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学做小笼包》教学设计
课题 《学做小笼包》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劳动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介绍小笼包的制作步骤,引导学生自己独立的完成小笼包的制作。首先是了解和面时,面粉和水的比例关系,然后学习制作小笼包的主要步骤擀面皮和捏褶皱。最后是跟着步骤进行制作小笼包。培养学生在劳动中多观察,勤思考,尝试创新精神。
学习目标 1、劳动观念:懂得以劳动为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明白学会包小笼包对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增强对传统小吃背后蕴含的人文思想的认知和热爱。2、劳动能力:学会独立正确的制作小笼包,锻炼动手能力,学会探究传统小吃背后的人文底蕴。。3、劳动习惯和品质:通过劳动,掌握劳动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和习惯。4、劳动精神:能在劳动中养成多观察、勤思考,尝试创新的劳动精神。
重点 能够独立制作美味的小笼包。
难点 小笼包的成型技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谜底导入。师:老师,今天请大家猜一个谜底,左半圆右半圆,小笼皮薄身体胖,小小帽子头上戴,细细褶子有风度,浓浓香味飘万里,欢迎大家来品尝。有同学知道是什么吗?对了,就是小笼包。今天老师来和你们一起了解小笼包,学会制作小笼包。2、板书课题:《学做小笼包》 认真聆听学生回答引出课题 通过谜底导入的形式,调动学生对学做小笼包的兴趣。
讲授新课 了解小笼包。师:小笼包,别称小笼馒头,是中国著名的汉族传统面点小吃 ,最早出现于清代同治年间的江苏省常州府一带。在江、浙一带习惯叫做小笼馒头,四川、芜湖叫做"小笼包子",武汉叫做"蒸包",一个蒸笼里有10个包子,10个包子为一笼。拓展延伸:饺子的简介饺子,由馄饨演变而来 ,源于中国古代的角子,原名"娇耳",汉族传统面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 。由东汉南阳涅阳(今河南南阳邓州)人张仲景发明 ,最初作为药用。饺子又称水饺,深受中国人民喜爱,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谚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谁能说说小笼包和饺子有什么不同?课件展示答案1、饺子皮是死面,皮薄而包子皮是发面,皮厚,能膨胀2、饺子个小,馅儿少 包子个大馅儿多 3、饺子是水煮熟的 包子是水蒸熟的制作小笼包师:准备好所需要的材料1.馅料:猪肋条肉200g 葱姜末白糖麻油清水适量2.坯料:面粉300g 白糖15g 酵母7g 泡打粉5g 温水170g拓展延伸小窍门:1:猪肉适合选择三肥七瘦的前腿肉。不适合全用瘦肉。2:加入适量莲藕,会使肉馅的口感更松脆。3:包子的馅料不用搅拌至特别上劲,一般就可以了,这样口感 蓬松一点。4:因为这不是发面做的包子,所以包好后不用醒发,直接蒸即可。师:擀面皮和捏褶是做好小笼包的主要步骤,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吧!擀面皮的步骤:1、撒点面粉,用手指按压小面团。2、把面皮的一边抬起,旋转着从外面往中间面皮的边缘。捏褶的步骤: 1、在面皮中间加适量的馅料。依次捏褶。收口捏紧成形。家里来了客人,我们可以根据客人的口味及人数,制订一份“小笼包制作计划表”。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我们一起动手做小笼包吧!和面饧发。搓条。和面标准1、500克干面粉,冬天温水240-250克(水温25°-30°),夏天凉水230-240克,根据不同季节、室温、面粉吃水性加入不同数量的水。夏天:酵母3克、泡打3克、糖2克、色拉油5克、改良剂1克。冬天:泡打4克、酵母4克、糖2克、色拉油5克、改良剂1克。2、将发酵材料倒入称好的水中溶化,然后搅拌,直至料在水中完全溶解为止。3、和面机和面至成团,关机,取出面团。清理干净内壁和转轴上的面团。下剂,揪至每个剂子15克±2克。注意:揪好之后盖上布,防止时间过长揪好的剂子干裂,影响品质。拌馅。捏褶成形。上笼蒸熟。教师提示:在蒸制前,蒸笼里要先铺一层湿纱布。蒸制时,蒸笼会不断地冒蒸汽,这时千万不要触摸,以免烫伤。教师小结:1、要做好小笼包多汁,做馅时就要多打点烫,如果做好的馅料觉得太湿不好包,可以放入冰箱冷冻得硬一点再包;2、想小笼包的皮够薄,揉面时很关键,一定要使劲多揉一会,直到觉得面团有延展性。劳动评价:师:请同学们给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打个分吧!