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阅读方法专项11 阅读策略——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文体概述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要达到的阅读目标是“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要想提升阅读能力,达到阅读目标,就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策略。阅读策略就是阅读文章时所要运用的方法或技能。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后,可以更快的理解他们所阅读的文章,进而提高阅读效率。需要注意的是,“阅读策略”与“阅读方法”有所不同。阅读方法是指具体的方法 ,阅读策略则是对阅读方法的选择与综合运用。读者要根据阅读目的与文本材料的不同 ,灵活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并根据需要随时调整阅读方法,来帮助自己阅读 。阅读策略是建立在阅读方法之上的 ,但不是阅读方法的简单叠加,而是对阅读方法起指导和调控作用 。本学期安排了三篇学习提高阅读速度方法的文章:《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和《故宫博物院》。《竹节人》是叙事类散文、《宇宙生命之谜》是事理说明文;《故宫博物院》是群文性事物说明文。三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文章的篇幅都比较长,这个时候就要求学生需要有过去五年级培养出的良好的阅读速度。同时,按照课标在第三学段提出的关注要求,即关注默读训练的能力提升,提高默读速度,学习学会浏览,要能够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不必通篇精读。方法指导一、了解阅读策略。我们要学习的阅读策略是“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如《竹节人》一课,课文前给出了三个任务,即三个具体的阅读目的,并在课文后面提供了"怎样读"的提示,分别是“先快速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的部分……”“主要关注……重点梳理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条“怎样读”的提示其实体现了同一种阅读方法,即先通过浏览文章找到有关阅读目的的内容,再仔细阅读、思考。二、掌握阅读方法。除了要掌握相应的阅读策略,我们还要不断训练自己提高阅读的速度。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除了速读,还有跳读、寻读、变速读等。文章的首句或尾句往往有揭示主题的作用,可能蕴含着关键信息,因此,可以运用首尾句跳读的方法来提高阅读速度;文章中间有时也会隐藏着关键词,因此,也可以运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进行跳读。另外,还可以带着一定的目的阅读文章,即运用寻读的方法,只读自己需要或感兴趣的内容。当然,阅读时也可以根据阅读目的、阅读难度的不同来调节阅读的速度,即变速读。三、进行实际训练。要想提高阅读速度,关键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经常阅读,大量阅读。经常阅读在于时间的积累,大量阅读在于数量的积累。阅读时要使自己处于文章的情境之中,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另一方面,要注意有目的地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解题技巧一、确定阅读的目的。《竹节人》一课开始就提出了阅读提示:“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这里提出了“不同的目的”,说明我们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可以根据自身需求,确定合理的阅读目的,每次阅读的需求不同,目的也就不同,阅读方法和关注的重点自然也就不一样。阅读提示是这样写的“如果给你以下任务,你会怎么读《竹节人》这篇文章?”我觉得,由于是初次接触“有目的的阅读”,学生还无法独立自主地生成“阅读目的”,开始阶段需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提出或布置来帮助学生建立阅读目的。文章给了3个阅读目的(任务),分别是:“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在课文学习中,每个任务相应的阅读方法,比如“为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个任务,可以先快速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这就是“浏览+精读+整合”的阅读方法,先采用浏览的方式,对文章做鸟瞰式感知,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得到总体的印象,概括了解文章的主题,大意或观点、材料。然后根据阅读目的,对与阅读目的相关的内容进行精读,弄清词句含义,抓关键词句梳理信息、抓关键词、句概括要点、对同类内容的共性特点进行概括,原文复述、抓关键词句简要复述,同类合并简要复述等方法,可以针对性地选择。逐段理解内容,理清线索,最后整合信息,有条理的表达,实现阅读目的。“‘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文章中写‘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则是“默读浏览+精读批注”的阅读方法实现阅读目的,先快速提取“怎么做玩具、玩玩具”的有关信息,对相关部分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在对关键词句进行研读批注:哪些句子体现出了乐趣,抓住写“自己感受”的关键词句展开想象,想想当时作者的感受,并写下来。