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词的韵律美,理解作品大意2.用层层深入的方法了解作者的情感,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3.体会作者对理想的坚定和志趣的高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理想的坚定和志趣的高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带领大家学习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请同学们读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猜一猜作者是谁?依据是什么?你从中还获得了哪些信息?预设:作者是苏轼,因为他曾被贬过黄州,依此推出苏轼一生被贬过三次,贬谪地点分别是黄州、惠州和儋州。二、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谥号文忠。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父子三人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我们以前学过的苏轼作品是《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题西林壁》,在这几篇文章里,你觉得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乐观豁达,活泼开朗。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苏轼的作品都展示的乐观豁达的性格呢?这节课我们就用这首词来解惑这个问题。三、展示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词的韵律美,理解作品大意2.用层层深入的方法了解作者的情感,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3.体会作者对理想的坚定和志趣的高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四、读诗词,体会苏轼孤寂的情感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读文章,体会词的韵律美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2. 伴随着音乐,小声跟读,再次感受词的韵律美。3. 通过阅读,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苏轼?孤独,寂寞,伤感的苏轼。五、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苏轼惆怅惶恐的情感以往开朗乐观的苏轼的哪里去了呢?他是不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呢?苏轼遇上了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外出做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百姓生活越过越穷,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一纸诏书,被囚捕至京,入狱一百三十天。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幸免一死,被贬谪到黄州,仍惊魂未定,梦寐惶恐,谢绝交往。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慧院月夜感兴之作。通过了解写作背景,我们又悟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苏轼?内心痛苦,惆怅,无助,惶恐的苏轼。指名再次朗读,体会情感六、了解大意,把握意象,体会苏轼对理想的坚守翻译全文,了解诗词大意,从中我们又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苏轼?译文:弯弯的月亮高挂在枝叶,稀疏的桐树上滴漏声断了,夜深人静,有谁见到幽居之人独自往来,仿佛那飘渺的孤鸿之影。他受到惊吓骤来飞起,又频频回头,心里有怨恨,却无人知晓,挑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栖息在寂寞荒冷的沙洲上。本文的意象有:残月、疏桐、漏断、幽人、孤鸿、寒枝、沙洲冷。这些意象都是有一个形容词和一个名词构成。名词为“象”,形容词为“意”,有一种事物变成作者笔下的意象,那作者肯定赋予了一种情感。问题解决方式:组成四人小组讨论预设:示例 1:“缺月”“疏桐”“漏断”三个意象构成一种寂寞清冷的氛围。示例 2:“缺月”“疏桐”“漏断”三个意象给人一种凄清、萧疏的心境。示例 3:“幽人”与“孤鸿”一独一孤,同病相怜,写出了作者的孤独寂寞,飘零无所的情感。示例 4:“孤鸿”写出了行单影只、漂泊无依,凄冷的情感。示例 5:“幽人”即幽居之人,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忧恨孤寂。示例 6:“寒枝”与“沙洲冷”同样写环境凄冷,孤鸿为何留宿于寒冷遥远的沙洲呢?有句名句“良禽择木而栖”,惊魂未定的孤鸿挑遍了所有的寒枝,却没有找到一根良木,只好飞到遥远荒凉的沙洲去留宿。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从中体会出作者内心的倔强,对理想的坚守,志趣的高洁,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的高贵品质。通过意向的分析,我们又了解到一个什么样的苏轼呢?坚守理想,志趣高洁,蔑视流俗。孤芳自赏洁身自好背诵这首词,再次体会诗人孤寂、惆怅、幽怨而又坚守理想,志趣高洁的苏轼。七、抓关键句体悟作者情感形式:1.我从词中“-------”这一句中读出了作者------的情感(品质)。2.同桌讨论,时间一分钟。示例 1:我从词中“有恨无人省”这一句中读出了作者无奈、无助、内心惆怅的情感。示例 2:我从词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一句中读出了作者孤独、凄冷的情感。示例 3:我从词中“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一句中读出了作者孤寂、幽恨、漂泊无依的情感。示例 4:我从词中“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一句中读出了惊恐、惆怅、幽怨的情感。示例 5:我从词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一句中读出作者对理想的坚守,志趣的高洁和不同流合污的品质。八、写作手法 这首词以孤鸿为喻,托物言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反省,对理想的坚守。九、拓展延伸1.朗读苏轼的三部作品的节选,体会各自的情感(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节选)(2)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节选)(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节选)2.三段诗词代表苏轼人生的三个阶段“乌台诗案”前的苏轼--------狂傲 豪放 雄心壮志“乌台诗案”初的苏轼---------苦闷 高洁 蔑视流俗“乌台诗案”后的苏轼---------乐观 淡泊 洒脱豁达第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节选),写于 1074年。那时的苏轼是一个充满斗志,狂傲不羁,怀揣爱国热情,充满雄心壮志,自信满满的人。第二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节选),写于 1079年,“乌台诗案”刚刚获救后被贬黄州,九死一生,人生跌入低谷,惊魂未定,梦寐惶恐。虽内心惆怅,却坚守自己的理想,保持志趣的高洁和政治立场的坚定。第三首《定风波》(节选)写于 1082年,“乌台诗案”后,在黄州经过向道家,儒家,佛家求教参禅以后,他终于悟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由此心态也变得豁然开朗,乐观旷达,仕途之路坎坷不平,所以他另辟了一条路,那就是文学之路,在文学这条道路上,大放异彩,文学也达到了顶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由此问世,著名的行书《寒食帖》也与此写成。十、结束语苏轼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当我们在人生路上遇到坎坷磨难时,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这节课关于苏轼我们就了解这些,同学们表现很棒,把掌声送给优秀的自己!十一、当堂检测本节课考查三个知识点,第一小题基础知识;第二小题理解性默写;第三小题微写作。(一)基础知识苏轼(1037~1101年),字( ),号( ),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著名的( )、( ),谥号()。他与他的父亲()、弟弟()合称“( )”。父子三人与 唐代的 ( )( )宋代的的 欧阳修 、王安石 曾巩合称“( )”。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 )”。(二)理解性默写1.写出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2.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3.直接写自己孤寂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三)微写作题目:苏轼,我----提示:题目可填“我好羡慕你”“我好敬佩你”“我好同情你”“我想对你说”....... 字数 100---150字教学反思:《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课外古诗词诵读,加之已经接触过苏轼被贬黄州的作品,同学们对苏轼生平和作品风格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诗词大意采用自学式,意象和情感采用讨论式,意象理解了诗歌感情也就把握好了,在解决了这两个教学重点之后,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也迎刃而解。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层层深入教学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情感。教学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展开,反复朗读,形式多样,齐读、跟读、指名读、诵读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词的韵律美,在读中感悟词人的情感,在读中悟出人生的哲理。拓展延伸部分由诗到人,由人到思想变化,步步为营,层层深入,自然而然地把握了文章的特点。这首词的境界高,我采用深入浅出地方法领着学生慢慢走进苏轼的内心。活动形式多样,自学、讨论、比赛轮番上演,师生配合融洽。板书设计我采用图文并茂式,与这首词凄冷的环境相映衬。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畅所欲言,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评价性语言以鼓励性语言为主,及时调节课堂气氛。作业设计必须有层次,既有基础知识练习,又有对本词的理解,还有对诗词的感悟。学生的写作水平超出了我的预设,既有议论又有抒情、记叙、描写等多种表达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