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件+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件+素材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政治:民族政权并立,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加强。
经济: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发达。
文化?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目 录
1
儒学的复兴
2
文学艺术
3
科技
4
少数民族文字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孔子创立
春秋
儒学独尊
西汉武帝
焚书坑儒
遭到打击
秦朝
继承发展
成为显学
战国
孟子
荀子
吸收佛道
有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
“三教合一”
隋唐
韩愈
儒学复兴运动

一、儒学的复兴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武则天曹操唐有天下……三纲不正……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国家分裂 ,政治混乱,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1.背景(1)魏晋至隋唐社会动荡,传统儒学体系不足的弊端暴露并日益僵化理论上:最大缺陷在于过多关注“现世实际”问题,而回避了对终极问题的追问。社会功能上:无法为政权提供合法解释。儒学缺心魏晋时期,服食五石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汉魏而下,佛老之徒,横于中国,其与儒齐驱并驾,峙而为三,吁!可怪也,去君臣之礼,绝父子之戚,灭夫妇之义,儒者不以仁义礼乐为心则已。”——《宋元学案》卷二(2)佛道盛行,儒学正统地位遭遇挑战,三教相互吸纳渗透①魏晋时期佛道冲击佛道迷心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而这正是佛、道思想的优势。佛道能满足民众需求
世界的本原是空
终极目标是成佛
世界的本原是道
终极目标是成仙
“敬鬼神而远之”
追求“仁”、成为君子
“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安重荣(唐末军阀)
于“乱世”无补
②隋朝儒学家提出 “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
含义: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作用:使儒学的发展更为辉煌
③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含义:尊道、礼佛、崇儒
商品经济的繁荣,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导致道德式微。
科学技术的进步
宋代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尖锐,需要
调整统治思想文官政治的发展
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和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3)北宋的社会环境
物欲乱心
邵雍
集大成者:
朱熹
韩愈
北宋程颢、程颐对理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所以将这一学派称为“程朱理学”
2.兴起: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3.目的: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材料1:宇宙之间一理而已。理者形而上之道也。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材料2: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否 ”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此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遗书》
材料3: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4: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宇宙观:理是宇宙的本源
社会观:理是儒家道德伦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认识论:“存天理,灭人欲”
方法论: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朱熹:“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认识论
P66:你认为今天应该怎样看待“存天理,去人欲”的提法?
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方法论:主张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
法,把握“理”。
方法论
讨论一:理学是否属于儒学?
讨论二:理学的哪些主张体现了道教和佛教的影响
讨论三:“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对读书人有什么作用
属于,理学是儒学的新发展
道→理
忍耐顺从,消灭欲望→存天理,灭人欲
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北宋)程颢
(北宋)程颐
(南宋)朱熹
(南宋)陆九渊
(明)王守仁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理学集大成者
心学集大成者
宋明理学
宋代新儒学形成与发展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粉身碎骨寻常事
但愿牺牲报国家
——清·秋瑾
从这四个历史人物的诗句中,可以看出理学还有哪些积极影响?
能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
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重男轻女;轻视个体自由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3)理学的地位:
南宋:(1241年)宋理宗以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五人从祀孔庙,御笔亲书朱熹所作《白鹿洞书院学规》颁赐太学。
元朝: (中期)开始科举考试,经书考试重“四书”,单独出题,考试内容以《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朱熹
这表明程朱理学已被南宋朝廷尊为官方意识形态。
标志着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最终确立。
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推广:①编纂和注释“四书”: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加以注释(即《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②创办书院,传播理学
(2022·广东高考·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手,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答案】C
(2021.1·浙江高考·5)一位理学家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该理学家
A.被朱熹批评其理学过于“支离”
B.推动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
C.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D.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答案】C
(2020·江苏高考·4)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答案】B
二、映射时代的新文艺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一首忆昔词,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这首词的时代背景是靖康之变。靖康二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北宋就此灭亡。李清照随着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借讽刺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1. 宋词
2. 元曲
(1)散曲:
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2)杂剧:
①特点:
③代表:
②地位:
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关汉卿、王实甫
◎《西厢记画谱》
◎杂剧演出壁画
领域 成就
书法 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行书宋四家)
绘画 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民间“风俗画”流行
南宋
马远:
《山径行春图》
宋 · 苏轼 · 一夜帖
这幅作品质朴敦厚,用笔凝重,笔画丰腴多肉,且结字偏斜,前半段的情感平和,逐渐趋于起伏,所以全作字形大小、笔画粗细、字体型态等也随之改变,相当具有变化的趣味。苏轼一生宦海浮沉,谪居于黄州的期间,正是他艺术创作的顶峰时期,这幅作品即是他在这段时间所作的行书精品之一。
此帖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
宋 · 黄庭坚 · 花气熏人帖
宋 · 米芾 · 适意帖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
蔡襄其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东坡、欧阳修。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
宋 · 蔡襄 · 安道帖
为什么文艺领域会出现这些变化?
时期 原因 政治 经济 需求


宋朝重文轻武,培养一批优秀文人
商业和城市日趋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娱乐、
忧国忧民……
民族区别对待制度,使得汉族知识分子地位低
面对不公抒发愤懑……
逐渐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
士大夫文化逐渐出现追求高雅、讲求意境的趋势,和市民文化的浅俗直白形成了两条并行不悖的文化线索。
三、科技——成就显著
1、三大发明基本成熟
(1)印刷术:雕版印刷相当普及,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2)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出现爆炸性和管形射击火器。
(3)指南针:人工磁化的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罗盘)而行……
毫厘不敢差误,
盖一舟人命所系
也。
——宋代《梦粱录》
◎活字印刷术
2.其他科技成就
(1)沈括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2)郭守敬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天文测量,编订《授时历》,测定数据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3)王祯编撰《农书》及南北农业技术于一体,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1.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2.古代科技著作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
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和总结性。
3.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又带有封闭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思考: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女真文
西夏文
契丹文
蒙古文
辽代契丹人创制的文字
12世纪金国建立后创制开设进士科
西夏党项族创制的文字
成吉思汗:畏兀体蒙古文;
忽必烈:拼音符号,拼写蒙古语。
四、少数民族文字
共性:都是在借鉴汉字的基础上创制的。
文化交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