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导学案

资源简介

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知识速递】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能量来源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
4、太阳辐射:短波辐射,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 , 。
5、地面辐射:长波辐射,辐射穿过大气进入太空, , 。
6、大气逆辐射:指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因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补偿了 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作用:(两作用)
1、保温作用: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削弱形式 削弱特点 大气成分 易被削弱的辐射 常见的自然现象
吸收作用 无选择性,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很少 水汽、二氧化碳(对流层) 臭氧(平流层) 氧原子(高层大气)   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人类活动排入到大气中大量CO2等气体,使气温升高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反射光呈白色;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云层、水汽、和较大的尘埃 各种波长的辐射都可能被反射 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发生散射时具有选择性,向四面八方散射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可见光中的蓝、紫色光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日出前天已明亮,日落后天不黑
无选择性,常常出现较大的颗粒尘埃影响局面 出现较大的颗粒尘埃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 阴天的天空呈灰白色
三、大气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形成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大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
2.等压面的形态变化
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因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也发生了如下图(a→b→c)的形态变化。
由图中等压面的变化可知:
(1)等压面上凸为高压区,下凹为低压区。
(2)同一地区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
(3)近地面:气温越低,气压越高;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4)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地方多晴朗天气;等压面下凹的地方多阴雨天气。
3.常见的三种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山谷风成因分析——山坡的冷热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山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盆地),使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小盆地)地区不宜布局大气污染型工业。
(3)城市风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形成的过程

2.风形成的原因
(1)直接原因:__水平气压梯度力__。
(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3.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
类型 高空中的风 近地面的风
图示 (北半球)
受力 F1(__水平气压梯度力__)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F1(__水平气压梯度力__)、F2(地转偏向力)和F3(__摩擦__力)共同影响
风向 与等压线__平行__ 与等压线__斜交__
【问题驿站】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分析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
3.季风与海陆风的异同
4.形成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烟柱直冲天”是风吗?
【习题演练】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主要是因为( )
A.①减弱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2.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
A.①减弱 B.②增强 C.改变③的辐射方向 D.④增强
下图为“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状况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若图中的气压分布状态是热力作用形成的。则图中四点气温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在同一水平面上,图上四点中为高气压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下图为2019年10月24日5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此时吹东北风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6.此时风速最大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南京市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城市风”的课题研究。左图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右图为部分课题研究成果。
7.左图中近地面受热的地点是____(填字母),冷却的地点是____(填字母),A、B、C、D四点的气压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____。
8.D点比B点的气温____(填“高或低”),原因是____。
9.在右图中的四条短线上用箭头画出城市风的流动方向____。依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该市的热电厂应布局在____,城市绿地应布局在____。(均填数字序号)
答案以及解析
【知识速递】
1、太阳辐射
2、地面长波辐射
3、吸收具有选择性
4、大气气温↑,地面气温↑
5、大气气温↑,地面气温↓
【问题驿站】
1.温室气体大量排放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 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 气温升高,全球变暖
2.①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海滨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
②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海滨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
③海陆风共同作用使海滨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3.异:发生的区域和时间尺度不同。海陆风发生在滨海陆地与近海之间,周期是一个昼夜;季风发生在大陆与大洋之间,周期是一个回归年。
同:均是由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
4.不是。“烟柱直冲天”是空气的上升运动,空气的水平运动才叫风。
【习题演练】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白天多云时,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即②减弱导致地面升温慢,气温比晴天低;与其它要素相关性不大。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大气的受热过程。人造烟雾可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它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③,然后大气增温,增强大气的逆辐射④,起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来防御霜冻;夜晚炊烟,不影响太阳辐射①和②;不能改变地面辐射的方向。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近地面①处等压面向下凹陷,与同一水平面其它地方相比应气压低,②处等压面向上凸起,与同一水平面其它地方相比应气压高,若图中的气压分布状态是热力作用形成的,则近地面①处应受热气流上升形成的低气压,②处应冷却气流下沉形成的高气压,因此①处气温高度于②处,③、④两处位于高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因此③、④两处气温分别低①处和②处。由此推断,图中四点气温最高的是①处,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4.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图上①处和④处等压面向下凹陷,表明在同一水平面上这两处气压较低,为低气压,图上②处和③处等压面向上凸起,表明在同一水平面上这两处气压较高,为高气压。因此,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5.答案:B
解析:此图为北半球亚洲部分示意图,甲乙之间有高压中心,丙丁之间有低压中心,据甲乙丙丁位置、等压线走向、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等知识,可以判断出,甲吹西南风,乙吹东北风,丙吹偏西风,丁吹东南风,B正确。故选B。
6.答案:C
解析:等压线图中,一般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图中丙地等压线比甲乙丁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大,C正确。故选C。
7.答案:A;B;B>A>C>D
解析:从高空等压面分布状况可以判断出,C点为高压,那么近地面的A点就是低压,说明A点受热,气流上升,因此在近地面形成低压;B点为冷源,气流下沉。近地面的气压高于高空的气压,故A、B两点气压高于C、D两点;而在近地面,B点气压高于A点;在高空,C点气压高于D点。故A、B、C、D四点的气压由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BACD。
8.答案:低海;拔高,离地面远,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
解析:对流层中海拔越高,气温越低,D点比B点海拔高,故D点气温低。原因是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海拔越高,离地面越远,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越少。
9.答案:顺时针;②;①
解析:由于城区人口多,热源多,故城区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区,城市热力环流呈现顺时针流动。热电厂会污染大气,依据热力环流的原理,热电厂应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圈之外,适宜布局在②处;城市绿地对大气有净化作用,应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圈之内,布局在①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