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4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练习(含解析)七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第4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练习(含解析)七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第4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练习 七年级生物上册 (人教版)
一、单选题
1.白萝卜裸露在地上的部分是绿色的,而埋在地里的部分是白色的,这种现象说明(  )
A.叶绿素的形成需要水 B.叶绿素的形成需要阳光
C.叶绿素的形成需要适宜的温度 D.叶绿素的形成需要新鲜的空气
2.关于“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前应将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B.将叶片一部分遮光,目的是形成对照
C.向叶片滴加碘液后,遮光部分变蓝
D.实验证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3.以下实验中使用的各试剂或材料及其目的,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实验“观察草履虫”中的食盐颗粒——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B.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中的酒精——溶解叶绿素
C.实验“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的碘液——将细胞核染色
D.实验“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中的高锰酸钾溶液——比较维生素C的含量
4.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将天竺葵暗处理后,用黑纸片遮盖叶片上、下两面,放置在阳光下(如下图)。此实验设置的变量是( )
A.叶绿体 B.二氧化碳 C.光照 D.水
5.下列“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及目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植株黑暗处理的目的是消耗原有淀粉
B.叶片部分遮光的目的是形成对照实验
C.水浴加热这一步骤目的是脱去叶绿素
D.两次用清水漂洗的目的均是洗去色素
6.生物小组将放置暗处一昼夜的银边天竺葵做如图处理,光照一段时间后,取A、B两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叶片中不能设为对照的部位是(  )
A.甲与乙 B.乙与丁 C.乙与丙 D.甲与丁
7.下列有关“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实验步骤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暗处理的目的是增加淀粉的含量
B.叶片部分遮光是为了形成对照
C.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的目的是溶解叶绿素
D.滴加碘液是为了检验有无淀粉产生
8.生物兴趣小组将放置暗处一昼夜的银边天竺葵做如图处理,光照一段时间后,取A、B两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对此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A.叶片A中间变蓝而边缘不变蓝,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B.叶片B变蓝,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
C.此实验设置装置只有一组对照实验
D.叶片A变蓝,叶片B不变蓝,说明透明塑料袋阻隔了阳光
9.下表所示实验或探究活动中,相关操作与所要达到的目的对应错误的是( )
名称 操作 目的
A 观察草履虫 在载玻片的培养液里放几丝棉花纤维 限制草履虫的运动速度,便于观察
B 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 捏紧一片刀片,迅速切割叶片 使叶片更薄,便于观察
C 测定种子的萌发率 随机挑选待测种子 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D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碘液滴在脱去叶绿素的叶片上看是否变蓝 检验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否有淀粉
A.A B.B C.C D.D
10.下图是“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部分步骤,能依次解释其实验目的的是( )
①检验是否有淀粉产生 ②去掉叶片中的叶绿素③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④设置对照实验
A.①④③② B.③④②① C.①③④② D.④③②①
二、填空题
11.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要把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转运和消耗掉叶片中原来贮存的____________;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让叶片中含有的____________溶解到酒精中。
12.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____。用点纸把叶片的一部分上下遮挡起来,并进行一段时间的光照。把该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进行______加热,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叶片变成______色。
13.在 “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首先要将天竺葵在暗处放置24小时(暗处理),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只要细胞中含有_______,就都能制造有机物,但是,叶片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15.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捕获太阳光,利用___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_____转变为_____能,储存在_____中,这个过程就是光合作用。
三、连线题
16.请把叶片的结构与其功能用线连接起来。
四、判断题
17.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
18.银边天竺葵叶片(叶片边缘白色,其他部位绿色)经过暗处理、光照、脱色,滴上碘液。对此实验的说法正确的在题号后填“正确”,不正确的在题号后填“错误”。
(1)实验现象是叶片边缘不变蓝,其他部位变蓝。( )
(2)实验说明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是光。( )
(3)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
(4)实验表明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
19.绿叶放在酒精中脱色是因为叶绿素能溶于酒精。( )
20.探究光合作用产物的实验中,放在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促进光合作用( )
21.判断题。
(1)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只有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
