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2017秋) 三年级上册4.1《空气占据空间》 课件(共15张PPT+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象版(2017秋) 三年级上册4.1《空气占据空间》 课件(共15张PPT+教案)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空气占据空间吗
新知导入
同学们,你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说说聪明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
乌鸦喝水
石子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的时候,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所以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
新知讲解
装满粉笔的粉笔盒和装满水的水杯
新知讲解
为什么杯子里再倒不进去水了呢?
水杯里的空间被水占满了,就不能再倒进去水了。
新知讲解
什么是空间?
我们把物体占的位置或地方叫“空间”。
不能加了。盒子里已经装满了,粉笔占满了盒子的空间。
盒子里还能放粉笔吗?
新知讲解
我们身边的许多物体占据着一些容器的空间,这些空间被占满后,其他物体就装不进来了。
新知导入
我们知道了小石子这样的物体能占据空间,那么空气是否占有空间呢?
新知讲解
活动一 验证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1:水会漏下去吗?
将漏斗插入小口瓶,用橡皮泥封住瓶口,然后快速向漏斗里倒水。
观察:水会漏下去吗。
因为水占据着瓶子的空间,所以水漏不进瓶子中。
1. 纸塞底部,杯口向下。
2. 倒立竖直,扣入水中。
3. 竖直移出,擦干杯口。
实验2:纸团会不会湿?
新知讲解
观察:纸团会湿吗?
纸团
纸团不会湿,空气占据水杯的空间。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老师买来的袋装酱油总是流不进瓶里。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 活 实 践
瓶子里有空气占据着,酱油流不进来。
新知讲解
由于空气占据了酱油瓶的空间,所以酱油就流不进去了。想让酱油流进去,就要把空气赶走。
有什么办法让酱油顺利的流进瓶子里呢?
新知讲解
将气球放入瓶中,并用气球套住瓶口,用力吹气球。
观察:气球吹得大吗?
实验3:气球吹得大吗?
气球吹不大,因为空气占据着瓶子的空间,使气球无法增大。
实验材料:注射器针筒,橡皮擦
实验步骤:1、把注射器的活塞往后拉一段距离,记下活
塞的位置。将针筒口顶住橡皮擦。
2、推动活塞,记下活塞的位置,松手,观察活塞有什么变化;用更大一点的力推动活塞,再松手,观察活塞又有什么变化。
新知讲解
活动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说说你的发现。
通过注射器小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呢?
当用力推动活塞时,活塞的位置变化小。
这说明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受到压力后微粒之间的距离就会变得更小,这说明空气可以被压缩。
然后用大一点的力推动活塞,再松手,活塞会发弹回来。
拉伸时微粒之间的距离就会变得更大,这说明空气可以被扩张。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像粉笔、水一样,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拓展延伸
压缩空气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充气城堡 射钉枪 喷水壶 充气床垫
皮球里打入压缩空气,气越足,球越硬;轮胎里打入压缩空气,轮胎就能承受一定的重量等。
课堂练习
举例说明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大型汽车上,用压缩空气开关车门和刹车;水压机利用压缩空气对水加压,在工厂里,压缩空气用来开动气锤打铁;在煤矿里,它能开动风镐钻眼。压缩空气还用于管道输送液体和粒状物体。
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空气也能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改变;压缩空气有弹性,会产生弹力。
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占据空间
占据空间可改变
压缩空气产生弹力


作业布置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呢?
谢 谢1 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分析】
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部分,具体是
主要概念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1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3.4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1课。通过一年级《空气》单元找空气、观察空气的活动,学生已经认识了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存在于很多物体中,知道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再来认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既是以前空气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又是对空气性质的新的认识,本课内容还会成为空气的用途、空气的流动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基础。
在知识上,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能用各种办法找到空气,认识了空气的基本性质,这些都是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概念的学习基础。但由于空气是看不见的物体,这种看不见的物体使学生无法觉察空气的变化,只能借助其他物体的帮助,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来认识,这给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本课,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有结构材料的观察、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相互启发和交流,促进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概念的理解。
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有了两年多的科学课学习经历,观察、实验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都已具有一些基础。因此,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实验材料的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继续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认知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原有认识出发,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挑起学生的矛盾认知,再通过典型事实的观察和分析,最终使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2.通过空气占据空间内容的研究,学生初步学会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初步具有根据事实进行猜想的科学能力,初步养成认真细致、独立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
3.通过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合作研究的快乐。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
气球、空塑料瓶、锥子、水槽、水、纸团、透明玻璃杯、去底且盖子扎孔的空塑料瓶、乒乓球。
(2)活动场地:教室
【教学过程】
本课按照科学探究的主要要素进行组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搜集证据——得出结论——拓展活动。
一、提出问题
教师演示:科学小魔术——瓶子里的气球怎么吹不大?老师却吹得大?
生:我们还小,力气小,所以吹不大。
生:老师力气大。
生:瓶子里空间小。
二、猜想假设
教师引领学生观察瓶子底部的小孔,并思考。
师:怎么瓶子底部有小孔,瓶子里的气球就可以吹大了呢?
生:瓶子里有空气。
生:瓶子里空气能从小孔跑出来。
生:我吹气球的时候,您一定把小孔悄悄堵住了,瓶子里空气出不来,我就吹不大气球了。
生:肯定是这样,我也同意。
教师揭秘。
三、搜集证据
(一)小组实验1:空气占据瓶子里的一部分空间。
师:瓶子底部侧壁钻一个孔,再吹气球能吹大,思考原因,再将瓶子放入水中吹瓶子里的气球,观察发现随着瓶子里气球的变大,瓶子底部的小孔有气泡冒出,解释这是怎么回事?
