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运动的规律性一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对现象的分析,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科学精神:通过对规律的学习,尊重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同时要善于在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公共参与:在学习和生活中,坚持唯物主义,克服主观想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必备知识:了解运动的本义以及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习规律的含义以及特点,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通过掌握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关键能力:联系生活中的事情分析其哲学道理,感悟物质是运动的,是有规律的,帮助学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学习重难点重点: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含义及特点;意识的能动作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难点: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的含义及特点。三思维导图四课前预习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_________,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__________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_____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_____把观念的东西变成_____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尊重客观规律:意识的能动性受到_________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_____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_________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_____作用。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 )的物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固有的( )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 )的载体。3.人能够能动地( )世界:意识活动具有( )性、( )和能动创造性;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 )和(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4.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性:尊重( )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 )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 )作用。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1)做事情要尊重( )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2)充分发挥( ),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 )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把发挥( )和( )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4)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 ),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 )、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6.规律(1)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稳定的联系。(2)特点:①规律是____________,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它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②规律是________,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难,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____________,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是违背规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A.运动的绝对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是_______中,没有_________的物质,因此,运动是_______,_________的和__________。B.静止的相对性: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__________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因此,静止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C.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承认运动__________的同时,也肯定_____________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___________。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______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_________________。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五自我检测1.无论是黄河长江“母亲河”,还是碧波荡漾的青海湖、逶迤磅礴的雅鲁藏布江;无论是南水北调的世纪工程,还是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地图”……这些都昭示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对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①按人的意愿改造、改变“青山”②尊重“青山”的客观性,与“青山”和谐相处③顺从“青山”才能不负“青山”④按规律办事能实现“青山定不负人”的目标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关键在于教育理念的转变;各地要细化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目标,做好探索: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上述要求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重视意识的能动性,就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把握规律、做好工作的前提③只有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④突破客观实际的限制,积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启示我们( )①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进步与发展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能动创造性③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④意识可以直接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以下古典名句与现代治国理政理念意涵相近的是( )A.计利当计天下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B.位卑未敢忘忧国——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C.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根本性问题来抓D.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用“两山”理念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从哲学角度可以看出( )①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②运动是绝对无条件和永恒的③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22年2月27日,我国在文昌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2颗卫星发射升空,创造我国一箭多星新纪录。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商业遥感信息、海洋环境监测、森林防火减灾等服务。这表明( )①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消除客观条件的制约③卫星发射成功基于对规律的创造性认识和改造④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卫星发射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悯农》这首诗歌(见图)生动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农夫的生活状况。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农夫的劳动成果被占有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所有制②封建社会农民能够自主劳动,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③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④诗人通过诗歌的形式反映客观存在,彰显能动创造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孟子·公孙丑》有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锄头),不如待时”,富于哲理。下列选项中与其哲学寓意相符的是( )①事之难易,不在大小,务在知时②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④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恩曼研究发现人的记忆主要由高峰和结束两个时段的体验所决定,即“峰终定律”。当前,“峰终定律”已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这说明( )①人的心理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 ②承认运动就能把握规律的客观性③人能够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 ④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提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这表明( )①人类与自然是同一的,自然能够能动满足人的要求②生产力包括自然要素,合理开发自然能促进社会发展③人类来自自然,在自然面前是受动性和主动性的统一④人类较之于自然具有先在性,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四课前预习1. 目的性 自觉选择性 能动创造性 外部现象 尚未认识 能动 实践 现实 客观规律 正确 改造世界 阻碍2.(1) 运动 根本属性(2)运动3. 认识 目的性 自觉选择性 本质 规律4. 客观规律 能动 阻碍5.(1)物质运动(2) 主观能动性 求真务实(3) 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4) 唯意志主义 安于现状6. 本质的 必然的 客观的 普遍的 尊重规律 尊重规律 作用的条件和形式7. 运动、变化 不运动 无条件的 永恒的 绝对的 根本性质 参照物 有条件的、相对的、 暂时的 绝对性的 相对静止 统一 不变论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五自我检测1.D2.C3.C4.B5.C6.B7.B8.A9.B10.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