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 课件(共55张PPT)-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兼爱 课件(共55张PPT)-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5张PPT)
兼爱
墨子
人称墨子为“天才匠人,孤独侠客”,这种孤独似曾相识。在那个拒绝崇高的时代,拥有高贵理想的人们,孔子、庄子、墨子……无一不是孤独的。孔子游说天下、著书立说,温雅敦厚;庄子超然物外、顺应天理,逍遥无为;而墨子古道热肠、反战爱民,行侠天下。他的孤独别有一番豪气和决绝。
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3、结合本文的语言和例子理解墨子的思想。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礼制崩坍、王权衰败、诸侯蜂争的时代,广大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极渴望安定太平的生活环境。
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了积极关注与思考,映现出鲜明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坚决无情地揭发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作者介绍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他诸子,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大师,有“非儒即墨”之称,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他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
作品介绍
《墨子》
《墨子》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逻辑、科技、军事等,堪称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墨子》原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 其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
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墨辩是中国第一个逻辑性系统体系,是世界三大逻辑学(中国《墨经》逻辑、印度佛经逻辑、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之一。
题目解说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兼爱”是墨子最根本、最核心的思想,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篇提出议论的焦点,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
第二部分: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起不相爱”。
第三部分:运用假设 、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第四部分: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研读第一段
原文: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①治:治理
②为:作为
③事:事务
④起:发生
⑤焉:于是
⑥譬:好比
⑦医:治疗
⑧然:一样
⑨弗:不
⑩何:何尝
研读第一段
原文: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研读第二段
原文: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①察:明察
②当:同“尝”,尝试
③孝:孝敬
④自爱:爱自己【宾语前置】
⑤亏:使受损失
⑥利:使得利
研读第二段
原文: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译文: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说的混乱。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 因而使父亲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弟弟爱自己,不爱兄长,因而使兄长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臣下爱自己,不爱君上,因而使君主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混乱。
研读第二段
原文: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①虽:即使
②慈:慈爱
③然:这样
④室:家
⑤窃:偷窃
⑥利:使……得利
⑦贼:劫夺财物者
⑧贼:伤害
研读第二段
原文: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译文:(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主不慈爱臣子,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父亲爱自己,不爱儿子,所以使儿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兄长爱自己,不爱弟弟,所以使弟弟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君主爱自己,不爱臣子,所以使臣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源于不相爱。即使是在天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劫夺别人以利自身。这是为什么呢?都起源于不相爱。
研读第二段
原文: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①乱家:侵扰
②家:卿大夫的封地
③国:诸侯的封地
④乱物:纷乱之事
⑤具此:全部在这里
研读第二段
原文: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译文: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各自的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扰别人的封地以利他自己的封地;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以利他自己的封国。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部都在这里了。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乱”主要指什么?
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乱”在文中,主要指臣子不孝君父。
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墨子认为,臣子之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
即:诸侯与诸侯相攻,大夫与大夫相篡,人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为什么会出现“天下之乱”这种局面?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
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灾难,人间的一切邪恶,包括偷窃、杀人、战争、怨仇、嫉恨、诈骗等违法犯罪现象都是不相爱带来的恶果。而要改变社会,包括调解社会矛盾和由乱变治等,即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研读第三段
原文: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wū)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①若:假使
②若:好像
③犹:还
④视:看待
⑤恶(wū)施:怎么施行
⑥弟子:弟弟和子女
⑦亡:同“无”,没有
⑧有:同“又”
研读第三段
原文: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wū)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译文:细察它从哪里产生的?都起源于不相爱。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主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子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会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所以盗贼又没有了。
研读第三段
原文: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①犹:还
②有:同“又”
③若:像
④治:安定
研读第三段
原文: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译文:还有大夫间相互侵扰封地,诸侯间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像自己的封地,谁还会侵犯呢?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还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又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
