物和浣纱女们进行了粗笔勾勒。
C.末尾“断鸿”句,写空阔长天,苍茫暮色,孤雁渐去渐远,境界浑涵,景中含情。
D.本词上、中片写景,笔调舒徐从容;下片抒情,笔调急促;通篇转承自然、浑若天成。
52.“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为后世所称道,请从结构和修辞方面进行赏析。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5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主要写杭州山水的美丽、城市的繁荣,层层而来,层中有层,层层铺叙,每三句为一层。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本意在奉承,却不露痕迹,祝孙何他日任满报政于朝,登相位。
C.“天堑无涯”意思是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天堑”原意为天然壕沟,这里指的是钱塘江。
D.“户盈罗绮,竞豪奢”,突出杭州的富庶繁华,反映了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
54.有评论家说“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写得高度凝练。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栏杆处,正恁③凝愁!
[注]①颙(yóng)望:抬头凝望。②争:怎。③恁(nèn):如此。
55.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展现出凭栏极目远眺的意境:天已黄昏,潇潇细雨洒遍江天,秋色明静澄澈。
B.“渐”字把读者带入另一个意境,一场秋雨一场寒,霜意降临,寒风凄冷,落日余晖落在楼头。
C.“红衰翠减”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闺中人望眼欲穿、憔悴寂寞的神态。
D.“物华休”与“长江水”的描写,寄寓着词人对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之哲理思考。
56.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双声子·晚天萧索
柳永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①暮霭初收。夫差旧国②,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麇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③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哉、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注:①牢落:寥落。②夫差旧国:指吴王夫差的国都苏州。③翻:反而。
57.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所选题材重大,所选意象大气,所造意境苍凉,所抒情感率直慷慨,一反柳永词作细腻委婉的风格,给人豪放之感。
B.开篇首先交代了东游的时间、地点。傍晚的天空散发着萧索的凉意,词人感到自己如无根的飞蓬浪迹天涯,如今又驾舟东游。
C.上片写三吴风景、姑苏亭台都笼罩在沉沉暮色中,渲染了黯淡的气氛;但鹿群自由自在鸣叫的画面,仍让人感到此地的繁华。
D.结句中写斜日里衰草连天,历史的长河中涌动着不尽的千古遗愁,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起到了呼应前文,余韵不尽的作用。
58.词中提到吴王夫差的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栏杆处,正恁③凝愁!
[注]①颙(yóng)望:抬头凝望。②争:怎。③恁(nèn):如此。
59.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展现出凭栏极目远眺的意境:天已黄昏,潇潇细雨洒遍江天,秋色明静澄澈。
B.“渐”一字把读者带入另一个意境,一场秋雨一场寒,词意由清秋渐渐过渡到了暮秋。
C.“红衰翠减”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闺中人望眼欲穿憔悴寂寞的神态。
D.“物华休”与“长江水”的描写,寄寓着词人对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之哲理思考。
60.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①叠 ②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③,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①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② (yǎn):意为大山上之小山。③高牙:高矗之军旗,高官出行时的仪仗旗帜。
6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运用铺张的手法,把杭州这个都会的繁荣面貌,钱塘江的壮阔景象,湖山的秀丽风光,都描绘得非常出色,读此能使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B.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写得高度凝练,它把西湖乃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了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C.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一反柳永惯常的婉约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D.据考证此词是柳永在杭州时给时任资政殿学士、知杭州的孙沔的赠作,柳永写作此词意在向他表明自己饱览风景之后即将归隐的心愿。
6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注]颙(yóng)望:抬头远望。恁(nèn):如此。
63.此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64.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释】颙(yòng)望:抬头凝望。争:怎。恁(nèn):如此。
65.这首词塑造了一位________形象,深刻地抒写了词人思乡怀人、异乡飘零以及________之情。
66.本首词下片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使怀人之情更显曲折动人。请结合下片词句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67.下列对词中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融写景、抒情为一体,使用了细节描写,语言雄健绮丽。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
