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部)编版语文七上古人故事 11蒲松龄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统(部)编版语文七上古人故事 11蒲松龄 素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蒲松龄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1640年-1715年),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蒲家庄人。从小聪颖,科举却屡试不第,71岁时才成岁贡生,用近42年完成奇书《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编写了《日用俗字》《历字文》《农桑经》《药祟书》等文化技术普及读物。康熙54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
蒲松龄的故事传说
蒲松龄出生
蒲松龄出生带有几分神奇的色彩。
明代崇祯十三年,公元一六四零年,农万四月十六日夜间,山东淄川蒲家庄的商人蒲家主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看到一个披着袈裟的和尚,瘦骨嶙峋的,病病歪歪的,走进了他妻子的内室,和尚裸露的胸前有一块铜钱大的膏药,蒲家主人惊醒了。
他听到婴儿在啼哭,原来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他抱着儿子。在月光的照耀下,蒲惊奇地发现,新生的三儿子胸前有一块清痣,这块痣的大小、位置,和他梦中所见那个病病歪歪和尚的膏药完全相符。病和尚入室,这是蒲松龄四十岁的时候对自己出生的描写。
我国古代作家很喜欢把自己的出生说得很神秘,大诗人李白说他是母亲梦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而蒲松龄是他的父亲梦到病和尚入室而生,他还解释,一辈子这么不得志,这么穷困,很可能就是因为我是苦行僧转世。
苦行僧转世,是蒲松龄在《聊斋自志》当中杜撰的故事,但是我们看蒲松龄的一生,确实很苦。
蒲松龄自勉联
蒲松龄聪明颖慧,才智过人,为了激励自己不断发愤读书和创作,亲自写下自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整副对联气势磅礴、催人奋进,引用史上非常著名的两个典故和典故之后的对应结果,一个是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灭大秦,另一个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吞灭吴国。
这幅对联的含义就是,一个有志气的人,做事情是一定会成功的!告诉我们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奋斗,在风雨中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蒲松龄学诗   
蒲松龄家兄妹五人,他排行第三。父亲蒲某很有学问,却没有取得功名,后来就去做生意。由于不善经营,买卖并不兴隆,家里人口又多,生活很不富裕,没钱请老师,父亲就亲自教孩子们念书。几个孩子里数蒲松龄最聪明,最刻苦,也最得父亲的宠爱。蒲松龄不但学习用功,方法也很巧妙。
一天晚上,他在灯下读诗,一首古人描写月光的诗吸引了他,尤其对“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这两句,十分欣赏。他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图景:山峦披着月光,就像布满了积雪;河岸一片白茫茫,就像铺了一层银色的沙子。   
这两句写得多么逼真,多么优美啊!
蒲松龄马上把这首诗抄在了本子上。他又想:这位诗人还有没有其它描写月光的诗呢 于是,他又翻阅起诗集,把写月的诗都找出来,仔细抄在本子上。 后来,蒲松龄又把其他诗人写月的诗都抄录下来,还用同样的方法阅读抄录了很多古人咏雪的诗歌。就这样,他广泛阅读,分门别类抄录下来,再加以比较,细心体会,渐渐地掌握了写诗的方法。后来,他的诗写得十分出色,这和他小时候下了功夫很有关系。   
三次第一名
  十九岁那年,蒲松龄参加了一次考试。这次考试很重要,决定他是否能成为“秀才”。
