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八年级全册物理讲义(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卷+解析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2023学年八年级全册物理讲义(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卷+解析卷)

资源简介

第三章《声的世界》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梳理】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
2.声音的传播
①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②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均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
①影响因素: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温度等因素有关。
②大小:15℃空气中声速为340m/s 。
③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即: V固>V液>V气。
4.回声
①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被反射回来再进入人耳,此时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②区别回声和原声的条件:回声比原声晚0.1s以上到达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别开来,这就要求发出声音的人至少距离障碍物17m远。
【易错点】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因为振动停止,只是物体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能继续传播并存在。有时虽然物体在振动,但由于振动幅度过小,或发声体与我们之间的空气稀疏,也不能听到声音。
【规律总结】
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中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比较法、归纳法和转换法。运用比较法,比较物体发声时和未发声时的区别;运用归纳法,通过对各种声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运用转换法,将人的眼睛不易观察到的物体的振动,转换为其他物体的振动,从而表明发声的物体正在振动。例如: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放入水中,会激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
【典例分析】
(2020·山东枣庄·中考真题)小强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 ______ 。
(2)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响铃的声音 ______ ,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______ 不能传声。
(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水可以 ______ 。
【答案】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减弱 真空 传声
【详解】
(1)乒乓球被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空气逐渐被抽出,声音逐渐减小,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放入水中能听到铃声,说明水也可以传声。
【思路小结】
音叉的振动不容易观察,通过乒乓球被弹开,显示了音叉的振动,这是转换法的应用;闹钟的声音逐渐减弱,从而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这是实验加推理方法的应用。
【真题操练】
1.(2020 上海浦东新区八年级月考)如图所示,小胡同学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面颊,目的是为了(  )
A.估算发声音叉的质量 B.体验发声音叉的温度
C.判断声音的传播速度 D.感受发声音叉的振动
【答案】D
【解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将其贴近面颊可以感受它的振动,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2.(2019 武汉八年级月考)如图所示,此时能听到闹钟发出的声音,现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
B.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C.本实验用到的是理想实验法
D.闹钟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答案】D
【解析】
AB.抽气时钟罩内空气减少,传声的介质变少,因此传出钟罩外的声音越来越小,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C.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步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由大变小,由此我们可以推理得出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本实验用到了理想实验法,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3.(2021 海南中考)下列选项中,不能传播声音的是(  )
A.空气 B.真空 C.大地 D.水
【答案】B
【解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CD不符合题意,
B符合题意。故选B。
4.(2020·山东烟台·中考真题)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能够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 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
B. 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的铃声明显变小
C. 用嘴吹哨子的上端,向下拉动活塞,声音变低
D. 对着点燃的蜡烛火焰敲击橡皮膜,火焰会熄灭
【答案】A
【解析】
A.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可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符合题意;B.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的铃声明显变小,说明声音的产生需要介质,故B不符合题意;C.用嘴吹哨子的上端,向下拉动活塞,声音的振动频率变低,音调变低,故C不符合题意;D.对着点燃的蜡烛火焰敲击橡皮膜,火焰会熄灭,说明声音具有能量,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钢管一端,乙同学在长钢管的另一端敲一下钢管,甲同学先后听到两下响声,对这一现象说明正确的是(  )
A.声音在钢管中产生了回声
B.声音在空气中产生了回声
C.甲同学听到的敲击声第一次由钢管传来,第二次由空气传来
D.甲同学听到的敲击声第一次由空气传来,第二次由钢管传来
【答案】C
【解析】
其他条件相同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所以甲同学先后听到两下响声,是因为声音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快,第一声是由钢管传来,第二声由空气传来。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
