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八年级全册物理讲义(沪科版)——2.4 速度的变化(原卷+解析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2023学年八年级全册物理讲义(沪科版)——2.4 速度的变化(原卷+解析卷)

资源简介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2.4 速度的变化
【知识梳理】
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
1、 问题的提出: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2、猜想与假设:①可能越来越快;②可能越来越慢;③可能快慢不变
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长木板、小木块,小车,金属片。
(3)实验方法:利用停表测出小车在某段路程上运动的时间,用刻度尺测出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利用求出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如下图)。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和通过的时间t1,把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并算出平均速度v1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中点,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2,和通过的时间t2,把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并算出平均速度v2
5、分析与论证:
分析记录表中的数据,算出各段平均速度,填入表格。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6、评估与交流:(1)为了便于测量时间,斜面的坡度应该较小或者较缓;
(2)要保证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沿直线运动。
(3)小车过了顶点才开始计时,所测的小车速度偏大;
(4)测量小车下半程速度时不可以从中间静止释放,因为所测量的时间不是小车运动下半程所用的时间。
【易错点】
1. 描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强调是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 测量长度时,小车通过的路程为车头到车头或车尾到车尾的距离。
【规律总结】
测量平均速度的关键点:
(1)滑:小车必须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
(2)斜面的放置方法:斜面倾角太大,小车下滑过快,不便于测量时间;斜面倾角太小,小车下滑过慢,速度变化不明显,因此,实验中要求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
(3)测量时间:从放开小车计时,到听到小车碰到金属片时结束。在测量前,要反复练习几次停表的使用,并进行“试测量”,保证测量时间的有效性
(4)实验过程中只测量一组数据是不准确的,应该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典例分析】
(2021·辽宁中考真题)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AB段距离sAB= cm,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vAC= m/s。
(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
A. B.C. D.
(5)小明进一步实验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 (用字母v1和v2的表示)。
【思路小结】
解决测量平均速度类问题,一是在测量读数时要细心,特别注意长度测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二是计算时速度与路程、时间一定要对应。
【真题操练】
1.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  )
A.图中AB段的路程sAB=50.0cm
B.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0cm/s
C.在测量小车到达B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
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
2.(2020 江门市第二中学八年级期中)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若路程
段的平均速度为,路程段的平均速度为,路程段的平均速度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车沿斜面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B.要测得小车通过路程S3的时间t3,可以使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到达C点时停止计时
C.可以用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D.要测得小车通过路程的时间,可以将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车头到达B点时停止计时
3.(2019 湖南)下图是一位摄影爱好者用频闪摄影技术拍摄的一张照片,清晰地记录了网球被击出后某一段的运动轨迹.
已知此次摄影的闪光频率(每秒钟得到影像的次数)为100赫兹,网球的直径约为6cm,现将一条刻度尺放在照片上来估测网球的运动速度.由图可知,网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所用的时间是____s,网球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约为_____m/s
4.(2021 广东深圳)测量平均速度
某同学跑八百米,使用电子表计时,刚开始起跑时示数如图甲,跑到400m处示数如图乙,跑完800m时示数如图丙。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
(2)他前400m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3)他前400m的平均速度______后400m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5.(2021 重庆市徐悲鸿中学校八年级月考)如图甲所示,小米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
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根据实验的原理__________,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对小车运动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因_______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次测量。
(2)图中AB段的距离=________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___m/s
(3)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__。
(4)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小米重新利用位置传感器用超声波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如图乙)。屏幕图象如图丙所示,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通过图象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_____(选填:匀速、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_____m/s。
6.(2020 上海浦东新区八年级月考)如图所示,甲、乙为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后的两纸带,回答下列问题:
(1)打点计时器是实验室用来测量___________的工具,每打两个点的时间间隔是________秒。
(2)在甲图中,从A点到F点,所用的时间为_________秒,从A点到F点的过程中,纸带拉动的快慢情况是___________(选填“变速”或“匀速”)的。
