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清朝,定都京师辽朝,五京之一,名南京金朝,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元朝,忽必烈兴建大都明成祖时,迁都京师五朝帝都北京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课程标准: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制度建设,认识少数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辽和西夏与北宋鼎峙,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统治。金朝由东北入主中原,一度出现治世。蒙古崛起于漠北,建立元朝,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学习聚焦辽与西夏金朝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元朝的民族关系元政权的并立制度的创新民族的交融文明的发展小标题目录政权的并立民族的融合制度的传承壹贰叁【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但在混乱中,各民族却相互融合。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但在割据中却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一、政权的并立1127-1279年916-1125年辽960-1127年南宋1115-1234年1038-1227年西夏金北宋1206-1368年元时 空探究一:根据所学以及所提供政权存在的时间划出时间轴。1127-1279年916-1125年辽960-1127年南宋1115-1234年1038-1227年西夏金北宋1206-1368年元916年1127年1279年1368年960年一、政权的并立探究二:对比不同时期疆界图,说明政权的并立和元朝领土的扩张对中国疆域扩大的意义。从辽夏北宋政权并立时期到金夏南宋政权并立时期到最后元朝灭夏、灭南宋实现统一,过程中将原来不属于中原传统统治区的少数民族统治区纳入大一统国家的统治,扩大了领土范围,奠定了中国的疆域基础。推动了多元一体的民族国家的发展。材料一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 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 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 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一》材料二 (西夏)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材料三 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政权职官设置的什么特点?谈谈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结合课后“问题探究”进行思考)二、制度的传承特点:模仿、学习汉制;因俗而治;汉蕃分治材料四 (元王朝)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 …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 然万世国俗,累朝勋贵, …改就亡国之俗, …则必咨嗟怨愤,喧哗其不可也…… 以北方之俗改用中国之法,非三十年不可成功。——许衡《许文正公遗书》卷7《时务五事·立国规模》因俗而治游牧经济农耕为主农牧兼营部落制奴隶制封建制民族数量 — 数量较多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阶段不同二、制度的传承材料四 (元王朝)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 …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 然万世国俗,累朝勋贵, …改就亡国之俗, …则必咨嗟怨愤,喧哗其不可也…… 以北方之俗改用中国之法,非三十年不可成功。——许衡《许文正公遗书》卷7《时务五事·立国规模》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政权职官设置的什么特点?谈谈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结合课后“问题探究”进行思考)原因:①国土大,民族关系复杂,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阶段各异;②借鉴前代统治经验,唯有学习汉法才能长久;③为缓和本民族勋贵情绪,巩固统治。元朝的政治制度有何创新?中书省包括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区十个行省分别是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地方:行省制地方基础设施完善:驿道、驿站、急递铺二、制度的传承吐蕃: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国佛教事务台湾:设置了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中书省包括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区十个行省分别是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西域:北庭都元帅府管理军政材料一 行省制划分依据:一改以往以山川形便为依据的行政区划,以犬牙交错为主导,使各省无山川险阻可依,便于中央进行政治控权和军事镇压。“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地方”。——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什么行省制就能有效的管理地方?原因:划分依据打破山川形变,犬牙交错,便于强化中央的政治和军事控制;是行动的中央政府,效率高,控制力强。二、制度的传承如何评价行省制度?材料二 元代这样分省只服从中央集权统治这个唯一的目的,这就必然要伴生许多弊端,一则地方无险可守,于长治久安颇为有碍;二是将不同气候土壤的地理区域合而为一,对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三则行省地域过大,于和平时期的行政管理很不方便,省与路之间不得不再设道一级监察区域,增加了管理层次。——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利: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弊:不利于地方的长治久安、农业经济发展,增加了管理层次等二、制度的传承探究二:如果说“元朝中央集权的措施既是旧的,也是新的”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用史实加以论证。首创行省制度,地方基础设施通过广修驿道、驿站加强联系;设岭北、辽阳、云南行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这是历史上从中央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更进一步巩固统一,方便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这是“新”的。它又是延续从秦朝开始的强化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措施(即郡县制),从制度的延续上,它又是“旧”的。二、制度的传承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国佛教事务台湾: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边疆治理: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汉唐王朝的辽阔疆域,维持时间都不是很长,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二、制度的传承历史纵横:元朝对边疆的成功统治元朝统一的历史贡献1、政治上:①元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割据局面,出现了空前的统一。②行省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代行政区划影响深远。2、经济上: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3、民族关系上:元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促进了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4、交通上:元朝的交通十分发达。不仅在陆上有完备的驿传制度,并且注意发展漕运和海运。