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毛泽东诗词 专项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菩萨蛮·大柏地[注]毛泽东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注]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市北部。1929年,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同追来的国民党军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毛泽东重新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词。(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从太阳西斜时的彩虹入笔形象传神地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夏日黄昏图。B.上片从空中美景到眼前的斜阳关山,雨后群山格外苍白无力,显出苍茫的暮色。C.下片开始两句点出此词追忆的主题,这些弹洞点缀祖国河山,却显得分外美丽。D.本词通过对大柏地夏天傍晚雨后的山川风景的描绘,表达出词人乐观豪迈的胸襟。(2).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加以分析。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长沙水”和“武昌鱼”来指代长沙和武汉,意趣盎然地叙述了行踪。“才”和“又”互相呼应,表现了时间的短暂和行程的紧促。B.作者通过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C.词的上片写游泳,表达情怀;下片重点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作者的展望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D.作者发挥艺术想象力,运用丰富的联想来抒发豪情,描绘国家的建设图景,具有极强的现实主义风格。(2).“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中,“舒”字用得最好,最具表现力,试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念奴娇·井冈山[注]毛泽东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注]本词为毛泽东于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时所写。(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回到阔别三十八年的井冈山,重游故地,生发了无限感慨,表达了对井冈山的独特、深厚的情感。B.该词上片主要描写了井冈山宏伟雄壮的景象,下片主要回忆曾经的革命战争,让读者领略到作者豪迈的风采。C.下片“天渊翻覆”一句,极言变化之大,与上片的“古代曾云海绿”意思一致,展现了井冈山自然景物的巨大变化。D.“犹记”两句,是作者对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回忆,革命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激战如同发生在昨天。(2).试从情与景的角度,对上片内容进行赏析。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一开始就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声形并茂,气势磅礴。B.“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寄托着作者对海上渔船安危的牵挂和关怀。C.下片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让人感觉十分壮丽。D.作者化用曹操诗句,将“秋风萧瑟”一句改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豪迈激情,升华了词的主题。(2).下片用“挥鞭”概括而鲜明地勾勒曹孟德的形象,有何妙处?五、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瘟神[注]毛泽东其一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注:作者自注: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晓,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通过对广大农村萧条凄凉情景的描写,反映了解放前血吸虫的猖狂肆虐和疫区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坐地”“巡天”,正如作者的想象飞腾。从全诗的结构来说,这两句是一个转折点,一个关键,同时也是一个飞跃。C.“红雨随心翻作浪”,“红雨”指桃花。这句是用比喻手法,把千百万群众的高涨热情,比作到处掀起的红色高潮。D.本诗思想深刻,意气豪迈。作为人民领袖的诗人高瞻远瞩,在诗中展示了无限的宇宙和悠久的历史,也表现了对祖国、对人民浓厚的爱,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炽烈感情。(2).从表现手法上,哪些地方体现了伟人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气质?请结合两首诗进行简析。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立”字之前加副词“独”字,表明词人很孤独,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作了铺垫。B.“万山红遍”中的“红”字用得极妙。“红”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在这里有了动词的意义,既有色彩,也有秋天渐来万山渐红的动态意境。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对“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得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得欢愉自在的情景。D.词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的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2).作者这里写的寒秋之景毫无过去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作者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这样写有什么意义?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注】遵义会议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宾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毛泽东果断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阕选取了“西风”“长空”“雁”“晨月”等意象,充分调动感觉、视觉和听觉,描绘了一幅凄冷悲壮的画面。B.本词上阕“喇叭声咽”中“咽”字的意思是“呜咽”“幽咽”,一个“咽”字生动表现出了军号声深沉低回的状况。C.本词下阕通过描写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景中含情,借以表现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D.