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 2.2运动的规律性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 2.2运动的规律性教案

资源简介

2.2运动的规律性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必备知识:运动的概念;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含义及特点;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关键能力:能够通过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掌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能够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运用哲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 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2.科学精神: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公共参与:尊重规律基础上去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造福人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教学难点:规律的含义、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探究活动: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周易》
思考:谈谈你对《周易》中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讲解:“日”“月”“寒”“暑”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这节课我们要讲的就是运动的规律性。
(二)新课讲授:
总议题:运动的规律性
议题一:规律是客观的
展示材料: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自然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类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思考:从上面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交流:学生交流发言。
教师总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展示材料:
材料一: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材料二: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思考: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观点?
展示交流:学生交流发言。
教师总结: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展示材料:
材料一:元素的发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初出现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只有63种,人们按照元素有规律的变化推论,世界上应该还有更多的元素,因而在周期表上给还未找到的元素留下了它们各自的“空位”。光谱技术出现后,空位上的元素先后被发现。到目前为止,化学元素周期表上已经有118种元素,其中有一些元素是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元素。
材料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思考: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观点?
展示交流:学生交流发言。
教师总结: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性的,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是不可违背的。规律是普遍性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议题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展示材料:
两个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拜望道长师父:“师父,我们在办公室被欺负,太痛苦了,求您开示,我们是不是该辞掉工作?”两个人一起问。师父闭着眼睛,隔半天,吐出五个字:“不过一碗饭。”就挥挥手,示意年轻人退下了。才回到公司,一个人就递上辞呈,回家种田,另一个却没动。
日子真快,转眼十年过去。回家种田的,以现代方法经营,加上品种改良,居然成了农业专家。另一个留在公司里的,也不差。他忍着气、努力学,渐渐受到器重,已经成为经理。有一天两个人遇到了。“奇怪!师父给我们同样‘不过一碗饭’这五个字,我一听就懂了,不过一碗饭嘛!日子有什么难过?何必硬赖在公司?所以辞职。”农业专家问另一个人:“你当时为什么没听师父的话呢?”“我听了啊!”那经理笑道:“师父说‘不过一碗饭’,多受气、多受累,我只要想‘不过为了混碗饭吃’,老板说什么是什么,少赌气、少计较,就成了!师父不是这个意思吗?”
两个人又去拜望师父,师父已经很老了,仍然闭着眼睛,隔半天,答了五个字:“不过一念间。”
思考:两人对师傅的话理解不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展示交流:学生交流发言。
教师总结:对于同一句话,两人产生了不同的认识,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展示材料:
《孟子》记载:“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人们常说:“水往低处流。”但现代水利设施却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向高处,灌溉农田,供人使用。根据生物学知识,人们可以将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定向地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中,从而获得人类希望的遗传性状,创造出新的物种。
思考:比较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人们应如何实现自己的目的。
展示交流:学生交流发言。
教师总结: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议题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展示材料:
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该村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但人均耕地少、交通设施落后等,严重制约了该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考察十八洞村时指出:“发展是甩掉赏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因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人均耕地0.83亩,种什么?在哪儿种?经过充分调研,村里的群众把目光投向当地特产狝猴桃,大力发展猕猴桃经济,取得了成功。该村结合实际,又发展了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和苗绣等产业。2017年,十八洞村成功脱贫摘帽。
思考:做事情要达到预期目的,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请用具体事例说明你的理由。
展示交流:学生交流发言。
教师总结: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反对唯意志主义和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原理补充: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错误的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2)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①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②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