B.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渐霜风”三句写风紧日斜之境,凄寂可伤,在深秋萧瑟廖廓的景象中表现游子情怀。
C.“是处”两句,词意苍莽悲壮、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景象。“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
D.“惟有”两句写的是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这令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乃“无情”,蕴含了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68.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阕“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妙处。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 “批判了小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错,“户盈罗绮,竞豪奢”照应上文的“钱塘自古繁华”,写出的是杭州的繁华景象,并无批判之意。
故选D。
2.B
3.①词人捕捉了最典型的水风、苹花、月露、梧叶等秋日景物,用“轻”“老”“冷”“黄”四字烘托,交织成一幅冷清孤寂的秋光景物图。②只见秋风轻轻地吹拂着水面,白苹花渐渐老了,秋天月寒露冷的时节,梧桐叶变黄了,正一叶叶地轻轻飘下。③词人借助这些意象营造出萧疏衰飒、凄清沉寂的意境氛围。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B.“人到晚年”错,词中“晚景”意思是傍晚之景,不是人生暮年。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两句,似乎是用特写镜头摄下的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面:只见秋风轻轻地吹拂着水面,白苹花渐渐老了,秋天月寒露冷的时节,梧桐叶变黄了,正一叶叶地轻轻飘下。萧疏衰飒的秋夜,自然使人产生凄清沉寂之感。“轻”“冷”二字,正写出了清秋季节的这种感受。“苹花渐老”,既是写眼前所见景物,也寄寓着词人寄迹江湖、华发渐增的感慨。“梧叶飘黄”的“黄”字用得好,突出了梧叶飘落的形象。“飘”者有声,“黄”者有色,“飘黄”二字,写得有声有色,“黄”字渲染了气氛,点缀了秋景。作者捕捉了最典型的水风、苹花、月露、梧叶等秋日景物,用“轻”、“老”、“冷”、“黄”四字烘托,交织成一幅冷清孤寂的秋光景物图,为下文抒情作了充分的铺垫。
作者描绘典型意象,水风、苹花、月露、梧叶,渲染出秋日的萧索凄凉,为下文抒发思念之情做铺垫。
4.D
5.①题材上,都是都市风情词。《望海潮》和《一寸金》一个描写东南的杭州城,一个描写西南的成都城,都是都市风光、风物、风俗及都市各阶层人物生活的集结,是对都市立体化、复合型的全面展现。
②表现手法上,都用了铺叙点染等手法。《望海潮》是先点后染。先点出杭州城自古繁华,然后层层铺陈渲染,用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堤沙、怒涛、集市、西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从不同侧面把杭州城的富庶、美丽、安定、祥和集中描写了出来。《一寸金》先染后点,从地理位置写起,然后依次铺陈渲染了成都城的锦里、蚕市的商业繁荣,歌舞兴盛、游人如织的文化繁荣,浣花溪畔的优美风景,历史上名臣贤相政治清明的中和之美,最后以“异日成佳话”点明旨意。这样层层铺叙,点染结合的手法是柳永“慢词”的鲜明特点。
③主旨上,都隐含着投献干谒的目的。两首词都是通过描摹都市的繁华来变相称赞地方长官的政绩,或多或少都希望引起地方长官对自己才华的注意并加以引荐。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是说此地的长官虽然不被两蜀三川的百姓爱戴”错误,“空遗爱,两蜀三川,异日成嘉话”是说,蜀地的长官终会高迁离开蜀地,而他的治绩会在蜀地百姓中传为佳话。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主旨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题材方面:
《望海潮》主要描写杭州的富庶与美丽;《一寸金》写成都地势优越独特,锦官城内风光景物奇异美妙。两首词都是都市风光、风物、风俗及都市各阶层人物生活的集结,是对都市立体化、复合型的全面展现,均属于都市风情词。
表现手法上:
《望海潮》先点后染,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它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堤沙、怒涛、集市、西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从不同侧面铺陈杭州城的富庶、美丽、安定、祥和,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一寸金》以“地胜异”领起下文,总括成都的优越独特、锦官城的美妙。“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几句描写成都市井的繁华:正值城内蚕市昌盛之时,到处都有歌台舞榭,歌曲声与喧嚣声不绝于耳。通过铺排叙述,写出蚕市的喧闹、舞榭歌台的喧嚣。“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当春昼,摸石江边”三句由物到人,描写城内游览的观光客众多,文人雅士市井小民均在其间,轻裘肥马的英俊少年,打扮入时,娇艳美丽的女子,在摸石江边、浣花溪畔流连。通过英俊少年、娇艳美女写其繁华。“浣花溪畔景如画”以景作结,写其风景如画。先总领,再分写,由物及人,由人及景,以点带面,以景作结。下片则指出历史上名臣贤相政治清明的中和之美,最后以“异日成佳话”点明旨意。
可见两首词均采用了铺叙,点染结合的手法。
主旨上:
《望海潮》写“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实际是对地方长官的夸奖和早日升迁的祝愿。
《一寸金》写“空遗爱,两蜀三川,异日成嘉话”,是说蜀地的长官终会高迁离开蜀地,而他的治绩会在蜀地百姓中传为佳话。同样是对地方长官早日升迁的祝愿。
所以两首词都属于干谒词,都是通过描摹都市的繁华来变相称赞地方长官的政绩,或多或少都希望引起地方长官对自己才华的注意并加以引荐。
6.B
7.以“地胜异”领起,采用铺叙的手法,以点带面,先写市井繁华,然后写人物活动,最后以自然景物收束。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手法、情感的能力。
B.“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在此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错误, “控西夏”,突出了蜀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地势的险峻。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景手法和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地胜异”意思是:成都地势优越独特,锦官城内风光景物更是奇异美妙。该句领起下文,总括成都的优越独特、锦官城的美妙。