评价内容达成情况感受制作、蒸制小笼包的快乐学会和面、擀面皮、包馅的基本操作制作过程中注意安全、讲究卫生能在劳动中多观察、勤思考,尝试创新精神劳动反思:在擀面皮、捏褶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难题 是如何解决的 举例:擀面皮的时候出现面皮太硬,适当加点水。制作完小笼包后,你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哪些快乐 举例:可以把自己做的小笼包分享给别人,感受到了分享的快乐。拓展延伸1、小笼包的由来和历史小笼包选用上等面粉制作、选料精细、小笼蒸煮,南方口味。具有夹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满口卤,味鲜不油腻等特色。传说最早小笼包起源于北宋,是北宋都城汴梁的第一美食。经过了近千年的演变后,在清代道光年间的常州府,也就是现今的常州,出现了现代形式的小笼包,并且在各地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常州味鲜,无锡味甜,苏州味美,但都具有皮薄卤足、鲜香美味等共同特点,并在开封、天津等地也得到了传扬。清朝时期无锡县归属常州府统辖,小笼包是这一地区美食文化的共同体现。无锡的小笼包,当地人又称小笼馒头,以皮薄卤多而誉遍沪、宁、杭一带,是无锡传统名点,已有百年历史。2、比较著名的小笼包1、常州小笼包2、上海南翔小笼包3、无锡小笼包4、天津小笼包5、开封灌汤包3、小笼包的故事后有“游龙”美称的清代乾隆皇帝,曾遍游名山大川,尤其酷爱江南的佳山秀水、园林古迹和民风民俗。他曾六次下江南巡游,乾隆下江南之旅,沿南京、扬州、无锡、苏州、杭州一线,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于1751年旧历二月十九日到无锡,宿北营盘(石塘湾北)的龙舟上。他早在出巡前就决定要到无锡秦园(寄畅园)。二十日晨,御驾从黄埠墩换乘小船到秦园。就品尝了当地的小笼包,之后小笼包名气很旺一直留传至今。探访乾隆的足迹,聆听乾隆的轶闻趣事,品尝乾隆所称颂的美味佳肴“无锡小笼包”。 认真观看课件了解小笼包 观察图片感受与小笼包的不同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思考举手回答认真观看理解区别观看课件了解做小笼包的所需要材料学习小窍门认真观看学习重点步骤,把握动手实践的关键步骤。观看图片学会制作褶皱的步骤并进行实操。填写书上计划表阅读课件,观察图片和文字描述,了解详细的制作步骤,并按照步骤进行实践操作。认真观看课件学习和面标准认真聆听了解注意事项认真聆听学会归纳总结,教师补充。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联系整堂课所学知识,思考回答问题。认真观看课件了解小笼包的由来观看课外拓展了解比较著名的小笼包。认真观看了解小笼包的故事 通过简单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小笼包通过对比加深对小笼包的认识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了解小笼包与饺子的不同之处通过课件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制作小笼包所需要的材料通过小窍门展示帮助学生制作出更好吃的小笼包学习制作小笼包的重点步骤,使后面制作小笼包更加轻松引导学生填写计划表,养成做事情有计划的好习惯。通过课件图片与文字的展示,使学生更加清楚制作小笼包的步骤,提高动手能力。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学会和面比例等。教师提醒防止学生被烫伤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通过自我评价引导学生总结这堂课的所得所感,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在之后的课程中加以改正。通过问题的思考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运用课堂知识分析。通过课件展示小笼包的由来和历史。通过拓展延伸介绍更多与小笼包相关故事,拓宽学生知识面
课堂练习 小笼包做得好不好吃,和面是关键。和面时要把握面粉和水的比例。怎样的比例最恰当 举例:面粉比水比酵母为100:55(60):1.5 学生思考交流,完成课堂练习 引导学生总结课堂知识,发挥创新思维。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小笼包的发展,区分了小笼包和饺子,并且尝试独立制作小笼包,明白了学会制作小笼包是一件特别自豪的事情。 总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板书 学做小笼包了解小笼包区别小笼包和饺子制作步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