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章 静电场及其应用第01讲:电荷【考点梳理】考点一:电荷1.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2.电荷间的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原子(1)原子结构:原子(2)原子电性:原子核的正电荷的数量与核外电子负电荷的数量相等,整个原子对外界较远的位置表现为电中性.(3)离子的电性:失去电子的原子为带正电的离子;得到电子的原子为带负电的离子.考点二:电荷守恒定律内容: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这个规律叫做电荷守恒定律考点三:元电荷与电荷量科学实验发现的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质子、正电子与它带等量的电荷,但符号相反,人们把这个最小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e=1.60×10-19_C,.电子的比荷为=1.76×1011 C/kg,质子的质量为电子质量的1 840倍,则质子的比荷为9.57×107 C/kg.考点四.常见的两种起电方式(1)摩擦起电: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些被原子核束缚得不紧的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得原来呈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的现象.(2)感应起电:①自由电子:金属中离原子核较远的能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的电子.②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排斥或吸引,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远离或趋向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的现象.③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考点五:三种起电方式的比较内容方式 摩擦起电 感应起电 接触起电产生条件 两不同绝缘体摩擦时 导体靠近带电体时 导体与带电体接触时现象 两物体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导体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且电性与原带电体“近异远同” 导体带上与带电体电性相同的电荷微观解释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约束力不同,摩擦时会出现电子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上的现象 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受到带电体对它的排斥(或者吸引),而移向导体的远端(或者近端)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自由电子在带电体和导体上转移,且重新分布实质 均为电荷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的转移【题型归纳】一:电荷、元电荷和电荷守恒定律概念1.(2020·江西省彭泽县第一中学)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任何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B.带电体所带电荷量的最小值是1.6×10-19CC.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或质子本身D.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关于元电荷和点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子就是元电荷B.元电荷的电荷量等于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C.电子一定是点电荷D.带电小球也可能视为点电荷3.(2021·镇雄长风中学高二月考)关于物体带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的物体内部有电荷,有的物体内部没有电荷,所以有带电的物体,也有不带电的物体B.物体不带电是因为所带的正电荷数目和负电荷数目相等C.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点电荷和元电荷D.我们可以通过某一种方式使物体带电二:判断物体带电的性质4.(2021·全国)两个带电球处于如图所示的静止状态,大球的电荷量大于小球的电荷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两球一定都带正电B.两球一定都带负电C.两球受到的静电力大小相等D.大球受到的静电力大于小球受到的静电力5.(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一带电量为q的电荷绕带电量为Q的正电荷做椭圆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已知|q| |Q|,M、N为椭圆轨迹上的两点。关于q的带电性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q一定带正电B.q一定带负电C.q可以带正电、也可以带负电D.无法判断q带哪一种电6.(2018·广东学业考试)静电在各个行业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几乎都是带电的物质微粒在电荷间作用力的作用下奔向并吸附到电极上。现有三个粒子A,B,c从P点向下运动,它们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则( )A.a带负电,b带正电,c不带电 B.a带正电,b不带电,c带负电C.a带负电,b不带电,c带正电 D.a带正电,b带负电,c不带电三:感应起电与验电器7.(2020·石家庄市第十五中学高二月考)如图所示,金属棒A带正电,让其靠近验电器B的金属球,则( )A.