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知识速递】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 来源 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表现 形式 地壳运动、① 、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关系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同时起作用,它们作用的结果往往交织在一起
2.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的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表 垂直于地表
岩层变化 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影响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②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相互关系 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有主次之分,从全球范围看,以③ 为主, ④ 为辅
3.三大类岩石
岩浆及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生成物质 原物质 地质作用
岩浆岩 岩浆 ⑤ 作用
沉积岩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变质岩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⑥ 作用(温度、压力)
岩浆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4.物质循环过程
(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
A岩浆、B喷出型岩浆岩、C沉积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
a外力作用、b变质作用、c重熔再生、d冷却凝固。
(3)意义
①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形,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
④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注:图解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1)关键是判断岩浆与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大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它。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问题驿站】
1.只有地壳垂直运动才能造成地势的高低起伏变化
2.喜马拉雅山是由地壳的垂直运动形成的
3.判断我国风力、流水、冰川、海浪四种外力作用的主要发生区域。
4.就形成条件和分布位置来看,侵入岩与喷出岩有什么差别?
5.已经形成的岩石要经过哪些过程,才能变成沉积岩?沉积岩有哪些特点?
6.变质岩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在哪里容易发现变质岩?
【习题演练】
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四种地貌景观中属于典型的沉积地貌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形成①图中深厚黄土层的主要外力是( )
A.风力 B.流水 C.冰川 D.岩浆
贡嘎山西侧是保存相对较为完整的川西高原区,也是较为典型的藏区,而它的东侧则是横断山脉东部。因冰雪侵蚀和重力作用,贡嘎山的山峰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的四棱锥体,形成朝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三角形坡面山崖,以及这四个四棱锥体的四条棱,东北山脊、东南山脊、西南山脊和西北山脊。如图所示,贡嘎山的东北山脊正对着镜头,山脊的一侧呈现出寂然肃穆的厚重,山脊的另一侧却见云雾混着积雪被横吹开来,这意味着此时山巅风力已在十级以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上图中山巅的风向是( )
A.西北 B.西南 C.东北 D.东南
4.贡嘎山的四个坡中,东坡最陡的原因是( )
A.岩石较坚硬,重力崩塌作用强 B.背风坡降水少,风力侵蚀作用强
C.岩石较松散,风化破碎作用强 D.迎风坡积雪多,冰川侵蚀作用强
巨人之路”是位于英国北爱尔兰海岸的著名旅游景点,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这个由数万根高低不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而成的、绵延数千米的堤道,从峭壁伸至海面,数千年如一日地屹立在大海之滨,看起来就像巨型石阶,所以被称为“巨人之路”。下图左图为“巨人之路”景观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组成“巨人之路”的石柱属于右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6.推测“巨人之路”地貌景观的地质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
A.深海沉积-地壳抬升-流水溶蚀下切-海水侵蚀
B.板块张裂-岩浆侵入-岩浆冷却凝固-风力侵蚀
C.板块碰撞-岩浆侵入-地壳隆起抬升-风力侵蚀
D.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岩浆冷却凝固-海水侵蚀
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海南岛东岸分布着一条自然形成的沙滩半岛,从远处看像一条细细的飘带在大海中飘荡着,故得名玉带滩。调查发现,玉带滩东面不远处的海底,分布着一长串呈带状延伸、大致与海岸平行的花岗岩组成的礁石。千百年来,处在河海之间细长的玉带滩,不仅没有被海水冲毁,而且其高低、宽窄等形态还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东侧沙滩裸露,西侧则分布着森林,充满神奇色彩。下左图示意玉带滩的位置,右图示意玉带滩局部景观。
(1)分析玉带滩长期以来没有被海水冲毁的原因。
(2)简述玉带滩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知识速递】
1、①岩浆活动
2、②褶皱山脉;③水平运动;④垂直运动
3、⑤冷却凝固;⑥变质
【问题驿站】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地壳的水平运动也会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高大的褶皱山脉,表现出地势的高低起伏变化。
2.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紧密相关的。从形式上看,喜马拉雅山的上升属于垂直运动,但从本质上看,喜马拉雅山的上升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而形成的,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
3.风力作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流水作用——湿润半湿润区;冰川作用——高山冰川分布区;海浪作用——滨海地区。
4.其差别如下表:
形成条件 分布位置
侵入岩 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成 最初的分布位置较深,在地壳之中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最初分布在地表之上
5.要经过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的过程才能形成沉积岩。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岩层沉积有先后顺序,且在岩层中可能有化石存在。
6.已经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岩浆活动过程中会提供变质岩形成所需要的高温、高压作用,所以通常在岩浆岩附近容易发现变质岩。
【习题演练】
1.答案:D
解析:图①中千沟万壑的沟谷地貌是由流水侵蚀形成,图②中千仞峭壁是内力作用引起的断层活动形成,不属于典型的沉积地貌,①、②不符合题意;图③中沙丘地貌是风力沉积形成,图中④中河口三角洲是流水沉积形成,属于典型的沉积地貌,③、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2.答案:A
解析:图①表示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黄土高原西北临近沙漠地带,地质时期西北季风把大量泥沙从西北沙漠带来,风速逐渐减小,颗粒较细的黄土在黄土高原一带大量沉积,从而形成①图中深厚黄土层,因此形成黄土高原深厚黄土层的主要外力是风力,与流水、冰川和岩浆关系不大,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答案:3.A;4.D
解析:3.强烈的构造运动和坚硬的花岗岩共同造就了贡嘎山高耸如锥的山体,同时与北走向的高耸的大雪山山脉共同作用,截留了来自西南和东南两方面的大量水汽,东侧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山巅与东南季风的风向相反为西北风。A选项正确。
4.东坡最陡是因为东侧大渡河巨大的高差,则是由于旷日持久的构造运动和冰霜雨雪的不断侵蚀导致岩体不断崩塌形成的、D选项正确。
答案:5.B;6.D
解析:5.石柱是玄武岩,是岩浆岩的喷出岩;图中A是侵入岩,B是喷出岩,C是沉积岩,D是变质岩。选项B正确。故选:B。
6.北爱尔兰地处大西洋中部,处在早期的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带,地下岩浆形成的火山不断喷发,后岩浆冷却结晶形成玄武岩,再经海水侵蚀形成巨人之路。故选:D。
7.答案:(1)与海岸平行的礁石降低了海水运动的速度,削弱了海水对玉带滩的侵蚀;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受海水顶托,不断沉积下来补充被海水侵蚀掉的泥沙。
(2)河流注入海湾水量的变化、海水潮涨潮落、海水侵蚀和河流沉积强度的变化,使玉带滩高低、宽窄等不断发生变化。
解析:(1)依据材料,玉带滩东面不远处的海底,分布着一长串呈带状延伸、大致与海岸平行的花岗岩组成的礁石,与海岸平行的礁石降低了海水运动的速度,削弱了海水对玉带滩的侵蚀;玉带滩附近有几条河流入海,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受海水顶托,不断沉积下来,不断的补充被海水侵蚀掉的泥沙,使玉带滩长期以来没有被海水冲毁。
(2)读图可知,由于分别来自三条河的泥沙量不一致,使得玉帯滩不同区域的泥沙堆积侵蚀量各不相同,且河流水量有季节变化,输送的泥沙量也有所不同,导致玉带滩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此外,由于海水涨潮退潮,不断的侵蚀,使玉带滩高低、宽窄等不断发生变化,导致玉带滩形态不断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