(2)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
(3)地层中的煤是远古的蕨类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年代形成的。( )
(4)生物圈中的各生态系统是完全独立、互无关联的。( )
五、综合题
22.将一盆经黑暗处理后的银边天竺葵的一个叶片,用两个圆的黑纸片从叶片的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放在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取下叶片,用酒精脱色,漂洗,滴加碘液,观察到的现象是:甲(白边)不变蓝,乙(遮光部分)不变蓝,丙(不遮光部分)变蓝(如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白边)部位不变蓝的原因是:__________。
(2)实验中,甲处和丙处的对照说明了__________。
(3)实验中,__________处和__________处的对照说明了光是植物产生有机物必不可少的条件。
(4)甲处和乙处能否形成对照实验?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实验探究题
23.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玉米的光合作用,设计了甲图所示3个装置,其中玉米幼苗、培养液、隔板、光照等条件都相同,请回答问题。
(1)实验前应对玉米幼苗进行暗处理,以耗尽叶片中原有的____。
(2)取甲图各装置中的叶片放入乙图所示装置中进行水浴加热,____(填A/B)烧杯中的液体会变绿,因为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在酒精里。
(3)脱色并清洗后,滴入________,看到甲图_______号装置中取出的叶片变蓝。
(4)甲图中的三个装置可以形成_______组对照实验。为了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应选择______和______两个装置。
七、资料分析题
24.新疆长绒棉品质优良,各项质量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吐鲁番所产尤佳,其纤维柔长,光泽洁白,弹性良好。根据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通常说的“棉花”并不是花,而是棉桃成熟开裂后绽出的棉纤维。棉花成长过程中,棉铃虫是常见害虫。传统农业生产中常采取释放赤眼蜂破坏虫卵、耕地灭蛹、减少羽化等方法降低虫害。后来,在棉铃虫消化道内发现一种苏云金芽孢杆菌,它分泌的一种毒蛋白能使棉铃虫死亡,但对人畜无害。在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将人工合成的该毒蛋白基因导入棉花主栽品种,成功培育出抗虫棉。
材料二: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我国的嫦娥五号着陆器成功返回地面。嫦娥五号携带有一套生物科普载荷罐,其中有棉花等四种植物的种子。实验开始几天后,棉花种子率先发芽了,在月面上长出了第一道“绿色”。棉花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做了“探究温度对棉花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实验分为6组,每组都选用颗粒饱满且完整的棉花种子各2粒。
②采用恒温培养,设置6个温度环境:10℃、12℃、14℃、16℃、18℃和20℃。
③在培养皿底部垫润湿的纱布,分别置入不同的恒温箱内;种子浸泡1h后,均匀放在培养皿里,盖一层湿润滤纸保持湿度;每隔24小时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统计如图3所示。分析并回答问题。
(1)棉桃是由棉花结构中的____发育而成的。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棉花的生长,请分析其原因:________。
(2)分析材料可知,棉铃虫发育过程是____发育;科学家培育出的抗虫棉主要运用了______技术。
(3)请指出材料二中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并改进:__________。
(4)由图3可知,温度大于____℃时,棉花种子的萌发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较高水平。在16-20℃环境中,有部分种子没有萌发,请写出两条可能的原因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叶绿素的形成条件知识点的理解,叶绿素形成的条件是光。
【详解】白萝卜裸露在地上部分是绿色,而埋在地下部分白色,是因为在培育的过程中,地下部分没有接受到阳光的照射,没有叶绿素形成;地上部分见光能形成叶绿素,因此是绿色,这一实验验证出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合成,B正确。
故选B。
2.C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详解】A.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叶片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如淀粉),若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将实验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消耗,A正确。
B.用不透光的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放置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除了光照不同外,其他条件相同,则形成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光照,B正确。
C.叶片的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淀粉,因此经过酒精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C错误。
D.上述实验结构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也证明了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D正确。
故选C。
3.A
【分析】(1)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叫做应激性。
(2)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对酒精脱色的目的。酒精脱色的原因:防止酒精燃烧;目的:脱去叶绿素。
(3)制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时,可以简化成关键字口诀来记忆:擦、滴、撕、展、盖、染。
(4)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是紫色,维生素C可以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在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水果汁,在滴加高锰酸钾溶液,滴入的越少,说明水果汁中含的维生素C越低。
【详解】A.实验“观察草履虫”中的食盐颗粒对草履虫是不利刺激,草履虫对不利刺激能做出逃避反应,A错误。
B.叶片中含有叶绿素,把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里隔水加热的目的是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以去除叶绿素对实验现象的干扰,B正确。
C.实验“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的碘液,目的是染色,便于观察细胞核,C正确。
D.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相等量的高锰酸钾溶液内滴加水果蔬菜的汁液,检测维生素C的含量,D正确。