(3)在乙图中,A点到C点所用的时间_______D点到F点所用的时间(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7.测短跑运动员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用公式表示),所需的测量工具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某同学测量时所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s/m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t/s 2.0 3.6 5.0 6.2 7.3 8.3 9.4 10.6 11.9 13.3
由上表数据得:前30 m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第六个10 m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该运动员百米短跑中速度变化特点是_________;
(3)实验时如果计时的同学过了听到起点枪声才开始计时,会使所测平均速度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8.(2019 湖南永州市)在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中,小木块从装有刻度尺(分度值为1mm)的斜面A点静止下滑并开始计时,每隔0.2s记录一次小木块到达的位置,所做的一次实验如下图所示。
(1)该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v=______;
(2)小明将实验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A点、B点刻度放大以后如图所示,则表格中sAB=______cm,vAB=______cm/s;
路程/cm 时间/s 平均速度/(cm/s)
sAB= 0.2 vAB=
sBC=12.10 0.2 vBC=60.50
sCD=20.00 0.2 vCD=100.00
sDE=27.90 0.2 vDE=139.50
(3)由上表数据得出,小木块下滑过程中在做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4)实验是存在误差的。根据表中数据,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你可以推测出vAB、vBC、vCD、vDE之间的数学关系式是______。(只要写出一条,答案合理即可得分,但写vDE>vCD>vBC>vAB不能得分)
9.(2020·山西中考真题)为了保障学生安全,交警在育才中学校门前的街道,设置了限速30km/h的标志牌。有家长反映,经常有车辆超速。在没有安装测速仪的情况下,请你设计实验方案,测量校门前行驶车辆的平均速度是否超速。
(1)实验器材:______;
(2)实验步骤:______;
(3)实验结论:______。
10.(2021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八年级期中)测某同学沿直线跑步的前40m平均速度:
从起跑计时,4位计时员记录了此同学跑步通过10m、20m、30m、40m处的时间:
计时员位置 10m处 20m处 30m处 40m处
时间(s) 8 15 23 28
(1)本实验需要的测量仪器是______和______;
(2)根据上面的数据:从10m处到40m处,此同学跑步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3)此同学______(填“是”或“不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依据是______。
11.(2020 山东枣庄)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
(1)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_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cm,sBC=15 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3)如图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像是______;
(4)小球在AD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AD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路程sAD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______v2(选填“>”、“<”或“= ”)。
12.(2019 广西)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所示,小球在做__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CD段的路程为_______m,比较AB与BC段的平均速度得_______(选填“>”、“<”或“=”).
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经过某点时的速度(m/s)
(3)为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做出了图像,如图所示,假设斜面足够长,小球从A处滚下,经过2s到达E点(图中未画出),则该小球经过E点时的速度为_________m/s.
(4)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经过路程中点时的速度为,经过时间中点时的速度为,则_______(选填“>”、“<”或“=”).
13.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实验中,小龙和小柳测量小明跑40m的速度.
(1)小龙和小柳用_____(填一种测量工具)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
(2)小柳担任计时员,他用_____(填一种测量工具)测量小明跑步的时间,他应站在_____处(选填“起点”或“40m”).
(3)小龙担任发令员,发令后,小明跑完40m的路程,小柳计时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小明跑40m所用的时间为_____s.
(4)小明跑40m的速度是_____m/s.
14.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研究蜗牛的运动情况,将蜗牛放在刻度尺上让其沿刻度尺爬行,并每隔10s拍摄记录蜗牛的位置,拼成如图所示的图片。
同学们依据此图片获得数据,列表如下:
照片序号 1 2 3 4 5 6
时间t/s 0 10 20 30 ______ 50
路程s/mm 0 12.0 22.2 ______ 48.7 ______
(1)请你根据图中的情景,把表格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2)根据上表的数据,你可得出蜗牛是做______运动,蜗牛在前20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m/s,整个50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m/s。
15.(2021
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小强想探究锥角不等对纸锥下落快慢的影响,他采用两个等大同材质的圆纸片,各裁去一个扇形如图甲所示,做成A、B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他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由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以此来探究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与锥角的关系。
(1)小强的探究方案是否科学:________(是/否),理由是:___________。
(2)小强选用纸锥B测量其下落速度,他用每隔0.2s曝光一次的频闪相机拍下纸锥B下落过程的照片。将照片打印出来后,再用直尺测量该照片上各位置之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测得照片上E、F两点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_cm,纸锥从E点下落到F点的实际时间是________s。若照片相对于实景的缩放比例为1:40,则纸锥在EF段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m/s。
V2=
t2=12s
S2=0.3m
V3=
t3=
S3=
V1=
t1=20s
S1=0.6m
平均速度
运动时间
路 程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2.4 速度的变化
【知识梳理】
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
