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章 内能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可用其解释一些现象。2.会辨 析内能、热量和温度这几个概念,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3.熟练掌握比热容的概念,并会运用吸放热公式进行有关计算。知识梳理一、分子热运动1、物质的构成: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构成的。2、扩散现象(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范围:扩散现象可在_____、______和__ __中发生,但扩散快慢不同。(3)扩散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 ________还说明分子间有_________。(4)分子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__________运动叫分子热运动.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____________有关。_______越高,分子热运动越________,扩散现象越_________.3、分子间作用力(1) 分子之间存在着______力和______力.(2).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3)简述固体液体气体三态物质的宏观特性和围观特性。4、分子动理论:(1)物质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2)一切物质内部的所有分子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子间有________力和________力.二、内能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 为0.2. 单位: 。3.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 ,温度降低,内能 ;反之,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却 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而温度却保持 ),内能减小,温度也 降低(例如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要不断放热,内能减小,而温度却保持 )。②质量 ③材料 ④存在状态4.与机械能的区别5、物体内能的改变(1)做功:实质内能和____________的相互_________的过程。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_____(将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例:搓手取暖、钻木取火、磨刀发烫、打气筒、流星、擦燃火柴、锯木头物体对外界做功,本身的内能____________(将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例:水蒸气将壶盖顶起、点燃的爆竹腾空而起、(2)热传递: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__________________过程: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__________; 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__________。注意: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所以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降低的温度不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3.热量1).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2).单位:J注 :热量是变化量、过程量。只能说“吸收”“放出”多少热量;不能说一个物体“含有”“具有”多少热量三、比热容1.实验:比热容概念的建构器材:__________的电加热器、玻璃杯、温度计、___________的水和食用油。设计方法: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来加热水和煤油,电加热器每秒放出的热量 ______,进而可以认为液体每秒吸收的热量________,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比较_______ _____来比较液体__________________,这是采用了_________法。方案一: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加热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__________________。方案二: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加热质量相同的水和使用油,使他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热容(c)(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来表示。(2)公式:________ ____(3)单位: _________________,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4)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________,只与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 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5)水的比热容c水=_________________,其物理意义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________。(6)水的比热 容最大,应用:常用来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3、热量的计算Q=cm△tQ——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焦耳(J);c——比热容——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m——质量——千克(kg);t——末温——摄氏度(℃);t0——初温——摄氏度(℃)注意:1)使用热量公式时,应特别注意文字叙述中升高了 多少、降低了 多少,对应的是温度的改变量△t ,而升高到t、降低到t对应的是物体的末温t.例如:“升高(降低)到10℃”中的的“10℃”是末温;“升高(降低)了10℃”中的“10℃”是温度的变化量△t。2)由公式Q=cm△t可知: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是由物体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变化量这三个因素决定的题型、技巧归纳一、分子热运动典例精析1例一、芜湖四季如画,下列景象中,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的是( )A.初春的镜湖柳絮飞扬 B.盛夏的陶辛荷花飘香C.深秋的赭山落叶飘零 D.寒冬的长江烟波浩渺技巧归纳:能说明分子不停地运动的是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用肉眼看不到颗粒的,凡是肉眼能看到颗粒的,都不是扩散现象。拓展提升:1、有关分子热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B.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C.有霾天气大量极细微的尘粒悬浮在空中,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D.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2、咸鱼放在冰箱冷冻室里一晚,冷冻室内有咸鱼味。这表明( )A.分子间存在引力B.分子不停地运动C.分子间存在斥力D.温度越低,分子运动越慢二、温度、内能和热量的区别和联系典例精析:下列关于温度、内能、热量和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少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C.温度高的物体把温度传给温度低的物体D.一个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物体对外做了功技巧归纳:拓展提升:1、如图所示,在平底烧瓶内装有少量的水,用打气筒向瓶内打气,观察到许多物理现象,其中分析错误的是( )A.往瓶内打气时,外界对瓶内气体做功B.往瓶内打气时,瓶内气体内能减少C.塞子跳出时,看到瓶内有白雾出现,是液化现象D.塞子跳出时,瓶内气体温度降低2、运动会上常用气球来装饰会场,在烈日暴晒下,通过 的方式,使气球内能 ,气球内气体膨胀做功,可能导致气球胀破。3、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0℃的冰没有内能B.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C.物体的温度越低,所含的热量越多D.物体的内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三、比热容图像分析题典例精析:例一、用两个相同的加热器,分别对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由图线可以看出( )A.甲的比热容比乙大B.甲的比热容比乙小C.甲和乙的比热容相同D.开始加热时,甲和乙的比热容为零技巧归纳:读取坐标图象时,可以选取横坐标上的一点,然后比较各个物质图线对应的纵坐标的物理量;或选取纵坐标上的一点,然后比较各个物质图线对应的横坐标的物理量。这实际是控制变量法在图象中的应用。拓展提升:1、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将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烧杯内,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同时加热。记录相关数据,并绘制出如图的图像。(不计热量损失)(1)实验时,选用初温和 均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2)加热10min,甲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吸收的热量,甲液体的沸点是 ,写出一条该实验的注意事项: 。(3)乙液体的比热容是甲液体比热容的 倍。2、如图所示,设相同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甲、乙两图中符合冰熔化规律的是图 (选填“甲”或“乙”)。这是因为c冰 (选填“>”“<”或“=”)c水,所以相同时间内 (选填“冰”或“水”)升温更快。四、热量的计算:典例精析例2、质量为2kg的金属,温度从25℃升高到105℃,吸收的热量是7.36×104J。这种金属的比热容是 J/(kg·℃)技巧归纳:在进行热量的计算时,我们要注意审题,温度从25℃升高到105℃,说明升高的温度是80℃,一定要注意观察是升高到还是升高了。然后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另外还应注意隐含条件,若给了在标准大气压下,那么水的最终温度就只能是100℃。拓展提升:拓展提升:1、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比热容与物体的质量、吸热多少、温度变化大小有关B.将一铁块等分为两块,每一半的比热容变为原来的1/2C.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水温度升得高D.生活中往往用热水取暖,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水放出较多的热量,温度不至于下降太多2、2kg10℃的水吸收了8.4×105J的热量,水的末温是 ℃(标准大气压下)3、使40g 0℃的冰温度降低到-10℃,能放出多少热量?如果这些热量用来给水加热,可使多少克 5℃的水温度升高10℃?(c冰=2.1×103J/(kg.℃) ,c水=4.2 ×103 J/(k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