验电器金属箔片不张开,因为棒A没有和B接触B.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因为验电器下部箔片都带了正电C.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了负电D.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了正电8.(2021·广东)如图所示,两个不带电的导体A和B,用一对绝缘柱支撑使它们彼此接触。把一带负电荷的物体C置于附近,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张开( )A.此时A带负电,B带正电B.此时A带正电,B带正电C.移去C,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仍都张开D.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张开9.(2021·长春市第二十中学高一期末)如图所示,用绝缘支柱固定的两不带电金属导体P和Q彼此接触,将一带正电的小球O移近导体P后,先把P、Q分开,再移走O,关于P、Q电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P带正电,Q带负电 B.P带正电,Q带正电C.P带负电,Q带正电 D.P带负电,Q带负电四:三种起电方式10.(2021·全国高二专题练习)关于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种起电方式相同B.这三种方式都产生了电荷C.这三种起电方式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电荷的转移D.这三种方式不符合电荷守恒定律11.(2021·全国高二专题练习)当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片张开。对上述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A.金属箔片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B.金属箔片的起电方式是感应起电C.金属箔片张开的原因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D.金属箔片与金属球带异种电荷12.(2021·浙江高二学业考试)如图所示,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贴在下部的两片金属箔是闭合的。手握绝缘柱,把带正电荷的带电体C移近导体A时,可以观察到( )A.导体A下部的两片金属箔是张开的,导体B下部的两片金属箔是闭合的B.导体A下部的两片金属箔是闭合的,导体B下部的两片金属箔是张开的C.导体A、B下部的两片金属箔都是闭合的D.导体A、B下部的两片金属箔都是张开的【双基达标】一、单选题13.(2021·全国高二专题练习)关于摩擦起电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现象使本来没有电子和质子的物体中创生了电子和质子B.两种不同材料的不带电绝缘体互相摩擦后,同时带上等量同种电荷C.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质子数多于电子数而显正电D.摩擦起电是摩擦导致质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形成的14.(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用金属箔做成一个不带电的圆环,放在干燥的绝缘桌面上。小明同学用绝缘材料做的笔套与头发摩擦后,将笔套自上向下慢慢靠近圆环,当距离约为0.5cm时圆环被吸引到笔套上,如图所示。对上述现象的判断与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摩擦使笔套带电B.笔套靠近圆环时,圆环上、下部感应出异号电荷C.笔套碰到圆环后,笔套所带的电荷立刻被全部中和D.圆环被吸引到笔套的过程中,圆环所受静电力的合力大于圆环的重力15.(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和是原来都不带电的物体,它们互相摩擦后带的正电荷。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在摩擦前和的内部没有任何电荷B.摩擦的过程中电子从转移到了C.在摩擦后一定带的负电荷D.在摩擦过程中失去了个电子16.(2021·沙坪坝·重庆一中高一期末)下列关于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是创造了电荷B.一对正、负电子相遇可以同时湮没,违背了电荷守恒定律C.元电荷是一种带电物体D.电是物体表现出来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17.(2021·常州市第三中学高一期末)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迄今为止,实验发现的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B.元电荷就是一个原子C.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D.电子的电荷量与电子的质量之比叫电子的比荷18.(2021·浙江金华·高一期末)某同学做静电感应实验,步骤及结论如下:①把不带电的绝缘导体球甲移近带负电的绝缘导体球乙,但甲、乙两球不接触;②用手触摸甲球;③手指移开;④移开乙球;⑤甲球带正电;⑥甲球不带电;⑦甲球带负电。下列操作过程和所得结论正确的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③→⑦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③→④→⑥19.(2021·全国高二专题练习)如图所示,用起电机使金属球A带上正电,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B,则( )A.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因为验电器金属箔片带上了正电B.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正电C.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上了负电D.