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中心观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研读第四段
原文: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①恶:怎么
②恶:憎恨
③劝:鼓励
④交相:互相
⑤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研读第四段
原文: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译文: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国家,相互憎恶就会使天下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这里啊。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本文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
文章开篇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
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
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
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
中心思想
本文认为“乱”起于人们的“不相爱”,人们损人害人以求自爱自利。墨子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实现“天下治”的政治蓝图。
写作特点
①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写作特点
②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可以天下大治。 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
写作特点
③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
④综合运用,譬喻法、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
文言知识
通假字
当察乱何自起(“当”同“尝”,尝试)
故不孝不慈亡(“亡”同“无”)
故盗贼有亡(“有”同“又”)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连词,于是)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是,于此)
盘盘焉,困困焉(形容词词尾,表状态)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恶施不孝(疑问代词,何,怎么)
交相恶则乱(动词,仇恨,讨厌)
疾恶如仇(名词,坏人)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形容词,羞耻)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动词,诽谤,诋毁)
后月余,以岁恶民流(形容词,不好)
常患腹内恶(名词,疾病)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视人家若其家(动词,看待)
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动词,察看,视察)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动词,治理,处理(公务)]
视而不见(动词,看)
视为止,行为迟(名词,目光)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动词,比较,比照)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虽父之不慈子(动词,对……慈爱)
孝王慈孝(动词,孝敬、奉养父母)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故亏父而自利(动词,使受损失)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动词,欠缺,不足)
责轻罚重,有亏众望(动词,辜负)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动词,鼓励)
亚父劝项羽击沛公(动词,劝说,劝导)
荆王大说,许救甚劝(形容词,坚决有力)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活用
故窃异室以利其室(形容词作动词,使……得利)
恶施不孝(形容词作名词,孝顺的事情)
恶施不慈(形容词作名词,仁慈的事情)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形容词作动词,使……混乱)
虽父之不慈子(形容词作动词,对……慈爱)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2)名词的活用
故贼人以利其身(名词作动词,劫夺)
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也”表判断)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者……也”表判断)
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2)倒装句
子自爱,不爱父
(宾语前置句,应为“子爱自,不爱父”)
弟自爱,不爱兄
(宾语前置句,应为“弟爱自,不爱兄”)
臣自爱,不爱君
(宾语前置句,应为“臣爱自,不爱君”)
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2)倒装句
故亏弟而自利
(宾语前置句,应为“故亏弟而利自”)
察此何自起
(宾语前置句,应为“察此自何起”)
盗贼无有
(主谓倒装句,应为“无有盗贼”)
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3)省略句
皆起不相爱
[应为“皆起(于)不相爱”]
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4)固定句式
犹有不孝者乎
(“犹有……者乎”,可译为“还有……的人吗”)
当堂检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焉能攻之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B.必知疾之所自起 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C.若使天下兼相爱 视人家若其家
D.故亏臣而自利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B
当堂检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兼词,于是/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B项,均为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C项,连词,如果/动词,好像。D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故选B。
当堂检测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B.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
C.大夫各爱其家
D.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A
当堂检测
解析:B项,古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今义:小偷。C项,古义:古代官职名;今义:对医生的尊称。D项,古义:弟弟、儿子;今义:徒弟。
当堂检测
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
B.家,诸侯将自己的土地封给卿大夫,卿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C.圣人,在古代有多种意义,文中指的是孔子。
D.慈,指长辈对晚辈疼爱,也是“慈母”的省称。
C
当堂检测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文中指的是孔子”错误。文中的“圣人”指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
当堂检测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是“不相爱”,以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等事实加以论证。
B.本文明确提出了“天下兼相爱”的思想,墨子的主张舍弃了儒家宗法等级制内容,是对儒家“仁”的发展。
C.墨子以诸侯、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等利己与亏人为例,说明违反兼爱互利原则的恶果是“交相恶则乱”。
D.知道了社会混乱的根源,并对它持反对的态度,那么就应当考虑改变的措施了,这就很自然地提出了自己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主张,应该说,“兼爱”的思想,和现代的民主平等思想是一样的。
D
解析:“和现代的民主平等思想是一样的”说法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