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预习案预习目标1.进一步巩固牛顿运动定律。2.能够从受力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预习内容预习教材97~98页,思考下列问题:1.如何从受力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2.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预习检测1.如图,重为G的光滑小球静止在如图所示位置,试作出小球的受力示意图。2.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4kg的物体在水平推力F1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0-2s内的位移为6m;质量为2.5kg的物体在水平推力F2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0-3s内的位移为9m。则F1与F2的比值为( )A.1:3 B.3:4 C.12:5 D.9:83.如图所示,质量为2kg的物体放在水平地板上,用一原长为8cm的轻质弹簧水平拉该物体,当其刚开始运动时,弹簧的长度为11cm,当弹簧拉着物体匀速前进时,弹簧的长度为10.5cm,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k=200N/m。求:(1)物体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为多大?(2)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3)物体与地板间的动摩擦因数是多少?(g均取10m/s2)探究案学习目标1.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2.学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力学问题。3.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分析能力。课堂探究考点: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为了尽量缩短停车时间,旅客按照站台上标注的车门位置候车。列车进站时总能准确地停靠在对应车门的位置。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如果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可以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通过运动学的规律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处理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先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求合力,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再用运动学公式求所求量。解题的一般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构建模型)(2)对这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顺序:(3)建立直角坐标系应用二力平衡或转化为四力平衡求合力F合水平或竖直方向(F合=运动方向的力-反向的力)建立坐标系:x、y轴:F合=正半轴-负半轴(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F合=ma。(5)应用运动学公式速度公式 :vt = v0+at位移公式:x= v0t + at2/2导出公式:vt 2- v02 =2ax【例题】运动员把冰壶沿水平冰面投出,让冰壶在冰面上自由滑行,在不与其他冰壶碰撞的情况下,最终停在远处的某个位置。按比赛规则,投掷冰壶运动员的队友,可以用毛刷在冰壶滑行前方来回摩擦冰面,减小冰面的动摩擦因数以调节冰壶的运动。(1)运动员以 3.4 m/s 的速度投掷冰壶,若冰壶和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 0.02,冰壶能在冰面上滑行多远?g 取 10 m/s2。【分析】 (1)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求得冰壶滑行时的加速度,再结合冰壶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求得冰壶滑行的距离。解:选择滑行的冰壶为研究对象。冰壶所受的合力等于滑动摩擦力Ff(右)。设冰壶的质量为m ,以冰壶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建立一维坐标系,滑动摩擦力F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则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冰壶的加速度为加速度为负值,方向跟x轴正方向相反。将v= 3.4 m/s,v=0代入v2-v02= 2a1x1,得冰壶的滑行距离为:冰壶滑行了28.9 m。【分析】(2)冰壶在滑行 10 m 后进入冰刷摩擦后的冰面,动摩擦因数变化了,所受的摩擦力发生了变化,加速度也会变化。前一段滑行 10 m 的末速度等于后一段运动的初速度(下图)。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后一段运动的加速度,并通过运动学规律求出冰壶在后一段过程的滑行距离,就能求得比第一次多滑行的距离。(2)设冰壶滑行10m后的速度为v10,则对冰壶的前一段运动有冰壶后一段运动的加速度为滑行10m后为匀减速直线运动,由得第二次比第一次多滑行了第二次比第一次多滑行了2.1m。典例精析:如图,质量为5kg的物体,在F=2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粗糙水平桌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桌面与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则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和加速度大小分别为( )A.20N和4m/s2 B.10N和2m/s2 C.30N和6m/s2 D.20N和2m/s2变式训练:一个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质量为2kg,受水平拉力F=6N的作用从静止开始运动,已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g取10m/s2),则(多选)( )A.2s末物体的速度为2m/sB.2s内物体的位移为6mC.2s内物体的位移为2mD.2s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2m/s随堂检测1.