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上阕激昂,下阕沉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体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才情和技巧。(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念奴娇·昆仑【注】毛泽东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一九三五年十月【注】本词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登上岷山峰项,远望青海一带苍莽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当时中央红军即将走完长征的最后一段行程,到达陕北。(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的昆仑山雪多,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但是千百万年来没有谁对此做过评判。B.下阕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展示了词人改造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勃勃雄心。C.此词借“昆仑”喻指帝国主义,词人抒发了改造旧世界、消灭帝国主义的壮志豪情。D.全词气势恢宏、想象奇特、感情奔放、风格豪迈,具有宋代豪放派词风的深厚底蕴。(2).词的开头三句“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给人以怎样的艺术感受?九、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1).在“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句词里,哪个词用得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2).“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读了这两句词有什么样的感受?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变化之快?十、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沁园春·雪毛泽东1936年2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余:__________(2)须晴日:__________(3)妖娆:__________(4)竞:__________(5)略输:__________(6)风流人物:__________(2).上阕“望”字,依格律当领起四句,据文义,则领起哪几句?(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5).“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6).概括全词内容,上阕大笔挥洒,__________;下阕纵横议论,__________。(均不超过8个字)十一、阅读《沁园春·长沙》上阕,回答下列各题。(1).词中的“看”,可称“领字”,它领起了下文的哪些句子?(2).《沁园春·长沙》上阕以写景为主,极为成功,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层次清晰,意象鲜明。诗人“独立”橘子洲头,远眺___________,近看___________;仰望___________,俯看___________。色彩绚烂,看到的有红叶,有___________;生机盎然,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3).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想起了杜牧《山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词很讲究炼字,一首诗或一首词往往以一字而传神,具体阐述下面几个字所表现的意象及其特点。染:透:争:击:翔:竞: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寻梦者戴望舒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去求无价的珍宝吧。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它有天上的云雨声,它有海上的风涛声,它会使你的心沉醉。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当你眼睛蒙胧了的时候,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你的梦开出花来了,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有删改)(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交代了“梦”的奇妙与绚丽,揭示了人们向往“梦”的原因,并总结了“梦”的特点。“无价的珍宝”让读者体会到“梦”的可贵和重要性。B.“金色的贝”,绚丽夺目,令人珍爱;“桃色的珠”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鬓发斑斑”则使人叹息。C.诗人说梦在一个“暗夜里”开绽,可见梦的来临是不可预知的,但是只要付出心血,梦终究会来到盼望它的人的面前。D.“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旱海”两句,“九”极言寻梦岁月的短暂,“冰山”“旱海”说明道路的难行,可见寻梦的艰难。(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亲切的日常说话的语调,将复杂精微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B.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以虚写实的手法,将虚幻的“梦”写成了“金色的贝”,构思新颖奇特。C.“金色的贝”深藏在“青色的大海”里,富有神话色彩;“桃色的珠”映着“鬓发斑斑”,诗人如此用心地描绘色彩,足见其对美的追求。D.“开出花来了”“开出娇妍的花来了”,这两句像画家在画一幅妍丽的画,一层层地将色彩涂抹上去,很有层次地渲染了诗人要表达的意思。(3).请简要赏析“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4).有人说这首诗具有“哀而不伤”的特点,为什么?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黄鹤楼①毛泽东茫茫九派②流中国,沉沉一线③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④滔滔,心潮逐浪高!【注】①作者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②九派:派,水的支流。在长江中游有九条支流与之汇合,故称“九派”,也泛指长江。③一线: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④酹:古代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的一种习俗,这里是对滔滔的长江表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词牌是“菩萨蛮”,词题是“黄鹤楼”,属于小令。小令或单片或双片,也有多片。B.词的开篇,作者以俯仰视角来谋篇布局,凭依高处,纵目落笔,取势辽阔旷远。C.词的上片中,作者运用“象征”“叠词”手法,表现出了凄迷、压抑的社会背景。D.