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阅读方法专项8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体概述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由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一般包括图类(地图、导游图、统计图等)、表类(统计表、时刻表等)、文字说明类(说明书、广告词等)、单类(车票、购物小票、高铁票等)等。非连续性文本多以文字材料、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或是文字材料和图表的组合,或是单独的图片、图表……形式多样,但是都具有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非连续性文本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种集综合性阅读、比较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于一体的大视野阅读形式,阅读时应注意三个方面:(1)非连续性文本蕴含丰富的信息资源,其话题鲜活,信息量大,概括性强,语言新颖,考查形式灵活多样,题目设置机动灵便。(2)非连续性文本中明显的信息比较容易获取,而隐含信息的提取较为困难,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材料中负载信息的关键词句,快速梳理、提取与阅读目的相关的有效信息,并整合语言,简洁、准确地进行表达。(3)我们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时,要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即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及生活体验去理解材料的意义,提高个性思考和判断能力。方法指导一、关注选材,联系生活。非连续性文本会特别“考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面临的各种问题,故非连续性文本选择的材料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例如下的材料:食物消化表(1)小红下午2点要参加学校举行的运动会,赛前不宜吃太饱,不宜吃难消化类食物,中午吃什么比较合适?( )A.猪肉 面包 牛肉 B.香蕉 牛肉 鸡蛋C.芋头 猪肉 豆浆 D.苹果 牛奶 面包(2)小明在睡前有吃东西的习惯,从消化时间看,吃什么比较合适?( )A.香蕉 B.牛奶 C.牛肉 D.猪油煎鸡蛋(3)小华偏食,爱吃肥肉、香蕉,请你根据上面的表格给他提些建议。第(1)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仔细看表格,既要考虑到题干的要求,又要考虑到食物消化时间的长短。综合考虑来看,ABC三个选项中的牛肉、猪肉属于脂肪类食物,不易于消化;根据食物消化时间表提供的信息,D选项中苹果、牛奶、面包的搭配有助于在小红参加比赛前得到吸收,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能量。故选D。第(2)题考查学生对相关信息的理解运用能力。解答时,仔细读图,从消化时间上看,香蕉消化时间最短,容易半夜感到饥饿,牛肉和猪油煎鸡蛋消化时间最长,容易产生消化不良。针对小明睡前吃点心的习惯,小明应该选择那种容易消化,消化时间短的品种,这样避免在睡后吸收过量,影响身体的健康。因此小明睡前喝牛奶比较合适。故选B。第(3)题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综合运用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偏食容易造成营养不均衡,过度吃肥肉,既容易不消化,也容易造成营养过剩。水果如果只喜欢吃香蕉,也太过于单一,容易造成营养不良。所以要从健康饮食、膳食均衡、营养搭配的角度对小华提出合理化建议。根据“食物消化时间表”,肥肉、香蕉消化时间长,长期食用不利于人体吸收,这样会影响身体的健康。所以为了身体的健康,针对小华的偏食现象,我们要建议小华为了身体的健康,一定要合理搭配对各种食物的摄入,这样更有利于身体的发育。小华要时常吃那种有助消化的食物,做到合理饮食。言之有理即可。二、迁移运用,解决问题。非连续性文本在检测学生将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迁移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材料一:材料二:登机牌的一面上花丛中有两位姑娘,一位是医生,一位是市民,共同摆出爱心手势,旁边是这样一句话:春天有你更灿烂,湖北因你更美丽。(1)这是_________给__________的登机牌。感谢他们_____________的精神以及为湖北______________。(2)材料一是登机牌,材料二是对它的说明。材料二中表达情意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题考查了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文本,从中获取正确信息后解决问题。结合材料一的“最美登机牌”里的内容“援鄂抗疫乘机纪念”与材料二的“登机牌”说明可知,这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湖北市民给白衣战士的登机牌。在疫情出现时这些在一线抗疫的白衣战士往往是不顾个人安危、舍身忘我的,故是湖北市民感谢他们奋战一线、舍身忘我的精神以及感谢他们为湖北做出的一切贡献。第(2)题考查学生筛选材料主要信息的能力。学生作答时要多理解材料内容,分析关键点。通过阅读材料二“旁边是这样一句话:春天有你更灿烂,湖北因你更美丽。”可知,表达情意的一句话就是“春天有你更灿烂,湖北因你更美丽”。解题技巧一、筛选、提取、概括信息等题型的解答。做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时,我们常会遇到这类问题,比如下面专题中的问题:材料一:微博是一种网络技术应用。它篇幅短小,每条不超过140个字,甚至可以三言两语。它代表了个人最真实的即时言论,人们可以用微博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只要能上网,人们就可以像发短信一样发微博,非常方便。材料二: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向社会发布《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时,称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截止到2011年2月,腾讯、新浪两大门户网站微博注册用户均超过1亿。在微博上“人人都有麦克风”,普通人用微博维权,用微博问政;政府也开通微博,了解民意。微博正释放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草的巨大潜能。(1)从材料一中摘录出4个能概括“微博”主要特点的词语。(2)微博有哪些作用,请概括一下。解答这类题时要仔细审读题干,确定答题范围,在材料中找到相关信息的确切位置。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点归纳作答。