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老人与海》教案【教学目标】梳理概括小说情节,体味小说的故事性。品鉴人物的形象特征。综合探究小说的主题。体会作者传递的生命观,激励人生。【教学重点】梳理概括老人作战的情节,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分析概括桑地亚哥老人的形象特征,了解他笔下的“硬汉”形象的特征并认识海明威。【教学难点】探究小说的主题:人生的“勇气”。体会领悟作者的生命观: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努力战斗的精神。【教学方法】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点拨法【教学工具】PPT【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布置,完成导学案。(早自习20分钟 )见附件。二、导入。(2分钟)普希金在《致大海》中说: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诗人站在海岸,想象着大海:柔情似水,或是波涛汹涌。而我们要跟随着一位老人,乘着他的小船,驶入大海深处去探索一个真正的大海世界。三、梳理情节。(15分钟)1. 契诃夫在剧本创作中曾这样说:“如果在第一幕里边出现了一把枪,那么在第三幕这把枪一定要响。”他的这句话是在告诫剧作家,戏剧中的一切细节都要发挥作用。本文所节选的是《老人与海》中最令人惊心动魄的部分“人鲨大战”。请同学们参照情节表,循着你们听到的“枪声”,推测一下是什么引发这场“人鲨大战”的呢?(请你来谈谈你的发现。引导三个学生谈谈)预设:学生围绕“84天未捕到鱼的老人出发捕鱼-捕到一条大马林鱼,鱼血引来鲨鱼—人鲨大战”思考过程。明确:确认“人”的身份:他是以捕鱼为生的老渔夫。(从老人的作战的熟练程度推测,27段“是孩子在养活我”,因而故事的另一个人物小孩—马诺林)“鲨”从何来:第一次灰鲸鲨的攻击看出,老人捕杀了一条大鱼,鱼血吸引来大批的鲨鱼。故事的特殊之处(细节考察):推测老人84天没有捕到鱼重要细节——第四次人鲨大战时,老人谈论自己运气不好。(定位72-77段,其中77段,“你曾经想用海上的84天去买它。”。)。老师:能够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它其中必定蕴藏着无限魅力。正如鲁迅所言: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海明威曾经对《老人与海》的原稿进行了两百多次的校阅,他砍伐了所有的冗言赘语,才成就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誉。我希望大家于关于故事继续留有疑惑与好奇,去课下细细研读这部作品。目的:检查预习,锻炼学生的细致阅读、推测想象以及概括的能力。四、认识人物。(10分钟)老师: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即使失败了,但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常有的人物,请同学们通过桑地亚哥的形象分析,谈谈你们对海明威所刻画的硬汉子的认识。(提问两个学生)明确:桑地亚哥——机智、勇敢、坚强、自信、宽厚、仁慈、孤独硬汉子:拳击、斗牛、狩猎、捕鱼展现出他们强悍、豪迈的男性气概。贫穷、衰老、病痛却是他们生活常态。他们像一个精神不倒英雄一样与厄运作战,但在内心最隐秘和柔软的那一个地方,却是无法排遣的悲伤和绝望。与他笔下的硬汉子一样,作家海明威也是一位十足的富有英雄气概的作家。(课件展示)(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威报名入伍,因眼疾未被接受。海明威以优异成绩中学毕业后,去当见习记者。1918年5月被授予中尉军衔,到意大利前线担任救护车队司机。在战争中为抢救伤员负过伤,前后动过12次手术,取出了237块弹片。他还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晚年身患重病,创作才能衰竭,精神抑郁,于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2)海明威的成名作是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样升起》。这部表现战后青年人幻灭感的作品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其他代表作有反映一战的长篇巨制《永别了,武器》《乞力马扎罗的雪》《丧钟为谁而鸣》(一译《战地钟声》)和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五、探究主题。(15分钟)同学们还有没有发现,桑地亚哥还经常成败挂在嘴边, 那大家觉得桑地亚哥是成功还是失败呢?(小组讨论2分钟。)客观结果的失败 主观精神的胜利捕鱼,只剩残骸 残骸成为风景作战,最后战败 与鲨战斗过程年老,输给年青 英雄依旧存在明确: 中国自古有言:“不以成败论英雄。”人的一生,绝不只是简单的成败,开始固然充满希望,结果忧乐参半,但最美好的便是这个过程。正如桑地亚哥在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下,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尽管输给时间、力量,但在过程中却保持的人的尊严和勇气,值得我们敬佩。