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天山之春》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天山之春》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五十六朵花》中的一节欣赏课。这首歌曲为琵琶独奏曲,原为乌斯满江和俞礼纯合作的热瓦甫独奏曲。1961年由王范地改变成琵琶独奏曲后广泛流传。教学目标 :1.能感受并说出乐曲欢快的情绪及其具有的维吾尔族音乐风格。2.能分辨乐曲两个乐段,并能哼唱第一主题。3.继续巩固对琵琶的认识,能分辨琵琶的音色。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能分辨乐曲两个乐段;感受和体验音乐情绪,能联想音乐所表达的意境。教学难点:认识了解新疆地区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特点和艺术生活特点,通过欣赏乐曲,初步识别其音乐特征,认识并喜爱新疆,喜爱这个能歌善舞,生活乐观向上,性格积极、热情、豪爽的民族。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演奏导入教师演奏示范琵琶独奏曲《送我一支玫瑰花》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演奏一首乐曲,请大家认真聆听,老师演奏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学生回答,教师语言引导。师小结并导入:刚才老师表演的乐曲名字叫做《送我一支玫瑰花》是一首根据新疆民歌改编而成的琵琶独奏曲,我手中乐器就叫做“琵琶”,今天我们将学习另外一首来自新疆的乐曲,请同学们仔细听。二、初步聆听,感受乐曲初次聆听乐曲《天山之春》,让学生再次认识乐器并熟悉其音色。师:这首乐曲的主奏乐器是什么?生:琵琶师:这首乐曲总体的情绪是怎样的?学生回答。1.感受引导,揭示课题对,就是用琵琶演奏的,那么这首作品的名字就叫做《天山之春》,这首乐曲它描绘的是春到天山时一派明媚喜人的秀丽风光,维吾尔族人民在天山脚下敲起手鼓、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这首作品是一首琵琶独奏曲,琵琶被称为民乐之王,它的音色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不容易被其它乐器所掩盖,而且表现力也比较丰富。(课件出示)【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的导入环节,使学生认识琵琶这门乐器,熟悉它的音色特点,以及对新疆音乐的初步感知,以便于本节课音乐鉴赏课的开展。】2.熟悉乐曲师:刚才同学听了老师的演奏以及录音带的播放,我们认识了琵琶这门乐器,也欣赏了新疆这个少数民族的音乐。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完整的聆听一遍这首乐曲,这次在听之前老师要给同学们画两个力度记号,(课件出示渐强和渐弱的力度记号)请同学们通过完整的聆听音乐,来判断一下这首乐曲它整个的情绪,和力度变化的发展是适合哪一个力度记号,是渐强还是渐弱呢?(播放音乐)师:你认为这首乐曲的整个变化是渐强还是渐弱?情绪又是是怎么变化的?学生回答师小结:对了,这首乐曲的整个力度变化是越来越强的。情绪好像从悲伤低落逐渐变得欢快喜悦,最后是载歌载舞的感觉。因为这首乐曲结构不是那么好听辨出来,所以接下来由老师带领大家来欣赏这首乐曲,这首歌分为三个部分,是由引子部分和A、B两个部分组成。三、分段聆听,体会情绪1.聆听引子部分师:首先先听引子部分的音乐,这段音乐听起来的感受是什么,能让你们联想到什么景象?(播放音乐)学生回答教师语言引导(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做《天山之春》,这个名字就是表现从冬天步入春天时的喜悦心情。乐曲开头部分就是表现冬天还没有过去的感觉,所以旋律听起来有点失落和悲伤的感觉。同学们听得很细腻!2.聆听第一部分第一主题师:再来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音乐,乐曲的速度与情绪分别是怎么样的 这段音乐能让你们联想到什么?请为主题起个合适的名字。(播放第一主题音乐)学生回答。师小结:乐曲是四三拍的,中速稍慢,一种比较散漫自由的感觉,开始时演奏技法是琵琶的摇指技法,力度较弱,使音乐笼罩了一层朦胧的色彩,想象寒冷的冬天冰雪刚要开始融化。紧接着又用琵琶的长轮演奏技法,情绪优美,表现了天山美丽的景色。现在让我们跟着音乐轻轻哼唱。(二次播放第一主题)【设计意图:先通过学生的自主聆听、感受并阐述其感受,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同时通过多次的聆听和轻声的哼唱加深学生对主题的记忆。】3.聆听第一部分第二主题师:接下来这部分的音乐听起来又是什么感觉呢?节奏又是怎样的呢?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有什么联系呢?它的速度与情绪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教师语言引导:这个感觉就好像是刚从冬天的凄凉步入到春天的万物复苏的那种喜悦之情,三拍子的节拍就好像给人一种比较摇曳欢快的感觉。师小结:旋律的力度变化是从弱渐强,然后速度是从慢渐快。就好像春天开始来到,万物开始复苏的感觉。4.完整聆听第一部分。师:数一数第一主题重复了几次?是完全重复吗?(再次播放主题音乐,引导学生聆听到重复主题时举手)学生回答师小结:主题出现了二次,不完全重复。第一次出现的主题音乐,琵琶的音色处理是较为神秘朦胧的,力度也比较轻,第二次出现是用长轮的技法,节奏也有变化,听起来更加活跃一些。然后在高音区重复了一遍,速度渐快,情绪略显欢快。5.聆听第二部分。师:接下来再请同学们聆听第二段音乐,这一部分的速度、力度、音乐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播放音乐)学生回答教师语言引导:节拍也从三拍子变成二拍子,色彩明亮,旋律带有强烈的新疆民间舞曲风格,形象的描绘了维吾尔族人民在天山脚下敲起手鼓、准备载歌载舞的欢乐热闹场面。师小结:这个部分的乐曲的速度比A段更快了,乐曲的第一部分为小调,优美、柔和;第二部分的调性转为大调,更加明朗,力度也越来越强,具有舞蹈性节奏特点,情绪变得更加欢快。让人不禁想象是维吾尔族人民欢快的在天山脚下敲着手鼓、弹着冬不拉跳着欢快舞蹈的场景。6.体验律动师师:同学们现在老师也想邀请你们和老师一起加入维吾尔族人民在天山脚下的聚会,和他们一起律动起来。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乐段的特点尝试加入舞蹈的动作。【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二次聆听主题音乐,引导学生进行肢体律动,在加深学生对主题旋律特点记忆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乐段节奏特点,感受新疆乐曲的特色。】四、完整聆听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把整个作品都完整的欣赏了,也听辨出整个乐曲的情绪和速度的变化。最后让我们结合新疆美丽景色的图片,再次完整地聆听《天山之春》这首乐曲。(教师播放《天山之春》完整乐段与有关新疆风俗文化的图片,学生完整聆听。)五、总结师总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琵琶独奏曲《天山之春》,感受了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了琵琶的的音色。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音乐,在以后的学习中,老师将带领大家继续领略其他民族的音乐板书设计天山之春引子 A B四三拍 四二拍缓慢 中速稍慢 渐快 稍快忧伤 优美、柔和 轻快、活泼 欢快、热烈七、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