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 《论语》十二章 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2.理解、整理、归纳本文重要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3.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理解本文所讲的立身处世之道,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提升自己的修养。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孔子,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联系旧知,温故而知新。联系之前所学的有关孔子的思想内容,结合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加深对本文的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文学价值。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付诸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课前准备指导学生完成预习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二、写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作者介绍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幼年丧父,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曾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50多岁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四、题目解读《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语》十二章”。五、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十二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第二部分(第2章):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第三部分(第3章):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第四部分(第4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第五部分(第5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第六部分(第6章):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第七部分(第7章):孔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第八部分(第8章):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第九部分(第9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第十部分(第10章):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第十一部分(第11章):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第十二部分(第12章):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在“兴”“观”“鲜”“怨”等多方面的作用。六、全文分析1.《论语·学而》篇中提到,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在此孔子又提出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修养方法。两者的“省”有什么不同 明确:曾子的“三省吾身”注重内在的感悟。而孔子在这里提出的方法是由外而的,“见贤思齐焉”实际上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以正面形象作指引;“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即以反面教材为镜,不重蹈覆辙。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这样做避免了独坐枯思可能带来的疲倦和迷茫,从而使自省变得生动和活泼起来。2.第8章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明确:比喻论证。这句话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做人、做学问、做事情要靠自己坚持,不能半途而废。第一个比喻是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成功了,如果这时候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其咎在己);第二个比喻是填平洼地,即使只是刚刚倒下第一筐土有志于前进,也是我自己前进的(进益在己)。孔子强调,人与人境遇不同、机会不等、时运有别,但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自己的一生。3.在第10章的那段对话中,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明确:“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仁”用“礼”来维护。人们的言语和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4.怎样正确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 我们从中可以悟出怎样的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 明确:①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仁”的实践原则。②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多替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样做,人际关系才会和谐。5.第12章的《诗》究竟有哪几个方面的作用?请概括归纳。明确:孔子谈《诗》的三大功能,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二是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三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6.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试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明确:①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同时,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因此,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②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的根本。礼讲究谦让敬人,乐需要八音和谐。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7.阅读课文中关于“仁”的章句,分析孔子的“仁”包含了哪些内涵。明确:①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在孔子心中,制礼作乐的周公是万代敬仰的圣贤人物,恢复周礼则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良药。正如《礼记》中所言:“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不乱;乐“统同”,即抒发感情,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②仁就是克已复礼,克已对内(内圣),复礼对外(外王),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古训“仁者相人偶”,即“仁”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而“礼”是什么呢 “礼”不是指礼貌、礼节之类的外在“礼仪”,而是指一套尊卑有别、和睦有序的社会秩序。在宗法时代,天子统治诸侯,诸侯统治大夫,大夫统治庶人,都需要按照礼法秩序;家长管理家族,普通人在家族中的一举一动都要遵循礼法秩序。所以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际关系以“礼”为规范。而人主动约束自己,服从这种规范,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稳定,这就叫“克已复礼”③仁爱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恕”。“恕”是推已及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做事情应顾及他人的感受。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自已不喜欢的、不希望得到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与人交往时,要做到换位思考,其实质是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恕”是仁爱的体现,是孔子所谓“仁”的中心含义之一。七、中心思想《〈论语〉十二章》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贫富、义利、自我要求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孔子重视《诗》的教育作用,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八、写作特点1、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本文采用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通过师徒的对话来传达人物的思想主张,表明人物的观点,体现人物之间的情感活动。2、丰富多变的手法。文中多采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言简义丰。文中还多次运用反问句,言语之间跳跃较大,含意丰富。九、补充资料《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部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布置作业《论语》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请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观点鲜明,层次清晰。180字左右。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课后训练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2)《论语·学而》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最能体现孔子对真理、信仰等迫切而热烈的追求。(4)《增广贤文》有言“知已知彼,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卫灵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讲的道理相似。(5)《论语·里仁》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6)《论语·雍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7)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有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各项中,对加粗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机敏 ②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B.①质胜文则野 野:不受拘束 ②请事斯语矣 事:实践,从事C.①可以怨 怨:讽刺时政 ②君子喻于义 喻:比喻D.①迩之事父 迩:近 ②天下归仁焉 归:称赞,称许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问题。①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②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注]?”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冶长》)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④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先进》)[注]愈:胜。3.因为对“与”的理解不同,有人将文中画线句断句为“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有人将文中画线句断句为“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请你分别说明这两种断句中“与”的意思,并解释全句的意思。4.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说说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答案及解析:答案:1.(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人而不仁;如礼何(3)朝闻道;夕死可矣(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7)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D3.“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与”是“赞同”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不如他啊,我赞同你的看法,不如他啊”。“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与”是连词,是“和,同”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不如他啊,我和你都不如他啊”。4.①学习勤奋,善于反思,引申发挥,闻一知十;②甘贫乐道,不因贫困而忧虑;③对孔子心悦诚服,而不质疑问难。解析:2.A.①敏:勤勉。B.①野:粗野、鄙俗。C.②喻:知晓,明白。3.解答本题,可从句子的语法结构的角度入手分析,“吾与女/弗如也”中,“女”是宾语,“与”是谓语,可翻译为“赞同”,即“我赞同你的看法,不如他啊”。“吾与女弗如也”中,“吾”“女”都做“弗如也”的主语,“与”是连词,“和”的意思,即“我和你都不如他啊”。4.结合“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分析可知,颜回学习勤奋,能够闻一知十,对孔子的话加以引申发挥。结合“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分析可知,颜回安贫乐道。结合“于吾言无所不说”分析可知,颜回对孔子心悦诚服,不质疑孔子或给他提出意见,孔子认为他对自己没有助益。[参考译文]①孔子说:“我整日与颜回谈论,他无所问难如同愚人。等他退下,我观察他私下里的作为,也都能发扬我所讲的道理,颜回并不愚笨啊。”②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哪个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能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说:“不如他啊,我和你都不如他啊!”③孔子说:“颜回是多么贤能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乐趣。颜回是多么贤能啊!”④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助益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感到喜悦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