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4.记住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5.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学习重难点】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学习过程】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2.声源:物理学中把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3.保存声音: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如:早期的机械唱片等。要点诠释: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二、声音的传播1.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三、声速 回声1.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m/s,读作米每秒。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2.影响声速的因素:(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2)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大的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便形成回声。要点诠释:1.在空气中,一般温度每升高1℃声速大约增加0.6m/s。15℃的空气的声速为340m/s。2.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通常情况下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音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3.人耳能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四、音调的高低——频率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2.频率(1)物理意义:频率是描述物体的振动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3)单位:赫兹(Hz)3.影响音调大小的因素: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振动频率越大,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4.超声波和次声波:一般人的听力范围:20Hz—20000Hz,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巩固练习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下列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B.我们听到雨滴落到雨伞上的“嗒嗒”声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D.人们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2.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C.声音的传播速度是D.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不同3.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该实验是为了说明( )A.液体能够传声B.装水的容器能够传声C.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D.水也可以作为声源4.2025年我国有望实现宇航员登月。在月球上的宇航员不能像在地球表面那样直接面对面交谈,而需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其原因是,在月球上( )A.宇航员的声带无法振动 B.是真空环境,真空不能传声C.只能传递次声波 D.只能传递超声波5.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6.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11月8日1时16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出舱的航天员与飞船内的人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却可以直接对话,其原因是( )A.太空中噪声太大B.太空中是真空,不能传声C.用通信设备对话更方便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7.2025年我国将实现宇航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须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A.月球上真空不能传声 B.月球上只能传递超声波C.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快 D.月球上宇航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8.如图所示,将玻璃罩内空气逐渐抽出,我们听到闹铃声音逐渐变小,直至完全听不到。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不能传声。9.婉转悠扬的古琴声,是由琴弦_________产生的,优美的琴声是通过_________传入人们耳朵。10.如图所示,使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在竖直方向静止不动。用小锤敲击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慢慢移近并轻触乒乓球,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可以说明的问题是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___产生的。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重复上述操作。观察到的现象是乒乓球弹开幅度___________,此时音叉发出的声音也变响,以上实验说明的问题是声源振动幅度越大___________越大。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这种思维方法叫做___________ (选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11.如图甲所示,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_产生的;图乙抽取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铃声变小直至微弱,说明真空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传声。12.(1)如图甲所示, 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以________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若使音叉发出更大的 声音,泡沫塑料球被弹开的距离也变得更大。 此实验说明声音的响度与_____有关。在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______;(2)如图乙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音叉,敲响右边的音叉,紧靠在左边音叉的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说明声可以传递_________。若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左边_________弹起(会/不会)。参考答案:1.C2.D3.C4.B5.C6.B7.A8. 介质 真空9. 振动 空气10. 振动 越大 响度 放大振动 转换法11. 振动 不能12. 振动 声波 振幅 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能量 不会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