6.(2020 湖南湘西中考)按照民间传统习俗,迎亲队伍时常以敲锣打鼓、吹唢呐等方式来营造热闹喜庆的场面。关于唢呐与锣鼓的发声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锣、鼓和唢呐的声音都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B.只有唢呐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C.只有鼓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D.只有锣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答案】A
【解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锣、鼓和唢呐的声音都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音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C.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答案】A
【解析】
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故BCD错误,A正确。故选A。
8.(2021 福建泉州市九年级模拟)如图,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从B端
插入两端开口的竹管中,竹管的C处开有小孔,用嘴吹竹管A端,可发出悦耳的哨音。哨音是竹管内空气柱______产生的,并经过______传入人耳。
【答案】振动 空气
【解析】用嘴吹管的上端,管内空气柱因发生振动会产生声音;空气可以传递声音,所以此哨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9.(2019 河南八年级期中)河南被人们称为“戏曲之乡”,怀梆是河南省古老稀有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怀梆的乐队是由“武场”(打击乐)和“文场”(管弦乐)组成。管弦乐中的二胡靠的是琴弦的________发声的,观众在台下可以听到二胡发出的声音,说明_____可以传播声音。
【答案】振动 空气
【解析】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二胡是靠琴弦的振动发声。[2]观众在台下可以听到二胡发出的声音,是声音经由空气传播进入观众人耳的。
10.(2021 辽宁中考)古诗《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人听到的人声是由声带______产生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答案】振动 大于
【解析】
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诗人听到的人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1.(2020 山东日照市中考)生活中我们接触的乐器可分为三种类型: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管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乐器内的_____振动产生的。
【答案】空气柱
【解析】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管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不同乐器因其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可能一样,但音色绝对不同,可以根据音色来区分是哪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12.(2020 广西贵港中考)安静的考场内能听到翻阅试卷的声音,翻阅试卷的声音是由纸张______产生的,并通过______传入我们的耳中。
【答案】振动 空气
【解析】
[1][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翻阅试卷的声音是由纸张的振动产生的,是通过空气传入我们耳中的。
13.(2021 重庆)如图甲所示,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_产生的;图乙抽取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铃声变小直至微弱,说明真空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答案】振动 不能
【解析】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鼓声是鼓面的振动产生的。[2]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的响度将会逐渐变小,是声音传播的物质(空气)逐渐减少造成的,由此可以推出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小;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14.(2020 三原县八年级期中)在狭窄的空间燃烧鞭炮比在野外燃烧鞭炮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因为在狭小空间声波经过多次 _______,使回声跟原来的声音混在一起造成的,利用回声可以测距,小俞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过2s听到回声,那么小俞与山崖之间的距离大约是 _______m(空气中声速取340m/s),这种方法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
【答案】反射 340 不能
【解析】
[1]在狭窄的空间燃放鞭炮比在野外燃放鞭炮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因为在狭小空间声波经过多次反射,使回声跟原来的声音混在一起造成的。[2]声音从小俞到山崖传播的时间为t=,小俞与山崖之间的距离s=vt=340m/s×1s=340m;不能用这种方法测地月之间的距离,因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15.如图:(1)水中的鱼能听到外界的拍手声,这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和_______传播;
(2)把耳朵紧贴桌面的同学能听到另一端的叩桌声,这说明声音可以在 _______中传播。
【答案】空气 液体 固体
【解析】
(1)在空气中拍手,声音经过空气和水传到鱼处,鱼儿惊跑,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和液体中传播。(2)耳朵紧贴桌面,听到敲击声,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16.(2020 山东枣庄中考)小强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 ______ 。
(2)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响铃的声音 ______ ,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______ 不能传声。
(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水可以 ______ 。
【答案】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减弱 真空 传声
【解析】
乒乓球被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2)
空气逐渐被抽出,声音逐渐减小,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放入水中能听到铃声,说明水也可以传声。
17.(2019 广东广州市八年级期中)请对下面物理实验情景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1)把正在发生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空气中的声音听到的声音越来越________,最后几乎听不到闹钟声,这说明___________;
(2)在鼓上面放一些纸屑,敲鼓的时候,发现纸屑上下跳动,在鼓面上放纸屑的目的是________。
(3)敲响的音叉,用手按住以后声音马上消失了,这说明 ________。