而“为完成‘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个任务,我主要关注了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则采用了“默读浏览+精读+概括” 的阅读方法实现阅读目的,先快速提取与老师的有关信息,再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提炼,最后概括起来进行故事的复数属。三个不同的阅读任务,会引导学生生成不同的阅读目的,那么对文章关注的重点也就有所差异,采用的阅读方法也就不同了。学生通过阅读目的,舍弃掉文章中无关信息,根据需要搜集材料,既提高了阅读速度,也获得了自主阅读体验,在不同的方法实践中不断进行体会和积累,最终形成阅读策略。《宇宙生命之谜》一课则在开头就提出了问题:宇宙中,除了地球以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疑惑的解释便形式生成了阅读目的。编者在课文两侧进行了批注,如“浏览了这一段以后,发现它对了解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没有帮助。”暗示与主题没有关联的信息,要跳过;“每个自然段往往有提示主要意思的语句,阅读是我要注意找出来”则提示找中心词句,读懂段意。其实是在运用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过的“抓关键词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在提示学生阅读有关“说明性”文字,为了快速把握课文大意,先找到“提示主要意思的语句”,就把握了这段话的意思,把握了这段话的意思,如果感觉与自己要找的信息不符,那就可以不再细读,直接往下面去寻找。这些批注以呈现阅读思维的形式去提示阅读方法,快速实现阅读目的。“这一段对解决问题很重要,画出关键词帮我理清了生命存在的条件。” 这一段,仍然是先“找到提升了这一段话主要意思的语句”,“哪些天体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呢?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之后,认为至少应该有这样几个条件……”两个设问句,一个概括性的“答句”,提示了这一段要讲的主要内容,“条件”,与“天体中的生命存在”是有密切关系的,所以,“批注”说“对解决问题很重要”。对“很重要的段落的阅读”,作者给出的方法是:勾画关键词,理清生命存在的条件。什么样的词是关键词?说明了“生命存在条件”这样的意思的词语,也就是提示勾画关键词能够帮助理清思路;“这段的段首提到了地球外的其他行星。通过提取相关信息,我知道这些星球上是不存在生命的。” 这一段,其实是依据上面的“条件前提”对其他行星“是否存在生命”做出的推断。阅读时,可能有两种心理状态——第一种,是了解推演过程并明白结论;第二种是直接从结尾处找到“关键语句——‘不可能存在’”,了解这一段的信息。所以,根据作者的不同目的和内心需求,方法选择也有两种,一种是读过,明白结论,把握结论;一种是直接把握结论,却不需要明白结论是怎么来的。提示了提取关键信息有助于帮助解决问题;“前面排除了那些不具备生命存在条件的行星,这一段提示火星上有可能存在生命,关于火星的内容很重要。”则告诉我们要抓住中心句,聚焦重点。这一段的阅读目的是了解一下:“其他星球是否也有生命存在”,而第五段在“段首”关键语句“唯一还可能存在”,直接提示了这一段的重要——有没有?问这个问题,其实是期待有,这一段看,是满足阅读期待的文字,就要认真读:火星的条件,与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哪些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提取信息。——部分原始条件、远距离观察到可能存在的证据。第六-七段,是近距离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对人们所做推测的否定。可谓一波三折。结论竟然是“难以存在”。这些批注用提示阅读方法的形式去呈现阅读思维形成的过程,告诉了我们实现阅读目的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两种不同的批注形式,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要采用舍弃无关信息+留下有用信息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筛选,再对不准确或不确定的信息加以甄别,实现阅读速度的提升,阅读精度的把握。本课课后做了如下学习提示:1.“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你在阅读时是怎么做的?这位同学的思考给了你怎样的启发?思考之一:与问题相关的内容,我会仔细读,必要时多读几遍。有的段落和我想要料机的内容关系不大,就不需要细读。思考之二、有的信息可能是不准确的,需要在查资料借以判断”。编者这样安排,意图是“回顾前面阅读时采用的方法”,同时,对前面的方法进行一般性总结。从编者提示的内容看,这里的“阅读方法”选择,就是“浏览、略读与细读”的结合,重要的细读,甚至反复读几遍,读懂其中的要点,读懂段落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甚至读懂几个段落的关系;有关系但是不重要的,只了解“段落意思”,关系不大的,浏览一遍就过去了,重要与否,就看段落内容是否有助于解答自己“要解答的问题”。课后以“如果你想探究下面这些问题,会怎样阅读这篇文章?” (1)科学家是怎样判断其他星球是有没有生命的呢?(2)人类是否可以移居火星?”(教材在这里安排的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另外一种阅读目的。在完成课文前面给出的阅读目的的时候,“科学家是怎样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这一部分,有的内容是可以作为略读的。比如,“这一段了解到没有生命存在”,就采用“略读了解大概信息”的方式;而如果解决“科学家是怎么判断”的,则需要细读哪些给出“否定”的段落——读懂结论,同时读懂“为什么”会没有。