故选A。
4.C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取叶→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并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详解】A.叶片的叶绿体主要分布于叶肉细胞中。天竺葵的叶片全部含有叶绿体,并不因用黑纸片遮盖而变化,A不符合题意。
B.叶片的遮盖部分,二氧化碳仍可以通过气孔进入叶片内部,参与光合作用,B不符合题意。
C.叶片使用黑纸片遮盖,遮盖部分不透光,未遮盖部分有光照,会使遮盖部分叶片无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淀粉合成,C符合题意。
D.植物体内的水分是由导管运输的,整个植物体内导管是处处相通的,所以,遮盖部分和未遮盖部分的叶片均会有水,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D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光照→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一是验证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利用的原理是淀粉遇碘液变蓝;二是探究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实验中主要采用对照的实验方法。
【详解】A.该实验是通过检验光合作用的产物来判断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因此,实验前要把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通过其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尽,A正确。
B.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因此对叶片部分遮光,遮光部分与未遮光部分形成对照实验,B正确。
C.叶绿素呈绿色,会干扰实验中对淀粉的检验过程,因此,需要利用酒精进行水浴加热,去除叶绿素,C正确。
D.实验中第一次清水漂洗是在酒精脱色后,是为了除去残留的酒精,第二次清水漂洗是在滴加碘液后,碘液与淀粉发生颜色反应,是为了除去残留的碘液,二者目的不同,D错误。
故选D。
6.D
【分析】该实验的实验步骤是:暗处理(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光照→脱色(用酒精脱去叶绿素)→滴加碘液→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从该生物兴趣小组选用的实验材料来看,他们要探究的问题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和需要的条件是光、二氧化碳和叶绿体等。
【详解】A.甲与乙对照,变量是光照,A不符合题意。
B.乙与丁对照,变量是二氧化碳,B不符合题意。
C.乙与丙对照,变量是叶绿体,C不符合题意。
D.甲与丁对照,有光照、二氧化碳两个变量,不能形成一组对照,D符合题意。
故选D。
7.A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光照→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一是验证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利用的原理是淀粉遇碘液变蓝;二是探究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实验中主要采用对照的实验方法。
【详解】A.该实验是通过检验光合作用的产物来判断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因此,实验前要把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通过其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尽,A错误。
B.该实验的变量是光,叶片部分遮光与见光部分形成对照实验,B正确。
C.叶片内的色素会干扰实验现象,利用叶绿素与酒精相似相溶的原理,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的去除叶绿素,C正确。
D.碘遇到淀粉变蓝色,因此实验中使用碘液的目的是检验有无淀粉产生,D正确。
故选A。
8.A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银边天竺葵边缘部分不含叶绿体,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叶片A中间与边缘,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叶绿体,叶片A中间变蓝而边缘不变蓝,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A正确;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透明塑料袋内没有二氧化碳,因此叶片B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不变蓝,B错误;此实验设置装置有2组对照实验,即A的绿色部分与非绿色部分,变量是叶绿体;A的绿色部分与B绿色部分,变量是二氧化碳,C错误;叶片A只有中间变蓝而不是叶片A变蓝;叶片A中间变蓝,叶片B不变蓝,说明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而不是透明塑料袋阻隔了阳光,D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9.B
【分析】本题考查课本相关实验的操作步骤和目的要求,只有平时多积累该部分知识,才能解答相关题目。
【详解】A.观察草履虫时,在载玻片的培养液里放几丝棉花纤维是为了限制草履虫的运动,便于观察,A正确。
B.显微镜观察材料必须薄而透明,因此制作叶片的横切面的临时切片,要切得薄,有利于光线透过,看清细胞结构。用手捏紧两个并排的双面刀片,迅速切割载玻片上的叶片,而不是捏紧一片双面刀片迅速切割,B错误。
C.测定种子的萌发率,随机挑选待测种子,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C正确。
D.淀粉有遇碘变蓝的特性,因此可以将碘液滴在叶片上看是否变蓝,检验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否有淀粉,D正确。
故选B。
10.B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将天竺葵暗处理一昼夜的目的是通过呼吸作用③消耗叶片原有淀粉。 叶片的一部分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是为了④设置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目的是看看叶片遮光部分和没有遮光部分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对叶片进行酒精脱色时应该隔水加热,所以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②去掉叶片的绿色。 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因此滴加碘液目的是①检验是否有淀粉产生。 所以“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部分步骤,能依次解释其实验目的选项是③④②①。
故选B。
11. 淀粉 叶绿素
【详解】为了排除叶片内原有淀粉对实验现象的影响,实验前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形成的。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脱色时,酒精要隔水加热,因为酒精的燃点低,防止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12. 使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转运走耗尽 水浴 黄白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详解】①把盆栽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使叶片内积累的淀粉等有机物消耗掉,避免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
