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6张PPT)藤野先生鲁迅本文是回忆性散文。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派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生活的文章,就是在这一时期写的。感情基调:感激、赞美、敬仰、怀念;忧国忧民藤野先生《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作品有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等。鲁迅(1881-1936)藤野严九郎(1874---1945)一九零四年至一九一五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教。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家中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日本福井县一位医生家里,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因为没有进过大学,不合“资格”被要求离职,后到东京泉桥慈善医院工作,并学耳、鼻科,一年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自设诊所。1945年8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学习目标一、梳理课文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二、厘清作者与藤野交往的典型事例。抓住关于藤野先生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的描写,感受他高尚的品格,体会作者对他的深切怀念之情。三、体会作者感情,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四、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鲁迅的语言冷峻、犀利。幽默,具有独特的风格。文中有不少语句,或使用反语,辛辣讽刺;或含义深刻,意味深长。找出来,理解它们的含义,分析其表达效果。留学背景鲁迅赴日留学时期,恰值列强侵略中国之际。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被列强瓜分,许多有志青年抱着救国的目的留学海外。1902年2月鲁迅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上学期间发生的几件事促使鲁迅的思想发生转变,决定“弃医从文”。1904年到1905年间,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朝鲜半岛和满洲的控制权,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战争,这就是“日俄战争”。日俄战争以日本的胜利告终。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藤野先生塑像藤野先生与两个儿子合影课件作者: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陈远超 2011.04.051904年鲁迅入学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鲁迅上过课的阶梯教室读读写写挟 樱花 绯红 宛如 掌故 落第畸形 不逊 匿名 诘责 呜呼 凄然教诲 油光可鉴 杳无音信 抑扬顿挫正人君子 深恶痛绝xié yīnɡ huā fēi hónɡ wǎn rúzhǎnɡ ɡù luò dìjī xínɡ bù xùn nì mínɡ jí zé wū hūqī ránjiāo huì yóu ɡuānɡ kě jiàn yǎo wú yīn xìn yì yánɡ dùn cuòzhènɡ rén jūn zǐ shēn wù tònɡ jué认识下列有颜色的字的读音。绯红( ) 油光可鉴( ) 不逊( )芦荟( ) 解剖( ) 烂熳( )芋梗汤( ) 抑扬顿挫( )匿名( ) 诘责( ) 瞥( )见深恶痛疾( ) 教诲( )杳无音讯( ) 畸形( ) 驿站( )fēijiànxùnlú huìpōumànyù gěngyì cuònìjiépiēwùhuìyǎojīyì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不孙( )结责( )油光可监( )抑扬顿错( )深误痛疾( )芦会( )溺名( )痴然( )孙——逊结——诘监——鉴错——挫误——恶会——荟溺——匿痴——凄词语解释绯红:鲜红。宛如:正像,好像。遗民:流言:指改朝换代后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人,也泛指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挑拨的话)。陌生:生疏,不熟悉。傲慢无礼。逊,谦逊。不逊: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畸形: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疑惑:怀疑困惑。瞥见:一眼看见。精通:对学问、技术或业务有透彻的了解并熟练地掌握。文中是讽刺的说法。决意:拿定主张,决计。诘责:责问。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曰,叫。词语解释油光可鉴:抑扬顿挫:杳无音信:正人君子:深恶痛绝: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形容非常光亮润泽。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悦耳。指一点消息也没有,形容失去联系或没有方式联系。旧时指正直、有道德的人。现多用来讽刺假装正经的人。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厌恶、痛恨到极点。wù朗读要求:表情朗读,以声传情,如1.读对“清国留学生”装束的描述时要用嘲讽的口吻。2.读“日暮里”与“水户”处要流露出深沉而忧虑的感情。3.读藤野先生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之处要表现出对藤野先生的敬意。4.读“匿名信事件”与“看电影事件”时要表现出强烈的愤慨。5.读“告别”部分要表现出不得不惜别的师生深情。【设计意图】语文课堂应重视朗读,教师更要从语音、语调、重音、节奏等方面引导学生根据文字内容,把握语感,读出情感,从而实现“以读促悟”。把握课文内容(一)课前编段号,预习课文。(二)了解课文大概内容后,回答问题。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按照时间先后和空间转换(东京——仙台——离开仙台)的顺序来写的。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思考: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看一看,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哪些地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重点写发生在哪里的事情?为什么?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1、本文依据时间和地点的转移组织材料,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给文章划分段落,归纳段意。⑴第 段:⑵第 段:⑶第 段:1-34-3536-38写认识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印象,这是作者前往仙台求学的缘由。接着用设问句自然过渡,写在仙台受到的优待及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写离开仙台后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线索1、我与藤野的交往(回忆藤野先生)线索2:作者的爱国之情。如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赶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 和看电影事件,作者放弃医学等都围绕这条线展开。因此文章篇幅虽长,而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那几件事,试为每一件事拟一个小标题。1.离开东京之缘由(1-3)2.仙台求学受优待(4)3.初识藤野先生(5-10)4.添改讲义(11-15)5纠正解剖图(16-19)6.关心解剖实习(20-22)7.了解女人裹脚(23)8.匿名性事件(24-28)9.看电影事件(29-31)10.离别先生(32-35)2、鲁迅对藤野先生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用的是什么描写?(第6自然段) “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3、别人是怎么说藤野先生的?