“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重点阅读“四-八段”,去了解“五-八火星的自然条件”与“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的条件”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并根据作者的结论,来做出自己的推测。通过列举两个新的阅读任务(阅读目的),对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实现举一反三,巩固这节课学到的阅读策略。《故宫博物院》采用了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的群文形式。教材在这一单元安排了一篇“略读”课文。本文安排了四个阅读材料,属于群文阅读。在阅读材料前面,编者这样提示:“下面提供了两个任务,和同学交流,你会怎样根据不同的阅读人物阅读以下材料?任务一、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任务二,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完成任务一,需要学生略读材料一,根据各个段落中的关键语句,找到材料中介绍的“景点”名称,再阅读材料三,了解参观提示,再结合材料“四”,在地图上绘制“一日游路线图”。阅读的时候,先对四个材料的内容有个大体了解,然后,判断“材料二、三”,对完成第一个任务意义不大,因此,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可以不去阅读。完成任务二,根据任务选择确定:第一和第三个材料之后,再次浏览材料一,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可能有故事”的“景点”,然后,确定一两处,细读,把握这一两处景点的“特点和围绕着这个景点曾经发生的故事”——可以结合材料二,还可以自己在围绕着这个景点去网上搜索与这个景点有关的资料,去提取“故事”,完成对这一两处景点“作讲解”的任务。二、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本单元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个阅读策略单元中的最后一个,它承担着对前三个阅读策略单元的总结与提升的作用,也承担着推陈出新的作用。可通过单元导语,课前任务,课文内容,课后习题整体组合,前后联系,逐步呈现“有目的地阅读”这一主题,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让学生的阅读和表达双线并进。《竹节人》作为 “有目的地阅读”第一课,在课前导读中直接给了三个阅读任务,分别为“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关注内容,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一)故事情节层层深入 首先亮明是小时候的事情,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阅读欲望,接下来给出主题:“有段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童年的一段小事就这样呈出在学生面前。此时的文字犹如一条涓涓细流,汩汩而来。做竹节人,玩竹节人层层递进,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了作者对竹节人的喜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竹节人的乐趣,自然而然产生创新、实践的冲动与想法。 (二)阅读任务层层递进 课前导读中直接根据课文内容呈现了三个阅读任务。这三个阅读任务由物到情,情中见人,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这一语文要素。轻而易举的体现了“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又一个语文要素。 就本文而言,作者阅读的目的是从文中获得信息来写作。获得信息为写作服务的目的不同,采用的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目的),可以采用 不同的阅读方法:写“竹节人”制作指南时,可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关注如何制作“竹节人”的步骤内容。写教别人玩这种玩具“斗竹节人”游戏时,可采用仔细阅读和反复阅读的方法,关注“斗竹节人”游戏入迷的细节描写,体会传统玩具“斗竹节人”游戏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作者在写老师没收“竹节人”玩具后的故事时,可采用浏览阅读的方法,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宇宙生命之谜》以旁批的形式详细呈现阅读思维过程,做出示范,并且提示了实现阅读目的的多种阅读方法:浏览、圈画关键语句、细读重要部分,指导学生怎样基于不同阅读目的进行阅读,并且在课后练习部分提供了相关建议。《故宫博物院》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迁移使用阅读方法策略。本文是一篇说明文,篇幅较多,阅读难度不是很大,可以作为阅读训练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快速准确提取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抓住文章的重要词语,句子,理解文章的语文,尤其是通过对一些关键性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典例讲解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童年的春节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的福建福州,那里过年又热闹多了。我们大家庭里是四房同居分吃,祖父是和我们这一房在一起吃饭的。从腊月廿三日起,大家就忙着扫房,擦洗门窗和铜锡器具,准备糟和腌的鸡、鸭、鱼、肉。祖父只忙着写春联,贴在擦得锃亮的大门或房门上。他自己在元旦这天早上,还用红纸写一条:“元旦开业,新春大吉……”以下还有什么吉利话,我就不认得也不记得了。