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发展的规律考点一01PART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1)含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2)内容: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社会存在(1)含义: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2)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 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例题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下列现象中,属于社会意识的有( )①新发展理念②诚实守信③生产力④生产工具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答案:B解析: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新发展理念、诚实守信属于社会意识,①②符合题意。生产力属于社会存在,③与题意不符。生产工具属于社会存在,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原理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从性质上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从过程上说,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即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时间上说,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变化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从性质上说,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2)方法论要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例题1 】老龄化是全球性人口发展大趋势,也是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前后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这将对经济运行全领域、社会建设各环节、社会文化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实施三孩生育政策,有利于释放生育潜能,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促进代际和谐,增强社会整体活力。这表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三孩生育政策顺应了人口的变化趋势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实施三孩生育政策能够推动社会发展③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三孩生育政策的出台是基于我国现实国情④社会意识可以超越社会存在,对人口问题的认识有时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实施三孩生育政策有利于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增强社会整体活力,这说明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发展,也体现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②符合题意;实施三孩生育政策是基于人口老龄化这一重大挑战,体现了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③符合题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决定于”,①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但不能超越社会存在,④错误。故选C。【例题2 】2021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了十件超时加班典型案例,对工时制度、加班费用及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益等争议问题的法律适用标准进行了明确。两部门在其中一宗典型案例中明确:“996”即“工作时间为早9时至晚9时,每周工作6天”的内容,严重违反法律关于延长工作时间上限的规定,应认定为无效。这表明( )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历史的发展取决于人们的动力和目的③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同步变化的④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将推动社会的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C解析:该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针对当前社会存在的996现象,最高人民法院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了十件超时加班典型案例,这表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将推动社会的发展,①④符合题意,入选;社会历史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②错误,排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一定同步,③说法错误,排除。故选C。全部社会的实践本质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方面,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的世界;在历史观中,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存在和发展,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在认识论中,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基本矛盾 原理(辩证关系) 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方法论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①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例题1 】近年来,“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成了热议的话题。有学者指出,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能满足越来越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这说明( )①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必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变化发展的客观要求③任何一种生产关系的出现,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④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对其发展具有巨大影响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答案:D解析:①错误,为先进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②④符合题意,近年来,“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成了热议的话题。有学者指出,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能满足越来越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这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变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对其发展具有巨大影响; ③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任何一种生产关系的出现,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故选D。【例题2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民众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基础性法律,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制定民法典体现的唯物史观原理是( )①经济基础的变革总是先于上层建筑的变革②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③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离不开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①中“经济基础的变革总是先于上层建筑的变革”表述错误;②表述错误,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制定就是保护公民合法权利要求的体现,是社会意识作用的结果,也说明上层建筑必须要适合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动力:(1)一般意义: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2)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3)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①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例题 】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但建设和谐世界绝对不是一两代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世世代代的潜心探索和艰苦奋斗,其间充满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矛盾和斗争。这反映了( )A.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B.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只能靠阶级斗争实现C.量的积累必然导致质变的发生D.人类社会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答案:A解析:建设和谐世界绝对不是一两代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世世代代的潜心探索和艰苦奋斗,这说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是过程是曲折的,A项当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改革实现的,B项错误;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C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目主旨。故选A。PART02社会历史的主体考点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含义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英雄人物是人民群众的杰出代表。(2)原理及方法论原理 表现 方法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①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②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①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②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例题1 】作为“戏曲之母”的昆曲曾经历时代的变迁而奄奄一息。戏曲工作者们意识到,昆曲从家喻户晓走向没落,不是因为昆曲名家的离世,而是因为昆曲在大众市场中找不到一席之地而渐失群众基础。这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实践是昆曲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创造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④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昆曲保持不断创新的动力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昆曲在大众市场中找不到一席之地而渐失群众基础”,表明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实践是昆曲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①符合题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错误;人民群众不能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③错误;昆曲失去了群众基础而逐渐衰落,表明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昆曲不断保持创新的动力,④符合题意。故选C。【例题2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今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这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基础②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④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①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④正确,今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③错误,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故选D。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是什么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为什么①哲学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地位: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②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怎么做?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③必须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例题】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强调“人民至上”,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②群众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③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④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至上,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①③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②错误。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④错误。 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