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开国大典同步练习(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开国大典同步练习(有解析)

资源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7 开国大典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华丽的广告牌引得来往行人瞻仰。
B.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排山倒海的掌声。
C.上课了,同学们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
D.战士们的事迹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2.读下列句子,选出对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 )
①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②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A.两个句子都传达出热烈、庄严的气氛。
B.句子①主要从会场布置方面衬托了现场庄严、隆重的气氛。
C.句子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阅兵式进行时现场的热烈气氛。
D.两个句子都写了动态的红旗,渲染了现场热烈的场面。
3.找出带点字读音错误的一项(  )
A.依恋(liàn) 哺育(bǔ) 收敛(liǎn) 悄然无声(qiǎo)
B.诺言(nuò) 堤(dī)岸 凌晨(línɡ) 系(jì)着绳子
C.歼灭(jiān) 明晃晃(huǎnɡ) 拘束(shù) 蒙(ménɡ)骗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
B.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C.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D.(他们)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
5.“举世闻名”的“举”,与( )中带点的字意思相同。
A.举行典礼 B.选举干部 C.举起灯笼 D.举国欢腾
二、填空题
6.主题探究,文意解读。
1.课文围绕“开国大典”这一要点,按照___________的顺序,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场面,重点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场面,突出了开国大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对祖国对人民领抽的_______________。
7.词语解释(根据意思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________:预先决定或制定。
________:恭敬、庄严地立着。
________:恭敬地看。
________________: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来势凶猛,力量强大。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广场上人很多。(改写句子,句意不变)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夸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工人、农民、老师、学生、女人等各种各样的人。
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原文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一段话。
学校开展了丰富多采的校园生活,《跳蚤书市》这一天到来了,同学们高兴地欢呼起来。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要数换书的场面了,哪天阳光灿烂,每个同学脸上都带上微笑。他们忙得可开心了:有的手上拿着,有的胳膊下夹着,有的嘴里不停地叫着快来换好书唠!错过就没机会了。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0.文段选自《__________》
11.看到“人的海洋”,我想起一些描写人多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
12.本段在写法上运用了先概括,再_______的写法,重点写了________、________,应该说他们是全场三十万人的代表。
13.“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从“直奔”一词可以看出_________。( )
A.“直奔”可以换成“走向”,说明大家都很急。
B.“直奔”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迫切、兴奋的心情。
C.“直奔”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急躁、烦躁的心情。
D.以上三项都对。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泽东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4.文段选自_______________。
15.这三个自然段按_______________顺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三个程序。
16.“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
A.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B.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C.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D.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名项之前。
17.“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句中的“站起来”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搭配。
词语搭配就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
瞻仰,意思是怀着崇高的敬意、严肃而恭敬地看着某人或某物。A项中与广告牌搭配有误,可改为“驻足”。
故选A。
2.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
句子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红旗翻动比作波浪,渲染了现场热烈的场面。这是举行开国大典前会场的盛况,选项C“描写了阅兵式进行时现场的热烈气氛”说法有误。
故选C。
3.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蒙骗,读音mēng piàn。
4.A
【详解】B.有误,“长辛店”“丰台”“通县”是并列成分,这些词语中间用顿号;
C.有误,“毛泽东主席宣布”中的“宣布”提示下文,后面用冒号;
D.有误,“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每一句都饱含强烈感情,每个分句后都应该用感叹号结尾,即“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
5.D
【详解】“举世闻名”的“举”的意思是“全”。
“举国欢腾”中的“举”的意思是“全”
6. 开国大典进行 群众入场 举行典礼 阅兵式 群众游行 举行典礼 阅兵式 喜庆、热烈、庄严 拥护和拥戴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开国大典》是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创作的一篇记叙文。这篇文章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文章先写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交代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和人数,然后写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接着作者按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五星红旗升起、宣读公告的顺序介绍了开国大典的全过程;接着作者写了阅兵式的盛况;最后作者写了群众游行的盛况和大典结束后的情况。
文章通过写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表达了一种当家作主的喜悦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7. 预定 肃立 瞻仰 排山倒海
【详解】本题考查了根据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读意思然后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相关的词语。
预定:预先决定或制定。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瞻仰:恭敬地看。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来势凶猛,力量强大。
8. 广场上的人群队伍像一条条长龙。 广场上人山人海。 广场汇集了群众队伍。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工人、农民、老师、学生等各种各样的人。
【详解】1.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比喻句的判断与运用。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和喻体的特点:①不是同一类事物;②有相似之处。如何写比喻句:找出与本体有相似之处的喻体,加上比喻词。比喻句的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本体的特点。
原句“广场上人很多”,即:广场上人头攒动,好比星空中的点点星光。
考查了改成夸张句:广场上挤得连立脚的地方都没有了。
2.本题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缩句要将句子缩到最短,保留其原始的主谓宾结构即可。缩句步骤:第一,弄懂句子的意思;第二,标出应留词语(主干和必须保留的枝叶);第三,检查对错优劣。
主语:广场,谓语:汇集了,宾语:群众队伍。
3.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修改病句的步骤:A、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B、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C、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D、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否完整、通顺、合理。
①用词不当。②搭配不当。③成分残缺。④词序混乱。⑤重复啰唆。
⑥前后矛盾。⑦不符事理。⑧归类不当。⑨指代不明。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工人、农民、老师、学生、女人等各种各样的人。”归类不当。
改为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工人、农民、老师、学生等各种各样的人。
9.“生活”改为“活动”;“跳蚤书市”用引号;“哪”改为“那”;“带上”改为“带着”;“不停叫着”后加上冒号;“快来换好书唠!错过就没机会了。”加引号。
10.开国大典
11. 人山人海 人头攒动
12. 具体 工人 农民
13.B
10.本题考查语段出处。
本语段出自课文《开国大典》。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11.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人的海洋”是形容人非常多。看到这个词,我便想起一些描写人多的成语:人山人海、人头攒动、万人空巷、水泄不通、车水马龙、门庭若市、宾客如云等。
12.本题考查写作方法。
通过阅读语段可知,第一句话先总述“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方来的群众队伍”,接下来又具体写了工人队伍和农民队伍。因此说语段在写法上运用了先概括,再具体的写法,重点写了工人、农民,应该说他们是全场三十万人的代表。
13.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文中的“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这句话,从“直奔”一词可以看出人们参加开匡大典迫切、兴奋的心情。句中的“直奔”不能换成“走向”,“走向”就表现不出人们参加开国大典迫切、兴奋的心情。选B。
14.《开国大典》
15. 时间 升国旗 放礼炮 宣读公告
16.A
17.中国人民不再受剥削受压迫,翻身当家做主了。
14.本题考查语段出处。
通过阅读语段得知,该文本选自《开国大典》,主要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的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节选部分主要讲的是升国旗和放礼炮。阅读时要注意感受场面的热烈,人民的激动。
15.考查了语段的写作顺序及主要内容。
语段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毛泽东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写的是升国旗,“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写的是放礼炮。
16.考查了破折号的作用。
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五星红旗是对前面新中国第一面国旗的解释,所以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17.考查了句子的理解。做这道题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此之前,中国人民背负着三座大山的压迫,遭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压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主席带领大家推翻了这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翻身为主人了。即:中国人民不再受剥削受压迫,翻身当家做主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