瑞典诺贝尔授奖委员会这样评价海明威,“勇气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题”。在桑地亚哥身上,大家看到怎样的勇气?(自主思考1分钟)明确:勇气是一种生命的姿态。桑地亚哥尽管年老、贫穷、背运,但他依旧怀揣希望,能够捕获大鱼,依旧相信自己,能够战胜鲨鱼。平凡的人生必然会输给时间的无常,会输给命运的偶然,这是生命的常态,我们能拥有便是一份“勇气”,淡定从容,勇敢地继续走下去!勇气是一种生命的力量。黑格尔说过:“人格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才能衡量出来。”我们钦佩的并非是桑地亚哥战胜了鲨鱼,而是一位弱者在面对强者时爆发出的力量。正如鲁迅所言:“卑怯的人,即使有万丈的愤火,除弱草以外,又能烧掉什么呢?”美国人民将桑地亚哥视为美利坚民族的硬汉与英雄,他们欣赏的便是这一份勇气的力量。勇气是一种生命的广阔。生命的年轮一圈又一圈,年老衰弱无法规避,但海明威却将桑地亚哥塑造成一位英雄。在伤痕累累的肉体与蓝的令人眩晕的大海对比中,生命的忧郁、悲伤潜藏在年老的失落里,但他以智慧、仁慈、善良、勇敢面对着贫穷的生活与糟糕的运气。他活出得是人的尊严,像大海一样广阔,这令我们感到崇高,感到人生的壮美。四、结语。(1分钟)雨果说:“大地是宽阔的,比大地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请大家记住这位在大海深处与鲨鱼争斗的桑地亚哥老人,人的勇气无限,我们的心灵无限宽广。五、课后任务:阅读课后题二三题,认识海明威的写作风格。 (1分钟)老师:他曾以记者身份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成果是大量的通讯报道。因此他的写作风格是以简洁、准确、洗练著称。《老人与海》中以大量的心理独白和口语叙说的方式呈现着圣地亚哥老人的性格与精神品质。作为这个时代伟大风格的缔造者,海明威在25年来的欧美叙事艺术中有着重大的意义。这种风格主要表现为对话的生动和语言的交锋。容易模仿,但却很难真正掌握。他能十分圆熟地再现口头语言在色彩、音调、意义、感情等方面所有细微的差别,以及思维板滞或者情绪激动时的停顿。他的叙述有时候听起来仿佛是无所谓的聊天,但只要人们明白他的方法,就会发现这些聊大决非无聊琐屑、漫不经心。他喜欢把心理的思索留给读者。在他看来,给读者以自由可以引发他们自发地观察和思考。(见瑞典诺贝尔授奖委员会给海明威的颁奖词)附件:《老人与海导学案》自习过程:15分钟阅读小说(1)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情节梳理,填写表格。(3)老人形象的认识。次数 攻击者 数量 战斗工具 结果 战斗状态 战后 描写《老人与海》教学反思《老人与海》是美国现代著名的现代小说代表,换句话就是经典名著,当这样的作品进入孩子们的视野时,教师的导引作用非常关键——一、如何有兴趣的走进小说;二、如何有能力阅读小说;三、如何有深度的品鉴小说。我有意识地这样安排这节课,将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与主题,层层深入在这三条中。这节课,预习与情节探讨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第一步,因而很重要的,如果学生的预习工作未完成,接下来的任务就像猴子捞月都是虚的。在早自习给予他们15分钟时间完成阅读,并自主梳理情节,感知人物形象是非常的必要的,这个工作保证了课堂40分钟的真正高效,同时也使得学生在课上的情节探索中真正发掘小说文本中有意思的线索。(在以后的长篇小说教学中,可以采用此种方法)这节课的第二步需要教师的点拨,基于情节认识人物形象,从而归纳概括总结,这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能力之一。我的点拨则是带入小说的作者的特殊性,让他们在认识的基础上,在上一个阶段认识作者笔下的人物的特殊性“硬汉”,这是能力的提升。学生一方面认识到一位极具个性的作家,对其留有兴趣,另一方面认识他笔下人物,不再只是简单很多形容词的叠加,而是有一种以“硬汉”可以推出其富有的精神的思维(归纳法、演绎法的灵活转换)。品鉴这篇小说,必须立足在名著的经典性上,落实在课堂即是主题探究。学生自己很浅显的能谈到成败问题,学生的回答是散乱的,我需要引导给他们有清晰的逻辑标准来看成败,从而由成败上升到人生的勇气。他们的思维是可以跟上这样的节奏,并且能明显的察觉到高于他们思维的理解,从而对这篇小说的认识上升了阶梯。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随时捕捉学生们的灵感点,在回答问题后给予他们反馈;但又要抓住我的课堂主线,完成教而学的目标。课后练习题的语言鉴赏,是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总结到作者语言特色,以阅读题作为课外延伸,节约课堂时间,但我觉得语言这一块也可以加到情节这一板块用于铺垫人物形象,这个可以再次尝试修改。这节课的落脚点在“勇气”,面对年老、失败、厄运却仍然和生命抗争的桑地亚哥老人身上的那一种无法被打败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们,而这样的品质,也感染了我们许多人。因而,以随笔的形式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去感悟这个英雄带给我们的启迪,对他们而言意义更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