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体育与健康课程《篮球-运球》教学设计(水平三)一、指导思想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和趣味性强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二、教材分析篮球是校园中普及率高的运动项目,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高年级的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多掌握了一定的篮球技能,可以完成较高难度的练习内容。居家学习期间,参与篮球运动可以帮助学生舒缓身心、活动身体、锻炼协调能力,有利于增进体质、促进健康。通过从原地到行进间、由易到难的练习内容,帮助学生锻炼手对球的控制,提高运球水平,为进一步提升篮球技能做好铺垫。三、学情分析高年级的学生,尤其男生,对参与篮球运动有很高的热情,但技能水平参差不齐,运球能力较弱;喜欢篮球比赛,但打比赛的能力不高;在球场上乐于表现自我,希望得到同伴认可。此外,上课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对较长时间的理论讲解往往接受能力不足。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技能水平,合理安排教材内容、教学环节,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产生主动参与锻炼、自发提高篮球水平的意愿。四、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熟悉篮球运球的练习方法,掌握正确的运球方式。2、能力目标:通过练习,提高手对球的控制能力,提升运球水平,更好地进行篮球运动。3、情感目标:从成功体验中感受篮球运动的乐趣,产生自发提高篮球水平的愿望。五、学习重难点1、重点:能够完成几种基础运球,不丢球。2、难点:运球时目视前方,同时手对球的控制稳定。六、教学流程热身活动及球性-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身体素质-静态拉伸七、运动负荷1、预计平均心率:120次/分±5次2、预计练习密度:70%±5%八、其他事项1、注意居家环境的安全,上课时远离易碎易破易掉落的物品。2、穿着运动服、运动鞋上课,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家长。3、器材可以使用家中常见物品,如纸巾、矿泉水瓶等,篮球可以用其他球代替。《篮球-运球》教案学段:水平三(五、六年级) 教师:学 习 目 标 知识目标:熟悉篮球运球的练习方法,掌握正确的运球方式。 能力目标:通过练习,提高手对球的控制能力,提升运球水平,更好地进行篮球运动。 情感目标:从成功体验中感受篮球运动的乐趣,产生自发提高篮球水平的愿望。 场地器材 5号小篮球1个 标志物4个(卷纸、矿泉水等均可)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完成几种基础运球,不丢球。 难点:运球时目视前方,同时手对球的控制稳定。教学流程 热身活动及球性-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身体素质-静态拉伸课的 结构 时 间 教学内容 达成效果 内容形式课 的 准 备 3分钟 向学生问好,介绍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热身活动及球性: ①头部运动 4×8拍 ②肩绕环 4×8拍 ③手指按压球 4×8拍 ④持球高抬腿 30次 ⑤指拨球 4×8拍 ⑥上下绕球 4×8拍 ⑦弓步胯下绕球 4×8拍 ⑧抬腿胯下绕“8”字 20次 明确本课学习任务,为达成学习目标努力。 通过热身,达到熟悉球性、身心准备的效果。主 要 内 容 6分钟 篮球-运球: (一)原地组合运球 ①原地左右手运球(10次上下*2+10次左右*2+10次前后*2) ②原地体前变向运球 30次 ③胯下运球 10次*2 (二)行进间组合运球 ①单手运球 2组 ②体前变向运球 2组 ③胯下运球 2组 ④背后运球 2组 原地运球,提高球性,锻炼手对球的控制能力。 通过行进间运球,锻炼手、眼配合能力,提升实战运球能力。身 体 素 质 3分钟 ①交替换手平板支撑 10次*2组 ②夹球卷腹 15次*2组 ③俄罗斯转体 15次*2组 ④弓步跳 15次*2组 提高核心力量,提升身体素质。拉 伸 与 恢 复 1分30秒 静态拉伸: ①腹部拉伸 30秒 ②坐位体前屈 30秒 ③弓步压腿 15秒×2 提高柔韧性,帮助身心从运动中恢复。易犯错误、预防纠正: 运球时,手对球控制不好。 纠正:五指分开,按压球时要压腕、指拨球。 低头眼看球。 纠正:居家练习时,可以在墙上设立一个目标,运球时提醒自己抬头看目标点。 塌腰,撅屁股。 纠正:运球时的身体姿势,应是立腰、屈膝。可以在镜子前练习,观察镜子中自己的姿势是否正确。安 全 事 项 居家活动应特别注意安全,如活动周边是否有坚硬物体,头顶是否有吊灯等容易损坏和掉落的家具等物品,避免就运动中不慎碰到导致受伤。 为避免运球声音影响邻居,可以垫张瑜伽垫。 运动过程中如感到身体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告知家长。学与教的 课后反思 学生居家锻炼,不管是空间还是活动难度都有限。因此,在教材设计时,要充分做好教材、学情、场地器材的分析。运球是篮球运动中的一项基本功,本课通过球性、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旨在提高学生运球水平。但由于课的容量有限,所以练习的多样性、组数、强度都受到限制,需要学生在课后再自行加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