1、 问题的提出: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2、猜想与假设:①可能越来越快;②可能越来越慢;③可能快慢不变
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长木板、小木块,小车,金属片。
(3)实验方法:利用停表测出小车在某段路程上运动的时间,用刻度尺测出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利用求出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如下图)。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和通过的时间t1,把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并算出平均速度v1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中点,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2,和通过的时间t2,把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并算出平均速度v2
5、分析与论证:
分析记录表中的数据,算出各段平均速度,填入表格。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6、评估与交流:(1)为了便于测量时间,斜面的坡度应该较小或者较缓;
(2)要保证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沿直线运动。
(3)小车过了顶点才开始计时,所测的小车速度偏大;
(4)测量小车下半程速度时不可以从中间静止释放,因为所测量的时间不是小车运动下半程所用的时间。
【易错点】
1. 描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强调是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 测量长度时,小车通过的路程为车头到车头或车尾到车尾的距离。
【规律总结】
测量平均速度的关键点:
(1)滑:小车必须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
(2)斜面的放置方法:斜面倾角太大,小车下滑过快,不便于测量时间;斜面倾角太小,小车下滑过慢,速度变化不明显,因此,实验中要求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
(3)测量时间:从放开小车计时,到听到小车碰到金属片时结束。在测量前,要反复练习几次停表的使用,并进行“试测量”,保证测量时间的有效性
(4)实验过程中只测量一组数据是不准确的,应该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典例分析】
(2021·辽宁中考真题)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AB段距离sAB= cm,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vAC= m/s。
(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
A. B.C. D.
(5)小明进一步实验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 (用字母v1和v2的表示)。
【答案】 4.00 0.033 偏大 B
【解析】
(1)测量小车速度,要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算出速度,所以测量的原理为。
(2) AB段距离从10cm开始到6cm结束,故路程为4.00cm;AC段的路程为10cm,时间为3s,故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
故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
(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时间偏短,速度偏大。
(4)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速度越来越大,故选B。
(5)设全程的路程为2s,则前半程的时间为,后半程的时间为,则全程的时间为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故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思路小结】
解决测量平均速度类问题,一是在测量读数时要细心,特别注意长度测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二是计算时速度与路程、时间一定要对应。
【真题操练】
1.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  )
A.图中AB段的路程sAB=50.0cm
B.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0cm/s
C.在测量小车到达B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
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
【答案】B
【解析】
A.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所以图中AB段的路程为40.0cm,故A错误;
B.AC段的平均速度为
故B正确;
C.在测量小车到达B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时间偏大,根据公式得到速度偏小,故C错误;
D.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小车在B点瞬时速度为零,但小车从A点开始运动时到达B点具有一定初速度,所以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不能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故D错误。
故选B。
2.(2020 江门市第二中学八年级期中)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若路程
段的平均速度为,路程段的平均速度为,路程段的平均速度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车沿斜面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B.要测得小车通过路程S3的时间t3,可以使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到达C点时停止计时
C.可以用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D.要测得小车通过路程的时间,可以将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并开始计时,车头到达B点时停止计时
【答案】D
【解析】
A.小车在斜面自上而下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快,是加速运动,故A错误;
B.测小车通过路程的时间,使小车从B点释放并开始计时,到达C点时停止计时,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故B错误;
C.计算平均速度,必须用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故C错误;
D.测量上半程的路程和时间时, 必须从顶端释放,及时计时,故D正确。
故选D。
3.(2019 湖南)下图是一位摄影爱好者用频闪摄影技术拍摄的一张照片,清晰地记录了网球被击出后某一段的运动轨迹.
已知此次摄影的闪光频率(每秒钟得到影像的次数)为100赫兹,网球的直径约为6cm,现将一条刻度尺放在照片上来估测网球的运动速度.由图可知,网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所用的时间是____s,网球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约为_____m/s
【答案】0.04s 20m/s
【解析】
根据题意知道,网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所用的时间是:,由图知道,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照片中一个网球占据刻度尺的3个小格,即照片中网球的直径为0.30cm,照片中网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通过的路程为4.00cm,已知网球的实际直径约为6cm,设网球实际通过的路程为s,由比例关系知道, ,由此解得s= 80.00cm=0.8m,故网球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20m/s.
