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 学 设 计课题:第1单元 第2课 第2框 合理利用网络科目:道德与法治 教学对象:八年级 课时:1课时作者: 单位:一、教学内容本课在第一框《网络改变世界》辩证分析互联网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提出要积极传播网络正能量。二、课标要求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三、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互联网,培养对网络生活的正确态度,不回避网络生活,享受健康的网络生活带来的便利和乐趣;树立遵守网络规则、净化网络环境的责任意识;不沉迷网络,树立珍惜亲情、友情意识。【能力】提升辨识、取舍信息能力,提高媒介素养;增强合理利用网络的能力;能够在网络交往中恪守道德、遵守法律。【知识】知道合理利用网络的具体要求。四、学情分析授课年级为八年级,形式为异校借班上课。网络对此年龄段的学生来说不仅不陌生,而且是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不能正确利用网络,容易走极端,部分学生过度依赖网络,甚至已经沉溺网络。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网络的正反作用之后,再学习本课有对学生现实行为有显著的意义。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以“新闻联播”为外壳,构建轻松诙谐的课堂氛围;以探讨合理使用网络、形成正确网络行为作为线索,贯穿整个课堂;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推进对如何合理利用网络的思考。充分发挥教师个人优势,综合运用自主探究法、趣味引导法、小组合作法、活动启发式教学法,寓教于乐,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素质。六、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难点】促进学生对网络从认识层面到行为层面的深化,实现由“知”到“行”的演进、提升。七、教学过程课堂活动 设计意图【新闻1】播放新闻《网瘾少年遭训斥 赶走母亲欲轻生》,提出问题:1、寻找网瘾少年的不对之处;2、调查学生上网行为;3、寻找克服网瘾、节制上网的具体做法; 通过典型例证引入的合理使用网络的思考。在寻找网瘾少年错误的同时渗透对“网瘾”概率的深入理解。在此基础上调查学生网络行为,贴近学生自己的生活,挖掘学生的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突破学生由“知”到“行”的蜕变。【谣言止于智者】图片展示网络谣言“SB250”病毒,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点出辨别谣言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关注辨析网络信息,特别是网络谣言的方法,倡议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新闻2】播放新闻《SB250病毒来了? 嵊州一男子微信传谣被拘》,引入思考:1、传播谣言、人肉搜索等不法且无德行为的影响、后果。 通过典型案例,引出网络行为与社会规范的关系,进一步导出在网络空间恪守道德、遵守法律的行为准则,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正能量在行动】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建言献策、传播正能量、高扬主旋律的渠道与做法。 明确传播网络正能量的渠道、做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肩负责任。【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学生起立,配乐朗诵《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打造良好课堂氛围,增强学生过积极健康网络生活、做负责公民的信心。八、教学评价1.形成性评价:通过“调查进行时”活动,在课堂上对学生做出实时的评价,考察学生的网络行为,初步处理错误使用网络的行为。2.绝对性评价:对学生的网络行为分出“底线”和“上线”两个层次,激发学生以此两个标准对自身加以认识,促进学生网络行为的转变。九、板书设计1.网络:学习工具和交往平台→完善自我 理性参与 2.节制用网 网络生活 3.辨别+抵制合理利 4.恪守道德,遵守法律 提升媒介素养用网络 传播网络 5.献言献策,构建和谐社会正能量 6.正能量、主旋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