验电器金属箔片不张开,因为球A没有和B接触20.(2021·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高级中学高一月考)下列关于起电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不管是何种起电方式,都要遵循电荷守恒定律B.摩擦起电时,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C.摩擦和感应都能使电子转移,只不过前者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而后者则使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D.一个带电体接触一个不带电的物体,则两个物体带上等量异种电荷21.(2020·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二月考)如图所示在绝缘支架上的导体A和导体B按图中方式接触放置,原先AB都不带电,先让开关K1,K2均断开,现在将一个带正电小球C放置在A左侧,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只闭合K1,则A左端不带电,B右端带负电B.只闭合K2,接着移走带电小球,最后将AB分开,A带负电C.K1、K2均闭合时,A 、B两端均不带电D.K1、K2均闭合时,A左端带负电,B左端不带电22.(2021·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高一月考)如图所示,原来不带电的金属导体MN,在其两端下面都悬挂着金属验电箔;若使带负电的金属球A靠近导体的M端,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只有M端验电箔张开,且M端带正电B.只有N端验电箔张开,且N端带正电C.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D.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两端都带正电或负电【高分突破】一:单选题23.(2020·山东滕州市第一中学新校高二月考)为了研究空腔导体内外表面的电荷分布情况,取两个验电器A和B,在B上装一个几乎封闭的空心金属球C(仅在上端开有小孔),D是带有绝缘柄的金属小球,如图所示.实验前他们都不带电,实验时首先将带正电的玻璃棒(图中未画出)与C接触使C带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若将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C外表面,则B的箔片带负电B.若将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C内表面,则B的箔片不会带电C.使D接触C的外表面,然后接触A,操作若干次,观察到A的箔片张角变大D.使D接触C的内表面,然后接触A,操作若干次,观察到A的箔片张角变大24.(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如图所示,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A和B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贴在两端下部的金属箔是闭合的.把带正电的物体C移近A端,然后把A和B分开较远的距离,再移去C,则A.C移近A端时,A端的金属箔张开,B端的金属箔闭合B.C移近A端时,A端的金属箔闭合,B端的金属箔张开C.A和B分开,移去C后,B端的金属箔会立即闭合D.A和B分开,移去C后,A端的金属箔仍会张开25.(2020·福建大同中学高二期中)如图所示,左边是一个原先不带电的导体,右边C是后来靠近导体的带正电金属球,若用绝缘工具沿图示某条虚线将导体切开,分导体为A、B两部分,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沿虚线d切开,A带负电,B带正电B.只有沿虚线b切开,才有A带正电,B带负电C.只有沿虚线a切开,A带正电,B带负电D.沿任意一条虚线切开,都有A带正电,B带负电26.(2020·天津市求真高级中学高一开学考试)有、、三个轻塑料小球,和,和,和现都是相互吸引的,如果带正电,则( )A.、球均带负电 B.球带负电,球带正电C.、球中必有一个带负电,而另一个不带电 D.、球都不带电27.(2021·广东实验中学高二期中)如图所示,将带正电的球移近不带电的枕形金属导体时,枕形导体上电荷的移动情况是( )A.枕形导体中的正电荷向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B.枕形导体中电子向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C.枕形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端和端移动D.枕形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端和端移动28.(2021·全国高二专题练习)如图,将带正电荷Q的导体球C靠近不带电的导体。若沿虚线1将导体分成A、B两部分,这两部分所带电荷量分别为QA、QB;若虚线2将导体分成A、B两部分,这两部分所带电荷量分别为Q'A和Q'B。则( )A.QA>QB、Q'A29.(2021·北京朝阳·)如图所示,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和,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现把带正电荷的物体移近导体,再把和分开,然后移去。则( )A.带正电,带负电B.带负电,带正电C.、带同种电荷D.、都不带电30.(2018·全国)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的转移,感应起电的原因是产生电荷B.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产生电荷,感应起电因是电荷的转移C.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原因都是电荷的转移D.摩擦起电现象说明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也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出电荷二、多选题31.