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夯实法治基础基础》教学设计课题 夯实法治基础教学内容分析 《夯实法治基础基础》是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节,一共有两目:第一目“选择法治道路”和第二目“描绘法治蓝图”。教材中第一目通过“运用你的经验”、“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活动对法治的作用和要求进行讨论探究分析,引导身学生懂得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要求良法善治。通过第一目认识到法治的作用,第二目引出“描绘法治蓝图”,在这个层次中,推出我国的法治进程,通过实例描绘法治的进程及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学情分析 法律相关知识,部编版课本是螺旋上升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由浅入深开始认识,七年级接触法律,知道法律的产生及作用,八年级学习国家依法行政的相关机关,及分辨违法行为,但是相对来说,初中生相对法律知识知道较少,对法律的知识及应用不多,理解知识起来有些费力。对于本节课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什么是良法善治以及对依法治国的理解也不够。在社会生活中有些问题分辨不清。所以在本课中对法治的要求、作用、及我国法治的发展作了全面的阐述。目标确定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理清法治进程的脉络,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 2.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良法,理解法治作用 2.知道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过程与方法: 1.梳理我国的法治进程,培养搜集整理的能力 2.总结出法治发展的规律,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法治的作用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及要求 难点:如何建设法治中国5.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引出法治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通过出示图片,引出“遇见假冒伪劣产品,我们该怎么办?找谁?”第二张图片:“在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 学生通过观看贴近生活的图片,讨论,知道了通过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公职人员辛勤鼓出的背后,他们是在依法行政。 设计意图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出问题,从感性上对法治产生兴趣,引出本节课内容:夯实法治基础环节二:体会法治要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出示本节课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研讨问题, 5分钟后出示案例:驻市李某扶起陈某反被讹 李先生可以寻求什么法律的帮助?民法?刑法?其他法? 2.介绍民法典中“好人法”条例 引出问题:了解“好人法“后,法治有什么要求?什么样的法律是好法? 有了法律,我们就可以还李先生公道吗? 教师给出案件后续,王警官的努力执法工作,证明了李先生的情报学生预习教材,讨论问题。 学生观看案例:讨论思考问题 民法 学生讨论,“好人法”具体好在哪 进而引申出,良法的要求 学生讨论,法治除了要求好的法律,结合案例,知道,好的法律还需要善治,进而思考讨论善治的要求 (1)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案例进行分析,设置适合场景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学生感悟到法治的要求:良法善治环节二:感悟法治作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案件结束后,展示做好人好事的李先生的内心独白: 在没有证明我的“清白”之前,我很苦恼,感到委屈和烦闷,影响我和家人的工作和生活。后来经过王警官的努力,依据《民法典》有关规定,还我公平正义,如果有下次,我还扶。 提出问题: 说明法治对我们个人有什么作用?P45 如果没有法治,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情况,将会是什么样子?P47 如果这样,那对于国家来说,这样的情况多发,会有什么后果?P47-481.体会李先生的心情,讨论出法治对个人的作用: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引发学生思考法治对社会的作用: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3.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设计意图通过案例中李先生内心独白,让学生认识到法治对个人生活的意义,从而引申出该案件如果没有还李先生公平正义,乃至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这样的情况多有发生,对社会、国家的不良影响,从而引出法治对国家、社会的意义。环节三:中国法治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法治对我们个人、社会、国家有重要作用,我们国家是怎么描绘法治蓝图的呢?出示连线题,让学生连线: 2.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法治建设。老师来问,学生抢答 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社会,是人治社会,1840年后的近代中国,仁人志士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开始变法改制。1949年新中国成立,走上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努力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 (1)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 (2)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1999年,依法治国载入宪法 (4)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5)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设计意图根据时间轴,抢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进程的教学,激发学生探索法治进程的积极性,从而牢记几个关键的法治进程时间点环节四:建设法治中国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从国家法治进程中可以发现,我们要全面依法治国,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呢? 2.大家参考教材49页案件中讹人陈先生的行为,大家可以跟陈先生说什么呢? 3.要想大家都守法,这个法律必须是什么样的法? 4.好的法律,要有好的方法执行,案例中没有王警官的以身作则,恐怕要想还李先生公平正义,是有难度的,所以,良法需要善治,就是? 5.王警官找到了证据,李先生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那这个时候是去哪里维权呢?那司法机关要怎么做? 所以,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要求归结起来是16个字: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那我们具体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6.我们来看民法典诞生: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和立法任务;我国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要经过“党委提出→政治协商→人大审议通过→政府执行”的法定程序1.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学生讨论问题:跟陈先生宣传法律知识,让他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全民守法”的社会氛围。也就是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3.良法,反映最广大人们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也就是我们在立法时要做到“科学立法”,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 4.良法需要善治,要做到“严格执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 5.法院,也就是司法机关,司法机关需要“公正司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6.从民法典诞生的过程,可以看出,我国每一项重大决策都可以体现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因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设计意图通过对案件的后续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法治中国建设中每一个环节都缺一不可,深刻认识到“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和总要求”的内涵,以及如何建设法中国。板书设计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也是法治经济。请同学们查找资料,说出法治进程中,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有哪些?制作一份“法治与市场经济”的手抄报。9.教学反思与改进(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改进设想) 在准备讲九上4.1《夯实法治基础》这一节课时,准备了很多资料,但是很乱,案件多,但是有针对性的,可以跟课本深度融合的不多,思考了良久,在张新爱老师耐心指导下选择了“一案到底”教学法,选择了有针对性,贴合学生生活的“驻市李某扶起陈某反被讹”,贯穿本节课教学,层层设问,帮助学生在讨论、分析材料过程中,自主建构法治知识,理解法治的作用,课堂时间比较恰当,知识内容容量合适,问题设计比较符合学生思考规律和知识的贯穿。 讲完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反思: 教学设计:原来设计的是一个知识点一个案例,有针对性的分析每个知识点,这样案例过多,学生印象也不深刻,私下无生试讲,效果不明显,就采用了“一案到底”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互动时,没有起到预定的目标, 二、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教师评价语太单一,教学语言不够熟练 改进措施: 教学设计应更严密,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 案件设置要更贴合,问题设计要更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见识规律,因生而异。 多多练习课堂掌控能力。需要多加强对学生评价语言的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