“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几句描写成都市井的繁华:正值城内蚕市昌盛之时,到处都有歌台舞榭,歌曲声与喧嚣声不绝于耳。通过铺排叙述,写出蚕市的喧闹、舞榭歌台的喧嚣。
“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当春昼,摸石江边”三句由物到人,描写城内游览的观光客众多,文人雅士市井小民均在其间,轻裘肥马的英俊少年,打扮入时,娇艳美丽的女子,在摸石江边、浣花溪畔流连。通过英俊少年、娇艳美女写其繁华。
“浣花溪畔景如画”以景作结,运用比喻修辞,写其风景如画。
先总领,再分写,由物及人,由人及景,以点带面,以景作结。
8.B
9.(1)乐景:“乐”渔人归家之乐,美丽的江景(两点任选一点答出即可)
(2)苦情:①怀乡思归之情,渔人的家庭生活的欢乐,反衬出词人在外漂泊的孤独和凄苦(乐景写哀情);②渴望归隐的感叹,化用诗句“归去来”“仲宣吟”表达了对游宦生活的厌倦。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桐江波静、蓼草疏淡、船载灯火是静景,舟船帆落、渔人飞艇是动景”分析错误。其中的“舟船帆落”是静景,而“船载灯火”是灯火闪烁,是动景。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关于此词中所蕴含的“苦乐”,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首先是乐景,词中“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描写了江上的风景优美,江水碧绿,犹如被染过一样;而山势挺拔,犹如被刀削过。从中可以看出对江景的喜爱之情。同时,通过“长川静、征帆夜落”“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可以看出,此时夜幕降临,渔船降下船帆,点上灯火,满载一天所得向家的方向驶去,表达了渔人的归家之乐。
其次是在苦情方面,词中描写了渔人的家庭生活的欢乐,作者通过将自己生活与渔人生活对比想到了自己此时的境遇,发出了“当此念回程,伤漂泊”的感叹,反衬出词人在外漂泊的孤独和凄苦,表达了词人浓烈的怀乡思归之情。而在下阕中“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中,化用三国王璨和晋朝陶潜的典故,对自己如今宦途不畅感到悲愤,所以生出对游宦生活的厌倦之情,发出了渴望归隐的感叹。
10.B
11.①表达了词人厌倦漂泊与游宦生活,怀乡思归,渴望归隐之情。
②上片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作者凄凉的心情;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作者漂泊的孤独和凄苦,表达出作者渴望结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
③下片写桐江雾浓波染,两岸峰峦如削,这样的自然美景和“区区成底事”的宦途形成了强烈地对比,乐景写哀情,继而运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典故,并借用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自然的归隐心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回到家中的匆忙劳累”错,应为“表现渔人们归家时喜悦的心情”。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上片“暮雨”三句,雨歇川静,日暮舟泊,即以凄清的气氛笼罩全篇。水蓼和芦苇都是于秋天繁盛开花,可见时间是萧瑟的秋天;雨后的秋夜,更使人感到清冷。“临岛屿”二句,写船傍岛而停,岸上蓼苇,清烟疏淡,秋风瑟瑟。景色的凄凉与词人心境的凄凉是统一的,含有无限哀情。
“几许”以下,写渔人飞艇,灯火归林,一幅动态的画面呈现在眼前,日暮归家,温暖、动人的生机腾然而起。这里以动景反衬上面的静景,反使词人所处的环境显得更加静寂。一个“飞”字和一个“尽”字,把渔人归家的喜悦表现得极具神韵,又同时从反面引出“遣行客”、“伤漂泊”二句,渔人双桨如飞,回家团聚,而词人却远行在外,单栖独宿,触动归思。
下片“桐江好”六句,先写江山之美。美好的河山扫尽了昨夜的忧愁,桐江上空,晨雾浓密,碧波似染,峰峦如削,白鹭飞翔,鱼虾跳跃,生动美丽的景色使词人心情欢娱。但因为词人情绪总的基调是愁苦的,欢娱极为短暂,又很快进入低谷,“严陵滩”三字已埋下伏笔,这里以乐景写哀,江山美好,鱼鸟自由,渔人团聚,而词人一年到头都是四海为家,宦游成羁旅,于是“游宦区区成底事”之叹自然从肺腑流出,词人得出的结论是不值得,不如及早归隐,享受大自然和家庭的天伦之乐。所以结语痛快地说“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用王粲《从军乐》曲意,表明自己再不想忍受行役之苦了。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厌倦漂泊与游宦生活,怀乡思归,渴望归隐之情。
12.C
13.①从嗅觉和视觉多角度描写;桂荷绽放,清香淡雅;全句不着形色而形色香具备,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联想空间。
②运用对偶和夸张等修辞手法;“三秋”对“十里”,时间对空间,突出花期长和范围广,展现杭州的风姿。
③巧用数字、虚实结合;“三秋”、“十里”貌似实写,多为虚指,虚实相生,写出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④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选取桂花、荷花等意象,与湖光、山色、秋月营造了清嘉的意境,抒发了对杭州的无比赞美之情。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没有“物阜民丰”,主要表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句子的赏析能力。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荷花清香淡雅,令人心旷神怡。此句既有视觉描写,又暗有嗅觉描写,多角度展现西湖美景,全句不着形色而形色香具备,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联想空间。
此句运用对偶和夸张,“三秋”对“十里”。“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十里”运用夸张说法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一是时间一是空间,拓展了意境空间,突出花期长和范围广,展现杭州的风姿。
“三”“十”都是数字,“三秋”“十里”貌似实写,多为虚指,虚实相生,写出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营造了清嘉的意境,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抒发了对杭州的无比赞美之情。
14.C
