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学科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实践观点,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坚定认可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科学精神: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用实践的观点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坚持用于实践、善于实践。
3.公共参与:通过明确认识来源于实践,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去。在实践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遵循规则,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热心公益事业,践行公共道德,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用奋斗去创造幸福生活,过有意义的生活。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明确实践的基本特点;明确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
难点:理解认识的表现形式、实践的基本特点;掌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三思维导图
四课前预习
1.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的唯一标准。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要求的 ,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 )上的( )。
2.(1)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______
①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_______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_______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_______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_______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________才是认识的目的。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 )。
4.实践的作用:作为一种( )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 )观念的存在变为( )存在。
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不断产生( )、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 )。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 ),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6.伴随着新基建进程提速,工业互联网担负起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任,在人口老龄化加速与劳动力成本提升的背景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建设智能工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依托实践中产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人们对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的认识日益丰富,工业机器人被用来替代人类进行焊接,装配编码等各项工作在航天,钢铁,汽车等领域的生产线到处都能见到工业机器人的身影,工业机器人的广泛运用,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带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对工业机器人认识的不断发展。人才是工业机器人发展的根基,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快速发展,造就了一大批在机器人企业一线成长起来的专业人才,使我国对工业机器人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根据试题的要求,从下列备选答案中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横线上)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选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知识,分析我国对工业机器人认识不断发展的原因有___;____。
备选答案: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了世界;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7.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①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_________的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_____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______________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___________变为___________。
②实践的特点:
A、实践具有___________。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________、实践的_______和实践的__________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
B、实践具有___________。实践是人__________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__________________;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___________________。
C.实践具有____________。
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___________中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__________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是各不相同的。
总之,实践是人__________地改造客观世界的__________活动,是_____________的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___。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 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物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论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____________, 还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______都是_________的产物。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_。
A、认识产生于________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______、提出_______,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____________,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______________ 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③实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④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_________。改造世界是认识的______________,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________________。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
A、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实践_________认识。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__。实践是认识发展的_________。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___________。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
B、认识对实践具有__________。正确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认识阻碍实我的发展。
[方法论] A、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知认识:
B、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8.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临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奋斗过程中,总是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和历史任务,确定有针对性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
(1)这段话体现的辩证法方法论是_______
A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C 尊重把握主要矛盾
D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2)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并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下列宣传画体现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其中出现最早的是_______
A B C D
(3)请将下列历史时期和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正确对应起来,填写在答题纸上。
A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历史时期 党面临的主要任务
①___________________ 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
②___________________ 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障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五知识梳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 别 内涵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 感觉、 知觉和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
水平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 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顺利发展,而错误的认识则会导致人们的实践活动产生挫折
2.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形式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体,对象,手段
主观能动性→意识,目的,创造性
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历史性
实践活动的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选择)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一一主客体相互作用
区别“认识的来源”和“获得知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实践(唯一来源)
认识的途径:
1)直接经验——通过亲自实践获得
2)间接经验——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
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最终都是来自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提出新问题、产生新需要
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主观范围内不行
客观事物自身不能回答
沟通主观和客观,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实践
实践具有普遍性、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改造世界是目的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主观题)
【原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对人的实践活动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
①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②重视认识的反作用,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六自我检测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可缺少的阶段,二者互相联系.互相贯通。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
B.感性认识是主观的,理性认识是客观的
C.理性认识是有用的,感性认识是无用的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中国古人根据对自然物候的朴素观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法和二十四节气。由此,我们体验到的四季才是更有内涵的四季,我们感受到的天地才是有灵性的天地。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 )
①具有目的性和能动创造性
②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
③体现了人为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④是来源于实践和思维的理性认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晶莹剔透的冰立方美得让人窒息,其设计历时数月迭代,第一轮实物试验结果出来后,实际传动效率与理论计算值仅相差0.01。为确保奥运五环展示环节的成功,火箭院冬奥团队对标航天质量控制、风险控制、设计优化等要求,进行了上千次的虚拟仿真试验,最终呈现了不一样的奥运五环。这说明( )
①人可以认识、发现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②正确的认识总是在不断纠正谬误中得到发展
③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能够做到事半功倍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2021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主持研制的“探索4500”自主水下机器人在我国第十二次北极科考中,获取了近底高分辨多波束、水文及磁力数据,为超慢速扩张的加克洋中脊地形地貌、岩浆与热液活动等北极深海前沿科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探测技术手段。这表明( )
①水下机器人在水下开展的自主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科学实验的目的和归宿
③先进探测技术手段运用的实践有利于推动认识的发展
④科学实验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35年前,新疆的达坂城风电场,我国开始了风能利用的探索。如今,我国风电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世界第一”,已经成为我国风电的亮眼标签。现在,张北的风点亮了北京的灯,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带来的绿色能源输入千家万户。从哲学的角度看,我国风能的发展说明( )
①树立创新意识能够改变风能的本质属性
②社会实践的发展提高了我国风能研究能力
③科技进步促进风能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④对风能的理性认识程度决定风能的发展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2021年,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土福湾至海棠湾通道双向贯通,山海高速五指山至保亭段建成通车,三亚至乐东旅游化公交化铁路改造工程开工,形成区域内1小时交通圈,助力“大三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①联系是普遍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
③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高于认识
④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人为事物联系的基础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幸存者偏差,是由优胜劣汰之后自然选择出的一个道理:未幸存者已无法发声。人们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由此可见,出现“幸存者偏差”是因为( )
①没有注意发挥意识能动性
②完全忽视从客观实际分析问题
③自觉选择性制约着思维活动
④思维判断过于依赖感性经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2年6月25日,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介入式脑机接口在北京成功完成动物试验。该团队采用治疗中风的神经介入技术,解决了传统侵入式脑机接口对脑区造成不可逆损伤的弊端,填补了国内介入式脑机接口领域空白,推动了我国脑科学领域的发展。这表明( )
①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③获取该试验的研究成果是该科研团队的最终目标
④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编辑。不过,元宇宙目前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尤其是作为产业,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市场投资,都亟须回归理性。材料体现了( )
①元宇宙是世界的本源,世界统一于元宇宙
②实践无限发展推动认识的发展没有止境
③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的界限被打破而趋向融合
④元宇宙能否适应时代的要求仍需实践去检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研团队经过数年的技术攻关和地面实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首次成功实施了径向交会对接,并开展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等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这将开启中国空间站有人长期驻留时代,也将进一步深化人类对太空的认识。材料表明( )
①认识工具延伸人的器官,促进人类认识发展
②科学实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思维活动
③实践活动水平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
④科学实验活动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四课前预习
1. 真理性 交汇 实践
2. 来源 动力 认识工具 人的认识 唯一标准 正确 目的 改造世界
3.目的
4. 直接现实性 头脑中 现实的
5. 新问题 探索和研究 认识工具
6.(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7. 物质性 人 直接现实性 观念 现实的存在 客观物质性 主体 对象 手段 客观性 能动性 有目的、有意识 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社会历史性 社会 历史 有意识有目的 物质性 社会历史性 来源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实践 动力 实践 新问题 新要求 认识工具 认识能力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目的 目的 实际意义 基础 决定 来源 动力 唯一标准 目的 反作用
8.(1)A
(2)D
(3) B C A
六自我检测
1.D
2.A
3.C
4.D
5.C
6.A
7.D
8.A
9.C
10.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