对于选择题,要在材料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对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答非所问、无中生有等问题。本题的答案分别为:(1)短小、真实、即时、方便(2)微博传递这种多人的声音,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二、启示、建议、看法等题型的解答。解答诸如“结合生活体验,谈谈材料给你的启示”和本专题阅读训练中的“你觉得明明家应该如何节约用水呢?请提出两条可行的建议”这类题时,要注意表达自己的看法、认识或感受,并结合材料中的相关内容清晰明确地进行表达。解答启示类的题时,要注意联系材料的主题思想,看材料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针对材料中出现的问题、现象,着重回答应该怎么做。解答建议类的题时,先要紧扣阅读材料,提出合理、具有操作性的建议,然后分点组织答案。三、图表信息题的解答。图表是形象化的语言,直观简明,信息密集,能综合考查提取信息、分析信息、作出评价等诸 多能力。因此,答题时首先要看清楚图表的标题、内容,了解图表说明的内容和比较的角度,对图表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通过准确获取图表中的文字及细节等方面的内容,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四、漫画类题的解答。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多从生活现象和政治事件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颂扬某些人或事。漫画一般由标题、注释文字、画面三部分组成。答题时首先要读懂画面,明白画中有什么;其次是联系现实展开想象,揣摩画外之意是什么,进一 步提炼画面所揭示的主题。一般可选用“反映”“讽刺”“揭露”“批评”等词语作为概括寓意的中心词。典例讲解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关于“方言和普通话”一、民间的声音——关于“地方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1楼:昨天听抖音热歌《丁丁》,7岁的侄子居然问我那些闽南方言唱的是什么。天啊,福建闽南人听不懂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福建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闽南话,但也不常用,说得不熟练。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用方言。可现在的孩子都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2楼:我女儿现在也只讲普通话,很多方言她连听都听不懂了。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地方话他们听不懂,还是普通话好。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闽南话唱起歌来可有韵味呢,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二、学者的言论(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语言专家)(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作家)(3)“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敬文东(文学博士)(4)“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以上内容均摘自互联网,有删改)1.第一则材料关于“地方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___________这个现象引发的。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答案】听热歌《丁丁》时发现侄子听不懂本地方言 随着城市的开放,方言逐渐失去交流沟通功能,使用的人越来越少。【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阅读理解。从材料一中“昨天听抖音热歌《丁丁》,7岁的侄子居然问我那些闽南方言唱的是什么……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分析可知,“地方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听热歌《丁丁》时发现侄子听不懂本地方言这个现象引发的。根据“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用方言。可现在的孩子都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地方话他们听不懂,还是普通话好。”等内容分析可知,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随着城市的开放,方言逐渐失去交流沟通功能,使用的人越来越少。2.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方言具有哪些价值?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方言里有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交流起来让人觉得很亲切。( )(2)方言里有文化内涵,值得保留和欣赏。( )(3)方言毫无价值,应该被消灭。( )【答案】(1)√ (2)√ (3)×【解析】本题考查对所给材料内容的把握,要仔细阅读材料分析判断。从材料二中“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及“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分析可知,(1)说法正确。从材料二中“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分析可知,(2)说法正确。从材料二中“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及“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分析可知,(3)说法错误。3.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观点各不相同: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时用普通话,生活中用方言。你觉得方言可以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吗?说说自己的理由。【答案】普通话是我们的国语,也是架起全国人民沟通和各项交易往来的桥梁,所以普通话是极其重要的,而地方方言是传统民俗文化,我们不能忘本,更应代代相传,工作普通话,生活方言话这个提议非常好,但是两者应处理好运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