新年里,我们各人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首先是灶糖、灶饼,那是一盒一盒的糖和点心。据说是祭灶王爷用的,糖和点心都很甜也很粘,为的是把灶王的嘴糊上,使得他上天不能回报这家人的坏话!最好的东西,还是灯笼,福州方言,“灯”和“丁”同音,因此送灯的数目,总比孩子的数目多一盏,是添丁的意思。那时我的弟弟们还小,不会和我抢,多地那一盏总是给我。这些灯:有纸的,有纱的,还有玻璃的……于是我屋墙上挂的是“走马灯”,上面的人物是“三英战吕布”,手里提的是两眼会活动的金鱼灯,另一手就拉着一盏脚下有轮子的“白兔灯”。同时我家所在的南后街,本是个灯市,这一条街上大多是灯铺。我家门口的“万兴桶石店”,平时除了卖各种红漆金边的伴嫁用的大小桶子之外,就兼卖各种的灯。那就不是孩子们举着玩的灯笼了,而是上面画着精细的花鸟人物的大玻璃灯、纱灯、料丝灯、牛角灯等等,元宵之夜,都点了起来,真是“花市灯如昼”,游人如织,欢笑满街!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彩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之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我们默默地听着,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上床睡觉的时候,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节选自《冰心儿童文学全集》)1.为完成三个不同的任务,下面阅读文章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为完成写一段有关灯笼的介绍性文字的任务,可快速略读全文,找到第2自然段内容仔细阅读。特别注意那些描写灯笼寓意、灯笼种类、灯笼夜市的文字。B.为完成体会传统民风民俗对人们的影响的任务,先默读浏览。要特别注意描写各种民风民俗时大人、小孩的反应,关注关键词句。C.为完成讲一个有关春节过年的故事的任务,可以主要关注第1自然段中的吃饭、贴春联,第2自然段中的祭灶王爷和花灯夜市,还有第3自然段中的元宵节过后烧灯笼的故事。把它们连起来讲述。D.完成以上任务,不需要特殊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每一自然段文字即可。【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阅读策略。读书时要集中注意力,连词成句地读,还要做到一边读一边想,抓住关键词句,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所以D选项“不需要特殊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每一自然段文字即可。”表述不对。2.根据阅读任务,选择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提取相关信息。(1)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画上“﹏﹏”。(2)在福州,灯笼的寓意:______________(3)按照样式分,文中儿童玩的灯笼有:______(4)按照材料分,灯笼的种类有:___________【答案】(1)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的福建福州,那里过年又热闹多了。新年里,我们各人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彩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2)“灯”和“丁”同音,送灯是添丁的意思。(3)走马灯、金鱼灯、白兔灯。(4)纸灯、大玻璃灯、纱灯、料丝灯、牛角灯。【解析】此题考查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1)考查中心句。解答此题可以采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通过阅读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可知此段的中心句为第一句,其他段落都是采用此方法来找中心句。(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内容“最好的东西,还是灯笼,福州方言,“灯”和“丁”同音,因此送灯的数目,总比孩子的数目多一盏,是添丁的意思。”可知。(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内容“于是我屋墙上挂的是“走马灯”,上面的人物是“三英战吕布”,手里提的是两眼会活动的金鱼灯,另一手就拉着一盏脚下有轮子的“白兔灯”。”可知。(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内容“平时除了卖各种红漆金边的伴嫁用的大小桶子之外,就兼卖各种的灯。那就不是孩子们举着玩的灯笼了,而是上面画着精细的花鸟人物的大玻璃灯、纱灯、料丝灯、牛角灯等等,”可知。3.根据选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祖父只忙着写春联和吉利话,“我”就站在一边帮他一起写。 ( )(2)从“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如灶糖、灶饼,“我”最喜欢的是灯笼。 ( )(3)在福州过年时,大家都会送灯。送灯的数目,总和孩子的数目一样多。( )(4)元宵过后,光彩辉煌的日子过完了,“我”最无奈的是和灯笼告别。( )【答案】(1)× (2)√ (3)× (4)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1)通过阅读第一自然段内容“祖父只忙着写春联,贴在擦得锃亮的大门或房门上。他自己在元旦这天早上,还用红纸写一条:“元旦开业,新春大吉……”以下还有什么吉利话,我就不认得也不记得了。”中“他自己在元旦这天早上,还用红纸写一条”可知我并没有帮他一起写。(3)通过阅读第二自然段内容“因此送灯的数目,总比孩子的数目多一盏,是添丁的意思。”可知此句中“送灯的数目,总和孩子的数目一样多。”表述错误。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