上片末句中的“锁”字,既呼应了前面的“穿”字,又形象地表现出景物的特点。(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答案:1.B2.①实写:绚丽的彩虹,雨后的斜阳、关山,前村墙壁上的弹洞等。②虚写:上片从彩虹联想到彩色绸带“当空舞”;下片从弹洞联想到当年的鏖战。③扩大了时空纵深感,丰富美化了诗歌的意境,展示了词人博大的胸襟和眼界。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B项,“雨后群山格外苍白无力,显出苍茫的暮色”错误。“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写的是雨后群山格外苍翠欲滴,显出绮丽的暮色。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上片,写的是天上挂着一条七色的彩虹,像是有人拿着彩色的丝绸在翩翩起舞,阵雨之后又升起了希望的太阳,苍翠的群山又时隐时现,整个画面丰富和谐,生机盎然。彩虹、斜阳、关山都是实写,把彩虹想象成彩带则是虚写,写出了彩虹美丽的形态,而且“当空舞”三字又使静止的彩虹具有动感。下片大意是:当年这里曾经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战斗,子弹穿透了前面村子的墙壁,那前村墙壁上留下的累累弹痕,把这里的景色打扮得更加美丽。实写了墙壁上的弹洞,由墙壁上的弹洞想到了当年鏖战的场景,并说这些弹洞能够“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些动态描写充分体现了在“郁闷”心境下的作者乐观的情怀、博大的胸襟和眼界,坚信革命一定会取得成功的信念。二、答案:1.D2.①“舒”是伸展、宽解之意;②放在本词中,既写出了南方天空的开阔,又写出了词人心中的舒畅开朗,景和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D项,“现实主义风格”错误。“想象力”“联想”是浪漫主义风格特点,这首词由横渡长江即目所见的情景和触景而生的豪情,自然地联想起孔子的感叹;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的情景,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境界开阔,情感昂扬。所以本词属于浪漫主义风格。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应理解“舒”的意思,然后代入句中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意思是“我横渡万里长江,尽眼力所及远望开阔的长空”,这里的“舒”既是形容楚天“开阔”,又是形容词人的内心“舒畅”,表现了词人心灵的开阔、志向的远大、情感的豪迈。据此梳理概括即可。三、答案:1.C2.①上片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②通过树木繁茂、群岭广阔、山峰险峻等自然之景,状写井冈山的宏伟壮丽。同时通过亭台楼阁、如跃飞车展现了井冈山的巨大变化。③抒发了作者对井冈山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欣喜与自豪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C项,“与上片的‘古代曾云海绿’意思一致,展现了井冈山自然景物的巨大变化”错误,“古代曾云海绿”是说古时这里曾是沧海。“天渊翻覆”是说天和深潭反过来,说的是井冈山的历史变迁,其中不仅包括自然景物的变化,还包括社会的变化。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者首先在上片的前三句中描绘了一幅壮丽的井冈山风景图。春末的井冈山,万千林木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一派青翠翻卷延绵千百里,直入云端。“奇岳”二字代指井冈山,也表明作者对井冈山深沉的情感。作者看到的,除风景依旧在之外,还“多了楼台亭阁”,车子往来疾驰如飞。想当年这里曾是浴血战场,如今却在井冈山人民的建设下成了人来车往的旅游胜地。作者面对如此巨变,生发感叹,感到欣喜与自豪。由此可以看出,上片所写的景是乐景,所抒发的情也是乐情,运用的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四、答案:1.C2.“挥鞭”是一个典型的含义丰富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雄壮豪放、威猛勇武的性格特征。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C项,“下片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错误。下片化用的是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理解“挥鞭”的本义,然后回归诗歌,结合语境分析其语境义。词中的“魏武”指的是曹操,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当上皇帝,追封他为魏武帝;“挥鞭”原指挥鞭策马,既是指人物的动作,也是指曹操骑马出征。“魏武挥鞭”概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概括出曹操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显示了曹操雄壮豪放、威猛勇武的性格特征。“挥鞭”既是人物形象的展示,也是人物历程的概括,结合这些方面答题即可。五、答案:1.C2.①诗人的内心世界随着神奇的想象、多变的画面得到了多方面的展示。第一首,颈联通过“坐地”“巡天” 的超凡想象,道出人民寻求解脱灾祸的强烈呼声。第二首颈联歌颂了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伟力。以高妙的艺术手腕,概括了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雄伟场面,渗透了诗人“力拔山兮”的伟岸精神和自力更生的进取意识,体现了诗人“人定胜天”的思想。②既有理想,又有现实;既有科学,又有神话;既有对旧时代人民苦难生活的叹息,又有为新时代人民壮举的喝彩。尾联引出了神话传说,人间天上浑然一体,极大地开拓了诗词包容的时空领域和思想蕴含。③情致高昂,想象丰富。诗人的才情得到了极致的展现,诗作的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第二首颔联景物完全化为了情思,自然景物变得通人心、随人意,人与美丽的景色交融一体。解析:1.桃花乱落像红雨,作者认为这是随着人们的心意翻成红色的波浪,这是象征手法,象征在千百万群众的要求下,到处掀起红色的高潮。2.这两首诗,在艺术上也是独具匠心、字斟句酌的。全诗虽分两首,实为一体,前一首写旧社会,后一首写新社会,起到了鲜明的对比的作用。但两首诗的组织又如一首词的上、下片,一气呵成,既不能分割,更不容倒置。两诗多处体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气质,结合诗句分析如下:①第一首,颈联“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通过“坐地”“巡天”的超凡想象,道出人民寻求解脱灾祸的强烈呼声。第二首颈联“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歌颂了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伟力。诗人的内心世界随着神奇的想象、多变的画面得到了多方面的展示。②本诗不仅思想深刻,而且意气豪迈。这不仅由于作为人民领袖的诗人高瞻远瞩,思路开阔,在诗中展示了无限的宇宙和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诗人具有对祖国、对人民浓厚的爱,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炽烈感情。本诗是毛泽东伟大人格和气魄的体现,也只有毛泽东才能谱写这样气壮山河的诗篇。