质量为0.8kg的物体在一水平面上运动,如图a、b分别表示物体不受拉力作用和受到水平拉力作用时的v-t图象,则拉力与摩擦力大小之比为( )A.9:8 B.3:2 C.2:1 D.4:32.如图所示,长方体木块搁在光滑方形槽中,则长方体木块除重力外还受到弹力的个数是( )A.1个 B.2个 C.3个 D.4个3.竖直上抛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Ff大小恒定,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时间为t1,从最高点再落回抛出点所需时间为t2,上升时加速度大小为a1,下降时加速度大小为a2,则( )A.a1>a2,t1<t2 B.a1>a2,t1>t2C.a1<a2,t1<t2 D.a1<a2,t1>t24.质量为m=3kg的木块放在倾角为θ=30°的足够长斜面上,木块可以沿斜面匀速下滑,若用沿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于木块上,使其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加速运动,经过t=2s时间物体沿斜面上升4m的距离,则推力F为(g取10m/s2)( )A.42N B.6N C.21N D.36N5.滑草是最近几年在国内兴起的一种休闲健身运动,有一种滑法是人坐在滑草车上从草坡上滑下,即刺激又省劲。如图所示,现有一滑草场近似处理为斜坡段和水平段连接,其斜坡段长度为L1=72m,倾角为18°,水平段长度为L2=30m,斜坡段和水平段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0.3,滑草车的质量m=10kg,人的质量M=40kg,人坐在滑草车上从斜坡的顶端由静止滑下,不考虑滑草车在斜坡与水平面连接处的机械能损失,问:(sin18°=0.31,cos18°=0.95,sin37°=0.6,cos37°=0.8)(1)滑草车沿斜面下滑时的加速度大小(2)滑草车最后停在离终点多远的地方本课小结参考答案预习检测C3.(1)物体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就等于物体刚开始滑动时的弹簧拉力大小,由胡克定律可求得:F1=200×0.03N=6N,因此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为6N。(2)匀速前进时,弹簧伸长2.5cm。则弹簧的拉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所以滑动摩擦力f=K△X=200×0.025=5N(3)当拉着物体匀速前进时,弹簧伸长2.5cm。则弹簧的拉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所以动摩擦因数为μ=F/N=K△X/mg=(200×0.025)/(2×10)=0.25课堂探究考点典例精析【答案】B【解析】依题意,物体相对于地面向右运动,受到地面的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左。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F也在水平方向,则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即FN=mg,所以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f=μFN=μmg=0.2×50N=10N,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f=ma,所以有:a=(F f)/m=2m/s2,变式训练【答案】AC【解析】ABC、物体竖直方向受到的重力与支持力平衡,合力为零,水平方向受到拉力F和滑动摩擦力,则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f=ma又f=μmg联立解得:a=1m/s2。所以物体2s末的速度为:v=at=1×2m/s=2m/s2s内的位移为:x=at2=2m,故AC正确,B错误;D、根据平均速度公式可知,v=x/t=m/s=1m/s,故D错误。随堂检测1.B【解析】物体不受水平拉力时,加速度大小为:a1=△v/△t=6/4 m/s2=1.5m/s2;物体受到水平拉力作用时加速度大小为:a2=△v/△t=(12 6)/8 m/s2=0.75m/s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ma1;F-f=ma2,可得:F:f=3:2.故ACD错误,B正确。2.C【解析】长方体木块搁在光滑方形槽中,与槽接触的地方三处,并且都有相互作用,故长方体木块除重力外还受到弹力的个数是3个,故C正确。3. A【解析】上升过程有:mg+Ff=ma1,下降过程有:mg-Ff=ma2,由此可知a1>a2,根据功能关系可知落回地面的速度v<v0,因此上升过程的平均速度v0/2大于下降过程的平均速度v/2,由于上升过程和下降过程位移大小相等,因此t1<t2,故BCD错误,A正确。4.D【解析】物体能匀速下滑,则mgsinθ-μmgcosθ=0当施加外力后,根据位移时间公式可知x=at2,解得a=2x/t2=2×4/22 m/s2=2m/s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mginθ-μmgcosθ=ma,解得F=36N故D正确。5.(1)滑草车沿斜面下滑时的加速度大小是0.25m/s2;(2)滑草车最后停在离终点24m远的地方;【解析】(1)设在斜坡下滑的加速度为a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θ-μmgcosθ=ma1,代入数据解得:a1=0.25m/s2,(2)设滑到斜坡底端的速率为v,则有:v12=2a1L1,代入数据解得:v1=6m/s。设在水平段滑行的加速度大小为a2,则有:μmg=ma2,解得:a2=3m/s2,设水平运动的位移为x,则有:v2=2a2x解得:x=v2/2a2=36/6m=6m。所以最后最后停止点距终点的距离为:x′=L2-x=30m-6m=24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