②③因为酒精易燃,故应采用隔水加热方法。水浴加热装置中,装有酒精的是小烧杯,装水的是大烧杯。水浴加热后,酒精变成绿色,叶片变成黄白色。
【点睛】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探究实验步骤和目的是解题关键。
13.让叶片的淀粉运走耗尽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详解】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把盆栽的天竺葵放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为了耗尽叶片中的淀粉。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14.叶绿体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
【详解】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光,叶绿体可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工厂,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只在含有叶绿体的部位进行,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
15. 叶绿素 光 光能 化学 有机物
【分析】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详解】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实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转化,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二是能量转化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因此,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捕获太阳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是光合作用。
16.
【分析】叶片的结构包括叶肉、叶脉、表皮三部分。
【详解】由叶片的结构图可知,叶片包括叶肉(包括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表皮(包括上、下表皮)和叶脉三部分。①表皮具有保护功能,属于保护组织;②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营养组织;③叶脉中的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可以运输有机物,属于输导组织。
【点睛】关于叶片的结构是中考的重点,分清叶片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
17.对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详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实验过程中,向叶片滴加碘液的目的是根据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检验是否产生淀粉。绿叶在光下能够制造的有机物,遇碘变蓝色,说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故答案为对。
【点睛】考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的实验。
18. 正确 错误 正确 错误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色。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银边天竺葵的边缘不呈现绿色是因为不含有叶绿体(叶绿素)的缘故。
【详解】(1)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片绿色部分含有叶绿体,叶片边缘白色不含叶绿体。含有叶绿体的绿色部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等有机物,故经暗处理、光照、脱色,滴上碘液处理后,会变蓝。而不含有叶绿体的边缘白色部分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淀粉等有机物,故经暗处理、光照、脱色,滴上碘液处理后,该部分不会变蓝。故“实验现象是叶片边缘不变蓝,其他部位变蓝”的观点正确。
(2)叶片边缘白色,其他部位绿色,说明该实验的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有无叶绿体。从而实验可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故“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是光。”的观点错误。
(3)由上述分析可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的观点正确。
(4)该实验的变量不是光,观察的结果也不是“叶片是否形成了叶绿素”。故“实验表明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的观点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19.正确
【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详解】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隔水加热的目的是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以免叶绿素影响颜色的观察,因此题干的说法正确。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叶绿素能溶于酒精。
20.错误
【详解】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为了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淀粉,必须先将绿色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才能验证叶片内的淀粉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制造的。
故题干说法错误。
21. 错误 正确 正确 错误
【分析】(1)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2)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3)远古的蕨类形成了煤炭。
(4)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的家。
【详解】(1)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括含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题干说法错误。
(2)光合作用的公式:,由公式可知:它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一部分用来构成植物体的自身,另外其它生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所以也为其它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同时释放氧气供生物呼吸利用。题干说法正确。
(3)在距今2亿年以前,地球上曾经茂盛的生长着高达数十米的蕨类植物,它们构成了大片大片的森林,后来,这些蕨类植物灭绝了,它们的遗体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炭。题干说法正确。