③诗人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每句诗都是富有形象的,有意境的,不仅像“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和“春风杨柳万千条”这样的诗句意象鲜明,蕴义深厚,耐人寻味,尤其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诗人竟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样引人入胜且富有哲理的诗句,来表示岁月的流逝,其想象力之丰富,真是超越古今,实为“神思”。六、答案:1.A;2.作者把秋景写得这样活泼、美好,既饱含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也让人觉得这样活泼、美好、壮丽的山河,人民却不能主宰,从而衬托出作者强烈的革命豪情。解析:1.A.“词人很孤独,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有误,原文仅仅是说毛泽东独自游览,而非孤独,此分析属于无中生有。2.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饱含深情地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从字里行间不难判断出作者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同时,在作者的深情描写之中,暗含了作者的另一层深意,这层意思可从“谁主浮沉”看出,即如此大好河山应由人民来主宰。七、答案:1.D;2.①面对艰难险阻时勇猛前行的豪情壮志。②面对激烈战斗时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③面对重重困境时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心。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D项,“上阕激昂,下阕沉郁”分析错误,这首词结构的独特之处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故选D。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本词上阕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气氛,侧面表现了战争的激烈。面对艰难险阻,诗人有勇猛前行的豪情壮志;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紧张激烈。下阕通过描写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表现了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激战情景,表现了作者面对激烈战争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面对重重困境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心。八、答案:1.B;2.这三句采用了拟人和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把昆仑山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让人能真实地感受到昆仑山的高大与苍莽。解析:1.词的下阕重在议论和抒情,没有描写。九、答案:1.“舒”字用得最富有表现力。既写所见,又写诗人所感,景和情在这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2.这两句词气势磅礴,如“飞”字,既有宏伟气势,又表现了建设速度之快。解析:十、答案:1.(1)剩下;(2)等到;(3)妖艳妩媚;(4)争着;(5)稍稍(此句与下句为互文见义);(6)英俊潇洒、才能杰出的人物2.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3.呼应篇首“北国风光”,又引起下阕。4.承上启下,由眼前景物的描写过渡到人物的评价。5.充满无限豪情,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也表明了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6.写北方雪景;评古今人物解析:十一、答案:1.领起“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2.万山;湘江水;长空;浅底;碧水;鹰;鱼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4.染: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透:表现出了江水的碧绿澄澈。争: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搏击长空的矫健雄姿。翔:形象地写出了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竞:写出了寒秋中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解析:十二、答案:1.D;2.B;3.①这两句话在含意上是递进的,“大海里”已是难寻的了,在“大海的底里”更加难以寻找,给人一种纵深感,形象地写出寻梦的艰难。②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具有韵律美。③色彩的描写唤起读者的联想,“青色的大海”使人想起波涛翻滚、波浪声声的景象。4.①寻梦者的旅途是充满忧愁苦闷的,他有着太多的寂寞,也有着太多的伤感。②但是他的追求和向往,在“会开出花来的”这种执着的信念中,越来越明晰,给自己带来一种愉悦的享受。因此说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具有“哀而不伤”的特点。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项,“‘九’极言寻梦岁月的短暂”错误,应为“‘九’极言寻梦岁月的久长”。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项,“以虚写实的手法”错误,诗人将“梦”通过“金色的贝”表现出来,应是“以实写虚的手法”。3.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时先要看诗句的含意,再分析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根据下一句“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可知,那枚贝象征着梦,而寻梦需要深入“大海的底里”,可见寻梦的艰难。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诗句富有韵律美。“青色”写出了大海的颜色,引发读者对大海的丰富联想。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答题时,要能体味流动于诗句间的诗情与诗绪:既是明朗的(表现了追求理想的执着),又是迷惘、感伤的(表现追求理想过程中的疲倦与苍老)。当梦开出花来时,寻梦者已经“鬓发斑斑”“眼睛蒙胧”,唏嘘叹息的同时有一种幸福感在升腾。十三、答案:1.B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严峻革命形势的隐忧以及决心斗争到底的豪情。首先,作者面对黄鹤楼周围凄迷沉郁的景象,联想到全国革命形势的严峻,对革命前途心生忧虑之情。然而,很快他就从这种悲郁的情绪中走了出来,发出了“心潮逐浪高”的心声,愿意与反动派一决高下,表达了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解析:1.“俯仰”应为“俯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