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 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 体悟选材特点、细节描写的魅力以及结构特点。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袁隆平的高贵品质中表现出的情感美和本文的结构美。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探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教学难点: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三、过程与方法: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通过专题研讨等活动,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四、教学方法:学习这篇课文时,要了解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体会文章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完美融合。把握文章中对袁隆平的细节描写,概括主要事迹,并分析这些典型描写的作用。同时,要学习文章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粮食危机一直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尤其是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需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解决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我们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关于杂交水稻和袁隆平的故事,同学们了解多少呢?(请学生起来谈谈自己的认识)而通过本文的学习又会增加不少以前你所不知道的故事,加深你对袁老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沈英甲,笔名佳英、英佳。重庆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北京101中学毕业,当过兵,做过工。历任《世界知识》、《世界博览》杂志编辑、记者,《科技日报》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在太平洋、神农架、青藏高原、西部大漠进行过科学考察。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我穷,故我在》,长篇小说《前尘》、《贼风》、《墨祠》、《间接打击》、《居京不易》,人物传记《沧桑回眸》等,另有译著十多种,文章上千篇,主编过三套丛书。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征文奖和优秀读物奖等2.介绍背景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三、课文链接1.袁隆平的价值。袁隆平,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获得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发明特等奖。袁隆平是个神话。“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000亿元人民币。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⑵人物格言:确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于每个人乃是生死攸关的需要。失去了人生目标的人,是最不幸的人。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2.了解人物通讯【含义】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写作对象】第一种,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这样的人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第二种,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第三种,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比如:第四种,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提示人们某种道理。【结构类型】①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四、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稻菽(shū) 签署(shǔ) 山麓(lù) 一蔸(dōu)蕴藏(yùn) 籼稻米(xiān) 分蘖(niè)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笼罩:像笼子似地罩在上面;指广泛覆盖的样子;比喻某种气势。鹤立鸡群:是指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以别人为准;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喻不敢越过某一界限。无可辩驳:没有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形容事实确凿,理由充足。(二)解题(1)正标题“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的不仅是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且还隐含着对未来农业更广阔前景的展望,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七律·到韶山毛泽东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2)副标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三)基本内容理解1.划分课文层次本文由四个小标题构成,每个部分侧重点各不相同。(一)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注重实践,勇于探索)(二)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三)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坚持事实,实事求是)(四)饥饿的威胁在退却(目标远大,不断进取)2.课文基本解读任务一:本文的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参考:利用小标题,从不同角度来写袁老的科学精神;这样能够使文章的结构层次醒目清晰,便于多角度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任务二:袁老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你认为原因有哪些?参考:细致观察、认真实验,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实事求是、捍卫真理,永不止步、不断超越;心系苍生、为国分忧。五、启示——共情共鸣,引发壮志。(一)课文任务探究任务一:文中引用了不少国外专家权威的评价,引用他们的评判有什么用意?试着分析一下。参考:突出了杂交水稻研究之困难;表现了袁老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凸显了袁老的成就和贡献之大。任务二:袁老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对于这两个梦,你会如何评价。参考:第一个梦是敢于追梦,不断前行,不断超越;第二个梦是心怀天下,扶危济困,让自己的研究成果惠及全人类。任务三:人物通讯是我们在报刊上经常见到的实用文体,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这种文体有哪些显著的特征。参考:尊重事实,全面准确;事例典型,突出主要特征;情感鲜明,立场明确;叙议结合,多点呈现。任务三:这篇人物通讯“写了什么”?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任务四:问: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提示:(1)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一位老人眯起双眼—走下了稻田),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1964年7月5日,------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提示:(2)具体、典型的事例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后,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二)袁隆平的品质1、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从实践中发现真理的工作方法;2、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学术品格;3、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不计个人风险得失的道德操守;4、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理想志向。六、拓展延伸1.将下面这则消息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0个字)一架从俄罗斯起飞的伊尔-76飞机,日前载着一位尊贵的北极“客人”抵达大连国际机场,它就是来自北极圈内的珍稀动物——白鲸。这也是白鲸家族在历史上首次登陆中国,它将成为大连老虎滩极地海洋动物馆的正式成员。这只3岁的白鲸,身长近4米,体重500公斤左右,是个性情温顺的“小姑娘”。在来中国之前,它已学会了转圈、唱歌、与人接吻,生气了还会叫上几声。白鲸的新家被安置在刚刚建好的极地馆内,它也是第一位入住极地馆的成员。为了使它适应馆内的水温,工作人员准备了两至3吨的冰块,以备降温使用。春节前后人们可一睹这只白鲸的风采。据悉,还有3只白鲸已在俄罗斯接受体检和训练,将于明年3月运抵大连老虎滩极地海洋动物馆。白鲸首次登陆中国。参考答案:白鲸首次登陆(或“落户”)中国。提示:一句话新闻的答题要点:一般应该具有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四要素。2.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该奖设立于2000年,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而设立。国家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为800万元人民币,全部由获奖者个人支配。该奖每年评审一次,每次选出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并颁发荣誉证书。七、课堂练习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结合以下三段文字的具体内容,挖掘写作角度,和同学交流。1.我从没有想过豪华的生活,对物质上的享受也看得很淡,因为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想这些东西。2.“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梁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3.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八、总结写法人物通讯展现了我国当代科学家崭新的精神风貌。其主要特色有:(1)选材精当。作者不是简单地罗列、堆砌袁隆平的事迹、成就,而是紧紧围绕人物的精神品质,选取了袁隆平研制和推广应用杂交水稻的事迹、成就来写,写出了袁隆平是在怎样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下,经历了哪些磨难,才取得这些成就的,让读者看到袁隆平这位科学家不仅有巨大的成就,更有崇高的理想、执着的追求和高尚的情操,从而使其形象更具普遍的教育和借鉴意义。(2)细节传神。细节描写是人物通讯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有了传神的细节描写,通讯中的人物才能“立”起来,跃然纸上,从而感染和打动读者。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的形象,就是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出来的。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反映出袁隆平的思想性格,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科学家的形象,令读者如见其人。(3)结构精巧。课文以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为线索,由此展开报道。用四个小标题把内容分成四个部分,分别从工作态度和方法、学术品格、道德操守、理想志向四个方面揭示出袁隆平的精神品质,刻画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光辉形象。这样的叙事结构既不是简单的纵向交代,也不是完全的横向联系,而是采用纵横交错的形式,显得非常精巧。九、课文总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十、作业布置:1.通过学习这篇通讯,你对袁隆平有什么认识?从袁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要点: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勇于实践,敢于探索;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2.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认为袁隆平是“中国的脊梁”吗?请说说理由。要点:是“中国的脊梁”。理由是:①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②自己的研究的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③具有杰出的才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