(4)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态系统。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如从非生物因素来说,阳光普照所有的生态系统,大气不停地有规律的环流,水和水蒸气也在全球各个生态系统内运动。因此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也是相互关联的。如黄河作为河流生态系统,源自西部源头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河水奔流东区,滋润着沿途的农田生态系统,养育着亿万人口和其他生物。它们沿途还形成湖泊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最终携带着陆地上的土壤和其他物质,融入海洋生态系统。因此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题干说法错误。
【点睛】此题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我们要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题意,灵活解答。
22.(1)没有叶绿体,不产生淀粉
(2)叶绿体是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
(3) 乙##丙 丙##乙
(4)不能,因为甲处和乙处有两个变量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2)银边天竺葵的白边部分不含有叶绿体,本题设置了两个对照实验:甲叶片的白边部分和丙叶片的绿色部分,乙叶片的遮光部分和丙叶片的未遮光部分,实验变量分别是:叶绿体和光。
(1)
甲处(白边)不含叶绿体,没有进行光合作用,不产生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
(2)
实验中,甲处没有叶绿体,丙处有叶绿体,甲处和丙处的变量是叶绿体,甲处不变蓝,丙处变蓝,甲处和丙处的对比说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必须在叶绿体内进行。
(3)
实验中,乙处不见光,丙处见光,所以,乙处和丙处的变量是光。实验结果是乙处不变蓝,丙处变蓝,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4)
甲处和乙处不能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因为该组实验中处在两个变量:叶绿体和光照,违背了变量单一的原则,使实验结果没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23.(1)淀粉(有机物)
(2)B
(3) 碘液 ①
(4) 2(两) ① ②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3)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99%以上,主要约1%的水分参与植物的生理活动。
(4)甲图①能进行光合作用、②缺少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③缺少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乙图A大烧杯装的是清水,B小烧杯装的是酒精。
(1)
实验前应对玉米幼苗进行暗处理,以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
(2)
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酒精脱色需要隔水加热,图中A装的是清水,B装的是酒精。所以取甲图各装置中的叶片放入乙图所示装置中进行水浴加热,[B]烧杯中的液体会变绿,因为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在酒精里。
(3)
①有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组织淀粉;②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缺少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③缺少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所以脱色并清洗后,滴入碘液,看到甲图[①]号装置中取出的叶片变蓝。
(4)
①与②唯一的变量是二氧化碳、①与③唯一的变量是光照,②与③有两个变量二氧化碳和光照,因此这三个装置可以形成2组对照实验。为了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应选择[①]和[②]两个装置。
24. 子房 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夜晚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完全变态 转基因 实验样本太少,需要选用多粒种子。 12℃ 胚死亡或种子处于休眠期(胚不完整、发育不成熟均可)
【分析】(1)当一朵花完成传粉与受精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只有子房发育为果实,胚珠发育为种子。
(2)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科学的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
(3)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详解】(1)当一朵花完成传粉与受精后:
棉桃是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棉纤维的主要组成物质是纤维素,纤维素是有机物,它是由棉花叶片的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转变成的。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当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大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就积累起来,有机物中的淀粉转变为可溶性糖。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与温度有关。我国新疆地区,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生成的有机物多;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微弱,消耗的有机物少,因此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就多。
(2)棉铃虫的一生经历了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这种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发育。棉铃虫是一种严重危害棉花的害虫。我国科学家发现一种生活在棉铃虫消化道内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能分泌一种毒蛋白使棉铃虫致死,而此毒蛋白对人畜无害。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我国已将该毒蛋白基因移入棉株细胞内并实现成功表达。这种技术叫转基因技术。
(3)本实验的不足之处是种子的数量太少,这样的实验结果会具有偶然性,容易出现误差,应增加种子数量。
(4)据图3可见:温度大于12℃时,棉花种子的萌发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较高水平。种子萌发必须同时具备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具备了,没有萌发的原因应该是种子的自身条件不适宜,如胚不完整、种子处于休眠期或胚不是活的等。
【点睛】掌握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实例是解题的关键,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