不利影响:元朝建立之初为削弱各族人民的反抗,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采取了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这一政策是元朝覆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探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1)创新制度,影响深远辽朝的南北面官制,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元朝行省制,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2)发展生产,开发边疆经过西夏政权的开发建设,地处西陲的今河西走廊和宁夏沿黄河地区农业和手工业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3)学习汉制,民族交融辽夏金元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内容,加深民族交融。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行省的权力等级 名称 民族 目的 实质 影响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人第二等 色目人 包括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第三等 汉人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各族 元朝的民族关系——四等人制度三、民族融合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是民族形式划分下的民族歧视和阶级压迫探究三:从不同角度理解四等人制度的影响。材料一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要想控制统治范围内的各个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区别对待各民族,使其互相牵制,以使统治民族坐收渔利。“四等人”制是统治技巧的表现之一,差异对待,最终省时省力地巩固自身统治。——鲁玉《试论元代“四等人”制》材料二 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蒙古族和回族,基本上是在元朝形成的。蒙古原始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形成了蒙古民族。中亚、西亚的大批穆斯林随着蒙古的征服移居中国,在伊斯兰教整合下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共同体,时称回回人,成为回族的前身。14世纪中叶,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以及回回以外的色目人,逐渐与汉族相融合。——《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三 “四等人”的划分进一步巩固了草原地区民族的蒙古化,蒙古汗国的出现对草原众多民族的蒙古化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而元朝的持续统治和“四等人”的划分对草原民族的蒙古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更有助于蒙古各部的融合。——李大龙《浅议元朝的“四等人”政策》,史学集刊2010.3第2期材料四 在元朝实行“四等人制”政策之后,不仅仅包括汉民族、每个民族之间的日常联系、通婚现象也比以往增加,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积极影响。——麻翠梅《浅析元朝“四等人制”政策的形成及影响》探究三:从不同角度理解四等人制度的影响。等级 名称 民族 目的 实质 影响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人第二等 色目人 包括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第三等 汉人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各族 元朝的民族关系——四等人制度三、民族融合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是民族形式划分下的民族歧视和阶级压迫以压制南人为主,激化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同时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探究四:崖山海战是1279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此役标志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中国。有学者提出:“如今崖山之后再无中华”的说法.该观点意指:此战后南宋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古典时代的终结,标志着古典意义华夏文明的衰败与陨落。对此观点,你如何看待?三、民族融合材料一 辽有自我独特的医学针灸、防腐技术和历法,又有契丹汉族结合的建筑风格。 ——龚书铎、刘德麟《图说天下中国历史系列·辽西夏金 :金戈铁马的交汇》材料二 忽必烈是大元帝国多有建树的一位皇帝。他从草原走来,把草原游牧文明带到了中原。 ……一路走来,带来了游牧文明的草原文化与农耕文明的中原文化大融会、大交流、大发展的局面。……上都城,孔庙倍受尊崇。这里,帝师寺蒙古学得到传扬。这里,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各倡其门,庙宇、道宫、佛殿庄严肃穆、香火兴隆。这里云集天下客商。这里,旅行家、科学家、政治家、学者往来频繁。这里,物宝天华人文荟萃。——殷继红:《浅谈忽必烈时期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融汇”》材料三 没有边疆何以中国?中国的历史就是边疆民族不断融入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北方民族的南下和交融,才使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由原来的华夏形成了现在的中华,造就了今天的多元一体,才葆有了不断攀升的原动力。所以要客观地看待这些事实,才能对中国的历史有清醒的认识。——魏坚《不理解草原文明,就无法理解中国历史》该观点错误。崖山之役并非中华文化的断层或消失,而是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华文明的发展。无论女真之金政权还是蒙古之元帝国,皆为56个民族大家庭之一员建立的政权,仅为政权之更迭,非文化之断绝。在政权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文化不断的融合,少数民族对中原、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文化间的交流互动。无论哪个民族间的交流和互动,都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该观点实质是大汉民族主义或者王朝中心论,应摒弃。探究四:崖山海战是1279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此役标志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中国。有学者提出:“如今崖山之后再无中华”的说法.该观点意指:此战后南宋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古典时代的终结,标志着古典意义华夏文明的衰败与陨落。对此观点,你如何看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延续,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增进了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促进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课堂总结】辽夏金元的统治辽朝西夏金朝元朝起源——契丹族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机统治政策:南北面官、因俗而治起源——党项族建立:1038年,元昊,兴庆府统治政策:南北面官、四时捺钵起源——女真族建立:1115年,完颜阿骨打猛安谋克制从大定之治到走向衰落民族崛起统治政策:行省制度等民族关系元朝的灭亡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张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元朝中央对地方的管理.mp4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pptx 辽——草原新霸主.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