【答案】小 真空不能传声 将微小的实验现象放大,通过观察纸屑的运动证实鼓发声时鼓面在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析】
(1)把正在发生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空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闹钟声,是因为此时玻璃罩内接近真空,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这说明真空不能传声。(2)在鼓上面放一些纸屑,敲鼓的时候,发现纸屑上下跳动,在鼓面上放纸屑的目的是将微小的实验现象放大,通过观察纸屑的运动证实鼓发声时鼓面在振动。而这种实验方法叫做转化法。(3)敲响的音叉,用手按住以后音叉不再振动,所以声音马上消失了,这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8.如图所示是小亮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实验装置。
   
(1)当小亮将系在细线上的泡沫小球靠近音叉,用小锤敲击音叉时,既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观察到泡沫小球被________,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声音由物体_________产生;
(2)泡沫小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拨打挂在玻璃罩内的手机时,用抽气机抽掉罩里的空气,我们发现,随着玻璃罩里的空气逐渐变少,铃声逐渐变小,最后几乎听不到振铃声,但我们能看见手机来电指示灯闪烁。这个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_________介质,而光的传播__________介质(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答案】弹开 振动 放大音叉的振动 需要 不需要
【解析】
(1)音叉发声时,与音叉接触的泡沫小球被弹开,这是因为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由此可得: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音叉发声时其振动用肉眼很难观察到,而通过小球被弹开,可知道发声时的音叉在振动,则小球将音叉的振动放大了。
(3)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变少,铃声也随之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但手机指示灯的闪烁不受影响,说明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19.(2020 安徽省庐江八年级期中)完成下列小题
(1)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作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物质作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如图,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____(选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兴趣小组可以推理:猜想_____是正确的。
(2)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
A.猜想与假设 B.分析归纳 C.得出结论 D.实验研究 E.发现并提出问题
你认为小明他们的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答案】小 ① EADBC
【解析】
(1)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瓶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就越来越小,是声音传播的物质(空气)逐渐减少造成的。由手机的铃声变化可知,当空气越少时,声音越小,当空气全部抽光后,声音将不能传播,即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作媒介,因此猜想①是正确的。(2)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结合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可知此实验的探究过程是EADCB。第三章《声的世界》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梳理】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
2.声音的传播
①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②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均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
①影响因素: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温度等因素有关。
②大小:15℃空气中声速为340m/s 。
③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即: V固>V液>V气。
4.回声
①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被反射回来再进入人耳,此时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②区别回声和原声的条件:回声比原声晚0.1s以上到达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别开来,这就要求发出声音的人至少距离障碍物17m远。
【易错点】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因为振动停止,只是物体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能继续传播并存在。有时虽然物体在振动,但由于振动幅度过小,或发声体与我们之间的空气稀疏,也不能听到声音。
【规律总结】
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中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比较法、归纳法和转换法。运用比较法,比较物体发声时和未发声时的区别;运用归纳法,通过对各种声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运用转换法,将人的眼睛不易观察到的物体的振动,转换为其他物体的振动,从而表明发声的物体正在振动。例如: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放入水中,会激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
【典例分析】
(2020·山东枣庄·中考真题)小强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 ______ 。
(2)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响铃的声音 ______ ,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______ 不能传声。
(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水可以 ______ 。
【思路小结】
音叉的振动不容易观察,通过乒乓球被弹开,显示了音叉的振动,这是转换法的应用;闹钟的声音逐渐减弱,从而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这是实验加推理方法的应用。
【真题操练】
1.(2020 上海浦东新区八年级月考)如图所示,小胡同学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面颊,目的是为了(  )
A.估算发声音叉的质量 B.体验发声音叉的温度
C.判断声音的传播速度 D.感受发声音叉的振动
2.(2019 武汉八年级月考)如图所示,此时能听到闹钟发出的声音,现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听到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
