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文言文:文言句式六大类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惑、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目标与内容(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4)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5)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课程标准(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一、真题引领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强宗室”是“镇天下”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故”表结果的连词,引领下文,“故”前断开,所以排除A、D;“虽”为连词,经常用于句首,所以在“虽”前面断开,“皆为王”作谓语,主谓间不该断开;“遍封宗子”中“宗子”作宾语,“子”后断开;“于天下利乎”,这是疑问句,承前省略主语“此(这样做)”,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C。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 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 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 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错误。庶务,就是指国家的各种政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故选D。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 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C. 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 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错误。由原文“安用重法耶”可知,太宗认为没有必要使用严刑峻法,并非否认严刑峻法的作用,选项概括不准确。故选B。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答案】(1)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2)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患”,担心;“赇”,贿赂;“左右”,身边的人。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恶”,讨厌;“过”,过错;“佞”,谄媚。14.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答案】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皇帝的品性好恶影响着臣子的态度,司马光认为君主需要为人正直,因为臣子会效仿君主。②目的是赞扬唐太宗善于纳谏,告诫君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为臣子的表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首先要解释“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考生作答给出了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对唐太宗三个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参考译文:唐高祖显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着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朕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询问政道,张玄素答道:“隋主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愿意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惧,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没有敢违抗的。以一人的智慧决定天下事,即使能够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谀奉承所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而施以刑法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将他升为侍御史。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需掌握的四类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其他如状语 后置、主谓倒装等在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不作要求)。这四类句式与固定句式是文言文翻译题中对有关句式的要求和采分点。二、四类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 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者,……也”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者也”句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3.“……者,……”句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长乐王回深父……4.“……,……也”句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无标志句 刘备天下枭雄5.“为”字句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用6.“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 判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是”字句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即时小练]1.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亚父者,范增也B.七略四库,天子之书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解析:A 项, 是“……者,……也”表判断的判断句;B 项,是无标志判断句;C 项,是一般句式;D 项,是“……者也”表判断的判断句。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答案:(1)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2)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二)被动句——看清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 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于”字句:谓语+于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见”字句:见+谓语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3.“受”字句:受+谓语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十万之众,受制于人4.“为”字句:为+动词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所”句 悲夫!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5.“被”字句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6.无标志句 而刘夙婴疾病[即时小练]3.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B.帝感其诚C.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D.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解析:A 项,“被”表被动的被动句;B 项,无标志被动句;C 项,“为……所”表被动的被动句;D 项,“于”为介 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可不译,不表被动。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译文:(2)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答案:(1)一个戍卒发难(陈涉起义)就使国家灭亡,自身(也)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2)想要(把和氏璧)给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得不到,(只能)白白地被欺骗。(三)宾语前置句——判定形式,调整提前宾语到动词后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谓语动 词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其常见的类型有三种:1.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用“之”或“是”为标志,强调宾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唯利是图(成语)[即时小练]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 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②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C. ①沛公安在 ②大王来何操D.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②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解析:D 项,①为宾语前置句,②为定语后置句。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2)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3)惟弈秋之为听。(《学弈》) 译文:(4)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答案:(1)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2)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3)只听弈秋(的教导)。(4)我因此记下了它(四)定语后置句——判定形式,调整提定语到中心词前定语是限制或修饰名词的,一般要放在中心语之前;在文言文中,也可放在中心语之后,即定语后置。1.“中心词+定语+者”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2.“中心词+之+定语+者”句 马之千.里.者3.“中心词+而+定语+者”句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4.“中心词+之+定语”句 蚓无爪牙之利.5.“中心词+数量词”句 军书十.二.卷7.下列语句中不是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天下官吏趋势利者解析:B 项为判断句,其余均为定语后置句。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译文:(2)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译文:(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无强。 译文:答案:(1)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2)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3)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五)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略以及概括性省 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1.省略主语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2.省略谓语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3.省略宾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4.省略介词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5.省略兼语 以相如功大,拜(其)为上卿[即时小练]9.下列各句中,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A.拔剑撞而破之B.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D.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解析:A 项,“撞”后省略宾语“之”,“之”代指“玉斗”;B 项,“使”后省略兼语“之”,“之”代指“蔺相 如”;C 项,没有省略现象;D 项,“为”后省略介词宾语“之”,“之”代指“赵王”。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3)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4)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答案:(1)廉颇做赵国的将领,(廉颇)攻打齐国,大败齐军。(2)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今天的事情)很危急!”(3)军营中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持剑舞蹈(作为娱乐)。(4)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