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强调内容的典范性,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价值取向,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材料要选择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和名言名句,既要有文化内涵,又要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苏轼和他的《定风波》正富有这样的人格魅力和艺术特色。新课标还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 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基础性,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温故知新——知人论世——初读,读准字音节奏——再读,整体感知——三读,合作赏析——牛刀小试——歌唱《定风波》——齐背《定风波》”这八个环节创设适宜的情境和问题,以鼓励为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不同方式的朗读中鉴赏探究,来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从而体现对学生四个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
教材分析
《定风波》是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篇,是在初中教材《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江城子· 密州出猎》四篇文章编排之后的最后一首词,也是苏轼境界最高,表达人生态度最豁达的一首词。词人写春日途中遇雨、由雨而晴的天气变化,寄寓了从容、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在生活小事中寄寓着人生大哲理。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包括词的体裁、分类、风格、意境、修辞手法、表达效果、锤炼语言等;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坚定传统文化自信,锻炼思维能力,进行审美创造,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定风波》本是九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但这次我是给八年级学生上的一节课。他们在小学时背诵了几首诗词,在初中只学习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两篇文章。因为学生和作者的生活年代相去甚远,所以课的开始先须知人论世,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本班有些学生思想活跃,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风气较浓厚,语文基础还是不错的。但还有部分学生语文学习力较差,比较不自信。再加上初中学生人生阅历尚浅,对人生逆境与挫折的认识普遍不足,缺乏磨难意识的教育。所以整个课堂上表现自己的热情还不够。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我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以表扬为主,鼓励学生对文本对人物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评价,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充分表达。把组织课堂教学的侧重点设置在整合听说读写,通过有梯度的恰当问题的循循诱导,让学生以不同形式朗读、积极合作和探究,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进来,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集思广益,共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从学生养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长远发展考虑,很有必要以《定风波》中苏轼的美好精神来感染熏陶、影响教育学生,以达到“文以载道”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结合知识储备,反复朗读,理解作品的内容与意境。
3.把握词中作者的豁达胸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的内容,体会意境,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词人淡定洒脱的形象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教师导读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北宋年间,有一人 20岁考中进士,文章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赞叹。他,一身凛然正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他,是老师心中最尊崇的英才全才。他在人生最艰难困顿的处境里,亲自开荒种田种果木,发明调制出人间美味“东坡酒”“东坡羹”,将生活过得是热气腾腾。他的名字就是——苏轼苏东坡。
二、温故知新(抢答)
回顾曾经学过的苏轼的文章。
预设: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见他和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可见他满腔爱国热情。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可见他赏月时的悠闲和旷达。
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可见他在孤独中的坚守。
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可见他夫妻情深.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可见他超越古今的气度。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篇作品——《定风波》。
三、学习目标:(齐读)
1.熟读成诵;
2.梳通词意,感受其思想内容;
3.结合词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人豁达的胸怀。
学习重难点
重难点: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人豁达的胸怀。
四、知人论世(指名读)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人,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
2、写作背景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容于朝廷。被迫自请离京外任。此时苏轼心中产生了渴望改变朝政的想法,这为他后来遭受种种磨难埋下伏笔。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苏轼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首词写在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在黄州已有三年,政治处境仍很险恶。但苏轼的旷达、坦荡的胸怀历来为人们所激赏、叹服。
五、初读,读准字音节奏(自由朗读、个读、分角色读)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一遍朗读要求:
①吐字准确
②声音洪亮
③句读得当
④感情饱满
(1)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请一个同学朗读,注意字音:
同行 xíng 吟啸 xiào 一蓑 suō烟雨芒 máng鞋料峭 qiào 萧瑟 sè
(2)节奏提示:
节奏,按音节或语意划分的停顿,以加强节奏感和韵律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声、行、生、醒、迎、晴”。本词共 11句,用了 5个平韵,1个仄韵。因平声舒缓,力度弱,“声、行、生、迎、晴”,依次呈现,就像平原上的小溪流水,轻柔舒缓,在空间上造成一种平静而又空旷辽远的审美效果。并且这几个字字音清澈明快,也给人轻松舒适的感觉。这几个字的韵母是 ing和 eng,都是后鼻音,是相同或相似的。所以整首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2.听录音,学生再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六、再读,整体感知(抢答)
1.《定风波》这首词,“定风波”是(词牌名)。这首词从字数上看,属于(中调);从创作风格上看,属于(豪放)派。
2.梳通词意。(注意红色字体的含义)
(1)注释①去:离开②皆:都③已而:不久,过一会儿。④遂:就⑤故:所以⑥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⑦吟啸:吟咏啸歌。⑧芒鞋:草鞋。轻:轻巧,轻便。另有含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⑨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⑩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天气和晴朗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2)疏通词意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歌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3.概括主要内容:上阕和下阕各写了什么?上阕:道中遇雨人生态度:“一蓑烟雨任平生”下阕:雨过天晴人生感慨:“也无风雨也无晴”
七、三读,赏析
(合作、展示)先独立思考,再合作探讨,然后上台板演,最后展示分享:
1.“何妨”“谁怕”“任平生”这三个词语,表现出作者怎样的个性特征?“何妨”即不妨为什么不的意思,“谁怕”即不用怕,表明作者内心坦荡,一点也不用担心害怕,“任平生”即为:任凭风吹雨打贯穿一生,照样胜似闲庭信步。这几个词语表现出作者自信率真,淡定坚守,从容豁达,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个性特征。
2.“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由雨而晴(斜照,天晴了)的变化。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表现出词人经过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喜悦。
3.结合意境,品味词中“风雨”的意蕴,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独特感悟?学生分组探讨,上台板演展示。老师概括。
①模式:从(“莫何妨吟啸且徐行”)中,我感悟到了词人的(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他既有的步伐,只要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②预设:
A竹杖芒鞋轻胜马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B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C也无风雨也无晴豁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有几分禅意了)......
①师点拨总结:
点拨:红色字体都是写“风雨”的词句,注意还有的句子字面虽没写风雨,实际在写风雨。如:“狼狈”头发衣服都被雨淋湿了,鞋袜裤腿都沾满了泥巴,因为没有雨具,四处寻找可以躲雨的地方。“穿林打叶声”在写迅猛的风雨刮在树林、敲打在树叶上的声音。“萧瑟处”指刚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对全诗所写景物的变化作总结。“无风雨”和“无晴”表面上看说的是天气的变化,实际上“风雨”指的是人生的逆境,“晴”指的是人生的顺境。“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含义是:无论逆境还是顺境,无论人生的浮沉变幻、喜乐哀愁,全不放在心上,反映了一种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正可谓一语双关,以曲笔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中见出人生大哲理。自然界如此,人生的旅程何尝不是如此!人的一生难免风风雨雨、坎坷不平,只要内心有持守和定力,怀着自信坦荡的心情去面对,一切政治风雨、生活中的磨难都会过去,经过了阵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淡定与从容、乐观与豁达。
八、牛刀小试请根据下面的句意,从苏轼《定风波》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话,填在横线上,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完成下面小诗的创作。
千年后你的一句
“————————————————”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
我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这首词的艺术魅力太大了,它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洗礼,与之产生思想的共鸣。让我们高歌一曲,唱出对苏轼的赞美吧。
九、歌唱《定风波》
(黄绮珊演唱)歌词:
何时起飞 何处落定 每一步都云淡风轻 一直寻找一双眼睛
能看清岁月的身影 都说生命是一次旅行 总在穿越 自己的心灵
梦有多远 爱有多深 原来只是一道风景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
同学们注意到了吗?歌词的后半部分和原文有不一样的地方,少了三个词“谁怕”“微冷”“归去”。齐背——
十、齐背《定风波》
愿我们心中都有一个苏轼,无论风霜雪雨,阴晴圆缺,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附:板书设计(师生共同完成)
定风波 苏轼
风雨 晴
独特感悟
课后反思
我在语文课上以学生的“学”为主体,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他们独立思考,我适时点拨,引导他们讨论交流,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回顾曾学过的苏轼的文章,初步感知他的思想。再熟悉他的基本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然后了解基本词意、启发学生讲解词的大意,对讲错的地方,师生互相补充修正。最后结合词的意境,引领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词的内容,锤炼词的语言,领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指导的基本方式是: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示范朗读——分角色朗读——引读——唱读——齐诵。词的朗读与古诗略有不同,同样讲究节奏与韵律,但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更加连贯,上下阕之间停顿略长一些,注重意境的营造。整堂课以读促教,在多种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条理分明地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时间的分配上,评测练习还稍显仓促;教学语言有的地方重复,特别是口头语;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还不十分地恰到好处;板书不够完整,“风雨”和“晴”这几个字没写进去。这些,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改正加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