4.(2021 广东深圳)测量平均速度
某同学跑八百米,使用电子表计时,刚开始起跑时示数如图甲,跑到400m处示数如图乙,跑完800m时示数如图丙。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
(2)他前400m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3)他前400m的平均速度______后400m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答案】 5m/s 大于 8.0 右 靠近
【解析】
(1)要测量平均速度,需要知道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然后路程除以时间,即可得到平均速度的大小,所以该实验的原理是。
(2)他前400m跑的路程是,跑到400m处示数如图乙,从图乙可以看到,这时间
根据可知,他前400m的平均速度
他前400m的平均速度是5m/s。
(3)跑完800m时示数如图丙,可知这时的示数是2min52s,跑到400m处示数是1min20s,那么后400m需要的时间
后400m需要的时间是92s,根据可知,他后400m的平均速度
他后400m的平均速度约是4.3m/s,他前400m的平均速度是5m/s,他前400m的平均速度大于后400m的平均速度。
5.(2021 重庆市徐悲鸿中学校八年级月考)如图甲所示,小米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根据实验的原理__________,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对小车运动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因_______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次测量。
(2)图中AB段的距离=________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___m/s
(3)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__。
(4)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小米重新利用位置传感器用超声波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如图乙)。屏幕图象如图丙所示,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通过图象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_____(选填:匀速、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_____m/s。
【答案】v= 时间 40.0 0.25 大 加速 0.8
【解析】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v=进行测量的。
根据速度公式知,需要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因时间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次测量减小误差。
(2)根据图示可知
sAB=80.0cm-40.0cm=40.0cm
则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
(3)让小车过了A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根据公式v=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
(4) v-t图象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直线,由图象可知,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加速运动的。
小车到达坡底时的时间是2.5s,对应的速度为0.8m/s。
6.(2020 上海浦东新区八年级月考)如图所示,甲、乙为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后的两纸带,回答下列问题:
(1)打点计时器是实验室用来测量___________的工具,每打两个点的时间间隔是________秒。
(2)在甲图中,从A点到F点,所用的时间为_________秒,从A点到F点的过程中,纸带拉动的快慢情况是___________(选填“变速”或“匀速”)的。
(3)在乙图中,A点到C点所用的时间_______D点到F点所用的时间(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时间 0.02 0.1 匀速 等于
【解析】
(1)实验室常用打点计时器来测量时间的工具,每打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2)从A点到F点,所用的时间为5个间隔,则从A点到F点,所用的时间为
t=0.02s×5=0.1s
从A点到F点的过程中,相同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相同,故从A点到F点的过程中,纸带拉动的快慢情况是匀速的。
(3)A点到C点所用的时间为2个间隔,D点到F点所用的时间也是2个间隔,故A点到C点所用的时间等于D点到F点所用的时间。
7.测短跑运动员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用公式表示),所需的测量工具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某同学测量时所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s/m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t/s 2.0 3.6 5.0 6.2 7.3 8.3 9.4 10.6 11.9 13.3
由上表数据得:前30 m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第六个10 m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该运动员百米短跑中速度变化特点是_________;
(3)实验时如果计时的同学过了听到起点枪声才开始计时,会使所测平均速度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 刻度尺 秒表 6 10 先加速后减速 偏大
【解析】
(1)在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时,需要用秒表测量时间,用刻度尺测量路程,所根据的原理是。
(2)由表格数据知,前30m所用的时间
t1=5.0s
对应的平均速度
通过第六个10m所用的时间
t2=8.3s-7.3s=1.0s
对应的平均速度
由表格数据知,运动员通过每个10m所用的时间对应为:2.0s、1.6s、1.4s、1.2s、1.1s、1.0s、1.1s、1.2s、1.3s、1.4s,那么运动员在前50m内加速运动,后50m内减速运动。
(3)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则测得的时间偏小,因为枪声传到终点计时员耳朵时,运动员早已开始跑步了。而测量的路程是准确值,据知,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
8.(2019 湖南永州市)在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中,小木块从装有刻度尺(分度值为1mm)的斜面A点静止下滑并开始计时,每隔0.2s记录一次小木块到达的位置,所做的一次实验如下图所示。
(1)该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v=______;
(2)小明将实验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A点、B点刻度放大以后如图所示,则表格中sAB=______cm,vAB=______cm/s;
