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第11课 时空观念下——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清·万国来朝图轴中国古代历史上大规模的民族融合高潮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交融,形成华夏认同观念。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进民族交融;南方—衣冠南渡,江南开发;民族大交融趋势出现。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与和,加快了周边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朝壹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在秦朝的周围都生活着哪些民族?秦夫余乌桓肃慎匈 奴羌、氐夷 越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一)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秦朝时期的民族关系4、阶段:设“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2、中央:3、地方:北面: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面:南抚夷越,设郡管辖。1、少数民族分布意义:①维护了北部边疆的稳定②加强了对南方地区的开发典客:秦置,为九卿之一。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汉朝并入大鸿胪。概念解析(二)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西汉汉初和亲→军事打击(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东汉窦宪大败北匈奴刻《燕然山铭》)。设“河西四郡”维系丝绸之路通畅;西域都护府管理军政北西东北护乌桓校尉班固《燕然山铭》石刻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汉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设置田官,戍卒屯田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地方:北面:匈奴,和亲攻打西迁西面:河西走廊 西域,“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东北:乌桓校尉管理方法:屯戍政策屯田戍边的作用:抵御匈奴的入侵。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有利于边疆的开发。推动了民族交流。材料:《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利施后市,名称圣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屯戍政策的作用。(三)隋唐——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负责民族事务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隋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顺隋朝北岭南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册封百越冼夫人为“谯国夫人”流求加强与琉球的联系,三次派人抵达在边疆推行郡县制,往往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冼夫人,一生忠义为国,被尊称“岭南圣母”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唐南安南都护府北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西北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东北安东都护府唐设置了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边疆管理机构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加封南诏诸王,遣子弟入唐学习与边疆地区的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蕃多次会盟玄宗册封大祚荣“渤海郡王”玄宗册封骨力裴罗“怀仁可汗”根据材料总结唐朝民族关系融洽的原因。材料一:唐太宗“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材料二:唐朝用有先进的经济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吸引周边国家,落后的周边国对先进文化的向心力……。原因: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吸引少数民族学习。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其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庶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机构: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县等作用: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范围;加强边疆的管理,稳定边疆;促进民族交融;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巩固国家统一。唐朝在边疆设置了哪些管理机构?起到了什么作用?宋朝先后与辽(契丹)、西夏(党项)、金(女真)长期并立。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融也没有中断过。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四)宋朝——政权并立,民族交融也没中断时间:916-1125民族:契丹族建立者:耶律阿保机都城:上京(内蒙古)统治制度:南北面官制民族关系:《澶渊之盟》辽的建立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一》制度:南北面官制特点:因俗而治,番汉分治(一国两制)意义:社会发展、经济交流、民族融合时间:1038-1227民族:党项族建立者:元昊都城:兴庆府(宁夏银川)统治制度:模仿北宋、两套官称民族关系:《庆历和议》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西夏的建立金朝的建立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畋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猛安、谋克征兵。——《金史·兵志》时间:1115-1234民族:女真族建立者:完颜阿骨打都城:会宁府(黑龙江) 燕京统治制度:沿袭唐宋、猛安谋克民族关系:《绍兴议和》特点: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兵民合一)时间:1271-1368民族:蒙古族建立者:忽必烈都城:大都(北京)统治制度:行省制度民族关系:“四等人制”元的建立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央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按犬牙交错原则,全国共设10个行省。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五)元朝——行省制、四等人制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东北云南设行省;征发赋税西藏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台湾在福建晋江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元完成统一后,一方面“行汉法”,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四等人制)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兴释教之印等级 名称 民族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第二等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第三等 汉人 北方的汉族和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六)明朝——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鸭绿江明修长城,并沿线布置“九边”重镇;开放马市西北东北设都司、卫、所,加强对女真等族的管理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西南设土司西藏敕封“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明朝卫所和土司的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队(羁麋性质)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P63思考点军事防御的长城,为什么不能完全隔断长城内外的交流?虽然有长城阻隔,但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贸易在古代很多朝代都存在。明朝修筑长城,并且沿长城布置九个重要的军事重镇“九边”,但同时在相对和平的时候,在“九边”的辽东、宣府、大同等地,也会开放马市。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七)清朝——理藩院青海西藏西宁办事大臣辖区册封活佛将军辖区改土归流平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清康熙平台湾设台湾府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西藏办事大臣辖区内蒙古盟旗地区由中央理藩院直辖清朝对边疆的治理方式有什么特点?因地制宜、多元治理 ;设置重要机构,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尊重各民族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采用法律手段朝代 措施 趋势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两宋 元明清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概括中国古代各民族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设置机构官职、战争、修长城、和亲、屯戍等少数民族内迁、通婚杂居等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和亲、交流学习、会盟等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修长城筑九边、开展贸易、联姻、改土归流等P66问题探究结合所学内容,探讨历代各民族之间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1、政治上的隶属关系,主要是在民族地区设立郡县或者羁縻性质的机构,如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唐朝的大都护府、明清时期的羁縻卫所与土司等。2、经济上的往来,其中最典型的是自唐朝以来的马市、宋代的榷场等。3、民族冲突, 斗争与交融是同时并进的。 4、社会文化上的交融,包括各民族之间的大杂居、往来通婚、生活习俗的影响等 。1、(2020新课标I卷)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图4 步辇图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C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①②③④3 2 1 41、汉朝:打通陆海通道,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海路到达印度南部。东汉“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光武赐以印绶。安帝永初元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 ——《后汉书·东夷列传》2、隋唐:对外交流活跃,陆路到大食,海路到赤土国、日本3、宋代:陆路受阻,海路发达;广州、明州、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4、元朝:海陆通道通畅;马可·波罗来华,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5、明朝: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仍发展。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从目的、结果两个方面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①郑和下西洋是封建自然经济发展的结果,其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①郑和下西洋虽然加强了中外联系,但最终成为弊政而被废止。②开辟新航路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需求;其目的是到东方寻金,传播天主教等。②开辟新航路则促进西欧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连成整体;但给亚非拉带来灾难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6、清朝: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要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天朝上国,固步自封、盲目自大)处在政治、文化相对封闭和经济自给自足境地之中的清政府,既不了解外部世界,也没有与西方各国建立正常交往关系的需要,更缺乏近代国际交往的经验,再加上礼仪争执所引起的不快,因此对英国使臣提出的要求采取了置之不理、断然拒绝的粗暴作法。……西方与中国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以失败告终。——黄爱平《18世纪中西交往的历史与中国的世界观念》2.(2018新课标I卷)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B朝代 表现 先秦 汉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清朝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表现以中原为核心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交往交流。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赤土国。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陆路交通阻隔,海路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郑和下西洋、海禁。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特点意义有利于建立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华文明对外传播;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特点及意义由开放走向封闭;和平交往为主;海陆并行,由陆路为主转向海陆为主;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朝贡体制下的贸易与交流,忽视经济利益。P66学思之窗阅读材料,想一想,明清时期政府对民间海外贸易是如何管控的?明朝开放海禁后,向下海贸易商船发放“商引”(实际上是一种需要缴纳税款才能获得的准许证),征收“引税”,以进行管控。清朝则是通过具有官商性质的“十三行”来垄断对外贸易。遣唐使马可波罗来华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汉匈之战.mp4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