(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如图所示,A、B为两个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B.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C,A、B上的金属箔片仍然张开C.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仍然张开D.先把A、B分开,再把C移去,后重新让A、B接触,A上的箔片张开,而B上的箔片闭合32.(2021·安徽六安一中高二开学考试)如图所示,两个互相接触的导体A和B不带电,现将带正电的导体C靠近A端放置,三者均有绝缘支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导体A的左端感应出负电荷,导体B的右端感应出等量的正电荷B.导体A的左端感应出负电荷,导体B的右端感应出正电荷,但正、负电荷不一定等量C.若先将A、B分开,再移走C,则A带负电,B带正电D.若先将C移走,再把A、B分开,则A带负电,B带正电33.(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A和B是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它们相互摩擦后,A带1.6×10-10C的正电荷,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摩擦前,A和B的内部没有任何电荷B.摩擦过程中,电子从A转移到BC.摩擦后,B一定带1.6×10-10C的负电荷D.摩擦过程中,A失去1.6×10-10个电子34.(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如图所示,把架在绝缘支架上的不带电的枕形导体放在带负电的导体C附近,导体的A端感应出正电荷,B端感应出负电荷,关于使导体带电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如果让手摸一下导体的B端,B端负电荷将经人体流入大地,手指离开,移去带电体C,导体将带正电B.如果让手摸一下导体的A端,大地的自由电子将经人体流入导体与A端的正电荷中和,手指离开,移去带电体C,导体带负电C.如果用手摸一下导体的中间,由于中间无电荷,手指离开,移去带电体C,导体不带电D.无论用手摸一下导体的什么位置,导体上的自由电子都经人体流入大地,手指离开,移去带电体C,导体带正电35.(2021·全国高二专题练习)用金属箔做成一个不带电的圆环,放在干燥的绝缘桌面上.小明同学用绝缘材料做的笔套与头发摩擦后,将笔套自上而下慢慢靠近圆环,当距离约为0.5cm时圆环被吸引到笔套上,如图所示.对上述现象的判断与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使笔套带电B.笔套靠近圆环时,圆环上、下部感应出异号电荷C.圆环被吸引到笔套的过程中,圆环所受静电力的合力大于圆环的重力D.笔套碰到圆环后,笔套所带的电荷立刻被全部中和三、填空题36.(2019·西藏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期中)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体金属小球A、B,分别带有电荷量QA=6.4×10-9C,QB=-3.2×10-9C。让两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由______球转移到______球,共转移了__________C的电荷量,共转移了_______________个电子。37.(2020·山西运城·高二月考)如图所示,用带正电的绝缘棒A去靠近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B,B的金属箔张开,这时金属箔带________电;若在带电棒A移开前,用手摸一下验电器的小球后离开,然后移开A,这时B的金属箔也能张开,它带________电.38.(2021·全国高二专题练习)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撑的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分别贴在导体A、B下部的金属箔均是闭合。现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C移近导体A,回答下列问题:(1)若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此时A导体上的金属箔______,B导体上的金属箔______(填“带正电”、“带负电”、“不带电”)。若再用手接触B,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2)若先移去C,然后把A和B分开,此时A导体金属箔______,B导体金属箱______(填“带正电”、“带负电”、“不带电”);(3)A、B导体带电的实质是______。39.(2020·江苏南通市·启东中学)如图所示,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撑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当C移近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1)若撤去C,A、B下部金属箔片是_________(选填 “张开”或“闭合”)(2)若先分离A、B,再撤去C,A、B下部金属箔片是_________(选填 “张开”或“闭合”)。在分离A、B的过程中,A、B 组成的系统电势能_______(选填 “增大”“不变”或“减小”)(3)静电感应的原因是金属导体中存在大量的_____________。40.(2021·全国高二专题练习)如图所示,一个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没有接触)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_________(填“张开”或“闭合”),金属球_________(填“带正电”或“带负电”或“不带电”),金属箔片_________(填“带正电”或“带负电”或“不带电”)。41.(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如图所示,A为带正电的金属小球,B为不带电的孤立导体.