路程/cm 时间/s 平均速度/(cm/s)
sAB= 0.2 vAB=
sBC=12.10 0.2 vBC=60.50
sCD=20.00 0.2 vCD=100.00
sDE=27.90 0.2 vDE=139.50
(3)由上表数据得出,小木块下滑过程中在做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4)实验是存在误差的。根据表中数据,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你可以推测出vAB、vBC、vCD、vDE之间的数学关系式是______。(只要写出一条,答案合理即可得分,但写vDE>vCD>vBC>vAB不能得分)
【答案】 4.00 20.00 变速 vDE=vCD+40cm/s=vBC+2×40cm/s=vAB+3×40cm/s
【解析】
(1)测量出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根据可以求出速度的大小,故实验原理是。
(2)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在记录长度的测量结果时要记录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从图中可以看出:小木块在A点时小木块的右端与零刻度线对齐,运动到B点时,小木块的右边与4cm线对齐,所以AB之间的距离为sAB=4.00cm。
物体从A到B的速度为
(3)根据表格中的速度可知,物体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快,即做的是变速运动。
(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vAB=20.00cm/s,vBC=60.50 cm/s,vCD=100.00cm/s;vDE=139.50cm/s,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邻的两个速度之间的差距是40cm/s,则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vBC=vAB+40cm/s
vCD= vBC+40cm/s
vDE=vCD+40cm/s
即可得到
vDE=vCD+40cm/s=vBC+2×40cm/s=vAB+3×40cm/s
9.(2020·山西中考真题)为了保障学生安全,交警在育才中学校门前的街道,设置了限速30km/h的标志牌。有家长反映,经常有车辆超速。在没有安装测速仪的情况下,请你设计实验方案,测量校门前行驶车辆的平均速度是否超速。
(1)实验器材:______;
(2)实验步骤:______;
(3)实验结论:______。
【答案】停表、刻度尺 见解析 若则超速,若则不超速
【解析】
(1)根据知,要测量平均速度需要用停表测量时间,用刻度尺测量路程,所以需要停表和刻度尺;
(2)实验步骤:
①在校门口前的街道边标识、两点,用刻度尺测出两点间的路程;
②让一名同学站在点,另一名同学站在点;
③汽车车头行驶至点时,点处的同学举手示意,同时点处的同学用停表开始计时,汽车车头行驶至点时,点处同学停止计时,记录汽车从点到点行驶的时间;
④算出汽车的平均速度;
(3)实验结论:若则超速,若则不超速。
10.(2021 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八年级期中)测某同学沿直线跑步的前40m平均速度:
从起跑计时,4位计时员记录了此同学跑步通过10m、20m、30m、40m处的时间:
计时员位置 10m处 20m处 30m处 40m处
时间(s) 8 15 23 28
(1)本实验需要的测量仪器是______和______;
(2)根据上面的数据:从10m处到40m处,此同学跑步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3)此同学______(填“是”或“不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依据是______。
【答案】刻度尺 秒表 1.5 不是 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不同
【解析】
(1)根据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v=可知,本实验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需要的测量仪器是刻度尺和秒表。
(2)根据表中数据,从10m处到40m处,此同学用时
t=28s-8s=20s
平均速度是
v=
(3)由表中数据可知,此同学从10m到20m用时7s,从20m到30m用时8s,从30m到40m用时5s,通过相同的路程用时不相同,说明此同学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11.(2020 山东枣庄)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
(1)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_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cm,sBC=15 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3)如图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像是______;
(4)小球在AD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AD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路程sAD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______v2(选填“>”、“<”或“= ”)。
【答案】加速 0.75 0.50 C <
【解析】
(1)由照片可知,在相同时间,小球运动的距离间隔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
(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cm,sBC=15 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3]AC段的距离
AC段所用的时间
则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
(3)由(1)[1]知图中小球在做加速运动。图A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减小,不符合题意;图B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不变,不符合题意;图C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增大,符合题意;图D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不符合题意。故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像是C。
(4)由照片可知,在相同时间,小球运动的距离间隔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即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则时间tAD中点未到达路程sAD中点,则
v112.(2019 广西)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所示,小球在做__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CD段的路程为_______m,比较AB与BC段的平均速度得_______(选填“>”、“<”或“=”).
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经过某点时的速度(m/s)
(3)为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做出了图像,如图所示,假设斜面足够长,小球从A处滚下,经过2s到达E点(图中未画出),则该小球经过E点时的速度为_________m/s.
