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2017秋) 三年级上册3.4《溶解的多与少》 课件(共15张PPT+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象版(2017秋) 三年级上册3.4《溶解的多与少》 课件(共15张PPT+教案)

资源简介

(共15张PPT)
溶解的多少
一、新课导入
好甜啊!如果我一直往水里加白糖,糖水会不会一直变得更甜呢。
二、新知讲解
我的猜测
1.用热水。
2.搅拌
3.用研钵研碎。
猜想假设
一定量的水能不能溶解任意多的物质?提出自己的假设并说明理由。
我的假设 我的理由
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有限的物质 往白糖瓶里滴一点水并不能溶解全部白糖
……
二、新知讲解
我的猜测
对比实验
我们通过实验来证明。
制定计划
100 毫升的水最多能溶解多少食盐呢?
二、新知讲解
制定计划
探究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包10克装的食盐?
实验材料:10克装食盐若干包、水、玻璃棒、量筒、烧杯。
实验步骤:在100毫升水中放入1包食盐,搅拌至完全溶解后,放入第2包,待完全溶解后再放入第3包……直至食盐不再溶解为止。
二、新知讲解
材料超市
实验
食盐 小苏打 白糖 味精 量筒 烧杯 玻璃棒
二、新知讲解
实验步骤
②将食盐、小苏打、味精、白糖分为若干包,每包10克。
①在4个烧杯中分别放入100毫升清水。
实验
③取一份食盐,加入一个盛水的杯子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在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食盐,继续搅拌……,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
二、新知讲解
④按同样的方法,将小苏打、味精、白糖一份一份地溶解,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⑤记录食盐、小苏打、白糖、味精溶解在100毫升水中的份数。
实验
二、新知讲解
观察记录
物质 食盐 白糖 味精 小苏打
100 毫升水能溶解的包数
实验
3包
20包
7包
1包
二、新知讲解
实验目的
不同条件
相同条件
实验结论
观察记录
检验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一杯冷水、一杯热水
水量相同;白糖质量相同
加热能加快溶解
二、新知讲解
得出结论
交流观察到的实验结果,作出解释。
物质在100 毫升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不同的物质在100 毫升水中能溶解的量也是不一样的。
二、新知讲解
拓展活动
关于溶解,我们还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制定研究计划并进行实验。
1.我想知道已经溶解足够多白糖的水,还能溶解食盐吗?
2.我想知道加热是否可以溶解更多的白糖?
3.我想研究搅拌是否可以溶解更多的白糖?
三、作业布置
作业
蜂蜜可以溶解在水里吗?
你需要:
6汤匙水
5汤匙食用油
2块方糖
2个小碗
写一写会发生什么?
这样来做:
1.在一个碗里装入水,另一个碗里装入油。
2.分别在两个碗里各放一块方糖,让水和油把方糖完全浸没,等待5分钟。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定量的水中只能溶解有限的物质,还通过实验验证了不同的物质在100毫升水中的溶解的量也是不同的。通过实验培养了我们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谢 谢溶解的多与少
【教学分析】
《溶解的多与少》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对溶解探究的一个提升,在了解溶解的过程、溶解的快慢之后,学生自然会想到加快溶解同时是否也能溶解更多的物质?一定量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物质呢?部分三年级的学生前概念里会认为只要给足够的时间,一定量的水可以溶解无限量的物质。本课正是引导学生掌握测定实验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从而建立一定量的水可以溶解一定量的物质的概念。
【教学目标】
认识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在观察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知识对问题作出假设。
了解溶解度的实验测定数据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10克装食盐若干、100毫升常温水、玻璃棒、量筒、烧杯
活动场地:实验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一课中,我们发现,有些方法可以加快物质溶解,如果给更多时间,我们可以溶解更多的物质吗?
生:应该可以。
二、猜想假设
师:一定量的水能不能溶解任意多的物质?
生:我认为可以,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都可以溶解。
生:我认为不可以,一滴水肯定溶解不了一瓶的白糖嘛。
三、设计制作
师:我们一起来想办法验证自己的假设。我们以100毫升水和食盐为实验材料,大家估计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生:100克
生:50克
生:……
师:怎么来证明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
生:把100克食盐放水里,看是不是能完全溶解。
师:如果我们想准确知道100毫升水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该怎么做?
生:先放50克,看是不是完全溶解了,如果没有,再放50克。
师:为什么是先放50克?
生:对啊,也可能第一次放50克就不能完全溶解呢!
