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五石之瓠 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五石之瓠 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

资源简介

6.2 五石之瓠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学习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表现其独特的思维方式。
难点:
学习庄子善于从别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的境界。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春秋时代,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十分艰难,而统治者却荒淫无道,残酷压榨百姓,阶级对立异常严重。社会的变动带来了人们思想的变动和活跃,各种思想派别应运而生。春秋时期就已经形成的诸侯卿大夫养士之风,到战国时期更加盛行,大批文人墨客汇聚到各国都城,议论社会局面,阐述政治理想,畅谈人生追求。
战争使得奴隶大量逃亡,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正在形成。当时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冶铁、炼钢技术有了改进,新的工具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由此带动了商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给文人学士提供了物质保证,社会变革则提供了社会实践论题。《庄子》的形成,同其他诸子书一样,也是这个变动时期的产物。。
(二)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后因战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庄子》(又称《南华真经》),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惠子的困惑:五石之瓠大而无用
第二部分:运用言说理:宋人——不免于洴澼絖;客——裂地而封之。(所用之异)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大樽浮江湖——超出常规思维。
四、学习课文
1.这则寓言里,惠子和庄子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 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明确:
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而有用,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2.惠子用五石之瓠(大葫芦)“盛水浆,剖为瓢”,庄子用之“浮于江湖”,请思考各自体现的深意?
明确:
惠子立足于现实生活,有才能,讲究物的实用性,以世俗功利观念来思考问题,体现功利主义思想。
庄子立足自然,摒弃世俗价值,有智慧、善辩,不拘于外物,主张物我融合,追求无用之大用。
3.简要分析惠子和庄子在文中的形象特点。
明确:
庄子在文中是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顺其自然,不凝滞于物的形象;患子则是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成见,因而见识不够通达的形象。
4.《五石之瓠》有什么寓意?
明确:
(1)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2)说明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的问题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
(3)要善于转换视角,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能够超越他人,发现事物不一样的价值。……
5.你喜欢实用派的惠子,还是喜欢逍遥派的庄子呢?结合《五石之瓠》,谈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明确:
示例:更欣赏庄子,同样的大葫芦,惠子认为它大而无用,而庄子却能打破常规,变通用法,把葫芦做成腰舟浮于江湖,使它显示出了新的妙用,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社会中,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
①变通创新方面。合理地变“无用”为“有用”,化“有用”为“巧用”。
②用人方面。不仅要做到“物尽其用”,更要做到“人尽其才”。
③教育方面。因材施教,使其终有所用。
④人生观方面。既看中有用之用,更看中无用之用。
6.庄子与老子在阐述各自看法时,他们的言说方式有什么不同?各有何妙处?
明确:
示例:
庄子说理:《五石之瓠》以问答对话、寓言故事的叙事方式来阐明道理,充分体现了《庄子》善于以形象说理的特点,更呈现出庄子追求逍遥精神的浪漫想象,含蓄婉曲,令人回味。
特别是在《逍遥游》全文中,说理多是在事物对比中、在寓言故事中展开。大鹏与小雀、大知与小知、大用与无用等等,对比中借助寓言,层层相接,形象生动,引人联想。鲁迅先生评价:“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
老子说理:言简意赅,精要准确,理性冷静。
有的表达是在生活现象中蕴含道理,平易而有说服力,如: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有的表达是直接鲜明地论说道理,观点态度让人一目了然。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有的表达则运用比喻、排比,简洁有力,寓意鲜明。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塔,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这些比喻、排比,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自我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文本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文本二: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土,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节选自《庄子·外物》)
文本三: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节选自《庄子·秋水》)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B.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C.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D.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命名,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惠”是梁惠王的谥号。谥号是在皇帝、贵族、大臣等有地位的人去世后,加给其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周宣王的“宣”。
C.“子”在文中是指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现在的“您”。
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公”,低一等的是“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运用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儿也不拘束,汪洋恣肆,然而都是空话,没有事实依据。
B.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
C.“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之所急的言行的不满。
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想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愿意拖着尾巴生活在烂泥里,而不愿意做死后被珍藏在宗庙里让人供奉的神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5.庄子阐明道理的方法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与解析
答案:
1.B;2.A;3.A;
4.(1)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我终生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情愉快。
(2)(请问)这个神龟,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而显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呢?
5.①庄子善于以寓言说理。文中关于庄子的三个小故事都是庄子以寓言说理的典范。面对楚威王的聘请,他用猪、牛做寓说理;面对监河侯的推辞,他以鲫鱼的寓言讽刺;后来又以神龟的寓言拒绝了楚威王的聘请。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鲋鱼来子何为者邪”是“周问之曰”的内容,“曰”后面应该停顿,据此排除A、D两项。“波臣”,指水族中的臣子。古人设想江海里的水族也有君臣,把被统辖的水族称为“波臣”,“波”与“臣”之间不应该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B。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命名”错。应是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都是空话,没有事实依据”错。结合文本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脑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管空语无事实”分析可知,只有《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是空泛的言论,没有事实依据。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宁:宁愿。污渎:浅而小的水沟。羁:束缚,牵制。快:使动用法,使……愉快。(2)其:代词,指神龟。贵:显贵。曳:拖,拉。涂:泥,泥巴。
5.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做此类题,应先大致了解原文意思。通读全文,可以得出庄子善用寓言说理的结论,之后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庄子,是蒙地人,名周。庄周曾经做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说涉猎广泛,然而其核心思想却归宗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著书十多万字,大多是寓言。他写《渔父》《盗跖》《胠篋》,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阐发老子的学说。《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是空泛的言论,没有事实依据。可是(庄子)善于行文措辞,阐述事理,譬喻情状,用来指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语言汪洋恣肆,随心所欲,所以那些王公大人都不能采用他的学说。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让他出任相国。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实是厚礼;卿相,确实是尊位。您难道没见过郊祭时用的牺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即使它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我终生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情愉快。”
文本二:
庄周家境贫寒,因此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将要收到百姓交来的税金,到时候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
庄周听了脸色骤变,生气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人在半道上叫我。我回头看到路上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有条鲫鱼。我问它:‘鲫鱼呀,你在这里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的水官。你有一斗或一升的水使我活下来吗?’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去南方游历吴、越两地的君主,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我所依赖的水,我没有安身的地方。(现在,)我只要得到一斗或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您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点儿到干鱼店里去找我!’”
文本三: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威王派两个大夫先去(表达他的心意),说:“希望把楚国的政务托付给先生!”庄子拿着渔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巾布把它包起来装进竹器里,藏在庙堂之上。(请问)这个神龟,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而显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呢 ”两个大夫回答说:“(它)更愿意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庄子说:“请回吧!我将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