小组实验操作,把观察到的现象就在学生活动手册13页上。
师:这个实验中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情?
生:我们看到,吹气球时,瓶子的小孔会有气泡冒出。
生:我觉得气泡就是瓶子里的空气跑出来了。
(二)小组实验2:不会湿的纸团。
师:同学们认为瓶子里有空气,占着地儿,所以气球吹不大,瓶子扎孔后,空气可以从小孔跑出来了,瓶子里的空气就被气球挤了出来,在小孔处我们还看到了气泡。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和味道、透明的气体,到底是不是这样的 还不好说,需要我们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
师:这是什么 (一张纸),是干的还是湿的 (干的)如果老师把这张纸放进水里会怎样 (会湿)你有办法让纸放进水里也不湿吗
生:把纸表明涂蜡。
生:把纸装入塑料袋中。
生:把纸放进杯子里,再将杯子倒扣到水中。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杯子里和瓶子里一样,也有空气,如果我们不让杯子里的空气跑出来就可以了。这个实验我做过。
师帮助这名学生板前把实验做了一遍。
师:用这种方法,纸确实没湿。你想不想试一试 你认为在做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纸要紧紧塞在杯子的底部;杯子竖直插入水中;杯子在水中静置10秒钟;再竖直着拿出杯子;擦净杯子边缘的水,看一看纸湿没湿。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给各组学生提供的杯子是不同的,有的组的杯子底部有洞、有的组的杯子底部没洞,学生实验后,发现有的组的纸湿了,有的组的纸没湿。)
师:有的组纸湿了,纸为什么会湿 有的组纸没湿,纸怎么就不湿呢
生:我们组的杯子有个小洞,空气从洞里出来了,水就进去了,纸就湿了。
生:我们组杯子没有洞,空气就呆在杯子里,占着杯子的空间,水进不去,所以纸没湿。
四、得出结论:
师: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空间也被空气占有者?
生:文具盒里的空间除了有文具外,还有空气。
师:是不是可以这样描述:文具盒里的空间除了被文具占有外,还被空气占有者。
生:书包里的空间除了被书本占有外,还被空气占有者。
生:教室里的空间除了被我们、桌椅等占有者,还被空气占有者。
生:……
师小结:空气占有者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五、拓展活动:科学小魔术——听话的小球。
教师出示乒乓球和去底的塑料瓶。
师:你们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乒乓球,把乒乓球放人水中,乒乓球会怎样 (浮在水面上)如果老师用去底带盖的瓶子扣在乒乓球上,竖直压入水中,根据我们今天所做的实验和所学的知识,你认为乒乓球会在水中的什么位置?说说你的理由。
生:小球会在瓶子的顶部,因为乒乓球很轻,会在水中飘起来;
生:小球会在瓶子的中间位置,因为水会进入瓶子,直到瓶子中的水位与瓶子外面的水位一样高,小球要浮在水面上,因此,小球会处在瓶子的中间位置;
生:小球会在瓶子的底部,因为瓶子里有空气,空气占着瓶子里的空间,水进不去,小球就会落在水底。
师:想不想试一试?注意:实验时请你把瓶子对着小球竖直压入水底,不能上下移动瓶子。
师:你看到什么实验现象
生:小球沉在水底里。
师:为什么小球会沉在水底
生:是空气占满了瓶子的空间,使小球沉在了水底。
师:空气占满了瓶子的空间,就能使小球沉在水底,空气占满了杯子的空间,就能让纸不湿,那你能不能根据以上实验现象进一步猜想:怎样让你的小球从水底跑到水的中间,或者跑到水面上来 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倾斜瓶子,把瓶子扎洞,松一松瓶子盖;
生:用一根管子吸出瓶子里的空气
……
师:一定要放出瓶子里面的一部分空气,让出一部分空间,水才能进去,小球才能上升;空气不让出空间,水就进不到瓶子里,小球就不会上升。
实验验证。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由于实验较多,所以一方面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得课堂秩序有些混乱,这也是实验课的一个教学组织方面的难点,需要有经验老师和专家的指点。再有,即使是准备了丰富的实验,学生还是难以提出空间一词,最后还是由教师直接讲解完成的。看来空间概念的抽象性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难度较大。
【总结点评】
1.精心设计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本课中,教师选取了三组典型的实验材料,第一组实验材料:空塑料瓶、气球、锥子、水槽、水。第二组实验材料:两个塑料杯,一个底部有洞,另一个底部没有洞,将杯子竖直压入水中以后,有的组纸湿了,有的组纸没有湿,这个意外的结果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创设了一个引起疑问、聚焦问题的契机。在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概念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第三组材料:用去底的塑料瓶扣在浮于水面的乒乓球上,通过对现象的预测、实验与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然后,教师又提出要求:想办法使小球浮在水中,浮到水面上来,学生既可以斜一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又可以拧开杯盖让空气跑出来,还可以用手压住瓶口放一部分空气出来………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放出一些空气,腾出一些空间,水才能进去。从正反两个方面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含义,可见,实验材料的结构性,为学生科学概念的建立发挥了积极作用。
2.注重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本课,在学生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始终有一条思维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课堂一开始瓶子里气球吹不大的原因的讨论,到纸湿没湿的实验现象的争论,再到瓶子和小球的实验现象的猜想与验证,最后到设计让小球到中间、到水面上来的方法………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这样层层深入的引导过程,很好的训练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连续性,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