他自信能考好,因为在这以前的县、府两次考试中,他都得了第一名。 那时候,科举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在起股到束股这四段中,每段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共八股,所以叫“八股文”。八股文写的主要是“四书”“五经”上的东西,文章格式死板,就连字数都有规定。所以,这种考试制度,很难看出一个人的真才实学。   
蒲松龄参加的这次考试,主考官是著名诗人施闰章。他不喜欢八股文,所以,出的作文题目同一般糊涂的考官不大一样,有些文学色彩。   
那天,天刚刚亮,考生们排着队进入考场。考场有士兵把守,严密地监视着考生,这气氛真是令人紧张。   
蒲松龄从容进入考场,领了试卷,按照卷面上印的座位号坐好。这时候,考场的院门已经上了锁,一阵敲击木板的声音响起,场内一片肃静,只有差役举着题目牌在过道上走来走去。   
作文的题目是《早起》。蒲松龄看了题目以后,不禁有些犹豫,要是完全按照八股文的要求写,只能把文章写得死板枯燥,就对不起这道好题了。经过一番斟酌,他决定按自己的心意,写出一篇好文章。他想到,大官儿们早早起来,去朝廷争权夺利;那些卑鄙的小人,也早早起来,跑到富贵人家,奉承拍马。想到这儿,他忍不住笑了,立刻提笔写起来。一篇讽刺社会丑恶现象的文章完成了。   
考试成绩如何呢 蒲松龄又得了第一名,成了秀才。因为施闰章非常赞赏他的文章。施闰章写下了这样的批语:好像在空中闻到了奇异的芬芳,把当时人追逐富贵的丑态集中在“早起”这两个字上面。读了这样轻松明快的文字,使人能享受到甩着胳膊随意游玩的乐趣。   
后来,施闰章见到了蒲松龄,非常喜欢这个有才华的青年,就收他做了自己的学生。蒲松龄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科举道路屡战屡败
但是,蒲松龄的后来科举道路是屡战屡败,落魄一生。他除19岁那年考中秀才外,其后数十年间又参加了十几次相当于高考的“乡试”,皆名落孙山,无缘仕途。他悲愤交加,痛定思痛,在晚年又写成长诗《历下吟》,将考试中的辛酸屈辱、录取中的种种弊端以及考官的骄横贪腐等,一古脑儿暴露出来,读了让人感动,也发人深思。
蒲松龄“高考”不中,也有主观原因,他有时太过自信。如他48岁那年参加乡试时,一拿到考题他就感到太容易,于是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但写完回头一看,忽然发现“越幅”了。所谓“越幅”就是违反了书写规则。因为科举考试对文字形式要求非常严格,一页只能写12行,一行只能写25个字,而且要写完第一页再写第二页。
蒲松龄写得快,第一页写完,飞快一翻,就连着把第二页也翻了过去,直接写到了第三页上,这就犯了“越幅”之规,不仅要取消录取资格,还得张榜公布。就这样,他断送了一次考取的机会。还有一次,他考试时状态很好,却突然拉起了肚子,又一次失去了“飞升”的机会……
蒲松龄请茶听故事  
康熙初年,一个盛夏,山东淄川东城的满井庄大路口上,每天清晨,经常可以看到在路旁一棵大树底下,穿着粗布短衫的三十多岁的蒲松龄坐在芦席上,身边放着一个装满浓茶的大瓶子,那茶瓶大肚小口,瓶边放有四五只粗瓷大碗和一包当地出产的烟丝。   
每当有行人路过,蒲松龄就站起身来,热情地邀对方坐下来喝茶休息。蒲松龄有个规矩,喝茶不收茶钱,但喝茶人要讲一讲自己的所见所闻。于是来往行人都喜欢在这个茶摊歇脚聊天,说着各种奇闻异事,讲得口渴了,蒲松龄马上又献上一碗茶,让人润润嗓子,然后继续把故事讲完。   
有一个白发苍苍的驼背老人,见多识广,蒲松龄对他彬彬有礼,毕恭毕敬地。老人很高兴,老人喝着茶抽着烟,说了个“马骥飘海到罗刹国”的故事,蒲松龄听得入神,回去就写了“花面相迎、世情如鬼”的《罗刹海市》。
有一天,一个身背包袱的中年人风尘仆仆地来到茶摊前,蒲松龄请他坐下,一边倒上浓茶,一边笑着说:“你得讲个故事给我听听。”中年人接过茶碗喝了一口茶,说:“我给你讲个茶的故事吧。”
于是中年人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起来。
说杭州灵隐寺有个和尚,以善于烹茶而闻名,他所用的茶具都十分精致,收藏的名茶也很多,而且分出好几个等次。烹献哪一等级的茶,常常根据来客身份的高低而定,最上等的名茶,如果不是贵客或善于品茶的知己,他是绝对不会拿出来的。 有一天,寺里来了一位大官,和尚恭恭敬敬地迎上去行礼,然后拿出好茶,亲自汲泉烹茶,献给大官品饮,满以为能得到大官的一番赞誉。谁知大官只喝茶一句话也没说,和尚非常疑惑,又拿出了家里最上等的名茶沏好给大官奉上,茶快喝完了,那大官还是没有一句称赞的话。和尚急得再也等不下去了,鞠躬问道:“大人觉得这茶怎么样 ”大官拿起茶杯拱了拱手说:“很烫!”   