15.①长于点染(渲染)。开头两句“海霞红,山烟翠”,以自然界中的烟霞来营造背景,渲染气氛:大海映着如火的红霞,远山笼着青色的烟雾,境界阔大,设色艳丽。②善于铺陈。从“谯门画戟”至段末,选取了“画戟”“万井”“楼台”“芰荷浦溆”“杨柳汀洲”等繁复的意象,描摹了杭州城的美丽与繁华,令人神往。③精于视角变换。“故都风景繁华地”句总起,以下各句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由城内到城外,描写“故都风景”,凸显其“繁华”。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本词下阕中,第一句“汉元侯,自从破虏征蛮,峻陟枢庭贵”意为“孙沔犹如当年首功封侯的三国魏将张既,自从破虏征蛮,很快被进用至显贵的枢密院”,可知其讲的是征战立功之事。第二句“筹帷厌久,盛年昼锦,归来吾乡我里”中根据关键词“归来吾乡”以及该句意思“厌恶久在军中,壮年衣绣昼行,回到故乡知杭州太守”可知,第二句讲述的是衣锦还乡之意。第三句“铃斋少讼,宴馆多欢,未周星,便恐皇家,图任勋贤,又作登庸计”意为“身居铃斋清静悠闲,不必再操劳国事,游冶之所多欢乐,未到一年,便唯恐朝廷又要启用有功劳的贤能之士,又征召自己去朝廷做官啊”,虽未直言政绩如何卓著,但根据后句“图任勋贤,又作登庸计”的预祝升迁之意也可推想出,正是因为孙沔勤政爱民,政绩卓著,才有升迁的可能。因此,选项中二为政绩卓著,三为衣锦还乡的顺序有误。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①点染手法之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这首词开头先从大处落笔,以自然界中的山海之烟霞这两样景色特点来渲染杭州繁华美丽的气氛:大海映着如火的红霞,远山笼着青色的烟雾。
②铺陈手法,指铺叙(详细地叙述、陈述)。词人写杭州之美,并没有用过多的形容词来评价,而是直接用“画戟”“万井”“楼台”“芰荷浦溆”“杨柳汀洲”等繁复的意象,展现杭州城自然风光之美与城市建设之繁华。以真实之景物,表达心中赞扬杭州之美丽与繁华之心意。
③精于视角变换。“故都风景繁华地”一句既点出所写之地——杭州,又是一句总的概括,将“繁华”的杭州置于“海红霞,山烟翠”的大背景中,使人觉得杭州就像镶嵌在这幅美丽画面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接下来数句,是对杭州城美丽、繁华的具体描绘。映入读者眼帘的首先是宏伟壮观的城门,城门上望楼高高耸立,画戟尽显威仪。然后词人再以城门为立足点自上而下分写了杭州城内、城外的景色。写城内,主要描绘静态的人文景观。“万井”“金碧楼台相倚”,只用八个字就写出了杭州城内人烟繁阜,市容严整,建筑华美。写城外,物境人事共同构成画面,动静结合,一气呵成。至此,故都的山光水色,已呈现在眼前。
16.D
17.(1)实写:“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是指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描写了游子登楼眺望,归思的画面,体现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虚写:“想佳人,妆楼颙望”,一个“想”字,由实而虚,推己及人,运用对写的手法,写故园之闺中人,此时也应该是登楼望远,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伫盼游子归来,虚写。
(3)虚实结合,相互渗透,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拓展了诗词的意境,为读者留下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了审美趣味,表达了对家乡思念的忧愁苦闷之情。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语言雄健绮丽,情感奔放不羁”分析错误,该词采用通俗的语言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等,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而“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等词句又体现了语言的婉约唯美。全词一层深一层,一步接一步,以铺张扬厉的手段,曲折委婉地表现了登楼凭栏,望乡思亲的羁旅之情。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能力。
“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写词人登高眺望故乡,登高临远是为了看看故乡,然故乡太远,望而不见,看到的是更引起相思的凄凉景物,自然使人产生不忍的感情。“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这是实写。
但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虽说是自己思乡,这里却设想着故乡家人正盼望自己归来。佳人怀念自己,出于想象,本来是虚写,但词人却用“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样的细节来表达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见人映己,运虚于实,情思更为悱侧动人。此处虚写借佳人怀念自己,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将思乡之情写得委婉含蓄,更为动人。
结尾再由对方回到自己,说佳人在多少次希望和失望之后,肯定会埋怨自己不想家,却不知道“倚阑”远望之时的愁苦。“倚阑”“凝愁”本是实情,但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化实为虚,显得十分空灵,感情如此曲折,文笔如此变化,实在难得。
结尾与开头相呼应,理所当然地让人认为一切景象都是“倚阑”所见,一切归思都由“凝愁”引出,生动地表现了思乡之苦和怀人之情。
所以本词虚实结合,相互渗透,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拓展了诗词的意境,为读者留下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了审美趣味,表达了对家乡思念的忧愁苦闷之情。
18.D
19.B
20.①这首词下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词人登高望远,思念家乡,这是实写;不直接写自己的思乡之情,而是从对方写起,想象故园佳人此时正登楼望远,盼游子归来,这是虚写;结尾回到自己凭栏远眺,又是实写。
②效果:借佳人怀念自己, 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将思乡之情写得委婉含蓄,更能表达深切的归思之情(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重要实词含义的能力。
A.“潇潇”:都是形容风雨急骤。句意: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风雨萧瑟,鸡声四起。
B.“冷落”:都指冷清萧条。句意: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
C.“淹留”:都指久留。句意: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停下车马久久停留,在我们的曾经的住处徘徊不忍离去。