若将小球A放在导体B附近,但不与B接触,则导体B的左端所带电荷为______(填“正电荷”或“负电荷”或“无”);若将小球A与B接触后,让A与B远离,则导体B的左端所带电荷为______(填“正电荷”或“负电荷”或“无”).【答案详解】1.C【详解】AB.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带电体所带电荷量的最小值是,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C.元电荷是指最小的电荷量,不是指质子或者是电子,故C错误,符合题意;D.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2.BD【详解】AB.电子和质子是实实在在的粒子,而元电荷只是一个电量单位,元电荷的电荷量等于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故A错误,B正确;CD.带电体能否看成点电荷,不能以体积大小、电荷量多少而论,只要在研究问题时,带电体的形状、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可以忽略时,即可视为点电荷,故 C错误,D正确。故选BD。3.BD【详解】A.任何物体内部都有电荷,当物体内部的正负电荷不相等时,物体对外显示电性,A错误;B.物体不带电是因为所带的正电荷数目和负电荷数目相等,B正确;C.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C错误;D.电荷不能产生也不能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D正确;故选BD。4.C【详解】AB.如图所示,两个带电体之间存在着排斥力,两球带同种电荷,可能都带正电,也可能都带负电,故A、B错误;CD.静电力遵循牛顿第三定律,两球受到的静电力大小相等,故C正确、D错误。故选C。5.B【详解】库仑力提供向心力,所以两电荷相互吸引,故q带负电。故选B。6.B【详解】根据题图可知,a向左偏转,与负电极吸引,与正电极排斥,所以a带正电;c向右偏转,与负电极排斥,与正电极吸引,所以c带负电;b不偏转,应该不带电。故选B。7.B【详解】因棒A带正电,将其靠近验电器B,根据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可知,验电器金属箔中的电子就会被棒A中的正电荷吸引到验电器上端的小球上,所以下端的箔片就会带上正电,两箔片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箔片张开。故选B。8.D【详解】AB. 把一带负电荷的物体C置于附近,由于静电感应,此时A带正电,B带负电,AB错误;C.移去C后,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重新中和,达电中性状态,两金属箔均闭合,C错误;D.先把AB分开,则A带正电,B带负电,移去C后,电荷不能再进行中和,两金属箔仍然张开,D正确;故选D。9.C【详解】将一带正电的小球O移近导体P后,由于静电感应,P的左端带负电,Q的右端带正电;然后把P、Q分开,则P带负电,Q带正电,再移走O,P、Q上的电荷不发生变化,仍然是P带负电,Q带正电。故选C。10.C【详解】A.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是起电的三种不同方式,故A错误;B.这三种方式都没有产生电荷,故B错误;C.这三种起电方式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电子的转移,故C正确;D.这三种方式都符合电荷守恒定律,故D错误。故选C。11.C【详解】ABD.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带负电的橡胶棒和不带电的验电器接触的带电方式叫接触起电,且验电器整体即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都带负电,故ABD错误;C.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橡胶棒和验电器金属球接触后,两个金属箔片均带负电相互排斥,故金属箔片张开,故C正确。故选C。12.D【详解】由静电感应,带正电的C让导体A左端感应带上负点,A左端金属箔也带负电,则导体A、B下部的两片金属箔都是张开的。故选D。13.C【详解】A.摩擦起电现象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而不是电荷的创生,故A错误;B.两种不同材料的不带电绝缘体互相摩擦后,同时带上等量异种电荷,故B错误;C.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质子数多于电子数而显正电,故C正确;D.摩擦起电是摩擦导致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C。14.C【详解】A.笔套与头发摩擦后,摩擦使笔套带电,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带电的笔套靠近圆环时,圆环上端感应出与笔套异号电荷,则下端感应电荷与笔套同号,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圆环中的总电荷为零,不能中和笔套所带电荷,笔套碰到圆环后,笔套和圆环将带同种电荷,故C错误,符合题意;D.当圆环被吸引到笔套上,是因为圆环所受静电力的合力大于圆环的重力,产生了加速度,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15.C【详解】A.摩擦前M和N的内部都带电荷,且正电荷和负电荷数目相等,故对外不显电性,故A错误;BC.互相摩擦后M带1.6×10-19C正电荷,说明失去了负电荷,故电子从M转移到了N,则N带1.6×10-19C的负电荷,故C正确,B错误;D .M在摩擦过程中失去个电子,故D错误。故选C。16.D【详解】A.摩擦起电只是电荷发生转移,不是产生电荷,A错误;B.在一定条件下,一对正、负电子相遇可以同时湮没,转化为光子,这不违背电荷守恒定律,B错误;C.元电荷是带电量的最小值,C错误;D.电是物体表现出来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D正确。故选D。17.B【详解】A.实验发现的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质子的电荷量与电子的电荷量等值异号,故A正确;B.元电荷是指质子或电子的带电量,不是质子、电子,更不是原子,故B错误;C.元电荷又称“基本电量”,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常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故C正确;D.