这也叫什么描写 (第9自然段)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被别人疑心是扒手。间接描写(侧面描写)课文中藤野先生给“我”的最初印象是怎样的?是怎样描写的?白描手法勾画人物 典型特征目睹印象——耳闻亲见——治学严谨、古板生活俭朴、不拘小节学者形象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穿一件旧外套小结:写人手法白描手法勾画人物典型特征.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白描手法,即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几笔勾勒,甚为传神。4、文章主体是我与藤野的交往。写“我”和藤野先生直接交往的事有几件?请作概括。并说说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高贵品质。答:“我”和藤野先生交往有 件事(第11-23段)①添改讲义;②纠正解剖图;③关心解剖实习;④了解女人裹脚。(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正直热诚、无民族偏见)(严格要求、循循善诱 、尊重科学)(热情诚恳、关爱学生)(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藤野先生品质:正直热诚、治学严谨、关爱学生、没有狭隘民族偏见。415段16段21、22段23段此处小结本文的目的不是叙事,而是为了把人物放到特定的事件中去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在写作时,我们应围绕人物,选择最能突显人物性格的典型材料。5、“我”在仙台还遇到什么事件?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①匿名信事件:有人写信说我的解剖成绩及格是得了老师漏泄的题目(24—28)②看电影事件:电影里一个中国人要被日本军枪毙了,一群中国人却在看热闹(29—31)。影响:使“我”的意见变化了: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是否有跑题之嫌?想一想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两个事件中虽然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但是通过日本学生会干事的言行从侧面反衬出了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匿名信事件中,藤野先生帮助“我”平息了事态,使“我”的冤屈得到解除,一方面表现藤野毫无民族偏见,真诚善待异国求学的中国留学生的美好品质;一方面也表现了“我”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为下文做铺垫。看电影事件,更使我猛然意识到改变国人愚昧思想的迫切性。“我”认为必须要唤醒民众麻木的思想,所以,“我”决定弃医从文。小结:在写人物时,可以直接写这个人,也可以用对比、衬托、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个人。在 东 京所见所闻——(抓住盘辫子细节)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修辞:夸张、比喻、反语所 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不学无术 庸俗麻木爱 国不离题。有两个作用: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表达对东京的失望,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本文暗线,也是主题的一个方面)。理解本段在结构上的作用这一段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课文开头,作者交代了自己离开东京的缘由。写这些有什么用意?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的“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的生活。作者远大的抱负与当时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含在这些句子中,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换个角度看本段去仙台日暮里:水户:爱国触发家国愁思反清志士客死之地,虽然得到一些优待和关照,但面对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作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一种辛酸,一种弱国国民难于承受的内心的辛酸,这里反映出他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在 仙 台爱国——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爱国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在 仙 台爱国弃医从文的原因——从思想上、精神上唤醒民众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作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由此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 可就在医专学医时——如课文描述的那样——有一次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使鲁迅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由此可以看出,选择学医,又弃医从文,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藤野先生感到悲伤、惋惜,但是尊重作者的决定。可以从“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凄然”“叹息”等词句中看出来。阅读32--35段,作者决定离开仙台,告知藤野先生后,藤野先生的态度如何?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藤野先生送给鲁迅的照片及背面题词1.装订收藏讲义。2.悬挂先生照片。3.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阅读第38段,作者离开仙台后,是如何怀念藤野先生的?结合全文,思考鲁迅为什么如此怀念藤野?你可以读出“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是怎样的呢?从哪里看出来?读37段“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一个。”“小而言之,是为中国 ...大而言之,是为学术”“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为藤野先生高尚品格所折服;怀念、感恩藤野先生(1)藤野先生帮作者添改讲义,可见他教学认真,并且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2)他纠正作者的解剖图,还向作者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可见他治学严谨求实;(3)他还关心作者思想意识的进步,对作者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藤野先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离开仙台,怀念先生直抒怀念之情——热情赞颂高度评价怀念付诸行动——藏讲义挂照片写文章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爱国首页上页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可以找出文章的一条叙事线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在东京所见所闻----憎恶至极日暮里、水户-----敬仰忧国匿名信事件----愤慨心酸看电影事件----悲愤震动弃医从文----忧国忧民暗线 感情线索爱国双线结构: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叙事线索)(感情线索)换个角度总结:文章题目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并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也是他后来弃医从文的思想起点。