D.“阑干”,第一个,栏杆。句意:倚着栏杆。/第二个,纵横散乱的样子。句意: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由远及近”错。“渐霜风凄紧”是听觉和触觉感受,“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都是远景,是视觉感受,这三句应是多感官写景。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抓住“下片”和“虚实结合”来分析。
下片妙处于在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写词人登高眺望故乡,登高临远是为了看看故乡,然故乡太远,望而不见,看到的是更引起相思的凄凉景物,自然使人产生不忍的感情。这是实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虽说是自己思乡,这里却设想着故乡家人正盼望自己归来。佳人怀念自己,出于想象,本来是虚写,但词人却用“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样的细节来表达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见人映己,运虚于实,情思更为悱侧动人。此处虚写借佳人怀念自己, 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将思乡之情写得委婉含蓄,更为动人。
结尾再由对方回到自己,说佳人在多少次希望和失望之后,肯定会埋怨自己不想家,却不知道“倚阑”远望之时的愁苦。“倚阑”、“凝愁”本是实情,但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化实为虚,显得十分空灵,感情如此曲折,文笔如此变化,实在难得。
结尾与开头相呼应,理所当然地让人认为一切景象都是“倚阑”所见,一切归思都由“凝愁”引出,生动地表现了思乡之苦和怀人之情。
21.D
22.A
23.不一样。柳词中,它以“有”字带起,用铺陈的手法,表现湖山之间美丽的景色;而本词中在突出湖山景色之美、展现西湖的“佳丽”外,更以乐衬哀,表达了对豪杰们沉溺享乐、消磨志气、不图奋进的悲慨与沉痛。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D.“白描式地勾勒”错误。柳词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故“白描”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A.没有运用点染手法。“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运用倒叙手法,先写梦醒再写梦中。“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回到现实,却加倍地感到痛苦。B.先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出情感,再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想象的别后景象进行渲染。 C.先以“钱塘自古繁华”点出“繁华”这一特点,再用“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些具体景象“染”。 D.先以“闲愁最苦”点出情感,再用“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这些景象烘托渲染。故选A。
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先看柳词。词下阕写西湖美景——“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一景物描写以“有”字带起,运用铺陈的艺术手法,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如重湖,如叠 ,如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再看陈词。“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目的是以荷花面积之广,桂花香味之浓,来突出湖山景色之美。人为的与自然界的景物相结合和映村,极富地方特色地描绘出西湖的热闹景象和诱人的风光,真是名不虚传的游览胜地。以此为衬笔,引出下文的感慨之辞,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对豪杰们沉溺享乐、消磨志气、不图奋进的悲慨与沉痛之情以及自己内心的不满。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24.C
25.①叙事抒情。“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写主人公因登楼远望而引发“春愁”;②借景抒情(写出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寓情于景、哀景衬哀情亦可)。“草色烟光残照里”写春天景色。春草铺地如茵,在夕阳的余晖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加上“残照”二字,为下句“无言谁会凭栏意”渲染了感伤的氛围;③直抒胸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直接揭示出主人公的苦苦思念之情。
【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C.“对饮酒很有兴趣……借高歌来寻找乐趣”错误,“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目的是借酒浇愁,并不是对饮酒真有什么乐趣,而他的“当歌”是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
故选C。
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抒情的手法。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意思是“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漫上心头”,“伫倚危楼”“望……”是叙事,“风细细”为人物活动添加背景,主人公登楼远望,引发“春愁”,这是叙事抒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意思是“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前一句写景,“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一种极为凄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下一句抒情,“无言谁会凭栏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这是触景生情。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意思“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憔悴,这是直接抒发情感。
26.D
27.①漂泊异乡的伤感。“楚客登临”点明自己漂泊在外的身份,正值暮秋,无限伤感。
②对远人的思念。“伤怀念远”“脉脉人千里”直接抒发了对远人的思念。
③无法传递消息的无奈。纵然将离情万种尽情表达出来,但无人传递书信,也是枉然。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手法的能力。