蒲松龄一听哈哈大笑,说:“刚才一位客人说了一个鸽子的故事。一个叫张幼量的鸽子迷,四处搜罗各个品种的名鸽,像母亲哺育婴儿一样喂养鸽子。有位大官想要鸽子,张幼量见是父亲的好朋友,便选了两只最珍贵的白鸽送去。过了几天,张幼量见到大官忍不住问起鸽子,大官说:‘挺肥美的,煮着吃了。’张幼量懊悔不已。我听你说的故事与张幼量赠鸽给大官,是同一性质的笑话。”
到了晚上,蒲松龄坐在灯下,细细品味白天所听到的故事,便加工成篇,写成了《鸽异》。
有一回,蒲松龄听一个木匠讲了这么一个新奇的故事:有个皇帝喜欢斗蟋蟀(就是蛐蛐)玩。地方官吏就逼老百姓每年捉蟋蟀上贡。有个人因为交不出蟋蟀,被官府打得死去活来,还罚了很多钱。后来,那个人好不容易捉住一只又大又凶的蟋蟀,不料又被他的小儿子弄死了。小儿子害怕父亲打他,就悄悄地投了井。全家人正哭得死去活来,忽然见到一只大蟋蟀,忙捉住它献给皇帝,全家人才免遭灾难。后来才知道,这只蟋蟀是那人的小儿子变的。 这个故事多悲惨哪!蒲松龄听了,不觉流下了眼泪。他想: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写出来,让大家看看官府压榨百姓是多么残忍! 后来,他写下了不朽的名著《促织》。多少年来,谁看了《促织》这篇故事,都会感慨万分的。
蒲松龄在村口大路旁设茶摊,供行人歇脚聊天,在边喝茶边闲聊中,蒲松龄“搜奇索异”,时常能够捕捉到写书的素材。
蒲松龄一生郁郁不得志,始终未能实现夺冠科场、博取功名、匡时补世的夙愿,然而,他在无限寂寞凄凉、怀才不遇的境况中,以顽强的意志,不屈的性格,终于在文学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写出了惊世骇俗的伟大作品 《聊斋志异》。   
蒲松龄赴宴   
蒲松龄中了贡生回来,心里很高兴。虽还没有中举,也算是个“候补举人”了。亲戚都来贺喜的时候,蒲松龄接到了新上任的淄州县官的请帖,请他第二天赴新官上任的喜宴。   
几十年来,蒲松龄从不赴新官上任的宴请。今日一见请帖,倒是欢喜起来。也就答应送帖的衙役,第二日准时赴宴。这新上任的县官,是两榜进士出身,也是苦熬了几十年,才考中进士当上知县的。五十出头的年纪,比蒲松龄小了20岁。   
第二天,蒲松龄到了宴会厅一看,在座的全是县里的财主和秀才,也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举人,大概有三十来号人。宴会开始,衙役们先抬上两坛“状元红”。他一看这酒,就知道不是本地生产,是从外地买的名贵酒。“三班”“六房”斟满酒,端上菜。
县官起身拱手说:“列位才士、东家,下官来此,请多行方便。今日特备薄酒,不成敬意。来,共饮一杯!"