比荷的定义式电荷量与质量之比,所以电子的电荷量与电子的质量之比叫电子的比荷,故D正确。本题选不正确的,故选B。18.A【详解】AD.把不带电的绝缘导体球甲移近带负电的绝缘导体球乙,但甲、乙两球不接触;此时用手触摸甲球,由于静电感应,甲球带正电,当手指移开之后,甲球所带正电荷确定无法移走,此时移开乙球,从而甲球带正电,A正确,D 错误;BC.把不带电的绝缘导体球甲移近带负电的绝缘导体球乙,但甲、乙两球不接触;用手触摸甲球,此时由于静电感应,甲球带正电,移开乙球后,甲球所带正电荷回到大地,使甲球不带电,在手指移开后,甲球确定不带点,BC错误。故选A。19.A【详解】把一个带正电的物体A,靠近一个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小球,验电器的金属小球由于静电感应,会带上负电荷,金属箔片会带上等量正电荷,所以验电器的金箔片由于静电斥力会张开,而整个验电器不带电,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20.D【详解】A、不管是何种起电方式,都要遵循电荷守恒定律,故A正确;B、摩擦起电时,电子发生转移,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故B正确;C、摩擦和感应起电的原因均为电荷的转移,摩擦和感应都能使电子转移,只不过前者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而后者则使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故C正确;D、接触起电时,两物体只能带上同种电荷,并且只有两物体完全相同时才能带等量电荷,故D错误;点睛:明确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知道起电的本质是电荷的转移;并且主要是电子的转移;并能正确进行解释即可求解.21.D【详解】A.只闭合开关时K1,由于静电感应的作用,金属导体右端带的正电荷会被从大地上来的负电荷中和,所以导体右端不再带有电荷,左端带负电,故A错误.B.当闭合开关时K2,由于静电感应的作用,金属导体B右端带的正电荷会被从大地上来的负电荷中和,所以导体B右端不再带有电荷,左端带负电,接着移走带电小球,A端的负电会被中和而都不带电,最后将AB分开,则A端和B端均不带电带负电;故B错误.CD. K1、K2均闭合时,导体AB的近端还是A端会感应异种电荷带负电,远端通过接地线变成了无穷远,故B端不带电;故C项错误,D项正确.22.C【详解】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所以M端带正电,N端带负电,MN两端的金箔都会张开,是感应起电现象.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23.C【详解】A.若将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C外表面,则C以及与C连接的B的箔片都带正电;故A错误.B.若将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C内表面,则C以及与C连接的B的箔片都带正电;故B错误.C.若使D接触C的外表面,D上的电荷只有一部分转移到C上,D仍然带电;然后接触A,则A的一部分电荷又转移到A上;操作若干次,观察到A的箔片张角变大;故C正确.D.若使D接触C的内表面,则D上的电荷全部转移到C上,D不再带电;然后接触A,A不能带电;操作若干次,观察到A的箔片张角不变;故D错误.24.D【详解】将带电体C移近AB时,由于静电感应现象可知,A端是近端,会感应出异种电荷,B端是远端,会感应出同种电荷;当再把A和B分开,移去C后,A和B仍带不同种的电荷,故A、B端的金属箔仍会张开,选项D正确.25.D【详解】由题意可知,静电感应现象使得端带正电,端带负电,与沿哪条线切开无关。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26.C【详解】如果带正电,和相互吸引,说明b带负电或不带电,和相互吸引,说明c带负电或不带电,和相互吸引,说明b带负电时,c不带电,或c带负电时,b不带电,综上可知,b、c之间必有一个带负电,另一个不带电,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27.B【详解】金属导体中可自由移动的是电子,正电荷不能移动,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可知电子向A端移动,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28.D【详解】根据静电感应现象可知,导体近端感应负电荷,远端感应正电荷,即QA和QA′为正电,QB和QB′为负电;导体原来不带电,只是在C的电荷的作用下,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向B部分移动,使B部分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A部分少了电子而带正电。根据电荷守恒可知,A部分转移的电子数目和B部分多余的电子数目是相同的,因此无论从哪一条虚线切开,两部分的电荷量总是相等的,即QA=QB QA′=QB′,ABC错误,D正确故选D。29.B【详解】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规律可知,靠近物体C的导体A带负电荷,导体B则带等量的正电荷。故选B。30.C【详解】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即说明了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摩擦起电现象说明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但并没有创造电荷.电荷只是发生转移.感应起电过程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或者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电荷可以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是接触带电;故选C.