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2.3《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2.3《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3.用手来测量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测量是可以用来量化比较结果的,把人体的一些器官作为一种测量工具,便捷快速;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的长度;知道用“拃”可以量化测量、比较结果。
科学思维:通过用手测量的活动,将科学观念与事实建立联系,意识到用拃测量时首尾相连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探究实践:能对高度差进行预测,体验用“拃”来量化比较结果,并能标记测量过程。
态度责任:测量时愿意合作,交流时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体会测量的实用性和准确性;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精确地用“拃”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难点:能够从多个维度对于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与思考。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纸带、剪刀。
学生: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胶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测量概念,使比较更准确。(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塑料青蛙
1.引入:这是上节课的青蛙,今天老师再次让它们比赛一下?“哪一只小青蛙跳得距离更长?”“长多少呢?”“能用具体数字来表示吗?”“可以用什么来测量?”
预设1:可以用尺子量一量。
预设2:可以用手比一比,右边小青蛙比左边小青蛙刚好长一个手掌。
2.揭题:今天有一个新词:测量。它可以让我们的比较更准确。谁知道有哪些测量工具?除了尺子,其实我们的身体也是测量工具,比如我们每个人的手。如何用手来测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手来测量》。
【设计意图】承接前一课,从比青蛙跳远的距离比较引入,了解测量可以通过数据来量化结果,测量需要工具,人体的手就可以充当测量工具。继而自然引出进一步探究的内容:“如何用手测量”,揭题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热身活动:用手测量桌子的长度。(预设10分钟)
1. 初步感受“拃”
(1)怎么用手来测量呢?讨论一下:
A.单手手指合并,用手掌的宽来测量。
B.用“拃”。张开手掌,大拇指和中指的距离称为“拃”。如果实在弯曲不了食指,那么食指伸直也可以。
(2)模仿老师做出“拃”的动作。
(3)判断动作是否正确。课件出示:判断一下以下三幅图哪个“拃”是正确的?对了,第二幅图是正确的,我们在做“拃”时,手指要尽量张开!
2.测量课桌的长度
(1)试用“拃”测一测课桌面的长度。先猜想长度大概有多少“拃”?
同学:3拃;3拃多;C:4拃。
解释:像这样的“猜一猜”,在科学上叫“预测”。完成作业中活动记录表中的预测。然后,我们用自己的小手来测一测桌子的长度吧!
小朋友们,测量好了吗?请几个小朋友上来展示。(预设:是呀,第一个小朋友没有从桌子的边缘开始测,起点不对;第二个小朋友的第二拃和第一拃之间空了很多,没有首尾相连;第三个小朋友歪来歪去,没有尽量在一条直线上。)
(2)“拃”的计数规则。测量后要把数据进行记录,对比自己的猜想。我们测出桌面的长度有几拃呢?哦,有的小朋友说有3拃,那我们就记作3,如果有小朋友说3拃多、 4拃多,我们又该怎么记呢?让我们统一用几“+”的方式记录吧!比如3拃多就记作:3+,4拃多就记作:4+……你们学会了吗?
【设计意图】“拃”对于小朋友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主要是由于他们平时不会去用,老师的示范会让学生好奇“拃”为什么能计数,但实际操作后就会发现:相对于一个人来说,每次的“拃”是不变,所以才成了测量单位。
三、提升活动:用手测量桌子的高度。(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胶水
1.设疑引出问题。
(1)直接测量桌子的高度方便吗?
同学:老师,直接这样用手一拃一拃地测桌子高度,悬空着好像不太方便。
是呀,直接用手测量很不方便,所以,我们可以请第二节课比较青蛙跳远的纸带帮忙!实在没纸带用绳子也可以!
(2)请学生示范用纸带量取桌子的高度。
2.学生操作。要求:先预测,再测量!
3.讨论:测量结果不一致。
即使是同一张桌子,我们的测量结果也会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4、交流汇报。
A同学:也许一拃一拃没有首尾相连。
B同学:也许测量时歪来歪去。
C同学:每个人的手掌大小不一,我们的一拃不一样。
5、总结:对呀,用手测量时,除了做“一拃”的方法会影响结果,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的“一拃”是有大小的,这些都会导致我们的测量结果不一样。
【设计意图】这里是为了解决“拃”不够用的问题,在不够用中想到用纸条进行组合“拃”,以此解决测量的困难。同时“拃”相对于每个孩子来说,手的大小就决定了测量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让孩子意识到只有规范的统一的测量标准,在生活当中才会是通行的。
四、比较桌面长度和桌子高度相差多少?
1.那桌面长度和桌子高度相差多少“拃”?
2.如果桌面长度和桌子高度一样长的话,我们会看到一个什么形状?想想为什么桌面长度和桌子高度不一样长?
3.学生讨论并交流。
4.小结:规则物体的边有长度相差就会形成不同的形状。比如:正方形、长方形。至于需要用什么形状,这和自己的设计相关。同样,有了相应长度标准控制,我们也能做出自己需要的形状。
【设计意图】从工程设计来看,一个物体的长、宽、高是有比例的,如果都设计成一样了,那么对人的生活是有影响的。所以让孩子在测量中去发现,也是对工程思维的训练。
五、拓展活动:用身体的其他部位进行测量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自己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长度、高度。其实,除了手,我们身体还有一些其他测量工具呢!比如手臂、跨步等。所以,你可以用“拃”的方法试着比一比你和家人的身高差几拃,也可以用“拃”、跨步的方法测一测家里的电视机、客厅等的长度或宽度呢!
【设计意图】不仅手指可以用来测量,身体的其他部位也是可以用来测量的,只要这个物体的长度在一定范围内是固定的,那都是可以用来测量的,即标准在一定范围内的统一。
五、板书设计
用手来测量
多:多多少 纸带数据展示
比较:“拃”
【疑难解答】
学生用“拃”测量后得到的结果不一致,在汇报研讨环节该如何处理?
研讨时要让学生分析测量结果不一的多种原因,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反思测量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学生可能会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用纸带匹配桌椅高度差时是否出现误差;是否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是否做到一拃紧连着一拃;每一拃的长度是否相同;每个人的手指长度是否相同等。无论学生提到何种原因,我们都应该给以充分肯定与表扬。最后让学生细看纸带,观察比较不同的“拃”有长有短,并提出“到底高多少?”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继续解决问题的探究兴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