众人也都起身,端起"状元红"一饮而尽。一齐咂摸咂摸嘴儿,拱手说:"蒙大人恩典,好酒!好酒!"
县官看大家一饮而尽,心里也挺高兴。可看到蒲松龄那里,只见他咂了一小口儿,就把酒杯放下了,也不拱手致谢,只是低头沉吟。
县官一看,心想:此中定有道理。便另斟一杯,端着走到蒲松龄的跟前,说:“蒲兄,这酒如何 ”
“苦涩。”
“这状元红是天下名酒,人人都说好,怎么苦涩哪 ”
“这酒来之苦涩。是富人家送的吧 ”
“不错,下官上任,本县富户祝贺,送酒两坛,特请大家来一起享用。”
“大人应知无功不受禄。无功受禄则为贿赂。行贿者如无求于大人,何必行贿 平日说吃了人家嘴软,使了人家手短。日后,如涉官司,行贿谋私而理歪,大人何以对之 顺其歪理则不法。这样,百姓冤不能伸,理不能直,如何治天下 大人岂不就成了赃官了 做官不为民作主,满腹才学总是零。所以,我说这酒味儿是苦涩的 ”
县官一听,一时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这时,一个衙役过来对县官,说:“大人,酒喝光了,酒兴正浓,您看怎么办 ”
县官随即从衣袋里摸出一锭银子,说:“这是在京临上任时领的一点俸禄,到街上打点白酒,请客人们尽欢吧。”
不大工夫,又来了白酒三坛。揭盖一饮,就不是状元红那个滋味了。众客为了不抹面子,都小口儿抿,只沾沾嘴唇,不比先前那个场面了,也没有拱手的了。   
蒲松龄一见,可来了劲。他大叫衙役:“拿大碗来。”
衙役拿来了饭碗。只见蒲松龄一连骨突突喝了三大碗。七十多岁的人了,喝完把胡子一摸,哈哈大笑着说:“真好酒,天下第一美酒。”
又向秀才们拱拱手,说:“列位知道这酒的名吗 ”
半天没人放声,蒲松龄便说:“这叫清明酒。是咱县太爷,用自己的俸禄,买酒招待列位。它不是列位方才喝的那种贿赂酒--状元红。”
就这工夫,只见那些袍儿帽儿的富户,都一个个地溜跑了。
秀才、举人们没走,倒是痛痛快快地又喝了三坛酒。   
酒宴散后,这位县官闭门三天,也不问案,也不出门,只是在屋里打转转,琢磨蒲松龄这话中的道理。   
听说,后来这县官官做得清明如水。临卸任时,蒲松龄死了。他嚎啕大哭,挂冠出了城门,百姓也泪汪汪地送行,边送边问:"大人为官清正,今日升调本是好事,为何大哭起来 "
县官擦擦泪,边走边说:"官职大小是小事,失去恩师教导,却是痛心的大事啊 "
"谁是恩师 "
"本县蒲圣人,松龄先生。"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全书将近五百篇,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还有像《狼三则》的文章,形象地揭露狼的贪婪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初中课文《狼》是《狼三则》中的一则,写屠户遇狼,始而迁就退让,几乎被吃,继而奋起杀狼,使自己转危为安的生动曲折过程,更是突出了这一主题。
《聊斋志异》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蒲松龄的同乡好友王士祯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时)。”士祯对《聊斋志异》甚为喜爱,给予极高评价,并为其作评点,甚至欲以五百两黄金购《聊斋志异》之手稿而不可得。纪晓岚:“留仙之才,余诚莫逮其万一。”
鲁迅评:“《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该弦,别叙崎人异行,出于幻灭,顿入人间;偶叙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诞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处,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评价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说他的文学创作受《聊斋志异》影响很大,“我写的《红高粱》一书中,‘我奶奶’这个形象的塑造其实就是因为看了《聊斋志异》才有了灵感。”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