(4)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经过路程中点时的速度为,经过时间中点时的速度为,则_______(选填“>”、“<”或“=”).
【答案】(1)加速 (2)1.8 1.5 < (3) 4.8 (4) >
【解析】
(1)由图1知道,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说明小球在做加速运动;
(2)由知道,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是:

根据表格数据知道,CD段的路程是:

由于物体做加速运动,所以,;
(3)由图像知道,小球在斜面上的速度与时间t成正比关系,且比值大小是,所以,经过2s后,小球通过E点时的速度是:

(4)由于小球一直在做加速运动,所以,小球经过路程中点时所用时间一定大于,可见小球的速度为时,小球还没到达路程的中点,也即是说,先有后有,故.
13.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实验中,小龙和小柳测量小明跑40m的速度.
(1)小龙和小柳用_____(填一种测量工具)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
(2)小柳担任计时员,他用_____(填一种测量工具)测量小明跑步的时间,他应站在_____处(选填“起点”或“40m”).
(3)小龙担任发令员,发令后,小明跑完40m的路程,小柳计时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小明跑40m所用的时间为_____s.
(4)小明跑40m的速度是_____m/s.
【答案】卷尺 秒表 40m 8 5
【解析】
(1)测长度应选用刻度尺,因为在室外测出40 m的路程,可以选用卷尺.
(2)测量时间应选用秒表,计时员应站在40 m(终点)处.
(3)由图可知,跑40 m所用的时间为8 s.
(4)平均速度:40m/8s=5m/s。
14.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研究蜗牛的运动情况,将蜗牛放在刻度尺上让其沿刻度尺爬行,并每隔10s拍摄记录蜗牛的位置,拼成如图所示的图片。
同学们依据此图片获得数据,列表如下:
照片序号 1 2 3 4 5 6
时间t/s 0 10 20 30 ______ 50
路程s/mm 0 12.0 22.2 ______ 48.7 ______
(1)请你根据图中的情景,把表格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2)根据上表的数据,你可得出蜗牛是做______运动,蜗牛在前20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m/s,整个50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m/s。
【答案】(1)40 34.2 61.2 (2) 变速 1.11 1.224
【解析】
(1)每隔10s拍摄记录蜗牛的位置,序号5所用的时间是40s,根据照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则第四张照片蜗牛通过的路程
s4=4.42cm-1.00cm=3.42cm=34.2mm
t=50s时,蜗牛爬过的路程
s6=7.12cm-1.00cm=6.12cm=61.2mm
(2)由表格中数据可知,蜗牛在相同的时间段内通过的路程不同,所以蜗牛做的是变速运动。
前20s内的平均速度
在整个50s内的平均速度
15.(2021
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小强想探究锥角不等对纸锥下落快慢的影响,他采用两个等大同材质的圆纸片,各裁去一个扇形如图甲所示,做成A、B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他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由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以此来探究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与锥角的关系。
(1)小强的探究方案是否科学:________(是/否),理由是:___________。
(2)小强选用纸锥B测量其下落速度,他用每隔0.2s曝光一次的频闪相机拍下纸锥B下落过程的照片。将照片打印出来后,再用直尺测量该照片上各位置之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测得照片上E、F两点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_cm,纸锥从E点下落到F点的实际时间是________s。若照片相对于实景的缩放比例为1:40,则纸锥在EF段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m/s。
【答案】否 未控制纸锥质量或迎风面积不变 3.50 1.4 1
【解析】
(1)用如图甲所示两个等大同材质的圆纸片,各裁去一个扇形,不仅锥角发生变化,纸锥的质量或迎风面积也发生了变化,没有很好的控制变量,所以不科学。
(2)从照片选取纸锥同一部位测量纸锥移动的距离,E处纸锥的底面在刻度尺上对应的刻度为3.00cm,F处纸锥的底面在刻度尺上对应的刻度为6.50cm,则EF之间距离为
6.50cm-3.00cm=3.50cm
从E至F点有7个时间间隔,故纸锥从E点下落到F点的实际时间
若照片相对于实景的缩放比例为1:40,则EF之间的实际距离
则纸锥在EF段的平均速度
V2=
t2=12s
S2=0.3m
V3=
t3=
S3=
V1=
t1=20s
S1=0.6m
平均速度
运动时间
路 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