B.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C.本实验用到的是理想实验法
D.闹钟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3.(2021 海南中考)下列选项中,不能传播声音的是(  )
A.空气 B.真空 C.大地 D.水
4.(2020·山东烟台·中考真题)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能够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 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
B. 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的铃声明显变小
C. 用嘴吹哨子的上端,向下拉动活塞,声音变低
D. 对着点燃的蜡烛火焰敲击橡皮膜,火焰会熄灭
5.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钢管一端,乙同学在长钢管的另一端敲一下钢管,甲同学先后听到两下响声,对这一现象说明正确的是(  )
A.声音在钢管中产生了回声
B.声音在空气中产生了回声
C.甲同学听到的敲击声第一次由钢管传来,第二次由空气传来
D.甲同学听到的敲击声第一次由空气传来,第二次由钢管传来
6.(2020 湖南湘西中考)按照民间传统习俗,迎亲队伍时常以敲锣打鼓、吹唢呐等方式来营造热闹喜庆的场面。关于唢呐与锣鼓的发声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锣、鼓和唢呐的声音都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B.只有唢呐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C.只有鼓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D.只有锣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7.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音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C.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8.(2021 福建泉州市九年级模拟)如图,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从B端插入两端开口的竹管中,竹管的C处开有小孔,用嘴吹竹管A端,可发出悦耳的哨音。哨音是竹管内空气柱______产生的,并经过______传入人耳。
9.(2019 河南八年级期中)河南被人们称为“戏曲之乡”,怀梆是河南省古老稀有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怀梆的乐队是由“武场”(打击乐)和“文场”(管弦乐)组成。管弦乐中的二胡靠的是琴弦的________
发声的,观众在台下可以听到二胡发出的声音,说明_____可以传播声音。
10.(2021 辽宁中考)古诗《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人听到的人声是由声带______产生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1.(2020 山东日照市中考)生活中我们接触的乐器可分为三种类型: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管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乐器内的_____振动产生的。
12.(2020 广西贵港中考)安静的考场内能听到翻阅试卷的声音,翻阅试卷的声音是由纸张______产生的,并通过______传入我们的耳中。
13.(2021 重庆)如图甲所示,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_产生的;图乙抽取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铃声变小直至微弱,说明真空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14.(2020 三原县八年级期中)在狭窄的空间燃烧鞭炮比在野外燃烧鞭炮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因为在狭小空间声波经过多次 _______,使回声跟原来的声音混在一起造成的,利用回声可以测距,小俞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过2s听到回声,那么小俞与山崖之间的距离大约是 _______m(空气中声速取340m/s),这种方法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
15.如图:(1)水中的鱼能听到外界的拍手声,这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和_______传播;
(2)把耳朵紧贴桌面的同学能听到另一端的叩桌声,这说明声音可以在 _______中传播。
16.(2020 山东枣庄中考)小强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 ______ 。
(2)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响铃的声音 ______ ,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______ 不能传声。
(3)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水可以 ______ 。
17.(2019 广东广州市八年级期中)请对下面物理实验情景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1)把正在发生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空气中的声音听到的声音越来越________,最后几乎听不到闹钟声,这说明___________;
(2)在鼓上面放一些纸屑,敲鼓的时候,发现纸屑上下跳动,在鼓面上放纸屑的目的是________。
(3)敲响的音叉,用手按住以后声音马上消失了,这说明 ________。
18.如图所示是小亮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实验装置。
   
(1)当小亮将系在细线上的泡沫小球靠近音叉,用小锤敲击音叉时,既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观察到泡沫小球被________,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声音由物体_________产生;
(2)泡沫小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拨打挂在玻璃罩内的手机时,用抽气机抽掉罩里的空气,我们发现,随着玻璃罩里的空气逐渐变少,铃声逐渐变小,最后几乎听不到振铃声,但我们能看见手机来电指示灯闪烁。这个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_________介质,而光的传播__________介质(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19.(2020 安徽省庐江八年级期中)完成下列小题
(1)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作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物质作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如图,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____(选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兴趣小组可以推理:猜想_____是正确的。
(2)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
A.猜想与假设 B.分析归纳 C.得出结论 D.实验研究 E.发现并提出问题
你认为小明他们的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