D.“词人的怀人之情也在这雨后晴景中得以消解”错误。秋雨初停,天高山青,而怀人之情让这雨后晴景引逗得愈加郁厄,将山峰望穿亦难消解。
故选D。
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交代时间:暮秋时节;交代地点:江边;交代眼前所见之景:江岸的枫叶渐渐衰老,水洲的蕙草半已枯凋,满眼衰败的红花绿叶;点明诗人身份:楚客。这几句写出诗人在暮秋时节漂泊在外,眼前皆是凋零秋景,内心更加伤感。
“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写诗人面对这傍晚景象,悲伤怀抱,思念远人,新愁和旧恨,接连涌起。萧瑟秋景引起诗人思乡怀亲之情。
“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写诗人登临远眺,无人理解其凭高远望,思乡怀亲的心意。更为恼人的是,即使能够写出万种离殇,却无人传递书信。表达了诗人无法传递消息的无奈。
28.B
29.本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上片中词人运用“冻水”“晓风”“润露”“芳草”等意象极写春日的阳和之景,景中所绘“断鸿”这一意象隐隐透露了词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下片中“帝里看看,名园芳树,烂漫莺花好”几句写帝都的春日胜景,对比眼前的素雅春色,更体现了词人“别后暗负,光阴多少”的嗟叹。
【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由远及近”错误,上片中“冻水消痕,晓风生暖,春满东郊道。迟迟淑景,烟和露润,偏染长堤芳草。断鸿隐隐归飞,江天杳杳。遥山变色,妆眉淡扫”描写的都是远景,正如上片末句“目极千里,闲倚危楼迥眺”中“千里”“迥眺”所言,可见,并无近景,自然谈不上由远及近。
故选B。
2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词的上片极写春日的阳和之景。以“冻水消痕”“晓风生暖“的四字骈偶句开始,写出早春典型景物:冰雪融消,晨风送暖。“迟迟淑景”和“烟和露润”又渲染了早春的气氛,再以“偏绕长堤芳草”一句实景作为承接,春景之图似映入眼帘。“断鸿”二句,使场景从远远的长堤提升至广袤的天空,隐隐透露了词人漂泊异乡的伤感。
词的下片“帝里看看,名园芳树,烂漫莺花好”几句,写帝都的春日胜景,用墨虽不多,但绚丽多姿,繁华热烈,对比眼前的素雅春色,自是别有一番诱人的风光。经过“想”、“念”“追思”这三层的铺叙,道出了“别后暗负,光阴多少”的嗟叹,表达了词人因辜负了青春年华而暗暗心伤的情感。
本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将词人的“伤春怀抱”展现得淋漓尽致。
30.B
31.①词人登高望远不直接写自己的思乡之情,而是从对方写起,想象故园佳人此时正登楼望远,盼游子归来;②借佳人怀念自己,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③将思乡之情写得委婉含蓄,更能表达深切的归思之情(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雨后江天”错误。“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写眼前之景,潇潇暮雨在辽阔江天飘洒,所以“雨后”是错误的。
C.“寄寓了词人对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考”错误。“惟有”二字暗示“红衰翠减”的花木不是无语无情的,登高临远的旅人当然更不是无语无情的,只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对长江水的指责无理而有情。在无语东流的长江水中,寄托了韶华易逝的感慨。
D.“又不忍心登高”错误。登高临远是为了看看故乡,故乡太远是望而不见,看到的则更是引起相思的凄凉景物,自然使人产生不忍的感情。所以不忍心的是看到引起相思的凄凉景物。
故选B。
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下阙写到作者登上高处想象到故园的佳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作者从对方着笔写起,写故园的佳人对自己的思念,而没有直接写自己的思乡之情,从而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自己登高远眺家乡的方向,抒发自己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而这里面写到故园的佳人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盼望自己回来,所以诗人借佳人怀念自己,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
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而是借故园的佳人对自己的思念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归之情,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32.D
33.C
34.D
【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D.句意:这一去长年相别。“经年”:年复一年。
故选D。
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C.“我走了又去,去了一程又一程,经历了千里风尘,我终于来到辽阔无垠的楚地”错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沉沉楚天阔”是说“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天空,深厚广阔,不知尽头”,是写别后思念的预想,不仅衬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
故选C。
3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错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从词义看,是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两句而来,前后照应。
故选D。
35.A
36.①“登高临远望故乡,倚阑干处正凝愁”是实写,写词人自己登楼望向家的方向。②一个“想”字,由实而虚,推己及人,写故园之闺中人,此时也应该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③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更显归思之切,抒写了词人思乡怀人欲归不得的愁苦。
【分析】3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语言雄健绮丽”错误。全词语浅而情深,以铺张扬厉的手段,曲折委婉地表现了登楼凭栏,望乡思亲的羁旅之情。此词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从上阕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可见并非雄健绮丽。
故选A。