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并决心不学医学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小结:主题思想课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 明线, 以爱国主义思想为 暗线,既赞扬了藤野先生的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的感激与怀念;同时也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合作探究作者文笔犀利、幽默、讽刺,自成一派。读课文,体会作者独到的语言魅力。1、品味课文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找出下列句子中明似褒义实为贬义的词语,并体会所表达的讽剌意味。(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标致——原是“漂亮”之意,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的奇特装扮,表达了作者对他们极端憎恶和嘲讽的感情。语言品味“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表达作者厌恶嘲讽之情方法指导比喻和反语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是阅读考察中常见的题型。比喻、反语的巧妙运用,使文章语言幽默,生动形象,风趣而又不失力度。如第1自然段中,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讽刺“清国留学生”庸俗腐朽、浑浑噩噩的精神状态;用“油光可鉴”这个反语表现自己对他们的憎恶和失望,反映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品味课文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找出下列句子中明似褒义实为贬义的词语,并体会所表达的讽剌意味。(2)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精通时事——他们“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运用反语讽刺了一些“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醉生梦死的生活丑态。鲁迅对留学生的态度有何看法?作者满怀爱国激情寻求救国的道路,而“清国学生”则过着饱食终日、白天逛公园、晚上跳舞的无意义生活,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反语的修辞对他们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反映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品味课文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找出下列句子中明似褒义实为贬义的词语,并体会所表达的讽剌意味。(3)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爱国青年——是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称他们为“爱国青年”,有讽刺意味。品味课文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找出下列句子中明似褒义实为贬义的词语,并体会所表达的讽剌意味。(4)29段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也无怪他们疑惑。“当然” ——弱国的人就应该是低能儿,这是多么谎谬的推理,作者运用反语表示遭受屈辱后强烈的心酸和愤慨之情。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精神麻木的人们极其沉痛的情感。品味课文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找出下列句子中明似褒义实为贬义的词语,并体会所表达的讽剌意味。(5)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正人君子——这是反语,用来讽刺那些为军阀正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表示推测、估计。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词罢字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在仙台,作者虽然得到一些优待和关照,但面对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作者用诙谐的口气推断为“物以希为贵”,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一种弱国国民难于承受的内心的辛酸,这里反映出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带有自嘲和调侃意味。居然睡安稳了。出乎意料,竟然。出乎意料,竟然之意,前面说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地睡安稳了,表现了作者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不以为意的态度。“居然”一词加强了幽默感。鲁迅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仔细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1、原稿: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也缺不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改定稿: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加上“花下”,使表意更加准确,且使“清国留学生”的形象增添了一份轻薄、浮华的意味。加上“成群结队”,更表明不是偶然、个别的行为,而是他们的普遍行为,更加表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憎恶和嘲讽之情。2、原稿:但到傍晚,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熟识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改定稿: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在“地板”前加上“有一间的”表达更准确,“咚咚”改为“咚咚咚”更加形象地烘托那种喧闹、浮华、浑浑噩噩、乌烟瘴气、不学无术的气氛,“精确”比“熟识”程度更深,运用反语更能凸显清国留学生的不务正业、腐朽堕落。原稿: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改定稿: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而且增加勇气了”一句,坚定地表现出作者在严酷的国内政治环境中,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继续战斗的决心。“于是点上一支烟”,增加了形象感,表现出作者对“正人君子们”的蔑视。学后感悟一次次看似平常的举动,却让作者念念不忘,可见藤野先生对作者的影响之大。这一切不仅源于藤野先生的正直、无偏见,对待学生一视同仁,还源于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和爱国情怀。以至于20多年过去,藤野先生的影响仍在,还会给作者鼓舞与力量。本文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即和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怀念。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离开东京、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弃医从文的原因等都是围绕暗线展开的。文章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双线结构。写作特色 语言富有浓厚的感彩。 文章的语言时而尖刻讽刺,时而真挚赞美,时而悲愤责难,时而深沉叙述,恰当地表现了作者情绪的变化。例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告别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等,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两条线索四个典型事例一次思想转变两种真挚感情学会围绕中心选材反语的运用自我小结藤野先生板书设计藤野先生(明线)爱国情怀(暗线)相识相处离别怀念在东京仙台求学受优待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藤野先生送给鲁迅的照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