点晴: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都电子发生了转移,只是感应起电是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摩擦起电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31.AB【分析】当导体A、B放在带正电的附近时,由于电荷周围有电场存在,从而导体A、B处于电场中,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使导体中的自由电子重新分布,从而使物体带电;【详解】A、金属导体处在正电荷的电场中,由于静电感应现象,导体B的右端要感应出正电荷,在导体A的左端会出现负电荷,所以导体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后,把A和B分开,A带负电,B带正电,金属箔还是张开,故A B正确;C、先把C移走,A、B电荷恢复原状,A、B两端都不带电,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仍然不会张开,故C错误;D、先把A、B分开,再把C移走,此时A、B带等量的异种电荷,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与B上的电荷重新中和,A上的金属箔片闭合,B上的金属箔片也闭合,故D错误.【点睛】该题考查物体静电感应起电的实质,是电荷从导体的一端转移到另一端的过程,不是创造了电荷.32.AC【详解】A.由于静电感应,导体A的左端感应出负电荷,导体B的右端感应出等量的正电荷,故A正确,B错误;C.若把导体A和B分开,再移走C,导体A和B由于感应起电带上异种电荷,所以此时A带负电,B带正电,故C正确;D.若先移走C,此时导体A和B中的电荷发生中和,不再带电,再把导体A和B分开,同样不再带电,所以此时A不带电,B不带电,故D错误.33.BC【详解】A.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处于电中性,不是内部没有电荷,而是正负电荷的个数相等,整体对外不显电性,故A错误;B.摩擦起电过程中转移的是自由电子,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即摩擦过程中A失去电子,转移到了B上,故B正确;C.由电荷守恒定律可知,在电子的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A带电荷量为1.6×10-10C,B的带电荷量一定为-1.6×10-10C,故C正确;D.摩擦过程中,A失去1.0×109个电子,D错误.34.AD【解析】无论用手摸一下导体的什么位置,都会使枕形导体通过人体与大地相连,由于静电感应,导体上的自由电子将经人体流入大地,使得导体带正电,手指离开,移去带电体C,导体所带正电不变.故AD两项正确,BC两项错误.35.ABC【详解】摩擦使笔套带电,带电的笔套靠近圆环的时候,圆环反生静电感应,上下部分感应出等量的异号电荷,吸引过程中,圆环加速度向上,静电合力大于圆环重力;绝缘材料做出的笔套,自由电子无法移动,电荷无法立刻被综合,故ABC正确36.B A 4.8×10-9 3.0×1010【详解】[1][2][3][4]金属导体中能自由移动的是自由电子,当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体金属小球A、B接触时,B带负电,自由电子多,所以B向A转移,先中和后平均分配.最后两球带等量同种的电荷,均为所以B向A转移的电荷量为每个电子带的电荷量为,所以转移的电子数为个37.正 负【详解】当A棒靠近验电器B时,由于静电感应,正电荷被排斥到金属箔上而使金属箔张开;用手接触一下验电器小球后,将金属箔上被感应出来的正电荷与大地来的电子中和,这时验电器带负电,移走A后,金属箔带负电,从而张开一定角度.38.带负电 带正电 B导体的金属箔闭合 不带电 不带电 电子转移(或电荷转移)【详解】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C带正电荷,导体A、B接触在一起时,处在正电荷的电场中,由于静电感应,导体A的左端感应出负电荷,导体B的右端感应出正电荷,且电荷量相等,所以导体两端的金属箔都张开,且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1)[1][2][3] 若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导体A、B的电荷不能中和,故A导体上的金属箔带负电,B导体上的金属箔带正电,若用手接触B则将B导体的正电荷中和而不再带电,故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B导体的金属箔闭合;(2)[4][5] 若先移去C,导体A和导体B上的正负电荷中和,均不再带电,故A、B导体金属箔均不带电;(3)[6] A、B导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转移(或电荷转移)。39.闭合 张开 减小 自由电荷【详解】(1)当带正电的小球C靠近A B时,由静电感应A带负电B带正电,A 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当撤去C时,A B是连接在一起的,A上的负电荷和B上的正电荷相互中和,A B上的金属箔片都闭合(2)当带正电的小球C靠近A B时,由静电感应A带负电B带正电,A 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先移开A B在撤去C时,A B不是连在一起的, A上的负电荷和B上的正电荷不能相互中和,A B仍然带电,A B下部的金属箔片张开;在分离A B的过程中,C对A吸引,C对B排斥,C对A B都在做正功,电势能在减小(3)感应起电是自由电荷从物体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因此要发生感应起电就必须要有自由电荷40.张开 带负电 带正电【详解】[1][2][3]一个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由于静电感应,使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带上同种电荷而张开,由于静电感应,带正电的玻璃棒吸引验电器金属箔中的电子向金属球移动,故金属球由于有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金属箔片失电子而带正电。41.负电荷 正电荷【详解】A带正电,根据异种电荷相吸引可知,B中的负电荷即自由电子被吸引到了左端,负电荷多余正电荷,故左端带负电,若两者相接触后,B上面的自由电子被吸引到A上面发生电中和,B上面由于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