师:那先放多少克合适?
生:最准确的应该是一克一克地放。
师:是的,如果我们想知道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最准确的应该是一克一克的放。老师给大家看看,100毫升水是这么多,1克食盐是这么多。根据生活经验,大家保守估计,100毫升水至少能溶解多少食盐?
生:10克应该可以。
师:好,那我们可以节省些时间,第一次放10克食盐。然后呢?
生:如果这10克食盐都被溶解了,再放10克,又溶解了,再放,一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生:我觉得第二次添加应该是1克1克地放比较好,这样更准确。
师:同学们在设计实验时越来越严谨了。在添加新的食盐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吗?
生:要等前面的完全溶解了再放。
师:为什么
生:要不然如果溶解不完的话,我们就搞不清楚到底是哪次放的食盐没溶解完了。
师:那如果加到第16克食盐无论怎么搅拌,过多久都不能溶解了,应该算溶解了多少呢?
生:应该只能算前面放的食盐,如果前面放了放了15克食盐都溶解了,加到16克溶解不了,那只能算溶解了15克。
师:大家都同意吗?
生:同意。
四、实验
师:好。考虑到课堂上实验时间有限,1克1克地溶解食盐比较费时,所以这节课,我们不需要测量出准确的数据,而是用多少包10克的食盐来代替,我们来测量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包10克的食盐。老师还同时为大家准备了白糖、味精、小苏打,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一种物质,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实验。想一想,100毫升水能溶解的食盐、白糖、味精、小苏打一样多吗?
商量好我们小组准备测量哪种物质的溶解情况,到材料架上领取实验材料。
生分组实验,填写记录
五、得出结论
师:时间到,请同学们整理材料送回材料架。谁先来说说你们组实验的情况?
生:我们组做的是白糖的实验,我们放了5包都已经完全溶解了,我觉得应该还能再溶解,实验时间不够了。
生:我们组做的也是白糖的实验,我们一共溶解了7包,也全部溶解完了。
生:我们组做的是食盐的实验,放了3包溶解完了,第4包搅拌了很久,还是没有溶解完。不过第4包溶解了差不多一半了。所以我们认为100毫升水应该能溶解30多克的食盐。
生:我们组做的是小苏打,第一包放下去就搅拌了很久,才溶解完,第2包几乎一点儿都没溶解……
生……
师:听完这么多同学的汇报,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100毫升水溶解的物质是有限的,不能溶解任意多的物质。
生:不同的物质在100毫升水中能溶解的量也是不一样的。
师: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溶解的一般规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而且,不同的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的量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把它称作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也会受温度的影响。
科学上把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水中能溶解的最大的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六、拓展活动
师:关于溶解,我们还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
生:我想知道如果把这杯小苏打的水加热,会不会能溶解更多的小苏打?
生:我想试试这杯水已经不能溶解更多食盐了,如果加入白糖能溶解吗?
师:同学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关于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按今天探究的方法继续探究。还记得我们是怎么探究的吗?
生:对问题先作出自己的假设,再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最后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师:对,同学们已经像个小小科学家了,课后,我们可以继续像科学一样探究更多想要了解的问题,通过实验寻找答案。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往往会指导学生通过一克一克地溶解食盐,最终测出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然后通过资料学习,认识溶解度,知道不同物质溶解度有所不同。
我在深入研究教材与课标后,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指导学生学会测定实验的一般方法,通过实验知道物质的溶解能量是有限的,不同物质在水的溶解能力有所不同。并不要求学生精准测定100毫升水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我认为这样的调整有几个优点:1.明确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2.降低实验操作难度,节省实验操作时间。
在实验操作时,同时提供多种材料,由学生自主选择,在实验交流中很轻松对比出不同物质的溶解的量有所不同,目标达成水到渠成。
【总结点评】
这一课是小学科学关于溶解度认识较为经典的一课,多次被选上公开课。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很难把控好时间,而且1克1克地溶解测量非常考验学生的实验耐心,大部分学生一开始还能一点一点地放盐,到后来失去耐心就一下放了很多盐,或还没等溶解完又开始一下添加很多克(勺)。本课将实验调整为可以溶解多少包10克的食盐(小苏打、白糖……),大大节省了实验的时间,使学生能更专注实验的操作方法,保持探究热情、严谨度。对学生而言,这比得到“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盐”这一知识点更为重要。实验不拘于食盐一种材料,让学生体会到一定量的水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是物质溶解的普遍规律,也从中发现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可以说巧妙的设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