36.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是指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描写了游子登楼眺望,思归的画面,是实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大意是“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一个“想”字,由实而虚,推己及人,想象佳人登楼远眺,盼望归舟,这样从对方写来,与自己倚楼凝望形成呼应,双方虽远隔千山万水,却是一样的相思,一样的远眺。
虚实结合,进一步写出两地想念之苦,情思更为悱恻动人。
37.C
38.“念去去”点明离别之情,“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用景来烘托离情之愁之苦。或“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着意染之”。
【分析】3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句子意思的理解能力。
C .“我终于来到辽阔无垠的楚地”句意理解有误,从“念去去”可知,这三句所述,是作者想象的,而不是亲身经历的。
故选C。
3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艺术手法作用的分析与理解能力。
在这首词中起到“点”作用的句子是“念去去”,是指想到这次去南方,表明此时是分别的时刻,点明了离别之情。而“染”指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后面的写景有“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的是想象此去路途遥远,前路迷茫,通过写景来渲染离愁。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是用季节的肃杀之景来点明离别冷落之情。从以上分析可看出柳永的“点染”之功力。
39.C
40.都通过(动作)细节刻画,描写了两手相握、难分难舍的场景。《雨霖铃》中是“相看泪眼”“无语凝噎”,而《倾杯》中则是临行话别,再三挽留,“频耳畔低语”。一个写“无语”,一个写“频语”,“无语”并非无话可说,而正是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处说起,所以看似矛盾,实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分析】3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和虚实结合的手法”错,《倾杯》上片写与妻子离别前的景和情;下片写与妻子话别。没有虚实结合,皆为实写。
故选C。
40.本题考查学生诗词鉴赏炼句的能力。
两句都是写离别,都采用了细节描写,刻画分别时的动作,表现难分难舍的场景。“重携素手,话别临行,犹自再三、问道君须去。频耳畔低语”,描写分别在即,词人紧紧握住心爱女子的“素手”,以握手传达内心依依之情。泪眼相对之时,多情女子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一方面,她还抱着最后一丝幻想,“犹自再三、问道君须去”,一遍又一遍地问着:你一定要离开吗?另一方面,她也意识到离别的难以挽回,所以又“频耳畔低语”,述说着心中的千般依恋,千种风情。这一番话别,“携素手”“再三、问道君须去”“频耳畔低语”,写的深情款款,动人心弦。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同样通过“执手”的动作,以及“相看泪眼”的神态等细节描写刻画了情人分手的缠绵和难舍。
另外,这两句表面看一个是“频语”,一个是“无语”,实际表现的是都是难舍难分的感情。“频语”是因为不放心,频频嘱咐;“无语”也并非无话可说,而是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两词看似矛盾,实则都表现分别的不舍,有异曲同工之妙。
41.D
42.(1)①游子登楼眺望,百般忧思;
②设想对方盼望自己之景;
③写自己对佳人的思念。
(2)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先写自己望乡怀人,再从对方入手,想象佳人切盼自己回去,最后又回到自己这边。这表达了词人对佳人的无限思念。
【分析】4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直抒胸臆地表现了词人登楼凭栏、望乡思亲的羁旅之情”错误。应为“曲折委婉”地表现了词人登楼凭栏、望乡思亲的羁旅之情。
故选D。
4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下片则用“不忍登高临远”一句,“不忍”二字领起,在文章方面是转折翻腾,在感情方面是委婉伸屈。登高临远是为了看看故乡,故乡太远是望而不见,看到的则更是引起相思的凄凉景物,自然使人产生不忍的感情。“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实际上这是全词中心。“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两句向自己发问,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乡的凄苦之情,回顾自己落魄江湖,四处漂泊的经历。扪心问声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问中带恨,发泄了被人曲意有家难归的深切的悲哀。有问无答,因为诗人不愿说出来,显得很含蕴。一个“叹”字所传出的是千思百回的思绪,和回顾茫然的神态,准确而又传神。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又从对方写来,与自己倚楼凝望对照,进一步写出两地想念之苦,并与上片寂寞凄清之景象照应。虽说是自己思乡,这里却设想着故乡家人正盼望自己归来。
佳人怀念自己,处于想象。本来是虚写,但词人却用“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样的细节来表达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见人映己,运虚于实,情思更为悱侧动人。结尾再由对方回到自己,说佳人在多少次希望和失望之后,肯定会埋怨自己不想家,却不知道“倚阑”远望之时的愁苦。“倚阑”、“凝愁”本是实情,但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化实为虚,显得十分空灵,感情如此曲折,文笔如此变化,实在难得。结尾与开头相呼应,理所当然地让人认为一切景象都是“倚阑”所见,一切归思都由“凝愁”引出,生动地表现了思乡之苦和怀人之情。
43.A
44.①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欲与友人通音信而无人可托,写出了不能与思念的故人联系而产生的无可奈何之情。②看到天际的归舟,疑是故人归来,但到头来却是一场空想,归舟只是空惹相思,写出了词人盼友归来,愿望却又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
【分析】43.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送别”错。本词写的是离别后的估计凄凉和难耐的思念之情,但没有“送别”之事。
故选A。
44.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句子含意(炼句)的能力。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字面意思是写成双成对的燕子在眼前飞来飞去,撩拨了羁旅漂泊游子的万般情绪,想念亲朋故友却难以传递和收到他们的任何消息,在漫漫无尽的遥望里一直到日暮黄昏时分,远望天边有小舟归来,竟怀疑是我想念的故交,望眼欲穿,结果却总是空欢喜一场,希望一次次落空,内心自是无比的怅。“念”“难凭”“空识”这些词语中包含着无奈和失落,表现的是词人对故人的深挚思念。
45.A
46.提示:①先写湖山之美。“清嘉”二字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了出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杭州美的具体描写;“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生动地描画出一幅国泰民安的生活游乐图。
②接着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场景。“千骑拥高牙”写场面的声势浩大,“乘醉听箫鼓”写游乐的兴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写达官贵人们有召还之日,会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
【分析】4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长府”错,词又称“乐府”。
故选A。
4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此词主要描写杭州的富庶与美丽。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此词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它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写西湖美景抓住了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练,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47.B
48.这三句照应了首句“东南形胜”(是对首句“东南形胜”的铺展描写)。运用了对偶、比喻和比拟等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江岸绿树如云,郁郁葱葱,浪涛汹涌,像卷起来的霜雪,江面开阔,地势险要的景况,表现出作者对壮丽景色的赞美。
【分析】4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词人借此批判穷奢极欲的乱象”错。“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是夸赞杭州的富庶,没有批判之意。
故选B。
4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从结构上看,这三句照应了前文的“东南形胜”一句,是对这一句的具体展现;
从修辞上看,“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结构对仗,读来朗朗上口;“云树”“卷霜雪”运用比喻,写出树冠浓密如云,浪花洁白如雪,一绿一白,色彩清新美丽;“怒”字运用拟人,写出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气势,表现出作者对壮丽景色的赞美。
49.C
50.首句以一个“紧”字突出了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急,接着以关河、夕阳之冷落,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景象。这三句由远而近地描绘了雨后深秋的暮景,点染了游子的孤独、凄凉的满怀愁绪,情景交融,其气象宏阔,境界高远雄浑,笔力苍劲,可与唐诗媲美,在柳词中不多见。
【分析】4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态度的把握能力。
C.“与《雨霖铃》中所抒之情别无二致”错,本词的内容不光是写别离,“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还抒发了对自己宦海漂泊的无奈。
故选C。
5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炼句)的能力。
指出手法,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手法的运用及作用。解答本题要从炼字、手法、情感等方面回答。
句意:渐渐地雨散云收秋风逐渐紧,山河冷落落日余晖映照江楼。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紧”写出了江边霜风越来越冷,“冷”“残”都给人一种凄冷的感觉,表现了秋雨过后环境的萧瑟、凄冷,同时也表现了游子漂泊在外,面对凄冷的深秋景象而内心充满孤独、凄凉的感觉,情景交融。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
51.B
52.①结构:“到此因念”承上启下,“此”承接中片之景,“念”开启下片之情。(意思对即可)
②修辞:“绣阁轻抛”采用借代,“绣阁”代指思念的人,表达了对轻率离别的后悔之意。“浪萍难驻”运用比喻,以浮萍自比,表达了对浪迹他乡、行踪不定的不满。(意思对即可)
【解析】5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粗笔勾勒”错误,对浣纱女们“避行客、含羞笑相语”的神情举止是工笔细描。
故选B。
5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结构:“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由上片景转入下片情,下片写的是去国离乡的感慨,用“到此因念”四个字展开。“此”字直承中片舟中所见之景,“念”字引出下片的离愁别恨。
修辞:“绣阁”是建筑,此处采用借代手法,代指思念的人,“绣阁轻抛”意思是轻易抛弃了偎红倚翠的生活,将离家称为“抛”,更“抛”前着一“轻”字,后悔之意溢于言表,表达当初轻率离家的后悔之意。“浪萍”运用比喻手法,以浮萍自比,又“萍”前安一“浪”字,对于眼下行踪不定的生活,不满之情见于字间。“浪萍难驻”,慨叹此时浪迹他乡,表达了对浪迹他乡、行踪不定的不满。
53.D
54.山上的桂花、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在这里以工整的句式,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所以说“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练。
【分析】5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实词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D.“反映了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错误,这两句反映出市民的殷富,但“穷奢极侈”的不是市民,应该是反映了达官、贵人、地主、豪商比豪华,赌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